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 | yīnɡ | 鸟类的一科,猛禽类,嘴钩曲,趾有钩爪,十分锐利,捕食小兽和其他鸟类,猎人可驯养帮助打猎:鹰犬。鹰隼(鹰和隼,喻凶猛或凶猛的人)。鹰视狼步(喻人举止凶狠)。 |
鹰鼻鹞眼 | yīngbíyàoyǎn | 鹞:一种形体像鹰而比鹰小的凶猛的鸟,背灰褐色,以小鸟、小鸡为食。形容奸诈凶狠的相貌。这个人鹰鼻鹞眼,一看就知道是恶人。姚雪垠《李自成》第十九章:“我倒是觉得敬轩的那位摇鹅毛扇子的军师,生得鹰鼻子鹞眼,不是个善良家伙。” |
鹰坊 鹰房 | yīnɡfáng | ①古代宫廷饲养猎鹰的官署。《新唐书·百官志二》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雕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鹰坊人善友扶帝自门楼下,至绛霄殿庑下。胡三省注:“鹰坊,唐时五坊之一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锡保齐,鹰房之执投者也。明 无名氏《北平考 卷四》《武宗纪》:至大元年二月癸巳,立鹰坊为仁虞院。《仁宗纪》:至大四年二月,罢仁虞院,改置鹰坊。②借指鹰房捕猎者。《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三年》近闻蠡州同知伊喇延寿在官污滥,问其出身,乃正隆时鹰房子,如鹰房、厨人之类,可典城牧民耶? |
鹰击长空 | yīngjīchángkōng | 指雄鹰振翅飞翔于辽阔的天空。亦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在广阔的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鹰击毛挚 | yīngjīmáozhì | 击:搏击;挚:凶猛。鸷鸟扑击其他动物时,羽毛都张着。比喻严酷凶悍。《史记·酷吏列传》:“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 |
鹰拿燕雀 | yīngnáyànquè | 比喻捉拿毫不费力。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皂隶似鹰拿燕雀,把吴氏向阶下一摔,正待用刑。”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0回:“左右答应一声,鹰拿燕雀的一般来拿疯僧。” |
鹰觑鹘望 | yīngqùhúwàng | 形容视觉敏锐。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忽听得门内笑声,崔生鹰觑鹘望,去门缝里一瞧。” |
鹰犬 | yīngquǎn | 田猎逐猎物的鹰和犬,喻供驱使奔走的人,多指权贵豪门的爪牙。《后汉书·杨赐传》观鹰犬之势,极鎜游之荒。《后汉书 袁绍传》故大将军何进忠国疾乱,义心赫怒,以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故授臣以督司,谘臣以方略。清·张廷玉《明史》康乃甘心鹰犬。 |
鹰犬塞途 | yīngquǎnsāitú | 鹰犬:打猎时追捕禽兽的鹰和猎犬,比喻爪牙;塞:堵塞;途:道路。坏人的爪牙塞满道路。鲁迅《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这是后来和现在的话,当时可不然,鹰犬塞途,干儿当道,魏忠贤不是活着就配享了孔庙么?” |
鹰犬之才 | yīngquǎnzhīcái | 具有奔走驱使的才能。超权附势人被迷,鹰犬之才趁时机。汉·陈琳《为袁绍传檄各州郡文》:“幕府董统鹰扬,埽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广罗英雄,弃瑕录用,故遂与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旧唐书·李纲传》方今多士盈朝,当择贤者居其任,奈何以弦歌鹰犬之才侍侧,至令致此?乃陛下训导不足,岂太子之罪耶! |
鹰师曹 | yīngshīcáo | 官署名。北魏置,掌鹰、鹞等用于出猎的羽禽的饲养。孝文帝太和四年(480)罢,以其地为报德佛寺。《魏书 皇后列传 卷一》于是罢鹰师曹,以其地为报德佛寺。 |
鹰视狼顾 | yīngshìlánggù | 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袁世凯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景月汀谓其为仲达第二。 |
鹰隼 | yīnɡsǔn | 两种猛禽,泛指凶猛的鸟,用来比喻凶猛或勇猛。常用于比喻天性凶狠而令人畏惧的人或勇猛的人。隼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可掠杀。《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九》丙寅,金罢岁贡鹰隼。《聊斋志异 颠道人》逐急,弃盖,共毁裂之,片片化为鹰隼,四散群飞。众始骇。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
鹰扬 | yīngyáng | ①威武的样子。《诗·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毛传:“鹰扬,如鹰之飞扬也。”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吕向注:“董,督也;鹰,鷙zhì鸟也。言绍督理鷙鸟,扫除阉宦也。”《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故叔旦有夹辅之勋,太公有鹰扬之功。三国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於汉南,孔璋鹰扬於河朔。《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七》名虽报国,实有鹰扬跋扈之。②武事的代称。③古代武官名号。《西游记第十二回》龙飞凤舞,鹗荐鹰扬。 |
鹰扬虎视 | yīngyánghǔshì | 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周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王肃以宿德显授,何曾以后进见拔,皆鹰扬虎视,有万里之望。”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王肃以宿德显授,何曾以后进见拔,皆鹰扬虎视,有万里之望。” |
鹰鹞 | yīngyào | ①鹰和鹞。泛指猛禽。文选·宋玉《高唐赋》雕鹗鹰鹞,飞扬伏窜。晋 傅玄《驰射马赋》往来若鹰鹞,超腾如逸虎。《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禁民间捕鬻鹰鹞。②指猎鹰。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二》平居惟好猎,常自饲犬。有妾焦氏者,为之饲鹰鹞。寝食之外,但治猎事。 |
鹰鹯 | yīngzhān | ①鹰与鹯。比喻忠勇的人。《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和庄仑樵、庄寿香、祝宝廷辈,都是人间麟凤台阁鹰鹯。②比喻凶残的人。 |
鹰挚狼食 | yīngzhìlángshí | 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
膺 | yīng | ①胸:义愤填膺。胸臆:心间。膺服(谨记在心;衷心信服);膺肺(内心);膺堂(心间)《礼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汉书 王莽传下》莽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清·袁枚《祭妹文》旧事填膺,思之凄梗。②接受,承当:膺选(当选)。膺赏。膺受。荣膺。膺此重任。谬膺重任。继承。《汉书 王莽传》国家所以服此美,膺此名,飨此福,受此荣者,岂非太皇太后日昃之思,陛下夕惕之念哉!《后汉书》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宋书·后废帝纪》:“朕以煢眇,夙膺寳歷,永言民政,未接听览,眷言乃顾,无忘鉴寐。”《陈书·高祖纪上》:“公神兵奄至,不日清澄。惟是孱蒙,再膺天録。”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警世通言》臣有何德何能,敢膺圣眷如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陛下(宋理宗赵昀)初膺大宝,不幸处人伦之变有所未尽,流闻四方,所损非浅。③出任,被委任;应选;当选;中选。以名家膺选。他膺任财政部长。《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曾公亮对曰:“(亡)安石文学器业,宜膺大用;累召不起,必以疾病,不敢欺罔。”《聊斋志异 席方平》勘得冥王者:职膺王爵,身受帝恩。自应贞洁,以率臣僚,不当贪墨,以速官谤。④讨伐,打击:膺惩。《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即其不病燕,犹思膺之。况燕人被师又求救乎? |
膺受 | yīngshòu | ①承受。《尚书·君陈》:“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孔传:“惟我一人亦当受其多福。”《逸周书·克殷》:“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汉书·王莽传上》:“膺受元命,豫知成败。”《晋书·刘毅传》:“膺受嘉祥。”《新唐书·崔祐甫传》:“公卿大臣膺受宠禄。” 宋 叶适《上光宗皇帝札子》:“陛下严祗寅威,足以膺受付託。”②犹禀受。蔡邕《太尉乔公碑》:“膺受纯性,诞有特表,岐嶷而超等,揔角而逸羣。”《楚辞·天问》“撰体胁鹿,何以膺之”宋 朱熹集注:“天撰十二神鹿,一身、八足、两头,独何膺受此形体乎?”③犹遭受。郭沫若《文化与战争》:“近几年来的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也膺受了同样的命运。” 郭沫若《新文化的使命》:“民族已经膺受着空前的浩劫,而一二文学教员们却要高喊着‘与抗战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