①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鱼虾。鱼虫。鱼网。鱼跃。鱼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鱼雁(书信,信息)。鱼米乡。鱼尾纹。鱼目混珠。鱼质龙文(喻虚有其表)。谚语: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②姓。

鱼鳖

yúbiē

鱼和鳖。泛指鳞介水族。明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鱼沉雁杳

鱼沉雁渺

鱼沉鴈渺

yúchényànyǎo

yúchényànmiǎo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唐 戴叔伦《相思曲》:“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宋 朱淑真寄情诗》:“欲寄相思满纸愁,鱼沉雁杳又还休。”清 王韬淞滨琐话·刘大复》:“源(刘源)出门年餘,鱼沉雁杳。”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去不到半月十朝,只恁的鱼沉鴈杳。”明 沉受先三元记·空归》:“鱼沉鴈杳二年有餘,喜今朝团圆欢笑,其乐何如?”《花月痕第四二回》:“謖如蒿目时艰,空自拊髀,兼之宝山僻在海隅,文报不通,迢递并云,鱼沉雁渺,十分懊恼。”

鱼传尺素

yúchuánchǐsù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宋 秦观《踏莎行词》:“驛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鱼服

yúfú

①鱼皮制的箭袋。服,通“箙”。《诗·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孔颖达疏:“以鱼皮为矢服,故云鱼服。”南朝梁 江淹《横吹赋》:“贝胄象弭之威,织文鱼服之容。”金 冯延登《射虎得山字诗》:“柳营共许千人敌,鱼服仍餘一矢还。”②鱼形。晋 潘岳《西征赋》:“彼白龙之鱼服,挂豫且之密。”后比喻帝王或贵人微服。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壶史》:“(陛下)若尽臣术,必怀璽入人家,将困于鱼服也。”清 钱谦益《太祖实录辨证一》:“人知滁阳(郭子兴)能识真主于鱼服之中,不知皆次夫人启之也。”参见“白龙鱼服”。

鱼符

yúfú

唐代鱼符是唐代官员使用的鱼形符契。一般长约6、宽约2厘米。分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鱼符,这种身份证正式使用时间在唐代,是唐高祖李渊的一项发明。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内庭,作为“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参见“木鱼符”

鱼凫

yúfú

①传说中古蜀国帝王名。唐 李白《蜀道难》诗:“蚕丛及鱼鳧,开国何茫然。”②鱼和凫。凫,野鸭。

鱼罟yúgǔ

鱼网。亦作“罟网”。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 第三十一回》这边渔户便道:“他们还抢了咱们好些鱼罟呢。”

鱼贯

yúguàn

游鱼先后接续。比喻一个挨一个地依序进行。《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清 李渔《比目鱼·窃发》:“听军前驱使,不劳呼唤,摆队行,百里如鱼贯。” 《聊斋志异 晚霞》诸部按已,鱼贯而出。穿鱼成串。比喻依次连接,也很有秩序。《痛史 第二二回》:“(胡仇)把那十多个妓女,都反绑着,鱼贯的拴起来。”

鱼贯而入

yúguànérrù

像游鱼那样首尾连贯地进入。比喻有秩序地相继而进。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七回:众才女除卞、孟两家姊妹在后,其余都是按名鱼贯而入。

鱼贯而行

yúguànérxíng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晋·范汪《请严诏谕庾翼还镇疏》:“而玄冬之月,沔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明·郭勋《英烈传》第38回:“那些将官又一一的鱼贯而行,序立在坛边。”

鱼贯雁比

鱼贯雁行

yúguànyànbǐ

yúguànyànxíng

比喻连续而进,犹如鱼群相接,雁阵行进。清 马建忠《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所隶之舰即可成队合操,水师之鱼贯雁行,即陆军之步伐止齐。”清·张岱《陶庵梦忆·扬州清明》:“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

鱼化龙

yúhuàlóng

鱼变化为龙。后以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辛氏三秦记》:“河津 一名 龙门,禹 凿山开门,阔一里餘, 黄河 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莫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明 高明 《琵琶记·南浦嘱别》:“但愿鱼化龙,青云得路桂枝高折步蟾宫。”《水浒传》第一一三回:“正是了身达命蟾离壳,立业成名鱼化龙。”参见“鱼跃龙门”。

鱼溃鸟离

鱼溃鸟散

yúkuìniǎolí

yúkuìniǎosàn

比喻迅即崩溃,完全失败。《周书·武帝纪下》:“王威既振,鱼溃鸟离,破竹更难,见瓴非易。”《宋书 武帝纪中》:“番禺之功,浮级万数,左里之捷,鱼溃鸟散。”《隋书·杨素传》:“兵刃暂交,鱼溃鸟散,僵尸蔽野,积甲若山。”后蜀·何光远《鉴诫录·知机对》:“一击而鱼溃鸟离,四合而豕分蛇断。”

鱼烂土崩

yúlàntǔbēng

比喻国家内部发生动乱。汉 荀悦《汉纪 惠帝纪》:“百姓一乱,则鱼烂土崩,莫之匡救。”明·陈子龙《直陈祸乱之源疏》:“兽恶其网,怨岂在明;鱼烂土崩,非由他致。”

鱼俪

鱼丽

yúlì

《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赞》:“鱼儷汉舳,云屯冀马。”李贤注:“鱼儷犹相次比也。左传曰:‘奉公为鱼丽之陈。’”

鱼梁

yúliáng

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潮水河中或出海口处。唐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参见“渔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鱼龙

yúlóng

①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周礼·地官·大司徒》“鳞物” 郑玄注:“鱼龙之属。”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唐 杜甫《秋兴诗之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宋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鱼龙彩灯)宋 辛弃疾《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宋 黄机《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明 李贽《环阳楼晚眺得碁字诗》:“水底鱼龙醒,花间鸟鹊飢。”清 吴伟业《黄河诗》:“白浪日崔嵬,鱼龙亦壮哉。”②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汉书·西域传赞》:“设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注:“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於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潄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於庭,炫燿日光。”唐 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 宋 苏轼《次韵答钱穆父作诗见及》:“鱼龙絶伎来千里,斑白遗民数四朝。”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③古爬行动物名。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

鱼龙变化

yúlóngbiànhuà

谓鱼变化为龙。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变化。宋·刘克庄《水龙吟》词:“任蛙蟆胜负,鱼龙变化,侬方在、华胥国。”瞿秋白《饿乡纪程》二:社会现象……又好像长江、大河,滚滚而下,旁流齐汇,泥沙毕集,任你鱼龙变化也逃不出这河流域以外。

鱼龙混杂

yúlónghùnzá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唐 张志和《和渔夫词》十三:“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现在人多手乱,鱼龙混杂,倒是这么着,他们也洗洗清。

鱼龙烂漫

yúlónglànmàn

犹言鱼龙曼延。古代百戏杂耍名。《周书·宣帝纪》:“散乐杂戏,鱼龙烂漫之伎,常在目前。”参见“鱼龙曼延”。

鱼龙曼延

鱼龙曼衍

yúlóngmànyán

①古代百戏杂耍名意思是虚假多变,玩弄权术。《隋书·音乐志中》:“鱼龙漫衍之伎,常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宋 陈济翁《蓦山溪》词:“看水戏、鱼龙曼衍。”清 黄遵宪《述闻》诗之四:“鸜鹆往来谣语恸,鱼龙曼衍戏场多。”②喻虚假多变,玩弄权术。《官场现形记 第十四回回目》:“剿土匪鱼龙曼衍,开保案鸡犬飞升。”郭沫若 《北伐途次 二六》:“湖北省政府在当时真正是一种鱼龙漫衍的模范政府。”茅盾《渝桂道中杂诗寄桂友》之四:“鱼龙曼衍夸韬略,吞火跳丸寿总戎。”

鱼龙杂戏

yúlóngzáxì

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郑卫淫声,鱼龙杂戏,乐府之内,尽以除之。”

鱼泺

yúluò/pō

养鱼的湖泊。《辽史·圣宗纪四》戊戌,弛东京道鱼濼之禁。《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壬戌,敕江淮勿捕天鹅,弛鱼濼禁。

鱼米之乡

yúmǐzhīxiāng

指河流湖泊交错;土地肥沃;盛产鱼米的富庶地方。也作“鱼米之地”。唐 王睃《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谄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六回:我知江州是个好地面,鱼米之乡,特地使钱买将那里去。

鱼目混珠

yúmùhùnzhū

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鱼眼来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汉 魏伯阳《参同契》上卷:“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

鱼肉

yúròu

①鱼和肉,泛指荤腥之食。《左传·昭公二十年》:“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唐 李商隐《杂纂》:“皭残鱼肉置盘上。” ②比喻受侵害,欺压者。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吾属前已残暴蜀民,今一旦束手,便为鱼肉。” ③比喻欺凌,残害。《汉书·灌夫传》:“太后怒,不食,曰:‘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乎!’”《聊斋志异 李八缸》里中无赖窥其懦,辄鱼肉之,逾数年,家渐落。清 钱泳《履园丛话·报应·孽报》:“(徐掌明等)俱揽据要津……鱼肉乡里,人人侧目。”

鱼水

yúshuǐ

比喻夫妻相得或男女情笃。《敦煌曲子词·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 明 高濂《玉簪记·词媾》:“文君幸见相如,两下情同鱼水。”《聊斋志异 连琐》两人欢同鱼水,虽不至乱,而闺阁之中,诚有甚于画眉者。比喻君臣相得。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主)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唐 武则天《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君臣德合,鱼水斯同。” 

鱼水之情

yúshuǐzhīqíng

像鱼和水那样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明·赵弼《蓬莱先生传》:“鱼水之情,极其娱乐。”

鱼死网破

yúsǐwǎngpò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徐宁不愿再受主任的压制,与其受气,莫不如撕破脸皮,拼个鱼死网破。《杜鹃山》第五场:“他就是张网捕鱼,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

鱼网鸿离

yúwǎnghónglí

鸿:鸿雁;离:遭受。张网捕鱼,捉到的是鸿雁。比喻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诗经·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鱼虾

yúxiā

亦作“鱼鰕”。鱼和虾。泛指鱼类水产。唐 韩愈《南山诗》:“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宋 苏轼《鱼蛮子诗》:“鱼鰕以为粮,不耕自有餘。”宋 苏轼《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章炳麟《訄书·原变》:“下观於深隧,鱼鰕皆瞽,非素无目也,至此无所用其目焉。”

鱼轩

yúxuān

古时妇人坐的车,用鱼皮做装饰,故名。《左传·闵公二年》:“归夫人鱼轩。” 杜预注:“鱼轩,夫人车,以鱼皮为饰。”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又以鱼轩赠其夫人,兼美锦三十端。《聊斋志异 青蛙神》往探袁氏,则已垩壁涤庭,候鱼轩矣。代称夫人。 苏轼《与李之仪书 之三》:“叔静云端叔一生坎轲,晚节益牢落,正赖鱼轩贤德,能委曲相顺,适以忘百忧。”宋 王巩《闻见近录》:“李文靖端默寡言,堂下花槛颓圮,经岁不问。鱼轩一日语之,文靖不答。”

鱼牙

yúyá

①鱼类的牙齿(多指食肉鱼类)。鱼牙制作的。《聊斋志异 医术》既归,贫无业,乃摭拾海上方,即市廛中除地作肆,设鱼牙蜂房,谋升斗于口舌之间,而人亦未之奇也]②鱼行。《水浒传 第三八回》:“今日的活鱼还在船内,等鱼牙主人不来,未曾敢卖动,因此未有好鲜鱼。”

鱼盐

yúyán

鱼和盐;贩卖鱼盐的人。山东多鱼盐。《孟子 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史记·货殖列传序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鱼雁

yúyàn

形容书信:鱼雁传递,又指传书之人。元 王实甫《西厢记 第三本第二折:“几曾见寄书的颠倒瞒着鱼雁,小则小心肠儿转关。”

鱼游釜中yúyóufǔzhōng

比喻处境险恶,危在旦夕。《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杨家将 第七回》汝辈如鱼游釜中,死在顷刻,不降何待?

鱼与熊掌

不可兼得

xióngzhǎng

bùkějiānde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鱼跃龙门

yúyuèlóngmén

解释 同“鱼化龙”。《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唐·元弼有《鱼跃龙门赋》。宋·陆佃《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鱼跃鸢飞

yúyuèyuānfēi

鸢:老鹰。鱼在水里跳;鹰在天上飞。比喻各得其所;自由自在。社会安定祥和,人们就能鱼跃鸢飞。《诗经 大雅 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①捕鱼:渔业。渔翁。渔村。渔船。渔网。渔民。渔汛。渔歌。渔火。竭泽而渔。②谋取,夺取不应得的东西:渔夺。渔利。渔色(猎取美色)。③姓。

渔采

yúcǎi

捕捞采集。《汉书 王莽传下》荆、扬之民率依阻山泽,以渔采为业。《后汉书·和帝纪》:"六月,诏令百姓鳏寡渔采陂池,勿收假税二岁。"《后汉书·刘般传》:"今滨江湖郡率少蚕桑,民资渔采以助口实。"《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丙午,(宋真宗赵恒)诏:“江、浙饥民入城池渔采勿禁。”俞樾《茶香室续钞·宋高宗论放生》引宋韩淲《涧泉日记》:"高宗曰:'此事固好,但恐有妨细民渔采,所害亦大。'"

渔唱

yúchàng

渔人唱的歌。唐 郑谷《江行诗》:“殷勤听渔唱,渐次入吴音。”宋·陈与义《临江仙》词:“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元 倪瓒《人月圆词》:“惊迴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老残游记第二回》:“正在叹赏不絶,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浄的同镜子一般。”

渔船

yúchuán

①从事捕鱼的船。宋 戴复古《江村晚眺》:“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②用于商业捕捞的船。

渔灯

yúdēng

渔船上的灯火。唐 皮日休《钓侣诗之二》:“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宋 柳永《安公子词》:“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宋 柳永《安公子词 远岸收残雨》:“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宋 文英《莺啼序 春晚感怀》词:“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清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清 陆藻《七月宿近华浦诗》:“暝色忽苍凉,渔灯出芦菼。”郁达夫《沉沦八》:“他在海边上走了一会,看看远岸的渔灯,同鬼火似的在那里招引他。”

渔夺

yúduó

侵夺,掠取。渔夺百姓。《汉书·景帝纪》:"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唐 杜甫《遣遇》诗:"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前防御使司超增收为市征,渔夺苛细,疲俗告病,宜蠲除其税。宋 秦观《南京妙峰亭》诗:"深惩渔夺弊,法令一刊削。"《清史稿·循吏传一·江皋》:"士卒骄悍,所过渔夺百姓,皋遇,辄缚送军主,斩以徇。"

渔夺侵牟

yúduóqīnmóu

渔夺:掠夺;侵牟:侵夺。指掠夺、榨取百姓财物。《汉书·景帝纪》:“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渔父

yúfǔ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渔翁,捕鱼的老人。《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渔父见而问之。宋 陆游《鹊桥仙》:“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渔歌

yúgē

打鱼人唱的歌;隐士的歌。唐 王维《酬张少府》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渔沪yúhù

捕鱼用的竹栅。唐 戴叔伦《留别道州李使君圻》诗:“渔沪拥寒溜,畲田落远烧。”参见“渔帘”,

渔火

yúhuǒ

指渔船上的灯光,火把。唐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明 汤显祖《江宿》:“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渔郎

yúláng

打鱼的年轻男子。唐 许浑《灞上逢元九处士东归诗》:“旧交已变新知少,却伴渔郎把钓竿。”宋 周邦彦《苏幕遮 燎沉香》:“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明 文徵明《桃园图诗》:“桑麻鸡犬自成村,天遣渔郎得问津。”清 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布歌》:“山中胜不传山外,武陵难向渔郎道。”

渔帘yúlián

即渔沪。捕鱼用的竹栅。《花月痕第十一回》:“大家上了水阁,凭栏四望,见两岸渔帘蟹籪,丛竹垂杨。”参见“渔沪”。

渔梁

yúliáng

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宋 王安石《半山即事诗之七》:“露积山禾百种收,渔梁亦自富鰕鰍。”明 张羽《楚江清远图为沉沦画并寓九曲山房作诗》:“渔梁夜争渡,知是醉巫归。”清 查慎行《渡芦沟桥诗》:“草草渔梁枕水边,石湖诗里想当年。”参见“鱼梁”。

渔猎

yúliè

①指捕鱼打猎;掠夺;贪逐美色等。语出《管子·轻重丁》渔猎取薪,蒸而为食。唐 薛用弱《集异记·徐安》徐安者,下邳人也,好以渔猎为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废江湾、梅里、顾迳、魏村、古浦五酒库,以都司言帅司为饷军创五库,官吏并缘渔猎故也。《明史·佞幸传·江彬》十二月至扬州,即民居为都督府,遍刷处女、寡妇,导帝渔猎。②谓泛览,涉猎。《云笈七签 卷五六》渔猎百家,披寻万古。③谓窃取。清 方东树《答叶溥求论古文书》奈何世之为文者,徒剽袭乎陈言,渔猎乎他人,而以为之己也!

渔浦

yúpǔ

江河边打鱼的出入口处。唐 李绅《过锺陵诗》:“江对楚山千里月,郭连渔浦万家灯。”唐 方干《送人宰永泰诗》:“舟停渔浦犹为客,县入樵溪似到家。”

渔樵

yúqiáo

打鱼砍柴。唐 高适《封丘县诗》:“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宋 苏轼《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於江渚之上,侣鱼鰕而友麋鹿。”渔人和樵夫。唐 王维《桃源行》:“平明閭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唐 许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唐 杜甫《阁夜诗》:“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宋 张昪《离亭燕词》:“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宋 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诗》:“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清 顾光旭《弓插诗》:“隔水断渔樵,横斜坏木桥。”鲁迅《南腔北调集·听说梦》:“至于另有些梦为隐士,梦为渔樵,和本相全不相同的名人,其实也只是豫感饭碗之脆,而却思将吃饭范围扩大起来。”指隐居。渔樵度日。南朝梁 刘孝威《奉和六月壬午应令》:“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唐 杜甫《村夜诗》:“胡羯何多难,渔樵寄此生。”明 屠隆《綵毫记·乘醉骑驴》:“乾坤傲,永不踏红尘向市朝,真唤做圣世渔樵。”

渔人得利

yúréndélì

趁着双方争持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鹬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

渔色

yúsè

猎取美色。《礼记·坊记》诸侯不下渔色。孔颖达疏:“渔色,谓渔人取鱼,中网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渔人求鱼,故云渔色。” 《聊斋志异 霍女》然佻达喜渔色,色所在,冗费不惜。

渔市

yúshì

①买卖鱼类的场所。前蜀 李珣《南乡子词》:“渔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树望中微。”宋 王禹偁《点绛唇·感兴词》:“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宋 陆游《长相思词》:“侧船蓬,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②谓用不正当的手段购买。《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前使者多渔市南方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

渔翁得利

yúwēngdélì

解释见“渔人得利”。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5回:“趁着潮州兵将赴调,我乘空袭了城池,岂不是渔翁得利?”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后来他又骂他愚弄国王,愚弄南后,想离间齐国和楚国的邦交,好让秦国来渔翁得利。”

渔翁之利

yúwēngzhīlì

犹言渔人之利。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俄、德出为调停,借收渔翁之利,大局又为之一变。”茅盾《虹》:“上海人所崇拜的就是利,而且是不用自己费力的渔翁之利。”

渔阳

yúyáng

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地。唐 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宋 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此指侵扰北宋的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

渔阳掺

yúyángcān

即渔阳参挝。北周 庾信《夜听捣衣诗》:“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唐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唐 李商隐《听鼓诗》:“欲问渔阳掺,时无禰正平。”参见“渔阳参挝”。

渔阳掺挝

yúyángcānwō

鼓曲名;亦称"渔阳掺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座为之改容。”闻一多《时代的鼓手》:“用他那流着鲜血的手,抢过主帅手中的槌来擂出的鼓声,是祢衡那喷着怒火的《渔阳掺挝》。”

渔阳鼙鼓

渔阳鞞鼓

yǔyángpígǔ

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鼙鼓,骑兵用的小鼓。语本唐 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后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宋 辛弃疾《杏花村词》:“渔阳鼙鼓边风急,人在沉香亭北。”明 徐复祚《红梨记·忆友》:“山河百二,一朝顿非。轮轂三千,难道寸筹莫出。好一似渔阳鼙鼓,霓裳酿胚。”吴恭亨《诸将诗之二》:“记谈好望风涛险,正及渔阳鼙鼓喧。”

渔弋

yúyì

捕鱼猎禽。《晋书 谢安传》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唐 王昌龄《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诗:“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元史·世祖纪七》十二月丙午,禁玉泉山樵采渔弋。

渔舟

yúzhōu

渔船。唐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 王维《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