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 yú I | ①文言叹词,表示允许:俞允(原指帝王允许臣下的请求,后在一般书信中用作请对方允许的敬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比济王(赵竑)从贼僣伪,给舍、台谏俱有奏请,乞正名定罪,陛下(宋理宗)欲全始终之恩,弗俞其请,今又论奏不已。②安:“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③ 姓。II. yù①古同“愈”,更加。②病愈。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III.shù同“腧”。 |
俞俞 | yúyú | 和乐愉快貌。俞,通“愉”。《庄子·天道》:“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成玄英疏:“俞俞,从容和乐之貌也。”陆德明释文:“俞俞,羊朱反。”广雅云:“喜也。又音喻。”晋 皇甫谧《高士传·姜岐赞》:“子平幼孤,俞俞守道。”唐 元稹《后湖诗》:“人人儻自为,我亦不庀徒,下俚得闻之,各各相俞俞。” |
俞允 | yúyǔn | 《尚书·尧典》:"帝曰:'俞。'"俞,应诺之词。后即称允诺为"俞允"。多用于君主。五代 何光远《鉴诫录·语忌诫》:"累乞一藩,终不俞允。"宋 朱熹《答龚参政书》:"万一未蒙俞允,必至再辞。"《宋史·赵普传》:"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於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九》如蒙俞允,令所在州于上供钱米内应副。 |
俞旨 | yúzhǐ | 表示同意的圣旨。俞,应允。宋 司马光《辞枢密副使第三札子》:“臣前者两次曾辞免枢密副使,未奉俞旨。” 《明史·方从哲传》:“从哲乃叩首仁德门,跪俟俞旨,帝终不报。”《聊斋志异 续黄粱》早旦一疏,荐为谏议,即奉俞旨,立行擢用。《聊斋志异 贾奉雉》贾屡疏恬退,未蒙俞旨,未几而祸作矣。 |
愉 | yú I. | 和悦,快意:愉快。愉悦。欢愉。不愉之色。II.tōu古同“偷”,苟且敷衍。 |
愉愉 | yúyú | ①和顺貌;和悦貌。《礼记·祭义》:“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 孙希旦集解:“‘愉愉乎其忠’者,言其和顺之发於诚也。”《论语·乡党》:“私覿,愉愉如也。”何晏集解引 郑玄曰:“愉愉,颜色和。” 唐 韩愈《复志赋》:“时乘閒以获进兮,颜垂欢而愉愉。” 宋 司马光《答周同年书》:“今陛下慈爱宽仁,与羣臣言,愉愉和颜色,如接宾友。” 清 戴名世《抚盗论》:“而一二腐儒懦夫亲见其祸如此其大,而以招抚为名,呴呴愉愉奉之。”②心情舒畅。张衡《东京赋》:“我有嘉宾,其乐愉愉。” 唐 柳公权《小说旧闻记·王铎》:“(王鐸)於永寧 里第,别构书斋,每退朝,独处其中,愉愉如也。” |
榆 | yú | ①落叶乔木,实扁圆,木材坚实,可制器具或供建筑用:榆荚。榆钱儿(即“榆荚”,像小铜钱)。榆面(以榆皮磨制成粉,用为黏剂)。榆塞(古称边塞植榆,故称边塞为“榆塞”)。桑榆暮景。②姓。 |
榆枋 | yúfāng | 榆树与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庄子·内篇 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唐 赵中虚《游清都观寻沉道士得芳字诗》:“早蝉清暮响,崇兰散晚芳。即此翔寥廓,非復控榆枋。”宋 王曾《矮松赋》:“鸞乍迷於枳棘,鷃每悮於榆枋。”明 杨珽《龙膏记·传情》:“分明是鹏摶暂息榆枋也,有日吹嘘送上天。”参见“榆枋之见”。 |
榆枋之见 | yúfāngzhījiàn | 榆树与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后用以比喻浅薄的见解。《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及从栎园先生游,始信人之才分相越,真非意量所及,愧予犹榆枋之见也。 |
榆关 | yúguān | ①古地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②即古海关。古称渝关、临榆关、临渝关,明改为今名。其地古有渝水,县与关都以水得名。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唐 高适 《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清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③泛指北方边塞。 |
榆火 | yúhuǒ | 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郑玄注:“郑司农説以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本谓春天钻榆、柳之木以取火种,后因以“榆火”为,表示春景。唐 李峤《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诗》:“槐烟乘晓散,榆火应开春。”宋 周邦彦《兰陵王·柳词》:“又酒趁哀絃,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清 金农《忆茶诗》:“草铺緑罽地无尘,朝日熹微榆火新。” |
榆荚/榆筴 | yújiá | ①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唐 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②代钱币名。即荚钱。重三铢,钱面有“兴”二字。 |
榆林 | yúlín | ①榆树林。宋 苏轼《种松得徕字诗》:“春风吹榆林,乱荚飞作堆。”宋 道潜《夜泊淮上复寄逢原诗》:“遥想故人投宿地,画船应在碧榆林。”②借指隐者所居的山林。清 黄宗羲《万悔庵墓志铭》:“大兵渡淛,一时士人讳言受职,皆改头换面充赋有司。而公车之徵,先生独不行。当是时,先生遁跡榆林。”③榆林堡。在居庸关西五十五里。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己酉,上亲征,驻跸唐家岭,以四日至嚣庸关。其疾行则一日而至榆林,榆林在岔道西二十五军。” |
榆柳 | yúliǔ | 榆树与柳树。《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郑玄注:“郑司农説以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晋 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榆柳荫后簷,桃李罗堂前。”元 邓学可《端正好·乐道套曲》:“剗荆棘凿做沼池,去蓬蒿广栽榆柳。”清 李光庭《乡言解颐·杂物十事》:“休言磨铁输钻木,榆柳槐檀过眼泡。” |
榆木疙瘩 | yúmùgēda |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葛洛《卫生组长》:“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新华文摘》1981年第2期:罗心刚:“老夏?你认识?”夏雨:“岂止认识!是我爸爸,典型的榆木疙瘩脑袋!” |
榆钱 | yúqián | 榆荚。因其形似小铜钱,故称。宋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
逾窬踰 | yú | ①(形声。从辵(chuò),从俞,俞亦声。"辵"指"走","俞"意为"捷径"、"直接"。"辵"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走捷径"。本义:走捷径。引申义:越过,超过,翻过。越过,超过:逾期。逾常(超过寻常)。逾分(fèn)(过分)。逾越。逾恒(超过寻常)。逾海出塞。《论语·子张篇》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孟子·梁惠王下》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孟子·梁惠王下》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资治通鉴 汉纪九》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慰诲勤勤,有踰骨肉。”《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又官吏猥多,逾于前世,公私纷然,不胜烦扰。《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八》(馀)岩才不逾人,诳诱饥儿,乌集为群,非有纲纪。《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王)敬则自门窐中以首见帝(萧道成),帝犹不信,乃于墙上投进其首,帝索水洗视,敬则乃踰垣入。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帝(宋高宗)曰:“无逾王刚中矣。”遂有是命,又令(孙)道夫以蜀中利害语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苏)师旦喜曰:“无逾公者(彭辂)矣。”遂引之见韩侂胄。柳宗元《读书》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元 柳贯《题 郎中苏公墓志铭 后》:“未踰年,士气民情,安全如初,王薨而张亦遄死,屯耕事即废。”②更加:逾甚。 |
逾侈 | yúchǐ | 过度奢华。《后汉书 张衡列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四十五》(宋孝宗)令临安守臣禁逾侈。 |
逾等 | yúděng | 超越等级;超过一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举不逾等,则位班也。择善而举,则世隆也。"汉 贾谊《新书·时变》:"今俗侈靡,以出伦逾等相骄,以富过其事相竞。"唐 孟棨《本事诗·情感》:"王一见注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二年》:"帝以章懿太后不逮养,故宠外家逾等。"清 王诒寿《暨阳道中与沉晓湖学博书》:"踯躅岑旷,难苦逾等。" |
逾僭 | yújiàn | 亦作“踰僭”。指超越本分,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物品。《后汉书·马援传》:“八年,因兄子豫怨谤事,有司奏防光兄弟奢侈踰僭,浊乱圣化,悉免就国。”《通·食货一》:“自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huī经界,立阡陌,虽获一时之利,而兼併踰僭兴矣。”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周礼屦人》:“古者妇人屨与男子同。自后妃以至命妇,制度质采,咸有等差,不得踰僭。” |
逾节 踰节 | yújié | ①超越一定的规则、分寸。《礼记·曲礼上》:“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孔颖达疏:“礼不踰越节度也。”《吕氏春秋·处方》:“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则下不踰节,而上不苟为矣。”《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庶位踰节兹谓僭,其旱泽物枯,为火所伤。”《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今民间传陛下(宋仁宗)比年稍迩俳优,燕乐逾节,赐予过度。燕乐逾节则荡,赐予过度则侈;荡则政事不亲,侈则用度不足。②犹言违背节操。清 顾禄《桐桥倚棹录·冢墓》:“(倪烈妇杨氏)夫死於崇禎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氏誓不逾节,豫命修壙,石刻‘鸳鸯’二字。” |
逾矩 | yújǔ | 超越法度。未尝逾矩。《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何晏集解引马融曰:“矩,法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亲有尊卑,位有上下,各死其事,事不逾矩,执权而伐。”王尧《文成公主的故事》:“慈爱人民,礼敬藏王,动不越规,行不逾矩。” |
逾滥 | yúlàn | 亦作“逾滥”。过度;漫无限度。《南齐书·王融传》:“且王公百司,唯贤是举,高下之敬,等秩有差,不敢逾滥,岂应‘訾毁’?”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 卷二》:“唐睿宗景云元年八月,以中宗时官爵逾滥,因依妃主墨敕,而受官者时谓斜封,禁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殿中侍御史余尧弼,论适奸险强暴,得自家传,在台州贪墨逾滥。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五》:“先帝虽英断特出,独於此不甚加意,故一时之谥,不无逾滥。” |
逾迈 | yúmài | ①过去;消逝。《尚书·秦誓》:"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孔传:"言我心之忧,欲改过自新,如日月并行过,如不复云来。"汉 王粲《登楼赋》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晋 陶潜《自祭文》:"寒暑逾迈,亡既异存。"《晋书·惠帝纪》:"然日月逾迈,已涉新年。"(金主金熙宗完颜亶)谓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同“荏苒rěnrǎn”参见“日月逾迈”。②超越。《南齐书·谢朓传》:"去夏之事,颇有微诚,赏擢曲加,逾迈伦序,感悦未闻,陵竞弥著。" |
逾邈 | yúmiǎo | 亦作“踰邈”。相差较远;遥远。《三国志·吴志·顾谭传》:“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踰邈,如此则骨肉之恩生,覬覦之望絶。”南朝梁 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而岁代逾邈,立言湮散,义存广求,一隅未覿。”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弟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闻见,共为矛楯。”元 袁裒《求志赋》:“睇修途之逾邈兮,饮余马乎江濒。” |
逾年 踰年 | yúnián | ①谓时间超过一年。《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踰年称公。”班固《白虎通·爵》:“不旷年无君,故逾年乃即位。”唐 韩愈《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夫人滎阳郑氏 ……有贤行,侍君疾,逾年不下堂。”宋 苏舜钦《答李锐书》:“但一诣门奉谢,又不相见,迄今将逾年矣。”宋 苏轼《上梅直讲书》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②一年之间,一年以后;第二年。《宋书·武帝纪 上》:“逆臣桓玄 ……肆暴都邑。天未亡难,凶力繁兴,踰年之间,遂倾皇祚。”《太平广记卷四三七引 唐 薛用弱集异记·齐琼》:“逾年牝死,犬加勤効。”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二》:“(朱昂)敭歷清贵三十年,晚以工部侍郎恳求归 江陵,逾年方允。”宋 周密《齐东野语·许公言》:“未数月,子冲一夕无疾而亡,踰年,金入寇。”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袁逾年升直臬,仍治军事。”③经历年岁。章炳麟《訄书·原人》:“意大利初併於日耳曼,逾年百五十,而米兰与伦巴多人始立民主,斯其为殊类也。” |
逾庖而宴 | yúpáoéryàn | 越过厨房去吃饭;指办事不合情理。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
逾墙 | yúqiáng | 亦作“踰墙”。①跳越墙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踰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唐 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禄山矫捷非常,踰墙逃去。”徐玉诺《一只破鞋》:“那时城里的人都以为是匪将进门了,大家乱逾墙奔避。”②偷情。《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拟作夜谈,各陈所愿。固不为投梭之拒,亦非效逾墙之徒。”参见“逾墙钻穴”。 |
逾墙钻隙 逾墙钻穴 | yúqiángzuānxì yúqiángzuānxué | 逾:越过;钻:穿孔,打眼。越墙、钻洞。指对女子作挑逗的行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兄留丽人独居,难保无逾墙钻穴之事。《聊斋志异 红玉》女止之曰:“妾与君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逾墙钻隙,何能白首?此处有一佳耦,可聘也。” |
逾岁 | yúsuì | ①超过一年。王充《论衡·道虚》:“夫草木无欲,寿不逾岁。”唐 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序》:“刘兄自给事中出刺此州,在任逾岁,职修人治。”宋 洪迈《容斋四笔·欧阳公辞官》:“今纔逾岁,又超转两资。”②过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乐饮逾月,忽飘然浮海去,逾岁而归。”宋 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序》: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逾岁,择吉迎女归,夫妻相得甚欢。”清 薛福成《寄龛文存 序》:“逾岁復来,趣之益力。”③犹超龄。清 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二五》:“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於本届合例女子之后。” |
逾望 | yúwàng | 亦作“踰望”。①遥望;远望。 冯衍显志赋:“陟陇山以踰望兮,眇然览于八荒。”《后汉书·班超传》:“超妹同郡曹寿妻昭上书请曰:‘延颈踰望,三年於今。’”②超过原来的希望。清 王韬《淞滨琐话·柳夫人》:“赵出舱,笑曰:‘来何暮也!’见翟,惊喜逾望。” |
逾违 踰违 | yúwéi | 违规。《吕氏乡约》二曰行止逾违,(逾礼、违法众恶皆是。)《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赵光义)仍令礼部,自今解贡举人,依吏部选人例,每十人为保,有行止踰违,它人所告者,同保连坐,不得赴举。 |
逾闲 | yúxián | 亦作“踰闲”。越出法度。《论语·子张》:“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闲,犹法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大德无踰闲者,谓正经。”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夫荡妇逾闲,诚为有罪。” |
逾限 | yúxiàn | 亦作"逾限"。①越出国界。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今齐列为东藩,而外私肃慎,捐国逾限,越海而田,其於义固未可也。②超过限额或限期。汉 荀悦《申鉴·时事》诸侯不专封富人,民田逾限,富过公侯,是自封也。《宋史·食货志下三》景定四年,以收买逾限之田,复日增印会子一十五万贯。《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帝(宋理宗)手诏曰:“永免和籴,无如买逾限之田为良法。然东作方兴,权俟秋成,续议施行。” |
逾涯 | yúyá | 亦作“踰涯”。 ①超过界限。唐 柳宗元《代韦永州谢上表》:“过量逾涯,每深兢惕。”《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陆贽又曰:“以一言称惬为能而不核虚实,以一事违忤为咎而不考忠邪,其称惬则付任逾涯,不思其所不及,其违忤则罪责过当,不恕其所不能,是以职司之内无成功,君臣之际无定分。”上(德宗李适)不听。唐 元稹《代李中丞谢官表》:“宠秩踰涯,心魂战越。” ②越过边际。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是午水势垂垂,逾涯拍岸。” |
逾垣 | yúyuán | 亦作“踰垣”。①翻越墙头。《左传·僖公五年》:“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讎也。’逾垣而走。”《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梁书·良吏传·何远》:“收捕者至,远逾垣以免。” 《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祖)约将陈光起兵攻约,约左右阎秃,貌类约,光谓为约而擒之,约逾垣获免。光奔后赵。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传》:“言讫,象踰垣而归。” 明 李东阳《东山先生有两广之命奉寄诗》:“缩手未闲终坐巧,逾垣欲避转愁偏。” 鲁迅《呐喊·阿Q正传》:“(团丁)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②《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墙。”后因以“逾垣”谓男女私会偷情。 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如不弃粪土,敬订踰垣,面诉离忱,以表永诀耳。” |
逾约 | yúyuē | 亦作“踰约”。超过预定的规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逾越 | yúyuè | 超过,超越;走过了界限或边界。《左传 吕相绝秦》(晋)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史记 太史公自序》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虏主逾越岩谷,仅以身免。 |
逾制 | yúzhì | 亦作“踰制”。超过规定;违反制度。《后汉书·皇甫嵩传》:“嵩讨张角,路由鄴,见中常侍赵忠宅舍踰制,乃奏没入之。”《晋书·孝友传论》:“刘殷幼丁难酷,柴毁逾制。”《宋书·自序传》:“(盛孝章)曰:‘汝并黄中冲爽,终成奇器,何为逾制,自取殄灭邪?’” 唐 刘肃《大唐新语·记异》:“近大理卿徐有功,持法不滥,人用赖焉。及其葬也,俭不逾制。”《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帝(宋真宗赵恒)谓宰相曰:“近闻风俗侈靡,公卿士庶服用逾制,至有镕金饰衣,或以珠翠者。”清 昭槤《啸亭杂录·曹剑亭之谏》:“刘全尝交接士大夫,纳贿鉅万,造屋踰制。”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杂法主要是惩办破坏封建社会秩序和违反制度的行为,如盗取兵符官印、议论朝政、聚会、贪污、淫侈逾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