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憂懮 | yōu | ①发愁;担心,处理。忧心。可作及物动词后接同源宾语:忧愤。忧惧。忧烦。忧惶。忧急。忧煎。忧思(a.忧念;b.忧愁的思绪)。忧戚。杞人忧天。庶人(诸侯、天子)之忧。《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庄子·渔父》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唐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②可忧虑的事:忧患。内忧外患。乐以忘忧。高枕无忧。③指父母之丧:丁忧。《资治通鉴 卷一百二十三》五月,癸巳,刘湛遭母忧去职。《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十一月,丁丑(初四),尚书令袁粲以母忧去职。《续资治通鉴 周纪三》丁未,户部侍郎吕馀庆丁母忧。时馀庆权知襄州,诏遣中使护丧,官给葬具,寻起复。④通“由”。 《庄子·则阳》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 |
忧哀 | yōuāi | 忧愁哀伤。《管子·四时》:“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其德忧哀,静正严顺。”尹知章注:“秋气悽惻,故以忧恤哀怜为德。”《汉书·广川王刘越传》:“内茀鬱,忧哀积。”《后汉书 刘表传》闻此言者,莫不悼心挥涕,使太夫人忧哀愤隔,我州君臣监寐悲叹。茅盾《追求一》:“似乎忧哀压住了他的舌头,他只能用他那一双倦于谛视人生的眼睛来倾吐胸中的无限牢愁。” |
忧悲 | yōubēi | 忧愁悲痛。《庄子·达生》:“昔者有鸟止於鲁郊,鲁君説之,为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淮南子·原道训》:“忧悲多恚,病乃成积。”鲁迅《坟·论睁了眼睛》:“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即在此一举,应该一任其至,不足忧悲似的。” |
忧怖 | yōubù | 忧愁害怕。《后汉书·袁绍传》:“闻魏郡兵反……坐中客家在鄴者,皆忧怖失色,或起而啼泣。”宋 陆游《暮次秭归诗》:“是身初非我,底处着忧怖。”清 孙枝蔚《渡江行之二》:“江神念我多忧怖,蛟龙远遁镜中路。” |
忧谗畏讥 | yōuchánwèijī | 担忧被谗言中伤。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清 昭槤《啸亭杂录·嵇文恭公》:“公每早起,必自揉其身躯久之,曰:‘今日舒畅。’登朝如故,人皆笑之,然亦忧谗畏讥之至矣。” |
忧愁 | yōuchóu | 忧虑愁苦。忧愁满面。《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
忧悴 | yōucuì | 忧伤。《后汉书·顺帝纪》:“庶狱弥繁,忧悴永叹,疢chèn如疾首。”《隋书·孝义传·徐孝肃》:“及母老疾,孝肃亲易燥湿,忧悴数年,见者无不悲悼。”《资治通鉴 唐纪十五》(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李世民)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宋 苏辙《萱草诗》:“君看野草花,可以解忧悴。”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孙灵暉》:“绰所为猖蹷,灵暉惟默默忧悴,不能諫止。” |
忧怛 | yōudá | 明 方孝孺《成都杜先生草堂碑》:“一物失所,仁圣忧怛。”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自分宗绪已绝,昼夜忧怛,而无如何。” |
忧端 | yōuduān | 指愁绪。南朝 宋 谢灵运《长歌行》:“览物起悲绪,顾己识忧端。”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宋 陆游《感言六事》:“老去转无饱计,醉来暂豁忧端。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清 孙枝蔚《延令书怀二十二韵》:“卖文无活理,学剑有忧端。” |
忧愤 | yōufèn | 忧郁愤恨。《晋书 元帝纪》终于下陵上辱,忧愤告谢。清 方苞《狱中杂记》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 |
忧服 | yōufú | 谓因父母死而居忧服丧。亦指丧服。《礼记·檀弓下》:“虽吾子儼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晋书·顾和传》:“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祇王命,盖以才足干时,故不得不体国徇义。” 唐 元稹《姚文寿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制》:“忧服既除,庸功可奬,崇阶厚秩,兼以命之。” |
忧国 | yōuguó | 为国事而忧劳。《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汉书 王莽传下》以况忠言忧国,进爵为伯,赐钱二百万。晋 刘琨《劝进表》不胜犬马忧国之情,迟睹人神开泰之路,是以陈其乃诚,布之执事。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宋 陆游《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清 钱谦益《董应举授中大夫制》:“为国以得人为急,人臣以忧国为先。” |
忧国奉公 | yōuguófènggōng | 心怀国家,努力做好工作。《后汉书·祭遵传》:“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
忧国忘家 | yōuguówàngjiā | 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后汉书·来歙传》:“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唐 韩愈《论孔戣致仕状》忧国忘家,用意深远,所谓朝之耆德老成人者。 |
忧国忘私 | yōuguówàngsī | 《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征东将军胡质、卫尉田豫皆服职前朝,历事四世,出统戎马,入赞庶政,忠清在公,忧国忘私,不营产业,身没之后,家无馀财,朕甚嘉之。” |
忧患 | yōuhuàn | 虑、祸患。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虑祸患则生长发展,安享快乐则堕落死亡。《庄子·刻意》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三国魏 嵇康《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宋 欧阳修《送杨寘序》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
忧患余生 | yōuhuànyúshēng | 忧患:困苦患难;余生: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沈砺《感怀》:“光阴潦草歇繁华,忧患余生辄自嗟。”章炳麟良《致段祺瑞电》既已忧患余生,出而图事,则宜屏迩言而闳远略。 |
忧惶 忧皇 | yōuhuáng | 忧愁惶恐。《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今数遭变异,穀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宋书卷九 后废帝纪》内外百司,人不自保,殿省忧遑,夕不及旦。《资治通鉴 宋纪六》闻喜县无兵仗,(县)令忧惶无计;唐 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少多病,年纔五十,髮白齿落,理不长久,加以罪犯至重,所处又极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水浒传 第一○七回》:“盖因山险水急,难以对阵,急切不能打透关隘,正在忧惶之际,幸得恩相到此。”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黎氏》:“谢亦忧皇,请与逃窜。”清 曾国藩《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或体中不适,则忧皇如不终日。” |
忧恚 | yōuhuì | 忧愁愤恨。《三国志·魏志·袁术传》“术夺日磾dī节,拘留不遣”裴松之注引晋袁晔献帝春秋:“(马日磾)既以失节屈辱,忧恚而死。”《资治通鉴 随纪五》(于)仲文忧恚,发病困笃,乃出之,卒于家。《太平广记卷三○九》引唐谷神子《博异志·张遵言》:“四人忧恚啼泣,而四郎谓遵言曰:‘勿忧惧,此辈不能戾吾。’”宋 苏轼《小圃五咏·人参》:“开心定魂魄,忧恚何足洗。”清 昭槤《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傅文忠因之忧恚而卒。” |
忧悸 | yōujì | 忧惧而心惊胆战。以忧悸终。汉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六》李师道性懦怯,自官军致讨,闻小败及失城邑,辄忧悸成疾,由是左右皆蔽匿,不以实告。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舒焕尧文,东坡公客,建炎中犹在。有子为湖南一县尉,遇盗烧死。尧文年九十矣,忧悸得病而卒。" |
忧煎 | yōujiān | 忧愁煎迫。唐 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水浒传 第六五回》:“张顺心中忧煎,那里睡得着。” 《聊斋志异 孝子》数月不痊,周(顺亭)忧煎无以为计。 |
忧嗟 | yōujiē | 忧愁叹息。《旧唐书·代宗纪》:“惕然忧嗟,深自咎责。”宋 曾巩《祭土祈雨文》:“旱暵hànhàn为虐,人用忧嗟。”《西游记第二十二回》长老忧嗟烦恼,兜回马,忽见岸上有一通石碑。 |
忧结 | yōujié | 忧虑郁积。《艺文类聚 卷五一》引三国魏曹操《让增封表》无非常之功,而受非常之福,是用忧结。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洞过水》水西阜上有原过祠,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忧结宿情,传芳后日,栋宇虽沦,攒木犹茂,故水取名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矧今冬令已深,将雪复止,和气尚郁,嘉应未臻,此古人所谓天有忧结未解,民有怨望未塞者也。 |
忧沮 | yōujǔ | 忧愁沮丧。《旧唐书·蒋镇传》:“既知不免,每忧沮,常怀刃将自裁,多为兄鍊所救而罢。”韩答道:“(朱忠全)汴兵若来,必与(李茂贞)岐兵斗于阙下,臣窃寒心。”上(昭宗李晔)但愀然忧沮而已。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介甫忧沮,形於颜色。”《资治通鉴 后晋纪一》帝(后唐末帝李从珂)忧沮形于神色,但日夕酣饮悲歌。 |
忧愧 | yōukuì | 忧伤或忧虑而且羞愧。晋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遭国颠沛,无节可纪。虽蒙旷盪,臣独何颜!俛首顿膝,忧愧若厉。” 唐 白居易《适意诗》:“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冰心《寄小读者二》:“有时读书至夜深,再看见有鼠子出来,我总觉得忧愧,几乎要避开。” |
忧劳 | yōuláo | 忧虑劳苦。忧虑劳苦。《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汉书 王莽传》“新都侯莽忧劳国家,执义坚固,朕庶几与为治。”“勤身极思,忧劳未绥。”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王者忧劳於上,台鼎颦顣於下,临深履薄,惧祸之及。”唐 白居易《与僧智如夜话》诗:“忧劳缘智巧,自喜百无能。”《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
忧乐 | yōulè | 忧愁和欢乐。《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忧乐同之,事则从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庄子·刻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荀悦《申鉴·杂言上》:“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南朝宋 鲍照《蜀四贤咏》:“玄经不期赏,虫篆散忧乐。”宋 苏轼《超然台记》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
忧栗 | yōulì | 忧愁恐惧。《庄子·在宥》:“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巖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慄乎庙堂之上。”南朝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徐干》:“摇荡箕濮情,穷年迫忧慄。” 唐 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诗》:“关中因窃据,天下共忧慄。” 宋 范仲淹《谢许让观察使守旧官表》:“愿迴宠异,少宽忧慄,三黷天听,义不容诛。” |
忧虑 | yōulǜ | 忧愁思虑;忧愁担心。《晋书 元帝纪》朕今幽塞穷城,忧虑万端,恐一旦崩溃。 |
忧懑 忧满 | yōumèn | 愁闷。忧懑失据。《汉书 霍光传》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汉书·佞幸传·石显》:“显与妻子徙归故郡,忧满不食,道病死。”颜师古注:“满读曰懣,音闷。”《西京杂记 卷二》:“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 还成都,居贫忧懣。”《晋书·赵王伦传》:“及闻河北军悉败,忧懣不知所为。”元 秦简夫《东堂老楔子》:“正为不肖子扬州奴 ……日后必然败我家业,因此上忧懣成病。”清 冯桂芬《致李伯相书》:“在事诸公艰难忧懣,情状如在目前。” |
忧闷 | yōumèn | 忧愁烦闷。她因失败而忧闷。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
忧闵 | yōumǐn | 亦作“忧悯”。忧虑哀怜。《汉书·王嘉传》:“共皇寝庙比比当作,忧閔元元,惟用度不足,以义割恩,輒且止息,今始作治。”《诗·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唐 孔颖达疏:“我心则忧閔其亡伤不能救,故且驱驰而唁之。”宋 曾巩《救灾议》:“河北地震水灾,隳城郭,坏庐舍,百姓暴露乏食,主上忧悯,下缓刑之令,遣拊循之使,恩甚厚也。” |
忧能伤人 | yōunéngshāngrén | 指忧愁会损害人的健康。汉·孔融《论盛孝章书》:“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唐·骆宾王《上吏部裴侍郎书》:“就令欢以卒岁,仰南薰之不赀;而使忧能伤人,迫西山而何几?” |
忧迫 | yōupò | 忧愁焦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诸将忧迫,皆曰诺。”宋 范仲淹《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臣蒙圣恩,非次奬擢,待罪两府,日夜忧迫,恐负陛下委用之意。”宋 文天祥《望城难诗序》:“深恐北船自后追躡,又恐有哨骑在淮岸,一时忧迫不可言。”苏曼殊《非梦记》:“公子岂知薇香忧迫之情而怜恤之耶?” |
忧戚 | yōuqī | 忧伤。《庄子·让王》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 |
忧勤 | yōuqín | 亦作“忧懃”。多指帝王或朝廷为国事而忧虑勤劳。《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於忧勤,而终於佚乐者也。”《东观汉记·刘般传》:“建初元年,拜为宗正,忧勤国事,夙夜不怠。”《晋书 景帝纪》日昃忧勤,劬劳夙夜。《晋纪总论》是以汉滨之女,守洁白之志,中林之士,有纯一之德,始于忧勤,终于逸乐。《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三》(玄宗李隆基)谓宰相曰:“朕在位垂五十载,倦于忧勤,去秋已欲传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余灾遗子孙,淹留俟稍丰。”唐 白居易《贺雨诗》:“忧勤不遑寧,夙夜心忡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张)浚曰:“(唐)明皇方其忧勤,贤者获进,逮其逸乐,小人遂用,此治乱之所以分。” |
忧辱 | yōurǔ | 忧痛耻辱。《孟子·离娄上》:“苟不志於仁,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北齐书·文襄纪》:“东魏主不堪忧辱,咏谢灵运诗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因流涕。”《东周列国志 第四四回》:“今晋人索臣,臣不往,兵必不解,是臣避死不忠,而遗君以忧辱也,臣请往!” |
忧色 | yōusè | 忧愁的容色。面有忧色。《庄子·田子方》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 |
忧伤 | yōushāng | 忧愁哀伤内心忧伤。忧伤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不快乐、不高兴的表现,忧伤会让人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愫,也是加速衰老的催化剂和强化剂。《诗·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擣。”《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唐 韩愈《重云李观疾赠之》诗:“小人但咨怨,君子惟忧伤。”宋 苏轼《贾谊论》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曹禺《日出第四幕》:“(陈白露)缓缓回过身来,神色忧伤。” |
忧思 | yōusī | 忧虑。日夜忧思;忧虑的心绪。文选·王粲《登楼赋》: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汉·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三国魏 阮籍《咏怀之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
忧深思远 | yōushēnsīyuǎn | 深刻忧虑,长远打算。《诗经·唐风·蟋蟀 小序》:“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宋 欧阳修《送杨寘序》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清·陈天华《狮子吼 楔子》水晶帘卷,听声声激越,忧深思远。 |
忧叹 | yōutàn | 亦作“忧嘆”。忧虑叹息。《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后常以皇嗣未广,每怀忧叹。”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嘆,恐託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三国魏 曹植《谢妻改封表》:“乃復随例,显封大国,光扬章灼,非臣负薪之才所宜克当,非臣秽衅所宜蒙获,夙夜忧叹,念报罔极。”《西游记 第五八回》:“老施主放心,莫生忧嘆。” |
忧危 | yōuwēi | 忧虑戒惧;忧虑惶惧;忧患危难。《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氷。《晋书·元帝纪》朕以不德,统承洪绪,夙夜忧危,思改其弊。《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明史·太祖纪三》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 |
忧心 | yōuxīn | 忧愁的心。忧心忡忡。《小雅 采薇》:“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
忧心忡忡 | yōuxīnchōngchōng | 忧愁不安的样子。《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宋 王禹偁《待漏院记》:“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啟,四聪甚邇。”峻青《秋色赋·在英雄的村庄里》:“这个刚刚遭受了重大损失的李家埠,在那即将到来的大风暴前面,到底能不能坚持得住,我忧心忡忡地在围墙上踱来踱去。” |
忧心悄悄 | yōuxīnqiāoqiāo | 忧虑不安貌。《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羣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元 宫天挺《范张鸡黍 第四折》:“岂不闻晏平仲为齐相,乘车人忧心悄悄,倒是御车吏壮志扬扬。” |
忧心如捣 | yōuxīnrúdǎo | 忧愁得像有东西在捣心一样。形容十分焦急。《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帝(赵光义)谓宰相曰:“此虫(蝗虫)必害田稼,朕忧心如捣。亟遣人驰诣所集处视之!” |
忧心如焚 | yōuxīnrúfén | 焚:火烧。忧虑、焦急得心里像火烧一样。形容十分忧愁、焦急。《诗经 小雅 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焚,不敢戏谈。”魏巍《东方》第四部第20章:“尤其是他一口饭不吃,使老妈妈忧心如焚。” |
忧恤 | yōuxù | 亦作“忧卹”。①忧虑。《诗·大雅·桑柔》:“告尔忧恤,诲尔序爵。”郑玄笺:“恤亦忧也。”《国语·吴语》:“昔周室逢天之降祸,遭民之不祥,余心岂忘忧恤,不唯下士之不康靖。” 宋 苏轼《谢南省主文启·梅龙图》:“伏维龙图执事,骨鯁大臣,朝之元老,忧卹天下,慨然有復古之心。”②顾恤。秦 李斯《琅邪台刻石》:“忧恤黔首,朝夕不懈。”《后汉书·延笃传》:“其政用宽仁,忧恤民黎。” 唐 韩愈《论天旱人饥状》:“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 |
忧悒 | yōuyì | 同“忧邑”,愁闷抑郁。刘孝标 注引《徐江州本事》:“(桓彝)至广陵寻亲旧,遇风停浦中累日,在船忧邑,上岸消摇。”《晋书·徐宁传》载此事,字作“忧悒”。《宋书·张畅传》:“魏主言太尉、镇军并皆年少;久阔南信,殊当忧邑。”《资治通鉴 后晋纪四》契丹以晋招纳吐谷浑,遣使来让。帝(后晋帝石敬瑭)忧悒不知为计;五月,己亥,始有疾。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十一:“他们的皱脸上罩满了焦灼和忧悒。” |
忧虞 | yōuyú | 忧虑。《易·繫辞上》:“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唐 杜甫《北征》诗:“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陆贽曰:欲罚一有罪,复虑同晋者忧虞。清 孙枝蔚《代书寄呈大兄伯发》诗:“忆昨庚辰岁,米价如珍珠;村南人食人,老父心忧虞。” 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一国的政治如果真是为‘民利’设想的话,你只愁用费不够,那里会有什么浪费的忧虞。” |
忧郁 | yōuyù | 忧伤郁结;抑郁。《管子·内业》:“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鬱生疾,疾困乃死。”宋 苏舜《钦答杜公书》:“丈人虽抱雄才,处高位,反为人牵制,上下躓疑,而不能尽伸,徒卷缩忧鬱,成疾病于胸中。”明 王守仁《瘗旅文》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清 刘大櫆《李节妇传》:“吾大母以吾父之亡,忧鬱成疾。”巴金《寒夜五》:“她明白他的意思,她忧郁地笑了笑。” |
忧愠 | yōuyùn | 忧郁恼怒。《汉书·谷永传》:“慰释皇太后之忧愠,解谢上帝之谴怒。”唐 杜牧《雪中书怀诗》:“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宋 苏轼《人日猎城南得鸟字诗》:“儿童笑使君,忧愠长悄悄。” |
忧责 | yōuzé | 负责,担负重任;责任,重任。《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正始七年》:“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唐·白居易《知足吟》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 |
忧轸 | yōuzhěn | 《旧唐书·裴度传》:“今属凶徒扰攘,宸衷忧轸,凡有制命,计於安危。”《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左补阙韦温谏,以为:“国家置百官,各有所司,苟为堕旷,宜黜其人,更择能者代之。今旷官者止于罚俸,而忧轸所切即委内臣,是以宗庙为陛下所私而百官皆为虚设也。”宋 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承谕曾见与叔平简,拙疾更不复云,惟乞不赐忧轸,皇恐皇恐。” |
忧灼 | yōuzhuó | 忧愁焦急。晋·陆云《答车茂安书》:“尊堂忧灼,贤姊涕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