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 yì I. | ①穿,那衣服给人穿。如“解衣衣我”,前一个“衣”读一声,第二个“衣”读四声。《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周文 敬姜论劳逸》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史记 孝武本纪》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弗臣也。②遮盖;包扎。《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II.参见yī。 |
衣帛食肉 | yìbóshíròu | 穿着精美的丝绸服装,吃的是肉食。形容生活富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孟子谓‘五亩之宅,植之以桑,勿失其时,则可以衣帛矣。’诚哉是言也!” |
衣冠 | yìguān I. | 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泛指衣着,穿戴。穿衣戴冠。借指文明礼教。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顷世乱离,衣冠之士,虽无身手,或聚徒众,违弃素业,徼倖战功。” 《花月痕第十八回》用过早点,衣冠出门。先到卓然公馆贺喜,然后向谡如衙门来。 ②专指礼服。③代称缙绅、士大夫。《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衣冠拜谢,悲不自胜,因此戒酒。II.参见“衣冠yīguān”。 |
衣锦褧衣 | yìjǐnjiǒngyī | 意为锦衣外面再加上麻纱单罩衣,以掩盖其华丽。(语出《诗经》)比喻不炫耀于人。"䌹"、"褧"通用,《说文》见于褧字解,注疏家皆训作衣裳相连而无里之禅衣。如《礼记·中庸》“衣锦尚䌹”;《诗经·郑风》“衣锦褧衣”。" |
衣锦尚絅 | yìjǐnshàngjiōng | 同衣锦褧衣。“絅”是一种半透明的薄纱,古代有修养的人穿华丽的锦衣时,用这个薄纱罩住,以淡化耀目的光华。将这个意思再引申一下,就是说做人不要过于锋芒毕露,要懂得谦逊,适当遮挡下。《礼记·中庸》:“《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郑玄注:“襌为絅,锦衣之美,而君子以絅表之,为其文章露见似小人也。” |
衣锦食肉 | yìjǐnshíròu | ①穿锦绣衣裳,吃肉食。形容生活富足。《商君书·算地》:“刑人有列,则君子下其位;衣锦食肉,则小人冀其利。”《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借指居官食禄。《前汉书平话续集 卷上》:“信 (韩信)望衣锦食肉,谁指望夺印怀仇,不似芒荡山下累求良士。” |
衣锦夜行 | yìjǐnyèxíng | 穿了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比喻身居官位;却未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一旦理想实现做了官,他们就四处炫耀,决不会衣锦夜行。东汉 班固《汉书 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
衣轻乘肥 | yìqīngchéngféi | 衣:穿。轻:轻暖的裘衣;肥:肥壮的马。穿着贵重的衣服,驾驭肥壮的马。形容生活奢侈豪华。《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钟会,名公子,以才能贵幸,乘肥衣轻,宾从如云。”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想为官的前呼后拥,衣轻乘肥,有多少荣耀。 |
衣绣昼行 | yìxiùzhòuxíng | 昼:白天。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比喻在本乡作官,或富贵后回到故乡。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张既传》:“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 |
异 | yì | ①不同的:异乎。异说。异常。异己(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利害相冲突的人)。异端(旧时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如“异端邪说”)。异化。异性。异样。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可作动词表示不同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金主(完颜景)异其(李愈)言。②分开:离异。异居。③另外的,别的:异日。异地。异国。异乡。异类。④特别的:奇异。异闻。异彩。奇才异能(特殊的才能)。⑤奇怪,见怪:惊异。诧异。怪异。《孟子·万章下》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聊斋志异 董生》(王九思)醒而异之。谓女曰:“我病甚,恐将委沟壑,或劝勿室也。”⑥意动用法,以为奇。《孟子·梁惠王上》: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三国志 魏书武帝纪》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晋书 元帝纪》沈敏有度量,不显灼然之迹,故时人未之识焉。惟侍中嵇绍异之。 |
异变 | yìbiàn | ①谓变化不同。贾谊《过秦论 上》:“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②奇妙的变化。《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其好古存正莫及夔 ”裴松之注引晋傅玄赠扶风马钧序:“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③灾异变故。明 沉德符《野获编·禨祥·弘治异变》:“又弘治十二年己未,曲阜孔庙灾,柏树被焚,枝干俱尽,尤为异变。” |
异便 | yìbiàn | 犹分别。便,通“辨”。《庄子·秋水》:“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 高亨新笺:“便借为辨……异便犹云分别耳。” |
异禀 | yìbǐng | 非凡的天资。汉 陈琳《答东阿王笺》此乃天然异禀,非钻仰者所庶几也。宋 陆游《除宝谟阁待制谢表》臣材非异禀,家本至寒。《清史稿卷四·世祖纪一》上(顺治)生有异禀,顶发耸起,龙章凤姿,神智天授。 |
异材 | yìcái | ①有特殊用途的木料或材料。《庄子·人间世》:“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槨。”唐 姚合《奉和四松》:“日月滋佳色,烟霄长异材。”②特出才能。《汉书·元后传》:“刘向少子歆通达有异材。”宋 苏轼《贺新运使张大夫启》:“伏惟某官,早以异材著闻美绩。”邹韬奋《办事上需要的几个条件》:“此则具有超卓思想的异材,发展事业的柱石,不仅能不负所托而已。”③指有特出才能的人。 清 曾国藩《国朝先正事略 序》:“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 |
异操 | yìcāo | ①不同操守的人。王充《论衡·逢遇》:“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②独特的节操。南朝梁 任昉《王文宪集 序》:“昉行无异操,才无异能。” 宋 孔平仲《续世说·栖逸》:“幼有异操,终身不娶。”《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二》阆不修异操而致名当时 |
异词 | yìcí | 表示不同意的话。并无异词。宋 陈亮《信州永丰县社坛记》辛幼安以为文叔爱其民如古循吏……余过永丰道上,行数十里而民无异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博尔济位终右万户,博勒呼以第一千户殁于阵,唯穆呼哩勋绩最著,然当时称四人佐命功无异词。 |
异爨 | yìcuàn | 分开起灶。指亲属分家。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
异等 | yìděng | ①不同等级。《韩非子·八经》:“礼施异等,后姬不疑。”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二》:“(舒守谦)十年居元舆舍,未尝一日有间,至於车服饮饌,亦无异等。”②超出一般;特等。《汉书·循吏传·王成》:“治有异等之效。”颜师古注:“异於常等。”宋 苏轼《厚货财策之二》:“今之土兵,所以钝弊劣弱而不振者,彼见郡县有禁兵而待之异等,是以自弃于贱隶役夫之间,而将吏亦莫之训也。”《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今胶东相王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③指德才特出的人。《史记·滑稽列传》:“赏异等,罚不肖。”《新唐书·韦处厚传》:“举贤良方正异等,宰相裴垍引直史馆。”《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苏)洵年二十七,始发奋为学,举进士、茂才异等,不中,悉焚其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选士之法》:“武帝元封五年,詔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絶国者。”参见“茂材异等”。 |
异地相逢 | yìdìxiāngféng | 异地:他乡。在他乡相遇。唐·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诗:“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父子异地相逢,也不免落泪。” |
异端 | yìduān | ①异常的吉兆。现多指自认为正统者对异己的思想、理论的称呼。《论语 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焦循补疏:各为一端,彼此互异。②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③指无关紧要的事物。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 |
异端邪说 | yìduānxiéshuō | 邪说:有害的学说。异端:不符合正统的思想或理论。与正统的思想不相容的主观或学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曾被当时的宗教势力看成是异端邪说,受到野蛮的压制。宋 赵与时《宾退录》第二卷:“异端邪说日交驰,圣哲攻之心费辞。” |
异方 | yìfāng | ①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楚辞·天问》:“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梅伯受醢,箕子详狂?”游国恩纂义引周拱辰曰:“一切直数諫,不避葅醢;一不瞽不聋,託之佯狂。迹似异方,而忠国爱主之心则一也。”②指异域;异国。旧题李陵《答苏武书》:“异方之乐,祗令人悲。”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异方禽兽,象出南越,駞出北极,今皆育于中国,然不如本土之宜也。”宋 曾巩《厚卿子中使高丽诗》:“并使时推出众才,异方迎拜六城开。”③指他乡;外地。唐 杜甫《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诗》:“异方初艷菊,故里亦高桐。”宋 张耒《春日》:“异方时节三巵酒,残岁风烟一惨颜。”明 沉德符《野获编·台省·行酖》:“盖食物初炽,入银器必变黝色,而按臣以法官孑身居异方……每疑下人进酖。”④不同地方。三国魏 曹植《失题诗》:“弃我交颈欢,离别各异方。”唐 杜甫《遣兴诗之一》:“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⑤特别的药方。清 龚自珍《以奇异金石文字拓本十九种寄秦编修扬州而媵以诗》:“异人延年无异方,能使寸田生异香。” |
异服 | yìfú | ①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礼记·王制》:“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郑玄注:“异服,若聚鷸冠、琼弁也。”陈澔《集说》:“异服,非先王之服也。”《晋书·武帝纪》:“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礼所禁,焚之於殿前。”《文献通考·征榷一》:“讥察也,察异服异言之人,而不征商贾之税也。”②指外族的不同的服饰。唐 柳宗元《柳州峒氓诗》:“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金 李天翼《还家诗之三》:“殊音异服不相亲,独倚荒城泪沾巾。” |
异乎寻常 | yìhūxúncháng | 异:不同;寻常:平常 。不同于平常。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0回:“耽误了点年纪,还没有甚么要紧,还把他的脾气惯得异乎寻常的出奇。”茹志娟《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我跨上列车,心情是异乎寻常的,仿佛这紧张生动的生活节奏,将我全身的“螺丝”也拧紧了。 |
异化 | yìhuà | 同类事物演变成不同类的。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5篇》科举制下,儒生把儒学当作求官立名的工具,儒学异化[9]了。 |
异计 | yìjì | ①不轨的图谋。《后汉书·刘焉传》:“抚纳离叛,务行宽惠,而阴图异计。”《三国志·蜀志·郤正传》:“冲质不永,桓灵坠败……家挟殊议,人怀异计。”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彼军歼殄江淮 ,屠酷祸源……愚小猜惊,将兴异计。”②不同的见解。《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凡百事要所当损益,乐闻异计,匡所不逮。 |
异境 | yìjìng | ①奇妙的境界。唐 韩愈《桃源图诗》:“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怳惚移於斯。”宋 苏轼《放鹤亭记》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清 姚鼐《食旧堂集 序》:“(王禹卿)负气好奇,欲尽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②犹异域,他国。《文献通考·经籍七》:“其始至也,茫然如入异境,积日累月,方能諳其土俗而施以政令。”《金史·胥鼎传》:“况潞州北即为异境,日常备战,事务方殷。” |
异军突起 | yìjūntūqǐ | 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指另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突然兴起。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武昌树帜,余在沪读,值先烈陈英士先生异军突起。 |
异客 | yìkè | ①外宾;外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宋书·王球传》:“球公子简贵,素不交游,筵席虚静,门无异客。”②作客他乡的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③形状古怪的客人。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壶史》:“邢尝谓其徒曰:‘三五日有一异客,君等可为予各办一味也。’数日…… 邢下山延一客,长五尺,阔三尺,首居其半。” |
异口同声 异口同音 | yìkǒutóngshēng yìkǒutóngyīn | 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巴金《家》十三:众人异口同声地叫着:“罚!罚!” 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鲁迅《徘徨·长明灯》:“‘那自然!’三个人异口同音地说。” |
异类 | yìlèi | ①不同种类。王粲《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使非族不干吾盟,异类不絶吾好,此孤与太公无贰之所致也。”②杰出的才能。奇才异类。③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苻)洪曰:“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欣而许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不育异类。 |
异名同实 | yìmíngtóngshí | 名称不同,实质一样。《庄子·知北游》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
异能 | yì’néng | ①杰出的才能或才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南朝梁 任昉《王文宪集 序》:“昉行无异操,才无异能。” 宋 王安石《材论》:“人之有异能於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以后西统治者经常征召贤良、文学和有茂才异能的人。”②指才能杰出的人。明 方孝孺《送河南佥事汤侯序》:“天佑人主……必生奇才异能,以供其一时之须。”③不同的功能。三国魏 曹植《当欲游南山行诗》:“锥刀各异能,何所独却前。”明 刘基《郁离子·琴弦》:“夫琴大弦为君,小弦为臣。大小异能,合而成声。” |
异器 | yìqì | ①不同的器具。王充《论衡·幸偶》:“调饭也殊筐而居,甘酒也异器而处。”《东观记·蔡顺传》:“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 宋 徐铉《以端溪砚酬张员外水精珠诗》:“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②特殊的才具。《后汉书·党锢传·杜密》:“(密)行春到高密县,见郑玄为乡佐,知其异器,即召署郡职,遂遣就学。” 宋 王谠《唐语林·文学》:“盖言童稚不奇,即非异器矣。”③不寻常的器物。唐 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兴又悉取魏之僭服、异器,人臣所不当为者。” |
异气 | yìqì | ①指无血统关系之亲,多指非同胞兄弟姐妹或异姓之人。汉 班固《白虎通·嫁娶》不娶两娣何?博异气也。②指天空出现的特异气象。祥瑞之象。《晋书·张华传》焕曰:“仆察之久矣,惟牛斗之间颇有异气。”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於天耳。”《明史卷十 英宗前纪》正统十一年二月辛酉,异气见华盖、奉天殿,遣官祭告天地。③气候不同。三国魏 曹植《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 一作:草墅) |
异曲同工 | yìqǔtónggōng | 亦“同工异曲”。不同的曲调表演得同样精彩。比喻不同的做法或说话取得同样的效果。明·胡应麟《诗薮》上下千年,虽气运推移,文质迭尚,而异曲同工,成臻厥美。 |
异趣 | yìqù | 不同的志趣,别具一格的情趣。与众不同的意趣。宋 苏洵《辨奸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
异人 | yìrén | ①他人;别人。《诗·小雅·頍弁》:“岂伊异人,兄弟匪他。”高亨注:“异人,别人,外人。” ②不寻常的人;有异才的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羣臣慕向,异人并出。” ③犹怪人,奇人;神人,方士。《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帝)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玉曰:‘左阳右阴,脉有男女,状若异人。’”宋 苏轼《游沙湖》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三国演义 第四九回》:“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聊斋志异 佟客》董曰:“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佟问:“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所传。 |
异日 | yìrì | ①他日、將來、改天、改日。《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初,上(玄宗李隆基)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宋 柳永《望海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②往日、以前。异日情谊,记忆犹新。 |
异善 | yìshàn | ①特别美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组已就而效之,其组异善。”文选·马融《长笛赋》:“反商下徵,每各异善。”吕向注:“每各异善,声无不妙也。”②特出的善行。《汉书·宣帝纪》:“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 |
异时 | yìshí | ①不同时候。《墨子·经上》:“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路者颜回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②往时;从前。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史记·平准书》:“异时算轺车、贾人缗钱皆有差。”司马贞索隐:“异时,犹昔时也。”《汉书 王莽传中》遣尚书大夫赵并使劳北边,还言五原北假膏壤殖谷,异时常置田官。《新唐书·于頔传》:“部有湖陂,异时溉田三千顷,久廞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二》异时有司督责赋役烦急,收市上供物不以其直,(朝)琦悉为轻减蠲除之,逐贪吏,罢冗役,活饥民一百九十馀万。③以后;他时。《史记·苏秦列传论》:“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宋 苏轼《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 词》:“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宋 陆游《跋 西昆酬唱集》:“记之为异时一笑。”明 归有光《吴山图记》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清 姚莹《与陆次山论文书》:“异时集成付刻,或即以此书列其首,亦无不可者。” |
异势 | yìshì | 形势或态势不同。《商君书·开塞》:“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汉书·晁错传》:“臣又闻小大异形,彊弱异势,险易异备。”《陈书·任忠传》:“兵家称客主异势,客贵速战,主贵持重。”《资治通鉴 卷十》此同事而异势者也。 |
异事 | yìshì | ①他事;别的事。不同的事。②指职司不同。③不平常的事;特别事件。奇怪的事;难以理解的事。《封神演义 第九回》吓得殷破败魂不附体,异事非常。 |
异书 | yìshū | 珍贵或罕见的书籍。《后汉书·王充传》“著论衡八十五篇”李贤注引晋 袁山松《后汉书》:“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晋书 葛洪传》(石)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籍》:“秘书监牛宏表请分遣使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縑一疋,校写既定,本还其主,由是人间异书,往往间出。”宋 苏轼《次韵韶倅李通直之二》:“欲从抱朴传家学,应怪中郎得异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文人好逞狡獪,或欲夸示异书……故往往託古籍以衒人。” |
异说 | yìshuō | ①不同的主张,不同的学说。指反对意见,异议。《汉书·王莽传上》:“将令正乖缪,壹异说云。”《明熹宗实录》天启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壬戌,登莱巡抚袁可立陈海上情实三事:一言管大藩兵已去而逃,一言汪崇孝兵未去而噪,一言王一宁兵愿去而忽生异说。乞下部酌议,以计万全。②邪说;非正统的言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凡术士多务苟得,肆为异说。 |
异俗 | yìsú | ①风俗不同。《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荀子·正名》:“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不从便为失异俗意,从之则无益事。晋 陆云《答张士然诗》:“百城各异俗,千室非良邻。”唐 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问诗之一》:“异俗可吁怪,斯人难并居。”②诡异的习俗。《史记·秦始皇本纪》:“匡飭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汉书·礼乐志》:“易乱除邪,革正异俗。”③指异域,或荒僻地区。晋 慧远《沙门袒服论》:“中国之所无,或得之於异俗。”《陈书·吴明彻传》:“风威慴於异俗,功効著於同文。” 明 何景明《与宁兵备书》:“(李陵)卒之老於异俗,而节不立。”④指荒僻地区的人。唐 杜甫《东屯北崦诗》:“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⑤超脱世俗。参见“离世异俗”。 |
异体字 | yìtǐzì | 与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如“峯”是“峰”的异体字)。包括俗體、古體、簡體、帖體等。如“辭”與“辞”、“體”與“体”。 |
异同 | yìtóng | ①不同和相同之处。《汉书 司马迁传》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南朝梁 江淹《知己赋》:“论十代兮兴毁,访五都兮异同。”唐 司马贞《史记索隐 序》:“逮至晋末,有中散大夫东莞徐广始考异同,作音义十三卷。”②不同;不一致。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宋 姚宽《西溪丛语 卷上》:“古之经书,皆有别本,其用字多异同。”《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九》初,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柳浑与张延赏俱为相,浑议事数异同。 |
异图 | yìtú | ①谋叛的意图。②指谋反者。《晋书 愍帝纪》咸黜异图,用融前烈。 |
异途同归 | yìtútóngguī | 途:道路;归:归宿;目的。不同的道路;走向共同的归宿。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途径;得到相同的效果;达到相同的目的。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太虚法师与弘一法师,异途同归,各成正果。” |
异望 | yìwàng | ①其他期望。《左传·昭公十三年》:“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於 献 …… 献无异亲,民无异望,天方相晋,将何以代文?”《后汉书·荀悦传》:“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回惑,外无异望,则民志平矣。”晋 刘琨《劝进表》是以迩无异言,远无异望,讴歌者无不吟讽徽猷,狱讼者无不思于圣德。文选·王俭《褚渊碑文》:“蹔遂冲旨,改授朝端,邇无异言,远无异望。”吕向注:“愜众心故也。”②谋叛的意图。《周书·文帝纪上》:“灵州刺史曹泥,并恃其僻远,常怀异望。”《北齐书·神武帝纪上》:“今四方扰扰,人怀异望。” |
异闻 | yìwén | ①别有所闻;所闻不同。《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 曰:‘子亦有异闻乎?’” 何晏集解:“以为伯鱼孔子 之子,所闻当有异。”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源流遂往,详略异闻。”张铣注:“(帝王)音乐宴会虽因时权变,源流遂往,而论説其道者,所闻不同。”②新的知识;不同的见闻。后书·杨终传:“(赵博等)以终 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晋 王羲之《十七帖》:“往在都,见 诸葛顒,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 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一一示,为欲广异闻。” 唐 司马贞《史记索隐 序》:“今止探求异闻,採摭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 清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一》:“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书之别纸;或良朋涖止,传述异闻,客去輒録而藏焉。”③新异之事;奇闻。《后汉书·桓谭传》:“凡人情忽於见事而贵於异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从来説的书不过谈些风月,述些异闻,图个好听。”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女化男》:“又有庄浪女子十五岁,亦化为男。与庄事仅隔十年,皆在庄浪,亦异闻也。” |
异味 | yìwèi | ①不寻常的鲜美;难得的好吃的东西。《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往年已敕郡国,异味不得有所献御,今犹未止。②不正常的气味。食物已有异味,不能再吃。 |
异物 | yìwù | ①珍奇的东西。特指稀有的美事。②不同之事,其他事物,亦指其他事因异物误入气管后要立即请医生帮助取出。③指死去的人化为异物。《聊斋志异 珠儿》且言:“我令异物,父母觌面,不啻河山。将借妹子与家人共话,勿须惊恐。” 《聊斋志异 公孙九娘》今有所渎,愿无以异物遂猜薄之。《聊斋志异 龙飞相公》季(生)曰:“仆已异物,君忘之耶?”戴(生)始恍然,而醉亦不惧。 |
异乡 | yìxiāng | 外乡,外地他乡。飘泊异乡。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异香异气 | yìxiāngyìqì | 特异的香味和气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他就说了个海上仙方儿,又拾了一包末药作引子,异香异气的。” |
异想天开 | yìxiǎngtiānkāi | 异:奇异、奇特;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形容想法非常离奇、荒唐。或指解放思想。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刑部书吏得了他的贿赂,便异想天开的设出一个法来。” |
异心 | yìxīn | ①二心;叛离的意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若得从君而归,则固臣之愿也,敢有异心?”《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资治通鉴 晋纪五》及至周室失统,诸侯专征,封疆不固,利害异心,戎、狄乘间,得入中国…宋 欧阳修《朋党论》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上》:“盖準为人忠亮自信,固无异心。”《说岳全传第十三回》:“王善兵强将勇,久蓄异心。”②特指歹心,坏念头。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二篇三》:“(偷营)这是在夜半更深乘着别人睡熟了要想去亵渎他的一种勾当……就是吴尚之咧,在当时也有人向他起过异心的。”③想法不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父子异心,愿王勿遣。”晋 葛洪《抱朴子·交际》:“或憎爱异心,或盛合衰离。” 唐 韩愈《与崔群书》:“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④坏心,恶意。《荀子·大略》:“曾子食鱼,有餘,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 杨倞注:“曾子自伤不知以食餘之伤人,故泣涕深自引过,谢门人曰:‘吾岂有异心故欲伤人哉!’” |
异行 | yìxíng | ①优异的品行。《后汉书·顺帝纪》:“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晋书 武帝纪》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后尚书令左雄欲限年四十已上方可举察,胡广駮之:茂才异行者,不拘年限。”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然予旌者什一二……盖奇节异行,事近矫饰,未可为天下恒也。”②指有优异品行的人。宋 秦观任臣上:“奇材异行实为时辈所见推者。”谓素质不同。《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阳阴殊性,男女异行……男以彊为贵,女以弱为美。”④异端或怪异的行为。宋 曾巩《新序 目录序》:“当是之时,异行者有诛,异言者有禁,防之又如此其备也。”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倾邪险怪,诡诈不情。敢为奇言异行,以欺惑愚众。”明 方孝孺《任重斋记》:“世衰俗降,人自为学……诡言异行遍海内。”分开排列,犹言分道扬镳。唐 沉亚之《五月六日发石头城步望前船示舍弟诗》:“客子去淮阳,逶迤别梦长……烟月期同赏,风波各异行。” |
异姓 | yìxìng | ①不同姓。亦指不同姓的人。《尚书·旅獒》:“王乃昭德之致於异姓之邦。”《孟子·万章下》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史记·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高祖弟子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张叔夜)领兵勤王京师,拜枢密,以不肯推戴异姓,取过军前,饮恨而薨。”明 沉德符《野获编·释道·道士取妻》:“科臣执奏,谓荫叙无及异姓之例。”②指姻亲。《左传·隐公十一年》:“周之同盟,异姓为后。” 郑玄注:“庶姓,无亲者也;异姓,昏姻也。”《诗·小雅·伐木》“兄弟无远” 唐 孔颖达疏:“礼有同姓、异姓、庶姓。同姓,揔上王之同宗,是父之党也;异姓,王舅之亲;庶姓,与王无亲者。” |
异姓陌路 | yìxìngmòlù | 异姓:不同姓氏。跟自己不同姓氏的陌路人。泛指与自己无关的陌生人。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七十九回》:“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 |
异言 | yìyán | 不同意见、言论。并无异言。晋 刘琨《劝进表》是以迩无异言,远无异望,讴歌者无不吟讽徽猷,狱讼者无不思于圣德。《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五月,帝复东赴鄴,令左右曰:“异言者斩。” |
异宜 | yìyí | 谓所宜各不相同。《礼记·王制》:“民生其间者,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材能》:“以实理宽急论辨之,则当言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唐 陆龟蒙《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再抒鄙怀诗》:“所宗既不同,所得亦异宜。”宋 欧阳修《送杨寘序》风俗饮食异宜。章炳麟《文学说例》:“械器舆服,古今异宜,亦不得代。” |
异议 | yìyì | ①不同的意见。持异议。《后汉书·耿列传》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晋书 愍帝纪总论》腹心不同,公卿异议,而独纳羊祜之策,杖王(浚)、杜(预)之决,役不二时,江湘来同。唐·卢照邻《南阳公集 序》异议蜂起,高谈不息。②法律用语。指法官对案件判断有不同意见。提出异议。 |
异兆 | yìzhào | 指事物发生前奇特的征候或迹象。《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
异政 | yìzhèng | 优异的政绩。《孔丛子·执节》:“贤者所在,必兴化致治。今子相卫,未闻异政。”《北史·刘权传》:“及至南海 ,甚有异政。” |
异志 | yìzhì | 二心;叛离之心。《左传·襄公十六年》:“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后汉书·袁绍传》:“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晋书 文帝纪》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资治通鉴 晋纪五》(司马)允知相国(司马)伦及孙秀有异志。阴养死士,谋讨之。宋 沉作喆《寓简 卷八》:“梦有神人谓曰:‘廷璋忠实无异志,不可妄杀。’”梁启超《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十二节》:“噶苏士既解印綬,旋察古鲁家之异志,知事不可为,乃避难于突厥。” |
异状 | yìzhuàng | 奇特的外形;反常的情形。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
异姿 | yìzī | ①美好的姿容、仪态。《后汉书·臧洪传》:“洪体貌魁梧,有异姿。”《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帝生而洁白,有异姿,襁褓岐嶷,长而渊裕仁孝,绰然有君人之表,显祖尤爱异之。②不同的姿态,形状。唐 萧颖士《庭莎赋》:“既高低以异姿,亦浓淡而殊色。”明 吴承恩《画松诗》:“风云暗淡藏灵气,月露庄严有异姿。”清 黄鷟来《和陶饮酒之八》:“豫章出土中,索莫无异姿。”③特出的才华。清 朱之瑜《与完翁书》:“贵相知省菴兄,见解超卓……不谓此中崛起,乃有如此异姿。” |
嫕 | yì | 性情和善可亲:婉嫕(和婉柔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