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合州之战

接着前篇,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出兵,欲收复河南失地,遭蒙军伏击而失败。1235年,蒙古侵略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发动进攻,三大战场的战争全面爆发:湖北和河南一带的京湖战场、淮河流域一带两淮战场以及四川战场。1243年蒙古军队开始进攻四川,遭蒙军残破最为严重的就是四川地区。 

宋朝在抗金、抗蒙的长期战争中,逐步形成固守长江上游以屏蔽下游的方略。在丧失蜀道天险之后,南宋守蜀将帅利用巴蜀多山川的条件,择要隘,建山城,构成了以重庆(即合州)为中心,以点控面,扼守夔门(今重庆市奉节),阻止蒙古军东下的防御体系。 

当时蒙古帝国的大汗是“孛尔只斤蒙哥”(以下只称其名“蒙哥”),他是元宪宗,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是他的四弟。宋宝佑六年(1259年)二月,蒙古军分兵四路攻宋。蒙哥亲率主力四万,号称十万,于四月沿嘉陵江向重庆进发,企图占领重庆,东出夔门,会师荆湖,直取临安(今杭州)。十二月,蒙古军进至合州(重庆)境内。合州治所在钓鱼山上,称钓鱼城,峭壁悬崖,三面环江。宋军凭险设防,依山势筑有周长十二三里、高两三丈的石城,南北山脚下各有一延至江中的城墙,名一字城。钓鱼城上可控制三江(嘉陵、渠、涪),下可屏障重庆。城内兵精粮足,水源丰富。十万多军民在主将王坚率领下,团结一心,坚决抗蒙。 

次年(1260年)二月,蒙哥率军渡过渠江,驻军于钓鱼城东五里的石子山一带,强攻钓鱼城。经过几天战斗,攻破了一字城,遂连续攻东新门、奇胜门(城西)、镇西门等。守城军民依坚据守,木石兼投,以箭遥射,使蒙古军进攻均遭失败。 

四月大雷雨凡二十日,蒙古军利用一个无雨的深夜,偷袭宋军,杀伤多人。王坚率兵反击,打退蒙古军。五月酷热,蒙古军疫病流行,王坚乘隙多次率兵夜袭其营地使得蒙古军日夜不安,战斗力大为减弱。 

蒙古数名将领劝蒙哥收兵,蒙哥不听。六月,又派其先锋汪德臣选兵夜袭钓鱼城,又被击退。史书记载:德臣单骑大呼曰:王坚,我来活汝一城军民,宜早降。语未既,几为飞石所中,因得疾卒。会天大雨,攻城梯折,后军不克进而止。蒙哥准备再战。为了侦察城内情况,在城东筑台,他亲临现场,指挥士卒登台瞭望。城上宋军发箭,蒙哥受伤,于七月死于军中,蒙古军遂撤围北归。此战使蒙古军遭到南下攻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对当时及后世防御作战产生了较大影响。 

蒙哥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影响十分巨大。首先,它导致蒙古这场侵略战争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续20年之久。进攻四川的蒙古侵略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灵柩北还。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他兄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得不撤军北返。这为忽必烈执掌蒙古政权提供了契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蒙哥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所施行的是传统的带有浓厚的蒙古部族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极不适应统治广大中原汉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则是蒙古统治集团中少有的一位倾慕汉文化的开明之士。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汉地时期,大力延揽汉族儒士,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却引起蒙哥及其保守臣僚的疑忌,因而被罢了官,其推行的汉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后,继续推行其汉化举措,逐步改变蒙军滥杀的政策,使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坏。 

蒙哥汗曾留下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到了1279年,即36年以后钓鱼城以不可杀城中一人为条件,放下武器自愿终止抵抗。由守将王立开城,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要知道蒙古人在侵略世界的过程中杀人过亿,凡是抵抗的城市都被屠城,惟有钓鱼城用实力让魔鬼们放下屠刀。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特意制作了宋蒙合州之战中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南宋钓鱼城之战,4600人拼死抵挡蒙古10万大军.jpeg

         南宋钓鱼城之战,4600人拼死抵挡蒙古10万大军

宋元襄樊之战

宋理宗去世以后,宋度宗即位后的咸淳三年(1267年),蒙古大汗忽必烈登基已经七年,于1271建国号曰大元,因此史学家们把襄樊之战称作宋元襄樊之战。 

就在1267南宋降将刘整,他把半个四川给了蒙古,建议忽必烈消灭南宋,统一全国。他提议:集中兵力进攻扼踞汉水中游的襄阳和樊城,然后由汉入江,直下临安。忽必烈召隐士杜瑛问南征之策。杜瑛说,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忽必烈采纳这一战略,征调十万兵马,任命阿术为征南都元帅,与刘整负责攻取。刘整与阿术深知蒙古军以精骑见长,水战远不敌宋军,因而造战舰五千艘,练水军七万人,即便雨日不能实战操练,也画地为船模拟练兵。 

1268蒙古军正式进围襄阳与樊城,宋元战争史上最激烈持久的襄樊之战揭开序幕。蒙将阿术在襄樊东南鹿门堡和东北白河城修筑堡垒,切断了援襄宋军之路。1269蒙古增派史天泽前往经画,加强了进攻襄阳的力量。史天泽来到襄阳前线见城坚池深,必可久守,须断其粮道,使其自毙。采取了筑城围困襄阳的措施。三月一日,阿术自白河以兵围樊城。六月,又率军一万五千人,进一步收紧了对襄、樊的包围。 

宋元襄樊之战.jpeg

                        宋元襄樊之战

在进行陆路包围的同时,元军还注意切断襄阳的水路交通。十一月,蒙古军在汉水西岸构筑新城,与东岸的鹿门堡遥遥相对,成为控制襄阳南面汉水通道的主要据点。 

1270春,吕文焕以步骑一万五千人、兵船百余艘,由襄阳出攻万山堡。在蒙古军反击下,宋军奔溃,突围尝试又遭失败。同年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以兵船两千艘来援襄阳,结果大败,范文虎乘轻舟逃遁。 

1271年就是忽必烈建立元朝的那年,他同时下令四川、两淮元军分别出兵,牵制与阻挠南宋军队援救襄樊。六月,范文虎率水师十万往解襄樊之围,在襄樊东南鹿门被夹江而阵的元军击败,他趁夜色逃遁,宋军损失战舰百余艘,伤亡不计其数。 

1272元军围困襄阳已经五年。守将吕文焕竭力据守,城中粮食尚有,但食盐、布匹短缺。李庭芝将帅司移至郢州(今湖北江陵县附近),以便就近救援襄樊。他招募了三千敢死队,派民兵领袖张顺、张贵统领战船百艘,张贵领先,张顺殿后,乘风破浪,直冲重围。黎明,援军抵达襄阳城下检点将士,独缺张顺,数日之后,其尸溯流而上,身重四枪六箭。范文虎派出的援兵因风雨狂暴,退避三十里,失约不至;元军获得情报,反以逸待劳,就等着张贵进入包围圈。张贵出乎意外,拼死力战,身中数十创,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他宁死不降,元军将其杀死。 

1273正月,元军兵分五路,向樊城发起总攻。元军统帅阿术听从部将张弘范的建议,派人用铁锯截断襄阳、樊城之间江中的木柱,焚毁架于其上的浮桥,切断了两城间的联系。樊城成为孤城,在被围四年以后终被攻破。元军号称百万,围困襄樊数年,襄樊危在旦夕,军民拆屋为薪,以纸为衣,吕文焕每次巡城必南望恸哭,一再向朝廷告急。元军在攻城的同时,又对吕文焕劝降,吕文焕感到孤立无援,遂举城投降元朝,襄樊战役宣告结束。 

至此,长达六年之久的襄樊之战有了结果,元军取得了宋蒙战争以来空前未有的胜利,牢牢掌握了通向长江中下游的管钥。宋蒙战争前一时期的抗衡均势已被打破,蒙古已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宋元襄樊之战经过长期较量,终于以元胜宋败结束。蒙元的胜利,在于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建立了包围襄樊的堡垒,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在襄樊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宋朝统治者不重视边备,将帅软弱无能,吕文德见利忘义(这在后篇还要涉及),使蒙古军队占据了襄阳有利地位,在反包围战过程中,因将帅不和,步调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战术错误,战斗中基本上执行了消极防御策略,导致了被元军围困五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后归于失败。襄阳失陷意味着南宋离垮台近在咫尺了,三年之后宋都临安(杭州)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