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 | yì | ①城市,都城:城邑。都邑。村庄。作动词表示建邑。《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荀子《荣辱篇》:志行修,临官治,上则能顺上,下则能保其职,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左传 郑庄公戒饬守臣》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②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移郡之邑,移邑之郡,或以佗官而兼摄,或以卑官而任重,往往辞烦就简,舍薄从厚,请求侥觊,惟利是趋,易置纷然,浸乱旧制,理宜戒饬。③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④邑官,县官。《左传 子产论尹何为邑》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
邑金 | yìjīn | 封邑的租赋税金。《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於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成玄英疏:“待我岁终,得百姓租赋封邑之物乃贷子。” |
邑里 | yìlǐ | ①乡里。县邑闾里。《墨子·尚贤中》:"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清 俞蛟《梦厂杂著·李少白传》:"李杜,字少白,与余同邑里。"②指乡里的人民。《吕氏春秋·诬徒》:"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惭於知友邑里。"《后汉书·朱晖传》:"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③乡贯;籍贯。唐 刘知几《史通·邑里》:"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六》(完颜)宗弼顾(宋)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坐,且问其邑里,谓左右曰:“此山东忠义士也。”清 陈鳣《对策 卷二》:"其所叙邑里世系,又详且悉矣。" |
邑钱 | yìqián | 封邑的租税收入。《汉书·王莽传 上》:“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 |
邑犬群吠 | yìquǎnqúnfèi | 邑:乡邑。乡邑的狗群起吠叫。比喻庸人对不理解的观点进行群起攻击。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
邑然 | yìrán | 不乐貌。《后汉书·刘陶传》:“吏民思而歌之曰:‘邑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復来,安此下民。’”《隋书·房陵王勇传》:“我新还京师,应开怀欢乐,不知何意,翻邑然愁苦?” |
邑人 | yìrén | 同邑的人,同乡,老乡。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宋·王安石《伤仲永》邑人奇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资治通鉴 卷三十九》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 |
邑司 | yìsī | 唐代管理公主事务的机构或供职于这一机构的官吏。《旧唐书·职官志一》:“王公以下置府佐国官,公主置邑司。”唐 卢照邻《病梨树赋序》:“癸酉之岁,余卧病於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时人谓(窦)怀贞前为(韦)皇后阿,今(太平)为公主邑司。 |
邑屋 | yìwū | ①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庄子·胠篋》:“闔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閭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成玄英疏:“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 ②引申指乡里。《隶释·广属国侯李翊碑》:“赫赫惟忠,属国李侯,发迹邑屋,声冠方嵎。” ③邑里的房舍;村舍。《战国策·齐策四》:“愿得赐归,安行而返臣之邑屋。”《汉书·游侠传·郭解》:“居邑屋不见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辠!”颜师古注:“邑屋,犹今人言村舍、巷舍也。”晋 陶潜《还旧居诗》:“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宋史·天文志一》:“其间又有邑屋山林之蔽。” ④陵邑的房舍。指祠堂。《旧唐书·李吉甫传》:“臣以祠堂之设,礼无文……昔章帝时,欲为光武原陵、明帝显节陵各起邑屋,东平王苍上疏言其不可。” ⑤引申为国家神器,政权。宋 王安石《九鼎诗》:“始皇区区求不得,坐令神姦窥邑屋。” |
邑庠 | yìxiáng | 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祗谒先圣于邑庠。”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第二五篇》:“绅幼孤,而资质聪敏,年十三即入邑庠。” |
邑野 | yìyě | 都邑郊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邑野沦蔼,戎夏悲讙。”李周翰注:“邑野,都邑郊野也。”《资治通鉴·晋惠帝光熙元年》:“至晋阳,府寺焚毁,邑野萧条。” |
邑邑 | yìyì | ①同“悒悒”,心情抑郁。忧郁不乐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人生一世閒,安能邑邑如此!”宋 梅尧臣《送通判黄国博入浙 诗》:“洗荡生前邑邑不平气,付与沧海之水随滔滔。”《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八》扶风法正为刘璋军议校尉,璋不能用,又为其州里俱侨客者所鄙,正邑邑不得志。苏曼殊《与刘三书》:“剑妹十五回乡,云一週可返,今踰半月尚未来,殊邑邑。”《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刘宋)废帝常谓左右曰:“我即大位以来,遂未尝戒严,使人邑邑!”②微弱貌。楚辞·刘向《九叹·远游》:“张絳帷以襜襜兮,风邑邑而蔽之。”王逸注:“邑邑,微弱貌也。”③谦抑貌。古文苑·班固《十八侯铭·将军青阳侯王吸》:“邑邑将军,育养烝徒。”章樵注:“邑邑,谦抑貌。” |
邑宇 | yìyǔ | 邑中的屋宇。《后汉书·廉范传》:“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 |
邑宰 | yìzǎi | 县邑之长。即县令。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回》:“两处邑宰逃入郑国,遂将太叔引兵取邑之事,备细奏闻庄公,庄公微笑不言。”清 袁枚《新齐谐·盘古以前天》:“棺为邑宰某所得,持献制府。” 《聊斋志异 成仙》甫坐,即有人白别业之仆为邑宰重笞者。《聊斋志异 曹操冢》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 |
邑子 | yìzǐ | 同邑(的人);同乡。《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臣之邑子,素知之。”唐 杜甫《大觉高僧兰若》诗:“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宋 叶适《叶君宗儒墓志铭》:“故人邑子,常候门下。”清 方文《李仙亭 诗》:“闻有石亭名尚在,重来邑子意偏亲。”自注:“邑子,《汉书·疏广传》谓同邑子也。”《资治通鉴 卷六》茅焦邑子同食者,尽负其衣物而逃。《资治通鉴 汉纪四》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义不侵、为然诺者也。” |
俋 | yì | 形容用力的样子或者勇敢的样子。 |
俋俋 | yìyì | 力耕貌。《庄子·天地》:“俋俋乎耕而不顾。”成玄英疏:“俋俋,耕地之貌。” 唐 吴筠《高士咏·柏成子高》:“俋俋耕不顾,斯情邈难儔。”宋 陈师道《简令由司理诗》:“已知涉世籧籧梦,但欲求田俋俋耕。” |
挹 | yì | ①舀,把液体盛出来:挹取。挹彼注兹。挹注(喻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宋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②古同“揖”,作揖。《庄子·山木》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苏轼《放鹤亭记》“挹山人而告之曰”③古同“抑”,抑制,谦退。《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九》近阴卫尉克己复礼,终受多福,外戚所以获讥于时,垂愆于后者,盖在满而不挹,位有余而仁不足也。④夺取。《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四》李清臣曰:“此必有挹魁柄之意,或恐有引以为代者,吾属危矣。”(曾)布曰:“此无虑,魁柄岂易挹邪!”⑤表示看水、视江。南京有挹江门,黄石有挹江亭。宋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
挹彼注兹 | yìbǐzhùzī | 挹:舀,汲取;彼:那个;注:灌;兹:这个。把液体从一个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个容器。引伸为以有余来弥补不足。《诗经·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清会典事例·积储》:“添补采买,为酌盈剂虚,挹彼注兹之计。” |
挹取 | yìqǔ | 汲取。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 三四》:“不博极古今四部书,则虽有思致,为俗软活套所淹杀,止可求售於俗吏,而牵带泥水,不堪挹取。”《花月痕 第五十回》:“於是放舟於三万六千顷之太湖 ,挹取其风雨波涛出没之理趣。”《聊斋志异 真生》以小盏挹取入壶,并无少减。《聊斋志异 阎罗》畜道、剑山,种种具在,宜得何罪,不劳挹取;乃数千年不决,何也? |
挹损 | yìsǔn | ①减少;缩小。《管子·轻重乙》:“国贫而用不足,请以平价取之,子皆案囷窌jūnjiào而不能挹损焉。”《资治通鉴 唐纪十》魏征十思: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②贬抑。《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幹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明史·宦官传二·冯保》:“保属居正草帝罪己手詔,令颁示阁臣。词过挹损,帝年已十八,览之内惭。”③谦逊。 |
挹注 挹兹注彼 挹彼注兹 | yìzhù yìzīzhùbǐ yìbǐzhùzī | 挹:舀,汲取;兹:这个;注:灌;彼:那个。把液体从一个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个容器。引伸为以有余来弥补不足。《诗经·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聊斋志异 崂山道士》“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这里指从大盛器倒入小盛器,从酒壶倒入酒杯。《清会典事例·积储》添补采买,为酌盈剂虚,挹彼注兹之计。 |
悒 | yì | 忧愁,不安:忧悒。郁悒。悒怏。悒愤。悒闷。悒悒不乐。 |
悒怅 | yìchàng | 忧郁怅惘。亦怅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织女》:“悒怅间,窃恨未覩下体;俄见帘下绣履双翘,瘦不盈指。生又拜。” |
悒怏 | yìyàng | 忧郁不快。《三国演义 第五十五回》今岁旦在迩,使(刘)备悒怏不已。 《西厢记 第一本第二折》:“听説罢,心怀悒怏,把一天愁都撮在眉尖上。” |
悒悒 | yìyì | 忧愁,不安:忧悒。郁悒。悒悒,悒怏。悒愤。悒闷。悒悒不乐而终。《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六》殷仲文素有才望,自谓宜当朝政,悒悒不得志。《聊斋志异 林四娘》公亦为酸恻,抱而慰之曰:“卿勿为亡国之音,使人悒悒。”《聊斋志异 陈云栖》至,则云栖半月前出游不返。既归,悒悒而病。杨沫《青春之歌 第一部第五章》:“余永泽望着道静悒悒的愁闷的眼睛,望着秋风中她那微微拂动着的浓密的短发,情不自禁地感到一阵心跳。”王冰注:“悒悒,不畅之貌。” |
悒郁 | yìyù | 忧郁,抑郁,多指某人心情不愉快。《红楼梦第五回》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
浥裛 | yì | 湿润:朝雨浥尘。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宋 周邦彦《解语花·元宵词》:“风消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宋 陆游《钗头凤 词》:“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
裛 | yì | ①书套。②缠绕:“裛以藻绣,络以纶连。”③用香熏:前蜀 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宝装军器丽,麝裛战袍香。”④古同“浥”,沾湿。唐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