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í I.

①不信,猜度(duó):疑惑。疑问。疑心。疑团。疑虑。疑窦。疑点。疑端。猜疑。怀疑。半信半疑。作动词表示迷惑。《晋书 文帝纪》帝乃进据长城,南趣骆谷以疑之。②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疑案。疑难。疑义。存疑。③好像。唐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II.①安定,止息。②古同“”,比拟。

疑抱

yíbào 

犹疑虑。心中的疑闷。《聊斋志异 秀才驱怪》徐不耐,因问曰:“实欲何为,幸祛疑抱。” 祛:解除。《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冯)生不能忍,问曰:“未审意旨,幸释疑抱。” 

疑兵

yíbīng

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军阵。《战国策·秦策三》:“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益张旍旗,以疑敌者。”《晋书·吕光载记》:“龟兹王帛纯距光,光军其城南,五里为一营,深沟高垒,广设疑兵,以木为人,被之以甲,罗之垒上。”

疑参

yícān

疑惑猜测。《聊斋志异 冥宁》彼此疑参,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

疑辞

yící

表疑问语气的词。唐 柳宗元《复杜温夫书》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也邪通用》“《论语》:'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朱注曰:'与,疑词;也,决词。'乃古人之文则有以'也'字为疑词者。 陆氏《序》所谓'邪、也弗殊'是也。”参见“决辞”。

疑惮

yídàn

疑忌畏惧。《后汉书·侯霸传》:“再迁为执法刺姦,纠案埶位者,无所疑惮。”《晋书·周玘传》:“玘宗族强盛,人情所归,帝疑惮之。”《明史·周王橚传》:“建文初,以橚燕王母弟,颇疑惮之。”

疑窦

yídòu

可疑之点,无证据或证据不足而悬想或担心某事有错误或有害。疑窦丛生。

疑贰

疑二

yíèr

因猜忌而生异心。指猜忌离心。疑惑不定。《晋书 文帝纪》初,(诸葛)诞、(文)钦内不相协,及至穷蹙,转相疑贰。《晋书·孙盛传》时丞相王导执政,(庾)亮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陶称谗构其间,导亮颇怀疑贰。宋 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北虏分兵助昊,则可牵其南寇之力;若不助昊,则二国有隙,自相疑贰,此亦伐交之策也。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卷一》张生心下犹疑贰,道:“普天之下行来,不曾见这区寺。”

疑怪

yíguài

①怪诞。三国魏 嵇康《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是故疑怪之论生,偏是之议兴。所託不一,乌能相通?”②奇怪,诧异;疑惑。《后汉书·伏湛传》:“陛下捨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宋 晏殊《破阵子词》:“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 第四折》:“疑怪这叫喳喳灵鹊噪花梢,却元来得除授状元来到。”叶圣陶《倪焕之三》:“焕之用疑怪的眼光望着大殿上的课堂。”

疑骇

yíhài

疑惧;惊骇。《北史·齐纪中·文宣帝》:“武定五年,神武崩,犹祕凶事,众情疑骇。”宋 曾巩《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臣既到任,属所部之内,寇孽遗类,往往尚聚山谷。居人未寧,远近疑骇。”明 沉德符《野获编·禨祥·土木之祸咎徵》:“其年三月,进士传臚,适状元彭时以假寐不至,殿廷相顾疑骇,谓龙首忽失,是何祥也?”

疑忌

yíjì

怀疑,猜忌。心怀疑忌。《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又自以过失,惧人议己,小有疑忌,便见诛戮。

疑间

yíjiàn

猜忌离间。宋 苏辙《唐高祖论》至立太子,高祖以长立建成,建成当之不辞,於是兄弟疑间,卒至大乱。《宋史·彭龟年传》台谏但能仗父子之义,责望人主;至於疑间之根,盘固不去,曾无一语及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利害之端,常伏于思虑之所不到;疑间之萌,常阙于堤防之所不及。康有为《大同书 甲部第六章》人主喜怒不测,羣僚疑间交攻。

疑惧

yíjù

疑虑,恐惧。《晋书 符坚载纪上》及坚让至,众咸疑惧,莫知所为。

疑邻盗斧

yílíndàofǔ

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难杂症

yínánzázhèng

难辨或难治的各种病症。比喻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鲁迅《二心集 风马牛》:“然而那下面的一个名词,却不写尚可,一写倒成了疑难杂症。”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26回:“这郎中专治疑难杂症,素有‘王神仙’之称。”

疑念

yíniàn

①怀疑的想法。 宋 曾巩《寄王介卿》诗:“迨兹尺书至,疑念始冰析。”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髻》:“暇居,辄有短客来,久与扳谈,素不识其生平,颇注疑念。” 叶圣陶《未厌集·夜》:“害怕的是单墙薄壁,左右邻舍留心一听就会起疑念。” ②怀疑而思索。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绣》:“见北向一家,两扉半开,内一女郎,怪似阿绣 ……细诘知为李氏。反复疑念,天下宁有此酷肖者耶?”

疑神疑鬼

yíshényíguǐ

形容神经过敏;总是没有根据地胡乱猜疑。明 徐光启《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盖妄信流传谓戾气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鲁迅《准风月谈 前记》然而这么一来,却又使一些看文字不用视觉,专靠嗅觉的“文学家”疑神疑鬼。

疑事无功

yíshìwúgōng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战国卫·商鞅《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疑似

yísì

①类似;近似。《荀子·正名》:“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唐 韩愈《春雪映早梅诗》:“玲瓏开已徧,点缀坐来频。那是俱疑似,须知两逼真。”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夫人言虽未必皆然,而疑似则有以致谤。”清 陈确《复张考夫书》:“而弟所忧者,在疑似之乱真,为圣学千秋之计。”②引申为嫌疑。《资治通鉴 梁纪一》宋孝武性猜忌,兄弟粗有令名者皆鸩之,朝臣以疑似枉死者相继。《新唐书·姚璹shú传》:“璹深探其狱,跡疑似皆捕逮,株党牵联数千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六》 (韩)忠彦入对,陈四事,曰广仁恩,开言路,去疑似,戒用兵,太后纳之。《金史·循吏传·高昌福》:“人有疑似被获,皆目为宋谍者,即杀之。”

疑团yítuán

积聚的怀疑,一连串尚待解决的问题。《镜花缘 第四十四回》因事涉虚渺,将信将疑,不意今听舅舅所言,竟有大半都是古人书中所有的,于是团顿释。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的,归至怡红院中。”《红楼梦》第九回:黛玉心中疑团已破,自然不似先前寻死之意了。

疑团满腹

yítuánmǎnfù

疑团:许多弄不清的问题。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地,归至怡红院中。”

疑误

yíwù

①迷惑贻误。《东观记·尹敏传》:“讖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唐 陆龟蒙《甫里先生传》:“先生恐疑悮后学,乃书摭而辨之。”宋 洪迈《容斋随笔·浅妄书》:“俗间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録、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之属,皆絶可笑……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不足攻,然颇能疑误后生也。”②误解。唐 李商隐《凉思诗》:“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③不清楚或失误之处。宋 洪迈《容斋随笔·京师老吏》:“翰苑有孔目吏,每学士制草出,必据案细读,疑误輒告。”

疑衅

xìn

因疑忌而致争端。《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九》(朱)元璋妻马氏知其意,悉所有遗(郭)子兴妻张氏,张氏喜,由是疑衅渐释。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第五章》法认越南有自主权,越可遣使驻法,未必肯作中国使馆随员。且法政府闻知必有责言,转增疑衅。

疑隙

yíxì

猜疑而生怨仇。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致疑隟。”《晋书·荀晞传》:“初,越疑晞与帝有谋,使游骑於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詔令及朝廷书,遂大构疑隙。”《宋史·彭龟年传》:“自古人君处骨肉之间,多不与外臣谋,而与小人谋之,所以交鬭/日深,疑隙日大。”《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九》(代宗李豫)下诏,称其“勋劳著于帝室,及于天下。疑隙之端,起自群小,察其深衷,本无他志。”

疑信参半

yíxìncānbàn

怀疑相信各占一半。宋 魏了翁《江陵别安抚书》:“少之时,有言人之簠簋不饰者,辄咎其诬人;迨稍涉世,疑信参半,今则信其有是人也。”钟理和《故乡之三·阿煌叔》:“眼睛是睁得更其圆大了,那里是疑信参半的,并且带有未能理解的、困惑的成分。

疑行无成

yíxíngwúchéng

疑:怀疑,犹豫。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疑异

yíyì

①疑义异文;疑问异议。《后汉书·桓谭传》:“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②猜疑离心。《后汉书·董卓传》:“明年春,(李)傕因会刺杀樊稠於坐,由是诸将各相疑异,(李)傕(郭)汜遂復理兵相攻。”③疑惑诧异。宋 周密《齐东野语·洪端明入冥》:“忽曛黑中一山横前,有窍如月,数百人皆自此入。心方疑异,而身亦度窍矣。”《三国演义 第一○四回》:“却説魏延在本寨中,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

疑志

yízhì

犹豫寡断,意志不坚定。《淮南子·兵略训》:“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猜疑。《子华子·北宫子仕》:“百事成而一事疑,道必废。三人行而一人惑,议必格。大道之世,上下洞达,而无疑志。”《宋书 本纪武帝上》(王)绥,桓氏甥,亦有自疑之志。高祖悉诛之。

疑重

zhòng

端庄稳重庄重的意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贵诚(宋理宗赵与莒)疑重寡言,洁修好学,每朝参待漏,他人或笑语,贵诚独俨然。②疑心很重,说明此人多疑,不易相信别人。疑虑很多。

疑阻

yízǔ

①疑惑隔阂。《晋书·文帝纪》:“孙壹构隙,自相疑阻。”《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意陛下不照愚臣款诚,忽生疑阻。” 唐 白居易《思子台有感诗之二》:“闇生魑魅蠹生虫,何异谗生疑阻中。” 宋 苏辙《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由此互相疑阻,遂使差除之政废不时举。” 郑观应《盛世危言银行下》:“纵竭力筹集,而中国人情向多疑阻,邇来集股亏折,闻者咸有戒心。”②指惑乱。《晋书·忠义传王豹》:“上诬圣朝鉴御之威,下长妖惑,疑阻众心。”

:山名,在湖南省。相传是舜安葬的地方;又指九嶷山之神,如:“嶷嶷缤兮并迎。”。亦作“九疑”。

嶷然

yírán

形容年幼聪慧。《南史·齐曲江公遥欣传》:“遥欣髫龀tiáochèn中便嶷然。”清 朱琦《北堂侍膳图记》:“其右面微俯,嶷然而秀出者,为其季弟湘渔。”卓异貌;屹立貌。晋 葛洪抱朴子·汉过》含霜履雪,义不苟合;据道推方,嶷然不羣。《新唐书·韦处厚传》:“处厚姿状如甚懦者,居家亦循易,至廷争,嶷然不可回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三》普安郡王瑗(宋孝宗赵昚),艺祖皇帝七世孙也,自幼鞠于宫闱,嶷然不群,聪哲端正,抗于宗藩,历年滋多,厥德用茂,闻望之懿,中外所称。端庄貌。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中有佛坐像,高七尺馀,相好允备,威肃嶷然,首戴宝冠,光明时照。”王闿运《郭新楷传》:“应接衣冠,嶷然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