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ōng

①和谐。参见“雍穆"条。《庄子·盗跖尧、舜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②古同"壅",遮蔽,壅塞;排挤。水被壅塞而成的池沼。《史记·太史公自序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汉书·中山靖王胜传》今臣雍阏不得闻。师古曰:"雍读曰壅。雍,塞也。"③古同"拥",拥有。④鸟和鸣声,如"雍雍鸣雁";乐声和谐,如"听庙中之雍雍"。⑤(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如"容大雅"。⑥古代掌烹饪之官。如:雍人(古代掌宰杀烹饪之人);雍正(古代宫中掌筵席的长官)。⑦秦国早期的都城,现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郑玄《毛诗.秦谱》云:"至玄孙德公,又徙於雍"。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淆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七》帝(宋高宗)曰:“朕谓倚雍之强,资蜀之富,固善。"

壅隔yōnggé

阻隔。汉 王粲《登楼赋》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三国魏 曹植《愍志赋》:“思同游而无路,情壅隔而靡通。”《晋书·礼志下》:“故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南史·孔靖传》:“齐遣东方老、萧轨来寇,四方壅隔,粮运不继。”

雍穆

雍睦

yōngmù

①和睦;融洽。累世雍睦。扬雄羽猎赋:“乃祇庄雍穆之徒,立君臣之节,崇贤圣之业,未遑苑囿之丽,游猎之靡也。”三国志·魏志·陈矫传:“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 《资治通鉴 晋纪三》彼既不吞声,将亏雍穆之弘,兴矜争之鄙,斯实愚情之所不取也。明 无名氏《飞丸记·公馆言情》:“盛世看泰寧,圣治復雍穆。”《资治通鉴 唐纪一》其有门风不能雍睦,为人素无行义,专好奢靡,以声色游猎为事者,皆不可使之亲近也。②庄重貌。茅盾《新疆风土杂忆》:“载歌载舞,歌为维语,音调颇柔美……舞容亦婉约而雍穆。”

雍南

yōngnán

雍州的南部。雍州,现陕西省,甘肃省一带。《列子 愚公移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雍丘

yōngqiū

古作地名,今河南省杞县。杞县古称“雍丘城”,为杞国的都城。杞在此地立国1000余年,境内有众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积。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大破秦军,斩李由。

雍容

yōngróng

形容仪态温文大方;舒缓;从容不迫:雍容有礼,雍容华贵,雍容大方。性度雍容。雍容浑穆。《资治通鉴 唐纪八》上(李世民)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属时多故,未能雍容释负,退养康宁。

雍容典雅

yōngróngdiǎnyǎ

形容文气舒缓,词藻优美而不俗。宋·陈亮《书欧阳文粹后》:“公之文雍容典雅,纡余宽平,反覆以达其意,无复毫发之遗。”茅盾《夜读偶记》:“所谓‘台阁体’说得‘雅’一点,是雍容典雅,说得不客气,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

雍荣华贵

yōngrónghuáguì

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雍荣雅步

yōngróngyǎbù

形容态度从容大方,举止不俗。《魏书·世祖纪》:“古之君子,德成业就,才为世使。或雍荣雅步,三命而后至;或棲棲遑遑,负鼎而自达。”

雍肃

yōngsù

和睦庄重。《北齐书·段荣传》:“(段韶)教训子弟,闺门雍肃。”《旧唐书·良吏上·冯元常》:“元常闺门雍肃,雅有礼度。”《明史·襄陵王冲秌传》:“其后五世同居,门内雍肃。”

雍熙

yōngxī

谓和乐昇平。文选·张衡《东京赋》:“百姓同於饶衍,上下共其雍熙。” 薛综注:“言富饶是同,上下咸悦,故能雍和而广也。”前蜀 贯休《阳春曲》:“歷数雍熙房与杜,魏公姚公宋开府 。”《水浒传 第八二回》:“装扮的是:太平年万国来朝,雍熙世八仙庆寿。” 明 张居正《谢召见疏》:“使宫府一体,上下一心,以成雍熙悠久之治。”《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二》四凶流放,天下咸服,以致雍熙。《资治通鉴 魏纪五》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致雍熙者哉!《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於今不能已。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杨家将 第十四回》是岁改元为雍熙元年。

雍雍

yōngyōng

鸟和鸣声。《北齐书·高元海传》:“先是童谣云:‘中兴寺内白凫翁,四方侧听声雍雍,道人闻之夜打钟。’”声音和谐。汉 蔡邕《祖饯祝》:“鸾鸣雍雍,四牡彭彭,君既升舆,道路开张。”宋 欧阳修《送杨寘序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王闿运《上征赋》:“明执辔而虔恭,铃雍雍而徐动。”③和洽貌;和乐貌。《汉书·王莽传上》:“是以四海雍雍,万国慕义,蛮夷殊俗,不召自至。”宋 叶适《北斋 诗之一》:“友朋坐雍雍,燕雀鸣草草。”④犹雍容,从容大方。《太平广记》卷四四引唐 薛渔思《河东记》:“既及弱冠,仪形甚都,举止雍雍,可为人表。”茅盾《劫后拾遗 四》:“他雍雍然踱到一个壁角的座位去。”

雍州

yōngzhōu

古九州之一。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淆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yōng

肿:肿(a.过于肥胖,以致动转不灵便;b.衣服穿得很多很厚,显得不灵便;c.喻机构庞大,运转不灵,妨碍工作,如“机构肿)”。

臃肿

yōngzhǒng

痈疽;肌肉肿胀。双足臃肿。形容物体粗大笨重。《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过度肥胖或肥大,转动不灵。指机构庞大,调度不灵。臃肿的机构。

yōng

①堵塞:塞(sāi)滞。蔽。壅而不通。阻挠。《周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庄子·天运》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庄子·外物》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资治通鉴 周纪一》虢山崩,壅河。《资治通鉴 周纪四》又爱泄姬,重如耳,而恐其因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妃以偶泄姬,曰:“以是相参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雍之。《资治通鉴 汉纪十》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后汉书 吕布传》曹操堑围之,壅沂、泗以灌其城,三月,上下离心。《资治通鉴 魏纪六》直道而上者或壅,曲附左右者反达。《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七》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邺城,筑垒再重,穿堑三重,壅漳水灌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州郡水旱,往往讳言,虽有陈奏,未必能尽其实,遂至下之疾苦壅于上闻,上之德意抑于下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故听言不厌其广,广则无壅;择言不厌其审,审则无误。明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热极则风,壅极则通。②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土。肥。

壅蔽

yōngbì

隔绝蒙蔽。多指用不正当手段有意隔绝别人的视听,使人不明真相。壅蔽聪明。除壅蔽以通下情。无有壅蔽。《汉书·刘向传》赵高专权自恣,壅蔽大臣。西汉·贾谊《过秦论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朱子语类》卷二十:“正如疏导沟渠,初为物所壅蔽,才疏导得通,则水自流行。” 《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 梁纪八》凡(北魏孝明)帝所爱信者,(胡)太后辄以事去之,务为壅蔽,不使帝知外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一》时黄潜善当国,专务壅蔽,自汪伯彦而下,皆不敢少忤其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下情当尽而有壅蔽之患。

壅底

yōngdǐ

犹阻塞。汉 赵岐《孟子 题辞》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孙奭疏:壅底者,言正道郁塞而不明也。唐 柳宗元《天说》人之血气败逆壅底,为痈、疡、疣赘、瘻痔,虫生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二》一国之势犹身也,壅底则致病。宋 文天祥《贺吴丞相革》如人四体,壅底而百病生。

壅阏

壅遏

yōng’è

阻塞;阻止。导扬壅遏。壅遏漕运。刘向《列女传·楚处庄侄传》:“妾县邑之女也,欲言隐事於王,恐壅閼蔽塞,而不得见闻。”《资治通鉴·武帝元朔五年》:“公卿奏:‘安(淮南王刘安)壅閼奋击匈奴者,格明詔,当弃市。’”《谷梁传·成公五年》:"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天地之气,宣通则和,壅遏则乖。《明史·郭正域传》:“ 一贯遂嗾给事中杨应文、御史康丕扬劾礼部壅閼羣议,不以实闻。”明 王鏊《亲政篇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清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若是而为,运道有壅閼之虞,京仓有闕乏之患,必不然矣。”

壅隔

yōnggé

阻隔。三国魏 曹植《愍志赋》:“思同游而无路,情壅隔而靡通。”《南史·孔靖传》:“齐遣东方老、萧轨来寇,四方壅隔,粮运不继。”明 王鏊《亲政篇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明史·彭时传》:“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章炳麟《中华民国解》:“益州世久设郡县,及唐末,南詔 畔援,声教壅隔。”

壅囊

yōngnáng

阻挡水流的沙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

壅塞

yōngsè

阻塞。壅塞的会场。水道壅塞。《左传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小国失恃而惩诸侯,使莫不憾者,距违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惧!《晋书 武帝纪》吴临平湖自汉末壅塞,至是自开。

壅滞yōngzhì

①阻隔;堵塞。《镜花缘 第三十五回》根源既清,中无壅滞,自然不至为患了。②谓被压抑而不得志。③积压。

yōng

①熟食。国语·周语中》:“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膳宰致饔,廩人献餼。’”韦昭注:“熟食曰饔,生曰餼。”早饭:饔飧不继(“sūn,晚饭,指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醒世恒言》第一卷:但是贾昌在家,朝饔夕餐,也还成个规矩,口中假意奉承几句。参见“尸饔”。

饔飧

yōngsūn

①做饭。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早饭和晚饭;饭食。“况且民穷财尽,百姓饔飧不饱,没閒钱去养马骡。”她靠写作过着饔飧不继的日子。《朱子治家格言》: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五》《种树郭橐驼传》曰: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颜氏》:“如是年馀,生制艺颇通;而再试再黜,身名蹇落,饔飧不给。”参见“飧饔sūnyōng”。③宴饮。《孟子·告子下》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

饔餮不继

yōngtièbùjì

饔餮去掉两个食字,是雍殄,雍者雍正,殄者尽绝也。也就是诛咒雍正暴殄是必然的。早饭和晚饭,泛指做饭吃饔:早餐餮:“饔餮不继”来自《朱子治家格言》,与饔飧不继yōngsūnbùjì同义,意思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饔饩

yōngxì

①古代诸侯行聘礼时接待宾客的大礼,馈赠较多。《周礼·秋官·司仪》“致飧如致积之礼”郑玄注:“小礼曰飧sūn,大礼曰饔餼。”贾公彦疏:“大礼曰饔餼者,以其有腥有牵,芻/chú薪米禾又多。”孙诒让正义:“云大礼曰饔餼者,其礼比飧为盛也。”②泛指接待异国来宾的隆盛的馈赠。《旧唐书·李载义传》:“今朝廷饔餼至厚,所以礼蕃客也。”宋 司马光《论以公使酒食遗人刑名状》:“礼有币帛饔餼,行於邦国,贄献饮酒,施於乡党。”《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及(林摅)辞,答语复不逊,辽人大怒,空客馆水浆,绝烟火者三日,乃遣还,凡饔饩祖犒皆废。明 归有光《赠给事中刘侯北上序》:“候馆饔餼将馈之礼,无不毕给。”

yōng

意思同“痈”。恶性毒疮。《庄子·则阳》:“漂疽疥癕,内热溲膏是也。” 成玄英疏:“漂疽,热毒肿也。癕,亦疽之类也。”一说为疮疽化脓。陆德明释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谓病疮脓出也。”《史记》七二之《穰侯传》:“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癕也。必死安能弊晋楚?”②失去嗅觉。王充《论衡·别通》:“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