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彝器。彝鼎。彝尊。参见“罇彝”。②常理,法理:彝训(指长辈对后辈的日常训诲)。彝伦。彝常。彝章。参见“非彝”“秉彝”。③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川省:彝族。彝人。

彝鼎

yídǐng

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礼记·祭统》:"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郑玄注:"彝,尊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刘敞)尝得先秦彝鼎数十,铭识奇奥,皆按而读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每曰:“我死,子孙以此蒸尝我。”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红楼梦 53回》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八章六:"其风格的壮遒古雅,大类绿锈重重的三代的彝鼎,令人一见便油然生崇敬心。"

彝伦

yílún

①常理;常道。蔡沉集传:“彝,常也;伦,理也。”《后汉书 董卓列传》董卓初以虓虎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晋 葛洪《抱朴子·名实》:“放斧斤而欲双巧於班墨,忽良才而欲彝伦之攸敍,不亦难乎!”唐 柳宗元《箕子碑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宋 朱熹《大学章句 序》:“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五》今国族及诸部,既诵圣贤之书,当知尊诸母以厚彝伦。清 顾炎武《日知录·彝伦》:“彝伦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孟子之言人伦而已。能尽其性,以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彝伦叙矣。”②指伦常。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道德彝伦,又焉能外?”

彝伦攸斁

yílúnyōudù

彝伦:指伦常;攸:语助词,无义;斁:败坏。指伦常败坏。《尚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后汉书 刘表传》天降灾害,祸难殷流,初交殊族,卒成同盟,使王室震荡,彝伦攸斁。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昔周道衰陵,乾纲绝纽。礼乐崩坏,彝伦攸斁。”

彝式

yíshì

常规;定式。《隶释·泰山都尉孔宙碑》:“乃共陟名山,采嘉石,勒铭示后,俾有彝式。”《魏书·崔光传》:“但帝族方衍,勋贵增迁,祗请遂多,将成彝式。”

彝训

yíxùn

①日常的训诫。《尚书·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孔传:"言子孙皆聪听父祖之常教。"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八》用稽彝训,申儆群伦,苟少冒于官箴,将自投于公宪。范文澜注:"彝训犹言常训。"②指尊长对后辈的教诲、训诫。唐 元稹《赠乌重胤父承玭等制》:"追念本始,无忘尔先,永锡追荣,用章彝训。"王闿运《武慎刘公墓志铭》:"当世才德,莫能与俦,自非亲服彝训,孰能名之。"

彝章

yízhāng

常典;旧典。《晋书 武帝纪》彝章紊废,请谒行矣。唐 司空图《上考功状》:“共仰推公之志,敢忘效报之心,克振彝章,必光僉议。”《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敕下,卢怀慎等奏曰:郭虔恃其微效,辄侮彝章,为奴请五品,实乱纲纪,不可许。上(玄宗李隆基)从之。宋 陆游《谢赐历日表》:“詔班新历,虽举彝章;地近清都,独先下拜。” 清 顾炎武《十庙诗》:“三灵俄乏主,一代沦彝章。”

彝踵

yízhǒng

犹言成规、成例。《周书·孝闵帝纪》:“咨尔周公,帝王之位弗有常,有德者受命,时乃天道。予式时庸,荒求於唐虞之彝踵。曰我魏德之终旧矣,我邦小大罔弗知,今其可久怫於天道而不归有德歟?”

彝准

yízhǔn

固定的制度;准则。《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上》:"其有贪残非道、侵削黎庶者,虽在官甫尔,必加黜罚。著之於令,永为彝准。"《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议者谓榷卖有定率,征税无彝准,通商之后,必亏岁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