诣 | yì | ①到,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诣阙。诣前请教。《三国演义 第48回》次日,水军都督毛玠、于禁诣帐下。《资治通鉴 周纪五》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资治通鉴 秦纪二》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三国志·吴志·孙策传》:“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宋 姜夔《暗香 旧时月色 序》: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聊斋·姊妹易嫁》:母自诣张,丐咫尺地掩儿父。《薄熙来传》:八月,三司会审之,帝又念晋国公功臣,诣有司隐谋逆交通等恶,止罪取贿及擅权尔。②(学业或技艺)所达到的程度:造诣。苦心孤诣(指刻苦钻研,达到别人不及的境地)。 |
诣阁 | yìgé | 亦作“诣閤”。前往朝廷官署。南朝宋 鲍照《拜侍郎上疏》:“谨诣阁拜疏以闻。”南史·王僧《辩传》:“时贞惠世子有宠,母诣閤自陈无训,涕泗呜咽,众并矜之。”《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 |
诣匦 | yìguǐ | ①指上书言事或谏诤。唐宋时,朝廷设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前郓州卢县尉鄢陵许永,年七十有五,诣匦言:“父琼年九十九,长兄年八十一,次兄年七十九。乞近地一官以就养。”《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乙卯,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苏舜钦诣匦通疏曰:“臣闻河东地大震,历旬不止;孟春之初,雷电暴作。"宋 苏舜钦《诣匦疏》:"今臣窃见纲纪隳败,政化阙失,其事甚众,不可概举,今条大者二,诣匦以闻,伏望陛下少赐观览。"②指收纳谏书的机构。宋 苏舜钦《乞纳谏书》:"又置诣匦,设直言极谏科。" |
诣阙 | yìquè | ①谓赴朝堂;赴皇宫。《汉书·朱买臣传》:“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闕上书,书久不报。”《汉书 王莽传》竦与崇族父刘嘉诣阙自归,莽赦弗罪。《后汉书 董卓列传》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②指赴京都。宋 费衮《梁溪漫志·范信中》:“范既脱,欲诣闕,而无裹粮。” 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诋毁程朱》:“明永乐中,饶州儒士朱友季,诣闕献书,专詆周、程、张、朱之学。”《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三》嚣既有功于汉,又受邓禹爵署,其腹心议者多劝通使京师,嚣乃奉奏诣阙 |
诣问 | yìwèn | 前往叩问。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貲诣问。” |
诣学 | yìxué | 《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六》(宋高宗)诏:“州县文臣初至官,诣学祗谒先圣,乃许视事。”指清朝帝王亲临太学视学。《清史稿·世宗纪》:"辛酉,诏临雍大典,改幸学为诣学。" |
鮨 | yì | ①鱼,体细长而侧扁,红色或褐色,有斑纹。口大,可以伸缩,牙细而尖。生活于海洋中,有的进入淡水。②古指鲵鱼:“(北嶽之山)诸怀之水出焉……其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