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義 | yì I. | ①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常理: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可作动词赞为义举。《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庄子·人间世》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宋 苏洵《心术》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②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③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可作动词“认为有义气”:《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蒙古)穆呼哩义之(金国张铁枪),欲解其缚;诸将怒其不屈,遂遇害。④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⑤指认为亲属的:义父。⑥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⑦适宜。恰当。《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参见“引喻失义”。⑧仁在内心,义在表现。《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⑨姓。II.参见yí。 |
义兵 | yìbīng | ①犹义师。《穀梁传·宣公四年》:“(鲁)伐莒,义兵也。”晋 潘岳《西征赋》:“工徒斲而未息,义兵纷以交驰。”《旧唐书·高祖纪》:“羣贼蜂起,江都阻絶,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②古时统治阶级为保卫其利益而临时组织的武装。晋 陆机《辨亡论上》:“昔氏失御,姦臣窃命……王室遂卑。於是羣雄蜂骇,义兵四合。”《新五代史·杂传九·刘景岩》:“晋高祖起兵太原,唐废帝调民七户出一卒为义兵。”③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后汉书·樊宏传》:“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后汉书 袁绍传》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清 顾炎武《吴同初行状》:“未旬日而北兵渡江,余从军於苏,归而崑山起义兵。”④宋代的一种乡兵。《宋史·兵志四》:“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 河北东、陕西有义勇,麟州有义兵,川峡有土丁、壮丁。” |
义薄云天 | yìbóyúntiān | 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宋书·谢灵运传论》:“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
义不容辞 | yìbùróngcí | 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
义敌 | yìdí | 道德行为等都一样。敌,相当,匹敌。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 |
义帝 | yìdì | 犹假帝。《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宋 苏轼《范增论》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明 杨慎《丹铅总录·史籍·义帝》:“项羽立楚王孙心为帝,以从民望。不曰楚帝,而曰义帝,犹义父义子之称。”明 谢肇淛《文海披沙》:“项羽尊怀王为义帝 ,犹假帝也。”一说,众所尊戴者曰义,故称义帝。 |
义度 | yìdù | 引证解释仪则法度。《庄子·应帝王》:“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王先谦集解:“王念孙曰:‘经式义度,皆谓法也。’义读为仪,古字通。” |
义方 | yìfāng | 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諫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於邪。’”后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 晋 葛洪《抱朴子·崇教》:“爱子欲教之义方,雕琢切磋,弗纳於邪伪。” 宋 岳飞《辞男云特转恩命札子》:“臣男云始就义方,尚存乳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迂奶奶把他待得如同婆婆一般,万事都秉命而行,教子也极有义方。” |
义愤填膺 | yìfèntiányīng | 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也作“义愤填胸”。他在电视上看到歹徒非常残忍的杀死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顿时义愤填膺。清·曾朴《孽海花 第二十五回》:“珏斋不禁义愤填膺,自己办了个长电奏,力请宣战。”参见“填膺”。 |
义风 | yìfēng | 正义的气概和风范。晋 刘琨《劝进表》义风既暢,则遐方企踵。《晋书·温峤传》:“士禀义风,人感皇泽。”宋 张戒《岁寒堂诗话·武侯庙》:“仗义北伐,卒死于军。义风凛然,竦动千载。” |
义夫 | yìfū | ①坚守大义的人。《宋书·卷一·武帝本纪上》:忠诚天亮,神武命世,用能贞明协契,义夫响臻。②情专的男子。 |
义结金兰 | yìjiéjīnlán | 结交很投合的朋友。《太平御览》引《吴录》:“张温英才瓖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义结金兰之好焉。”高阳《母子君臣》:“这还在其次,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高峒元与李连英义结金兰,而且居长,为李连英叫做‘高大哥’。 |
义郎 | yìláng | 对人家儿子的美称。仁义的郎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
义理 | yìlǐ | ①辞、文章的含义和观点。清 刘开《问说》以义理咨访。②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公理。《史记 孝文本纪》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於国家之大体。《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
义烈 | yìliè | ①忠义节烈。《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笃学至孝、义烈力田者,皆令具条以闻。《宋书·胡藩传》:“卿此姪当以义烈成名。”唐 皮日休《陵母颂》:“使千百小人如女子忠贞义烈者,未之有也。”欧阳予倩《桃花扇 第四场》:“倒想不到香君会这样义烈。”②重义轻生的人。《三国志·魏志·臧洪传》:“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梟,此诚天下义烈报恩効命之秋也。”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於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於篇,则足为后世法。” |
义廪 | yìlǐn | 旧时为防荒年而设置的粮仓。唐 柳宗元《贞符》乡为义廪,敛发谨饬,岁丁大侵,人以有年。《宋史·理宗纪三》温、台、处三郡大水,诏发丰储仓米并各州义廪振之。 |
义旅 | yìlǚ | 犹义师。南朝陈 徐陵《陈公九锡表》:“英图迈俗,义旅如云。”《资治通鉴 晋纪八》秋,七月,(司马)越传檄山东征、镇、州、郡云:“欲纠帅义旅,奉迎天子,还复旧都。”唐 元稹《授田布魏博节度使制》:“提挈义旅,勤劳王家,冒白刃而不疑,推赤心而自信。”《明史·刘基传》:“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 |
义谋 | yìmóu | 合宜的谋猷;正义的谋画。《晏子春秋·问上十二》:“晏子曰:‘谋度於义者必得,事因於民者必成。’……故臣闻:义谋之法以民事之本也。故及义而谋,信民而动,未闻不存者也。”《宋书 本纪武帝上》于是与弟道规、沛郡刘毅…并同义谋。《宋史·五行志二》:“桓玄初改年为大亨,遐邇讙言曰:‘二月了。’故义谋以仲春发也。” |
义然 | yìrán | 峨然,高大貌。《庄子·天道》:“而状义然。”郭象注:“踶跂自持之貌。”俞樾《诸子平议·庄子一》:“义当读为峨,峨与义并从我声,故得通用。天道篇‘而状义然’,义然即峨然也。” |
义让 | yìràng | 基于大义的谦让。《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於媵妾。朕嘉其义让。”《后汉书·窦宪传》:“宪以前太尉邓彪有义让,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随,故尊崇之。”《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其有孝友闻族,义让光闾,或匿名屠钓,隐身耕牧,足以整厉浇风,扶益淳化者,凡厥一善,咸无遗逸。 |
义人 | yìrén | ①言行符合正义或道德标准的人。《墨子·非命上》:“义人在上,天下必治。”《史记·伯夷列传》:“(武王)东伐紂,伯夷、叔齐叩马而諫……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篤始终於寒暑,虽危亡而不猜者,义人也。” ②秦时加给西南一种少数民族的称谓。《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板楯蛮夷》:“板楯七姓,射杀白虎立功,先世復为义人。”按秦昭王时有白虎为害,后为板楯人射杀,遂一户免其一顷田之税,虽有十妻,不输口算之钱。 |
义士 | yìshì | ①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或有节操、情操的或有武士风度的人。《汉书 李广苏建传》嗟乎义士。嗟乎义士。三国魏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明 方孝孺《豫让论》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豫让)为忠臣义士也。②支持正义、维护正义的人,支持公正的人。③有正义感的人,行为正当的或公正的人;有操行、明辨是非的人。《宋书 本纪武帝上》扬武将军诸葛长民,收集义士,已据历阳。 |
义台 | yítái | 古代行礼仪之台。《庄子·马蹄》:“虽有义臺路寝,无所用之。”俞樾《诸子平议·庄子二》:“周官·肆师职郑注曰:古者书仪但为义。是义即古仪字也。仪臺犹言容臺……盖是行礼仪之臺,故曰仪臺也。” |
义田 | yìtián | 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富中大塘者,勾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此当为义田之始。后即泛称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宋 钱公辅《义田记》:“范文正公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羣族之人。”清 恽敬《沙陇胡氏学田记》:“后世君子私田之公於族者曰义田,义田之给於士者曰学田。”建国前,陕甘宁边区政府也提倡设置义田,以救济贫苦劳动人民。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政府一年工作总结》:“奖励和推行义田义仓运动,建立社会救济事业的基础。” |
义徒 | yìtú | 犹义兵。《后汉书·傅燮传》:“徐至乡里,率厉义徒,见有道而辅之,以济天下。”《宋书·刘康祖传》:“太祖欲大举北伐,康祖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以河北义徒并起,若顿兵一周,沮向义之志,不许。” |
义无反顾 | yìwúfǎngù | 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
义形于色 | yìxíngyúsè | 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形:表现;色:面容。《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三国志卷 六十一吴书.陆凯传》:”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於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严致和又拿出五十两银子来交与,二位义形于色去了。 |
义役 | 宋以后的一种徭役形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去年臣僚因处州守臣不合将义役置册,假以藉手干求差遣,力陈其弊,得旨依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五》帝(宋理宗)曰:“义役闻尚未了。”(莫)泽言:“义役乃民间自乐为,州县扶助耳。”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义》近时州县众力共给役曰义役,皆与众同之意。 | |
义战 | yìzhàn | 正义的战争。《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 赵岐注:“《春秋》所载战伐之事,无应王义者也。” 孔颖达疏:“孟子言春秋之世,凡兵之起皆小役大,弱役强,或因怒兴师,或弃礼贪利,未尝有禁暴救乱之义也。” |
义征 | yìzhēng | 谓自愿应征。《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方欲德绥未服,义征不譓。唐初与府兵制兼行的募兵的一种,其身份高于一般募兵。《旧唐书·职官志三》:“其义徵者别为行伍,不入募人之营。”《旧唐书·刘仁轨传》:“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徵。” |
义正词严 | yìzhèngcíyán | 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清·林则徐《会谕同知再行谕饬义律缴土交凶稿》本大臣、本部堂声罪致讨,义正词严,断断不能再缓矣。 |
义租 | yìzū | 封建时代向民间征收的额外租粮。《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一》甲辰,魏王罢中山之围,就谷河间,督诸郡义租。《宋书·柳元景传》:“元景方督义租,并上驴马,以为运粮之计。”《隋书·食货志》:“率人一牀,调绢一疋,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五斗。奴婢各准良人之半。牛调二尺,垦租一斗,义租五升。垦租送臺,义租纳郡,以备水旱。” |
义作 | yìzuò | 旧指无偿劳役。《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吴赤乌十年,权适南宫。三月,改作太初宫,诸将及州郡皆义作。” |
议 | yì | ①意见,言论:议论。提议。建议。②讨论,商量:商议。会议。协议。议案。议决。议价。③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议。恐招物议。④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议。驳议。 |
议断 | yìduàn | 论议裁断。《晋书·刑法志》及于江左, 元帝为丞相时,朝廷草创,议断不循法律,人立异议,高下无状。《明史·刑法志二》议断既成,部、寺各立长单,刑部送审挂号,次日即送大理。《清史稿卷十七 宣宗本纪二》准林则徐等奏,暂缓议断互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五六回》遇了乡人有甚么争执等事,都由公局绅士议断。 |
议郎 | yìláng | 官名。汉代设置;为光禄勋所属郎官之一,掌顾问应对,无常事。秩比六百石。多征贤良方正之士任之。晋以后废。《后汉书 袁绍传》“臣时辄承制,窃比窦融,以议郎曹操权领兗州牧。” |
议礼 | yìlǐ | 谓议论礼制。《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郑玄注:“礼,谓人所服行也。”朱熹集注:“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宋 袁燮《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丞相言议礼之地,最要得人。”明 王祎《唐五礼序》:“是用为之序论,以著其説,庶议礼之家,得以慎所择焉。”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惟两议礼之文,博引数説,以己意折衷,近於考据。” |
议论纷纷 | yìlùnfēnfēn | 纷纷:众多、杂乱的样子。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新令既出,百姓议论纷纷,或言不便,或言便。”刘绍棠《西苑草》:“他俩现在越发脱离群众,每天下午跑到宝塔下去谈天,群众议论纷纷。” |
议事 | yìshì | 商讨官方的事务,商议公事。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君实:司马光的字) |
议狱 | yìyù | 犹断狱,审议狱案。《易·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晋书 孝武帝纪》思所以议狱缓死,赦过宥罪,庶因大变,与之更始。《魏书·刑罚志》:“议狱定律,有国攸慎,轻重损益,世或不同。”《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夫议狱缓刑,皇王之所垂范,胜残去杀,仁人之所用心。宋 韩元吉《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及其议狱也,大理有阿杨杀小儿案,而公以为可疑,不顾众论争之。” |
议主 | yìzhǔ | 立说倡议的人。《三国志·魏志·崔琰传》“而琰最为世所痛惜”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续书:“(孔融)每朝会访对,輒为议主,诸卿大夫寄名而已。”《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二》(符)生怒,穷推议主,得右仆射段纯,杀之。 宋 叶适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天子怛然加惠远方,輒赐为贯钱万者数十,黜议主,更法以便民。” |
乂 | yì | 安定。 |
乂安 | yì’ān | 太平;安定。社稷乂安。《史记·孝武本纪》:“汉兴已六十餘岁矣,天下乂安。”《晋书 武帝纪》平吴之后,天下乂安,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旧臣不得专任,彝章紊废,请谒行矣。前蜀 杜光庭《莫庭乂青城山本命醮词》眷属乂安,公私和泰。《明史 卷十一 景帝》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这故事出在东汉光武年间,那时天下乂安,万民乐业。《清史稿卷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国运中兴,十年之间,盗贼划平,中外乂安。鲁迅《集外集拾遗·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不待惩劝,而国乂安。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0篇》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
刈 | yì | 割(草或谷类):刈除。刈草机。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一》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晋书 元帝纪》咸宁二年生于洛阳,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如始刈。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聊斋志异 荞中怪》秋间荞熟,刈堆陇畔。 |
刈除 | yìchú | 原意为割(草或谷类):刈除草机。现引申为割掉。《明史 卷二十四 庄烈帝二》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
刈获 | yìhuò | 收割;收获。《唐 薛逢 邻相反行》我今躬耕奉所天,耘锄刈获当少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耕种之,薅锄之,刈穫之。”唐 储光羲《田家杂兴》诗之五:“秋至黍苗黄,无人可刈穫。”《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近喜晴明,刈获讫事。清 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刈穫须及时,总为雨雪伤。” |
刈麦 | yìmài | 割麦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六》癸巳,(宋仁宗赵祯)幸御庄观刈麦,闻民舍机杼声,赐织妇茶帛。 |
刈亡 | yìwáng | 铲除,灭亡。《国语·吴语》:“今天王既封植越国以明闻於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 |
艾 | yì I. | ①同“乂”。 ②惩治:惩艾。II.参见à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