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í I.

①丢失:遗失。遗落。②漏掉:遗忘。遗漏。③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遗。路不拾遗。④余,留:遗留。遗俗。遗闻。遗址。遗风。遗憾。遗老(a.经历世变的老人;b.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三国魏 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宋 王令《暑旱苦热》:“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⑤死人留下的:遗骨。遗言。遗嘱。⑥不自觉地排泄:遗尿。遗精。大小便的通称。《聊斋志异 贾儿》既醒,失妇,意其出遗。《聊斋志异 药僧》心犹未足,窥僧起遗,窃解衲,拈二三丸并吞之。⑦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遗传。⑧抛弃;遗忘,背弃;遗弃。《论语·泰伯篇》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庄子·庚桑楚》:“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晋·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宋 苏轼《喜雨亭记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⑨送交;交付;给予、加给。《老子·第九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魏公子列传》遗魏王及公子书。宋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II.参见wèi。 

遗爱

yí’ài

①谓遗留仁爱于后世。《晋书 元帝纪》先公武王、先考恭王临君琅邪四十余年,惠泽加于百姓,遗爱结于人情。②指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遗爱碑。③指有古人高尚德行﹑被人敬爱的人。《左传 子产论政宽猛》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④爱未遍及;偏爱。⑤谓抛弃亲爱之人。⑥指死者遗留下的所爱的人或物。

遗表

yíbiǎo

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三国演义第十二回》将陶谦遗表,申奏朝廷。南朝梁 沉约《临终遗表》:臣抱疾弥留,迄今即化,形神欲离,月已十数。《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七》(范)纯仁疾革,呼诸子,口占遗表,命门生李之仪次第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邸吏以庶僚不得上遗表,却之,帝(宋孝宗)迄不见也。明 张岱《陶庵梦忆序》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枕中记》载卢生将殁时上疏,没有“犹思摹榻二王”的事。汤显祖根据同一故事写的戏曲《邯郸记》中,在卢生临死说:“俺的字是钟繇法贴,皇上最所爱重,俺写下一通,也留与大唐作镇世之宝。”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和钟繇都是著名书法家。)明 冯梦龙《邯郸梦·痴生出梦》待我写下遗表,谢了朝廷,死亦瞑目矣。

遗才

yícái

①指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人才,埋没人才。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人才。秀才参加乡试,先要经过学道的科考录送,临时添补核准的,称为“遗才”。清代科举制度,生员因故未参加科试者,在科考完毕后可集中在省城举行一次补考。这种考试叫“录科”,也称“遗才”试。考试合格者册送参加乡试。这种名册称“遗才籍”。《聊斋志异 胡四娘》既离苫块,四娘赠以金,使趋入遗才籍。《聊斋志异 褚生》未几,入邑庠,以“遗才”应试。《聊斋志异 扬大洪》众劝令录遗才;公患无资,众醵十金送之行,乃强就道。

遗策

yícè

亦作“遗筴”。亦作“遗筞”。失策;失算。《庄子·外物》:“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成玄英疏:“筭计前后钻之凡经七十二,筭计吉凶曾不失中。”《吕氏春秋·贵当》:“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高诱注:“遗,犹失也。”北周 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虏青犊之兵,甚有秘计;烧乌巢之米,本无遗策。”《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元年》:“向善商财,计算无遗策。” ②指前人遗留下来的策略计划。汉 贾谊《过秦论上》:“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元 杨维桢《易水歌》:“沧海君犹祖遗筴,孰与千金买方士。”元 杨载《东山诗为叶子实赋》:“轩冕有遗筞,高举谢世纷。悠悠阻林莽,长与麋鹿群。”清 顾炎武《自大同至西口诗之二》:“武灵遗策在,犹可制秦人。”

遗丑

yíchǒu

残馀的丑类。《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及(曹)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宋书·垣护之传》:"方当长驱朔漠,穷扫遗丑,况乃自送,无假远劳。"《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五》李绛以为:碛路无备,更修天德以疑虏心。万一北边有警,则淮西遗丑复延岁月之命矣!鲁迅《坟·论"他妈的!"》:"更厉害,涉及先代的,也不外乎'而母婢也'、'赘阉遗丑'罢了。"多年积聚的丑恶。《平山冷燕》第十回:"君子流不尽芳香,小人献不了遗丑。"

遗臭万载

遗臭万年

遗臭无穷

yíchòuwànzǎi

yíchòuwànnián

yíchòuwúqióng

死后恶名流传,永远受人唾骂。卖国投敌的小丑们,没有一个不是遗臭万载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桓温)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晋书·桓温传》:“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金 元好问即事》诗:“燃脐易尽嗟何及,遗臭无穷古未闻。”

遗大投艰

yídàtóujiān

遗、投:交给。指交给重大艰难的任务。《尚书·大浩》:“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茅盾《创造》:“他要游历国内外考察风土人情,他要锻炼遗大投艰的气魄。”

遗德

yídé

①指前人留下的德泽。《庄子·盗跖》:“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史记·孝文本纪》:“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思播遗德,覃被亿兆,凡厥遐迩,咸与惟新。宋 曾巩《思轩诗序》:“今六十餘年,而君来世其官,众於是考於州人,以求水部之餘恩遗德。”瞿秋白《赤都心史八》:“老年人念托氏的遗德,不忍动手。”②谓留下德泽。《史记·秦本纪》:“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③指弃置未用的贤德之人。晋 羊祜《让开府表》:“假令有遗德於板筑之下,有隐才於屠钓之间,而令朝议用臣不以为非,臣处之不以为愧,所失岂不大哉!”④丧失道德。《史记·孝文本纪》:“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餘,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驩欣,靡有遗德。

遗堵

yídǔ

指断墙残垣。唐 李白《古风》之十四:“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宋 曾巩《蔡州》诗:“蔡州昔人居,遗堵不可寻。” 

遗风

yífēng

余风,余音。指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特点或某个时代留传下来的风气。《史记 吴太伯世家》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淮南子原道训》扬郑卫之浩乐,结激楚之遗风。西汉·贾谊《治安策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晋书 武帝纪》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乃厉以恭俭,敦以寡欲。

遗腹

yífù

①犹遗孕。《史记·赵世家》:“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聊斋志异 产龙》壬戌间,邑邢村李氏妇,良人死,有遗腹,忽胀如瓮,忽束如握。 ②指遭婚变的妇女留有原夫的身孕。《二刻拍案惊奇 卷三二》:“朱景先却记起那年离任之日,张家女子将次分娩,再三要同到苏州之事,明知遗腹在彼地,见说是生了儿子,且惊且喜。”指遗腹子。《汉书·贾谊传》:“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清 袁枚《随园随笔·赵元昊之死与不符又与不符》:“元昊以鼻创死二三月,谅祚始生,盖遗腹也。”

遗恨

yíhèn

到死还感到悔恨。谓事情已过去但还留下的悔恨。未尽的心愿,未完成的理想,遗憾。唐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宋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 序》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宋 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宋 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词》:“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元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吾遗恨也。

遗惠

yíhuì

①留予后世之恩惠。《后汉书·灵帝纪》:“又故刺史,二千石清高有遗惠,为众所归者,皆诣公车。”《晋书 孝武帝纪》先恩遗惠,播于四海,思弘余润,以康黎庶。宋 梅尧臣《送胡武平诗》:“人归多慕恋,遗惠在兹民。”清 方文《过彭泽有怀董澹园明府诗》:“遗惠在人口,娓娓谈不倦。”②指留下恩惠。晋 陆云《与戴季甫书之六》:“遗惠鄙州,民物同哀。”

遗秽

yíhuì

犹拉屎。清 方文《苦蝇》诗:“衣冠与书籍,遗秽臭不胜。”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金世成》:“犬羊遗秽於前,则伏啖之。”

遗迹

yíjì

①指留下的脚印。②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③犹遗墨。④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⑤谓忘乎形迹。

遗计

yíjì

犹失策。《后汉书·桓郁传》:“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宋书·邓琬传》:“凡诸将帅,皆忠无匿情,智无遗计,果干刚鷙,譎略多奇。”宋 崔伯易《感山赋》:“不募人访铜,而私或自铸,重给民旷土,而争糴於胡。遗计若此,庸为利歟!”②指死者留下的计谋、计划等。《三国演义第三三回回目》:“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 。”③遗留财产。计,生计,指财产。清 刘大櫆《朱子颖诗集 序》:“子颖之父祖,皆为达官,然不为子孙留遗计,而子颖少时衣食不足。”

遗经

yíjīng

①指古代留传下来的经书。《晋书·王湛荀崧等传论》:“崧则思业该通,缉遗经於已紊。”唐 韩愈《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程颢弟程颐序之曰:“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②谓留给子孙以经书。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元 王构《翰林承旨姚燧父桢赠官制》:“先兄后弟,继文以忠,以章节惠之文,以示遗经之报。”

遗老

yílǎo

指改朝换代后仍忠于前一朝代的老年人。指经历世变的老人。宋 欧阳修《丰乐亭记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 词》:“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遗老遗少

yílǎoyíshào

遗老:称前朝的旧臣;遗少:指封建时代留恋前期;思想陈腐的年轻人。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后指思想陈腐、顽固守旧的老人和年轻人。这些遗老遗少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

遗类

yílèi

①指残存者。歼殄无遗类。《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后汉书 董卓列传》因掠陈留、颍川诸县,杀略男女,所过无复遗类。《北史·隋纪下·炀帝》:“百姓求捕之,罗被水陆,禽兽有堪氅毦之用者,殆无遗类。”宋 曾巩《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臣既到任,属所部之内,寇孽遗类,往往尚聚山谷,居人未寧,远近疑骇。”清 唐甄《潜书·远谏》:“父子兄弟,死亡无遗类。”《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阴后密言:“我得意,不令邓氏复有遗类!”《资治通鉴 后梁纪五》(李)存审曰:“虏众吾寡,虏多骑,吾多步,若平原相遇,虏以万骑蹂吾陈,吾无遗类矣。”②谓留下其同类。《左传·哀公十一年》:“使医除疾,而曰‘必遗类焉’者,未之有也。”③谓失其伦类,违反常理。《庄子·徐无鬼》:“庄子曰:‘齐人蹢子于宋者,其命閽也不以完;其求鈃鐘也以束缚;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遗类矣!’”郭象注:“唐,失也。失亡其子而不能远索,遗其气类。”陆德明释文:“遗,亡也。亡其种类故也。”

遗黎

yílí

①亡国之民。《晋书 文帝纪》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晋书·地理志下》:自中原乱离,遗黎南渡,并侨置牧司,在广陵丹徒南城,非旧土也。《晋书 王羲之传》自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隋书 帝纪卷三炀帝杨广上》朕躬驭元戎,为其节度,涉辽而东,循海之右,解倒悬于遐裔,问疾苦于遗黎。唐 唐彦谦《邓艾庙 诗》:昭烈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譙周。清 方文《宋遗民咏·吴子昭雯》:是时草莽间,尚有遗黎在。②指沦陷区的人民。《晋书 宣帝纪》魏武以荆州遗黎及屯田在颍川者逼近南寇,皆欲徙之。宋 苏辙《送李诚之知瀛州 诗》:往事安足惩,遗黎待公保。③劫后残留的人民。《旧唐书·裴度传》:度乃约法,唯盗贼鬭杀外,餘尽除之,其往来者,不復以昼夜为限,於是蔡之遗黎始知有生人之乐。金 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时甫离兵火,遗黎反侧未安。清 杨潮观《汲长孺矫诏发仓》:难得大人肯援之以手,只是等你事毕回来,方去陈奏,此间残喘遗黎,早都饿死,还救得甚来?④后世百姓。三国魏 曹植《玄畅赋》:逸千载而流声,超遗黎而度俗。明 张居正《神母授图万年永赖颂》:无留巨浸,痛我遗黧。明 魏时亮《平壤拜箕子墓并访井田遗迹诗》:旧井存殷画,遗黎尚古风。章炳麟《沉荩哀辞》:哀我遗黎,不絶如系。

遗黎故老

yílígùlǎo

指前朝留下的历经世变的老人。明 宋濂《曾君石表碑》当宋初改物,遗黎故老犹有存者。

遗利

yílì

未尽其用的利益。《管子·版法解》:“不私近亲,不孽疏远,则无遗利,无隐治。无遗利,无隐治,则事无不举,地无遗者。”《汉书·食货志上》:“地有遗利,民有餘力。”宋 苏舜钦《论五事》:“国家富有四海,生齿实緐,山泽之间,举无遗利。”康有为《大同书庚部第七章》:“分业愈多则愈专而愈精,地无遗利,人无重业。” ②犹言留下好处。《淮南子·修务训》:“彼非轻身而乐死,务在於前,遗利於后。”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西门遗利,史起兴叹。” ③馀利;剩馀的好处。宋 张方平《论国计》:“自尔时及今二十年,但闻比校督责,不闻有所宽减也,如此浚取,天下岂復有遗利。”清 王省山《吴中吟》:“持筹者何人,搜括无遗利。” ④犹拉稀。利,通“痢”。《新唐书·儒学传上·陆元朗》:“王世充僭号,封子玄恕为王,以德明为师,即其庐行束脩礼。德明耻之,服巴豆剂,僵偃东壁下。玄恕入拜牀垂,德明对之遗利,不復开口,遂移病成皋。”

遗烈

yíliè

①前人遗留的业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论》:“句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朕(宋英zhao’shu赵曙)蒙先帝遗烈,嘉与公卿大夫厉精为治。宋 苏轼《超然台记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②前人遗留的烈节、风操。宋 苏洵《族谱后录》下篇:“祖母严毅,居家肃然,多才略,犹有窦太后、柴氏主之遗烈。”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汉魏人诗语,有极得《三百篇》遗意者……此秦齐变风奇峭之遗烈也。”③指前朝或历史上的坚贞不屈的刚强之士。《宋书·孝义传·龚颖》:“诚当今之忠壮,振古之遗烈。”清 王式丹《睢阳庙》诗之一:“曾披《唐史》传遗烈,百战孤城迹不磨。”

遗灵

yílíng

谓留下灵验。《晋书 惠帝传》赖祖宗遗灵,宰辅忠贤,得以眇身托于群后之上,昧于大道,不明于训,战战兢兢,夕惕若厉。晋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昔在有德,罔不遗灵;天秩有礼,神监孔明。”唐 徐安贞《让皇帝哀册文》:“兹冢嗣之谦德,迨遗灵而受命。”指前贤的神灵。唐 卢照邻《文翁讲堂诗》:“良哉二千石, 江表遗灵。”宋 欧阳修《樊侯庙灾记》:“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清 吴廷桢《观潮诗》:“水犀强弩千雕翎,欲寻断鏃扬遗灵。”指被遗忘的神灵。明 唐顺之《重修瓜州镇龙祠记》:“於此见天地之功为甚大,人欲报天地之功而无由,则虽猫虎之效一能於天地者亦秩之祀,而无遗灵焉。”

遗落世事

yíluòshìshì

指遗忘弃置世俗之事。《晋书·阮籍传》:“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顷观《松林文献》,称其遗落世事,晨夕一编,行不识路,坐不知寒暑。

遗貌取神

yímàoqǔshén

谓绘画舍其形似而取其神似。清 王韬《瀛壖杂志 卷三》:“遗貌取神,殊有言外风致。”

遗萌

yíméng

后裔;遗氓。 班固《十八侯铭·南宫侯张敖》:“堂堂张敖,耳之遗萌。”《晋书·怀帝愍帝纪论》:“喋喋遗萌,苟存其主,譬彼诗人,爱其棠树。”参见“遗氓”。

遗氓

遗甿

yíméng

指前朝之民。指劫后残馀的人民。遗裔;后人。《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 诗》:“周南悲昔老,留滞感遗氓。”《汉书》曰: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宋书·武帝纪中》:“永嘉不竞,四夷擅华,五都幅裂,山陵幽辱,祖宗怀没世之愤,遗氓有匪风之思。”唐 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

遗民

yímín

①亡国之民;前朝留下的老百姓。《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杜预注:“楚復诈为蛮子作邑,立其宗主。”《史记·周本纪》:“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吴晗论中立:“《秦国》害怕六国的遗民反抗,叛乱,在武力控制之下,执行全面的文化杀戮,焚书坑儒。”②指劫后馀留的人民;指沦陷区的人民。《左传·闵公二年》:“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弊不可復振。”宋 陆游《感兴诗》:“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寃?”宋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③泛指老百姓。《资治通鉴 魏纪五》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宋 陈亮胡夫人吕氏墓碣铭:“因叹承平遗民,虽妇人犹能如此。”

遗名

yímíng

①谓遗弃名位。三国魏 曹植《七启》:“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八·满歌行》宋 郭茂倩题解:“庄周遗名,名垂千载。”明 何景明《赠君采效何逊作诗之三》:“违俗势靡合,遗名跡自超。”②谓留传名声。垂留后世之名声。《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夫保己遗名,以安君亲,孰与危辱?《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上以报国家,下不负先人,书功竹帛,遗名千载。”文选·班固《幽通赋》:“保身遗名,民之表兮。”李善注引曹大家曰:“言人生能保其身,死有遗名,民之表也。”晋 陆机《日重光行》:“日重光,身殁之后无遗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回目》:“谈官况令尹弃官,乱著书遗名被駡。”元 倪瓒《至正十三年三月四日同章炼师过张先生诗》:“自许才名今独步,身后遗名将谁託。”

遗命

yímìng

犹遗嘱。《国语·晋语四》:“若礼兄弟,晋郑之亲,王之遗命,可谓兄弟。”《后汉书 袁绍传》(审)配等恐(袁)谭立而(辛)评等为害,遂矫绍遗命,奉(袁)尚为嗣。《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遗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唐 韩愈《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繁亦名臣,子有才学,遗命二夫人各别为墓,不合葬。”清 黄璋《贫家女诗》:“贫家女,五岁丧母,六岁丧父,遗命阿兄阿嫂好噢咻。” 巴金《家三五》:“克定从房里走出来,嘴里抱怨着:‘什么遗命,遗赠,都是假造的!这样分法很不公平。’”

遗溺

yínì

①谓遗漏沉迷不悟的人。②病证名。又名遗尿。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9篇》双方争论激烈,以至吓得小皇帝啼哭不止,遗溺内裤。
遗念yíniàn死者临终前的想法。唐 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故二稚未齓,良人在远,不及有绪言遗念以传於后,则我呼天之痛宜有加焉。”以死者遗物留作纪念。泛指死者遗物。《水浒传第五六回》:“先父临终之日,留下这些东西,教寄与哥哥做遗念。”《儒林外史第六回》:“这两套衣服和这银子,是二爷临终时説下的,送与大老爹做个遗念。”怀念;留恋。宋 苏辙《次韵李昭叙供备燕别湖亭》:“归去伊川瀟洒地,不须遗念属清湘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唐卿)却为阴德上损了,迟了功名,心里有些懊悔,却遗念那女子不置。”

遗孽

yíniè

①指残馀的坏分子或恶势力。宋 田锡《论军国机要朝廷大体》先帝恢张皇业,开辟天下,平吴取蜀,易如破竹,唯河东遗孽,终不能平。《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六》然其间多陈氏(陈友谅)部曲,观望自疑,亦有山寨遗孽,凭恃险阻,聚众殃民。②后代;后裔。《明史·云南土司传三·孟养》思陆发者,思任发之遗孽也。③留下的罪孽。《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一》今日死了无可怨怅,只得护丧南还。单苦了朱氏下半世,亦是满生之遗孽也。

遗屙

yí’ē

排泄屎尿。 蒲松龄《聊斋志异·道士》:“急视徐,徐尚未醒;见其枕遗屙之石,酣寝败厕中。”按,“遗屙之石”谓旧时搁在粪坑上面的踏脚石。 清 志刚《初使泰西记 卷一》:“器而至於遗屙之具,则尤其下者矣。” 《聊斋志异 杨千总》乃遥呼曰:“遗屙者!奉赠一股会稽籐簪绾髻子。” 即飞矢去,正中其髻。

遗男

yínán

遗孤、孤儿(父亲死后才出生的男孩)。《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京城氏的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遗荣

yíróng

①谓抛弃荣华富贵;超脱尘世。晋 张协《咏史》:"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唐 柳宗元《柳常侍行状》:"味道腴以代膏粱,含德辉而轻绂冕,遗荣养素,恬淡如也。"《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二》兵部尚书张齐贤上言:“终南山处士种放,守道遗荣,栖迟衡泌,愿备贤良方正之举。”②指身后之荣誉。汉 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吴王不自杀,越王复使谓曰:'何王之忍辱厚耻也。世无万岁之君,死生一也。今子尚有遗荣,何必使吾师众加刃於王。'"《宋书·范晔传》:"恩非望始,没有遗荣,终古以来,未有斯比。"③犹残花。明 刘基《题钱舜举折枝山茶》诗:"岁暮寒气结,百卉无遗荣。懿此独不凋,方冬烨红英。"

遗施

遗迤

yíshī

yíyǐ

犹馈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於今无会因。”明 焦竑《玉堂丛语·纰漏》:“庚戌,虏阑入边,司业王同祖上书,请捐内帑数百万金,遗迤北荒外之虏,与中国夹攻之。凡再上。”指馈送施舍之钱物。唐 元稹《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古匣收遗施,行廊画本朝。”

遗世

yíshì

①超脱尘世;避世隐居。《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魏显祖(拓跋弘)聪睿夙成,刚毅有断;而好黄、老、浮屠之学,每引朝士及沙门共谈玄理,雅薄富贵,常有遗世之心。唐 王维《赠从弟司库员外絿诗》:“皓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宋 苏轼《海月辩公真赞》:“人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三湘梦’三句推开説,先生其有遗世之心乎。”②道教谓羽化;登仙。泛指去世。 唐 陈子昂《续唐故中岳体玄先生潘尊师碑颂》:“遂解形而遗世,乘白云以上宾。”明 吴承恩《寿潘母杨孺人六秩序》:“而况乎违背所天,已踰三纪,而熙翁遗世,又且十餘年矣。”清 陈梦雷《拟古十九首·去者日以疏诗》:“遗世如浮烟,得失復何有。”

遗世独立

yíshìdúlì

指超自然独自生活于现实社会之外。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遗世绝俗

yíshìjuésú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朱自清《白采》:“他赋性既这样遗世绝俗,自然是落落寡合了。”

遗事

yíshì

前辈或前人留下来的事业。《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于其遗事。

遗书

yíshū

①指前人的遗著、遗作。《尚书序》:“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②指前人的藏书。 清 昭槤《啸亭杂录·昌龄藏书》:“今日其家式微,其遗书多为余所购。”③指散佚的书。《汉书·艺文志》:“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謁者陈农 求遗书於天下。” ④谓留下书信。晋 干宝《搜神记 卷十一》:“(韩凭妻)遗书於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洪深《冯大少爷》:“生归己室,悲愤不自聊,竟遗书其妻,挥泪弃家而去。”⑤死者临死时留下的书信;遗嘱。唐 李肇《唐国史补 卷中》:“韩愈好奇,与客登华山 絶峯,度不可返,乃作遗书,发狂慟哭。” 宋 桂万荣《棠阴比事原编·司空省书》:“有一女,不贤,其父病,因呼族人为遗书,令悉以财属女。” ⑥投书;寄信。《史记·吴王濞列传》:“上卒问盎、盎 对曰:‘吴楚相遗书,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鼂错 擅适过诸侯,削夺之地。”故以反为名,西共诛 鼂错 ,復故地而罢。’”

遗疏

yíshū

犹遗表。谓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梁书·袁昂传》:"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六》(杜)衍临终戒其子薄葬,自作遗疏,其略曰:“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语不及私。清 昭梿《啸亭杂录·徐中丞》:"(徐中丞)抚吴未逾年,以疾乞归养,舟次於淮安卒。其遗疏云:'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广视听而中有独断,爱民勿使之骄,用人先求其直。'"

遗俗

yísú

流传下来的风俗。孟子·公孙丑上》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为世俗所摈弃。不合时宜。有遗俗之累。宋 苏轼《贾谊论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遗体

yítǐ 

①指人死后所留下的躯体。②指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主要是动物)的遗体。指亲生子,骨肉。《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中孺扶报叩头,曰:“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指身体。指所尊敬的人的尸体。指以前遗留下来的形体、式样。文言文中指身体,意为父母给予的身体。《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因借指儿女。《聊斋志异 神女》众以其貌酷类,亦信为(晏)伯遗体。

疑团莫释

yítuánmòshì

心里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我一时疑团莫释,难以入睡。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微君言,疑团莫释!”

遗脱

yítuō

①犹逃脱。《六韬·略地》:“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 ②遗漏;亡佚。 汉 王充《论衡·正说》:“传者或知《尚书》为秦所燔,而谓二十九篇,其遗脱不烧者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高邮翁紫霞,客於广而闻之。地名遗脱,亦未知所终矣。”

遗忘

yíwàng

①忘记,忘却。②缺失。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又不能与羣僚并力,陪辅朝廷之遗忘。"吕向注:"陪,助;辅,正也。"

遗外

yíwài

超脱;鄙弃。唐 韩愈《送区册序》:“与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宋 欧阳修《秘演诗集 序》:“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懽然无所间。”清 曾国藩《邓湘皋先生幕表》:“其遗外时荣而有事著述,与磵东略同。”

遗问

yíwèn

赠送礼物和问候。唐 刘餗《隋唐嘉话 卷下》:“羣臣上万岁寿,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结丝承露囊,更相遗问。” 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 卷三》:“然公卿家尤重此日,莫不镂金刻缯,加饰珠翠,或以金银,穷极工巧,交相遗问焉。”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余德》:“异之,归语妻,妻遣婢托遗问以窥其室。” 

遗物

yíwù

①古代或死者留下来的东西。②遗忘外物。《庄子·田子方》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遗贤

yíxián

指弃置未用的贤才;谓弃置贤才。举遗贤。《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一》臣光曰:苟推是心以行之,又何遗贤旷官之足病哉!宋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明代暂遗贤,如何向。”参见“野无遗贤”。

遗香

yíxiāng

谓留下香气或留下的香气。《关尹子·九药》:“威凤以难见为神,是以圣人以深为根;走麝以遗香不捕,是以圣人以约为纪。”宋 宋祁《落花》:“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明 陈子龙《名都篇》:“十里鬭纱縠,转侧有遗香。”指残花。唐 陆龟蒙《秋荷诗》:“盈盈一水不得渡,冷翠遗香愁向人。”③喻不为人知的美女。明 冯梦龙《永团圆·姊妹秋闺》:“空谷有遗香,彩笔家声旧,幽贞独抱谢铅华,不解双眉皱。”

遗响

yíxiǎng

犹馀音。王褒《洞箫赋》:“吟气遗响,联緜漂撇,生微风兮。”宋 苏辙《真兴寺阁诗》:“萧然倚楹啸,遗响入云霄。”宋 苏轼《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花月痕第五回》:“瑟弹湘女,落遗响於三秋;环认韦郎,结相思於再世。”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二章第二节》:“九歌、天问等篇,盖犹胚胎时代之遗响焉。”指前人作品的气韵风格。明 胡应麟《诗薮·古体下》:“木兰歌是晋 人拟古乐府……尚协东京遗响。”清 周亮工《书影卷十》:“义山之诗,乃诗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费鹿峰诗笺》:“泛然酬应之作,犹是七子遗响。”

遗像

yíxiàng

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画像。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遗泄

yíxiè

指腹泻。宋 王谠《唐语林·豪爽》:“复赐冰屑麻节饮,陈体生寒栗,腹中雷鸣,再三请起,方许,上犹拭汗不已。陈纔及门,遗洩狼籍,逾日复故。”宋 沈括《梦溪笔谈·药议》:“金罂子止遗洩,取其温且澁也。”②遗精。《聊斋志异 伍秋月》但女既起,则遗泄流离,沾染茵褥。

遗行

yíxíng

失检之行为;品德有缺点。文选·宋玉《对楚王问》:“楚襄王问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李善注:“遗行,可遗弃之行也。”《史记·滑稽列传》:“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魏书·文苑传·温子昇》:“杨遵彦作文德论,以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浇薄险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温子昇彬彬有德素。”明 汤显祖《丘节母墓表》:“汝母无遗行以辱子,子亦无遗行以自辱。”王闿运《长沙攸县庆都龙君年七十六行状》:“尝见闻者,僉以为生平无遗行,殬言可以使懦夫立,薄夫敦。” ②前人传下的品行。《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八》:“君子曰:‘弦章之廉,晏子之遗行也。’” ③指死者生前的品行。明 袁宏道《余大家祔葬墓石记》:“先世闕记载,大王父至遗其字,其遗行逸事,惟王母余大姑能道其略。”王闿运《祖考适斋府君碑》:“况我祖父遗行懿美,犹在人口。”

遗训

yíxùn

前人留下或死者生前所说的有教育意义的话。《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

遗言

yíyán

①死者生前留下来的话;遗嘱。《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忠烈遗言。指前贤的遗训。③指佛经所言。唐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遗业

yíyè

①前人传下来的事业。传予后人的不朽事业。《晋书 武帝纪》朕守遗业,永惟保乂皇基,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唐 韩愈《感二鸟赋》:“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淮南子·修务训》:“死有遗业,生有荣名。”前人留下的产业;遗产。明 李东阳 《乔师名编修挽诗 之二》:“生存遗业分诸弟,死有馀恩恋老亲。”《聊斋志异 仇大娘》继室邵氏,抚双孤,遗业幸能温饱。

遗意

yíyì

死者生前或临终时的意见、愿望。《后汉书·刘恺传》:“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愷,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篤。”《三国志·魏志·东海定王霖传》:“明帝即位,以先帝遗意,爱宠霖异於诸国。”《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王公以下,爰及庶寮,宜辅导太子,副朕遗意。《陈书·袁泌传》:“其子述泌遗意,表请之,朝廷不许,赠金紫光禄大夫,謚曰质。”②指前人的心愿、意见。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一·起居注》:“江陵相定议,以修撰、编、检、史官充日讲者,日轮一员,记注起居,兼録圣諭詔册等。今日之制,即本江陵遗意也。”③前人或古代事物留下的意味、旨趣。宋 梅尧臣《省符上人诗》:“独闻依旧坐焚香,尚把残编讨遗意。”清 梁章鉅《浪跡续谈·玉皇山》:“杭州府志云:龙山者,钱氏郊天之所,释老之谈,或云阿育王,或云玉皇,皆祀天遗意也。”郁达夫《过去》:“所以这港市的建筑,还带着些当时的时代性,很有一点中古的遗意。”

遗逸

遗佚

遗轶

yíyì

①指隐居,隐士;遗漏;遗失;散失等。搜访遗逸。唐 方干《题悬溜岩隐者居 诗》:"见说公卿访遗逸,逢迎亦是戴乌纱。"②遗漏;遗弃而不用。遗失;散失。《列子·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孟子·公孙丑上》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孟子·万章下》(柳下惠)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隐身耕牧,足以整厉浇风,扶益淳化者,凡厥一善,咸无遗逸。《北齐书·卢文伟传》:“(卢询祖)有文集十卷,皆致遗逸。”《续资治通鉴 元纪七》近委省臣检责左右司文簿,凡经监察御史稽照者,遗逸尚多。③指散失之物。多指遗文散籍;遗事逸闻。

遗音

yíyīn

谓留下声音。宋 苏轼《雷州诗之三》:“终日数椽间,但闻鸟遗音。”宋 欧阳修《送杨寘序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清 涂大酉《杂诗》:“飞鸿迟迟来,掉入青烟路。遗音落风中,适与歌声过。”②不绝之馀音。形容音乐或诗歌极其美好。《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三国魏 阮籍《咏怀之三十》:“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宋 苏轼《送俞节推诗》:“吴兴有君子,淡如朱丝琴。一唱三太息,至今有遗音。”③前代留传下来的音乐。三国魏 嵇康《琴赋》:“情舒放而远览,接轩辕之遗音。”④哀声。《易·小过》“飞鸟遗之音” 唐 孔颖达疏:“遗,失也。鸟之失声,必是穷迫未得安处。论语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故知遗音即哀声也。”唐 李商隐《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遗音和蜀魄,易簀对巴猿。”⑤死者生前所说的话。文选·潘岳《悼亡诗 之二》:“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李善注:“左氏传:晋 穆嬴曰:今君虽终,言犹在耳。”⑥留下音信。唐 刘禹锡《伤往赋》:“龙门风霜苦,别鹤哀鸣夜衔羽; 吴江波浪深,雌剑一去无遗音。”

遗咏

yíyǒng

前人留下的诗歌。美好的东西留传下来,被人歌咏传诵。《晋书 孝武帝纪》先帝淳风玄化,遗咏在民。晋 曹摅《赠欧阳建》诗:“著名上代,千载遗咏。”《宋书·良吏传·王歆之》:“前宋县令成浦,治政宽济,遗咏在民。”《南齐书·明帝纪》:“昔中京沦覆,鼎玉东迁,晋元缔构之始,简文遗咏在民。”

遗育

yíyù

后裔;遗胄。《释文》曰:育音‘胄’。是古‘育’‘胄’同声而通用。《説文》曰:‘胄,胤也。’‘无遗育’即无遗胄。      

遗簪yízān

指失落的簪子。《老残游记 自序》痴儿騃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孔子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孔子弟子劝慰她。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后以“遗簪”比喻旧物或故情。

遗簪堕珥

遗珥坠簪

yízānduòěr

yíěrzhuìzān

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唐·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行》:“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明·胡之骥《汇注江文通集 叙》感谢女之思,遗簪堕珥,鬯豪士之怀,吐锦绝缨。

遗簪堕屦

遗簪坠屦

遗簪弃舄

Yízānduòjù

yízānzhuìjù

yízānqìxì

遗落在地的簪子鞋子。能勾起人们怀旧之情的故物。《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清·杨潮观《寇莱公思亲罢宴》:“还只是含悲向,他抛我,似遗簪弃舄;你怜我,知物在人亡。”

遗簪脱舃


yízāntuōxì


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清·钱学纶 《语新卷上》:“假敬神为名,列食欢呼,遗簪脱舃,虽云男女分曹,究属面面相觑。”参见“遗簪堕珥”。

遗泽

yízé

①留下的德泽。《宋书·孝武帝纪》猥以眇躬,属承景业,阐扬遗泽,无废厥心。《明史卷十六 武宗》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遗墨;遗物。宋 洪迈《夷坚三志·叶熙绩》又方料理故父致仕遗泽,为姻戚道此梦,以资笑端。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成》妪喜,极赞盛德,曰:“钗值几何?先夫之遗泽也。”

遗诏

yízhào

皇帝临终时所发的诏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詔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汉书 王莽传》借假遗诏,频用赏诛。《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三》(慕容俊)会疾笃,乃召(慕容)恪、(慕容)鹜及司徒(慕容)评、领军将军慕舆根等受遗诏辅政。唐 韩愈《贺皇帝即位表》:“伏闻皇帝陛下,以闰正月三日,虔奉遗詔,昭升大位。”《说唐第十四回》:“当下文帝驾崩时,并无遗詔,太子与杨素计议,叫谁人作詔,然后发表。”

遗直

yízhí

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左传·昭公十四年》:"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杜预注:"言叔向之直,有古人遗风。"《陈书·孔奂传》:"世祖曰:'古之遗直,复见於卿。'"宋 苏轼《叙》:"呜呼! 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七》魏征,古之遗直也,朕(元仁宗)安得用之?清 徐开任《咏史》:"汉廷有遗直,淮南寝反谋。"

遗滞

yízhì

①谓遗漏弃置。《三国志 魏志·武帝纪》:“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宋范仲淹《奏策试方略等人各与缘边差遣事》:“虽程试之下,偶不及等,或晓习边事,经历艰苦,或乡曲有誉,年未衰退,若只假以虚名,实恐多有遗滞。”②指弃置未用的人才。《旧唐书·赵憬传》:“议举遗滞,则曰:‘官司既广,必委宰辅以举之。’”宋 苏辙《乞擢任刘攽状》:“陛下方网罗遗滞,以助大化,如攽之贤,不可多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若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③延误,滞留。清 昭连《啸亭杂录·木兰行围制度》:“其行围所有奏章,皆俟上还营后,披览发出,毫无遗滞。”④指遗落。清 蒋知庸 《江北妇女叹》:“秉穗无遗滞,饁饷还相将。”

遗种

yízhǒng

①传种;繁育后代。《国语·越语下》:“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后汉书·窦融传》:“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絶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礼·蝗灾告城隍文》:“神其速殛之幽,毋尽伤于我黍稷,毋俾遗种于此。”②指人或动植物的后代。《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候其穀稼将熟,輒纵兵芟刈,使无遗种。”宋 苏辙《葵花诗》:“浮根不任雪,採剥收遗种。”《明史·外国传二·安南》:“明年春,汝敬等还,利復言陈氏 无遗种,请别命。”《西游记 第六三回》:“至今有个九头虫滴血,是遗种也。”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某人悚然具服曰:实与某氏有积讐,拟手刃其一门,使无遗种。”

遗踪

yízōng

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宋 苏轼《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宋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