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 | yí | ①挪动:移交。移植。移刻(过一段时间)。移晷(日影移动,犹言经过了一段时间)。移民。迁移。转移。移樽就教(端着酒去别人跟前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②改变,变动,推翻:移居。移易。移情(变易人的情志)。移动。潜移默化。参见“居移气,养移体”。《晋书 谢安传》及(建文)帝崩,(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慑),非训导之所移也。”③旧时公文的一种,行文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移文。檄移。 |
移跸 | yíbì | 犹移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四》(朱)胜非曰:“移跸岂可遽议!金近在江北,沿江皆未有备。”元 刘壎《隐居通议·学校配享》:“盖移跸东南,曾思竝配之令不及北方。”明 沉德符《野获编·禨祥·万寿宫灾》:“自壬寅从大内移跸此中,已二十年。”《明史·高煦传》:“明日,帝移跸乐安城南。” |
移病 | yíbìng | 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汉书·公孙弘传》:"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颜师古注:"移病,谓移书言病也。"《汉书 王莽传》今君移病求退,以著朕之不能奉顺先帝之意,朕甚悲伤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王安石专权自恣,(富)弼度不能争,常移病不入中书,久之遂辞位。 |
移船就岸 | yíchuánjiùàn | 就:凑近,靠近。改变原来主张,乘势凑上去办成某事。也比喻不招自来。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1回:“那薛蝌若有悔心,自然移船就岸,不愁不先到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0回:“只要说得领事害怕,仍可望移船就岸。” |
移床易箦 | yíchuángyìzé | 移开卧床换成竹席,草席等。是民间习俗,在人之将死的时候把人从床上移到草席上。红楼梦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一回写到“此时秦钟已发过两三次昏了,移床易箦多时矣。 |
移牒 | yídié | 以正式公文通知平行机关或人。《金史·仆散忠义传》:“使左副元帅志宁移牒宋枢密使张浚。”《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四》(孙)儒恃其兵强,欲先灭(杨)行密,后敌(朱)全忠,移牒藩镇,数行密、全忠之罪。 |
移东补西 | yídōngbǔxī | 用这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续。取此适彼,遂号羡余。”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衣之破者,移东补西,必整必洁。 |
移东就西 | yídōngjiùxī | 彼此挪动转移。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唐 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绩;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
移风改俗 | yífēnggǎisú |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南史·宋纪上·武帝》公闲邪纳正,移风改俗。 |
移风易俗 | yífēngyìsú | 转移风气,改变习俗。秦 李斯《谏逐客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史记 太史公自序》乐者,所以移风易俗也。 |
移根 | yígēn | 犹移植。北周 庾信《枯树赋》:“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唐 孔绍安《侍宴咏石榴》:“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啊,我污池中的白莲,如今才移根在瑶池里来了!”参见“移植”。 |
移根接叶 | yíɡēnjiēyè | 喻指牵引媒介。明·吴炳《情邮记·选艳》:“小人做官媒呵,移根接叶,种就了多少并头莲。” |
移宫换羽 | yígōnghuànyǔ | 宫、羽:古代乐曲中的两种曲调名。原指乐曲换调。后也比喻事情的内容有所变更。宋·周邦彦《意难忘·美人》词:“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元·柯丹丘《荆钗记·团圆》:“移宫换羽虽非巧,仿古依今教尔曹。” |
移关 | yíguān | 指移文和关文,都是平行机关来往的公文。清 方苞《狱中杂记》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
移晷 | yíguǐ | 日影移动。犹言经过了一段时间。款言移晷。《汉书·王莽传 上》:“人不还踵,日不移晷,霍然四除,更为寧朝。”《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经少日,(萧)道成自造褚渊,款言移晷。《资治通鉴 齐纪四》魏主(孝文帝)与之(王肃)言,不觉促席移晷。南朝梁 萧统《文选 序》:“歷观文囿,泛鉴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唐 孟简《惜分阴 诗》:“对景嗟移晷,窥园詎改阴。”宋·苏轼《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饮》:“新诗如弹丸,脱手不移晷。”明 归有光《王梅芳时义 序》:“坐语不觉移晷。” |
移花接木 | yíhuājiēmù | 把某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使用手段以假换真欺骗他人。高手名师运用缩龙成寸的手法,将山石聚于盆中,移花接木,再经过艺术加工,便成为自然美景的缩影。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
移疾 | yíjí | 犹移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北史·高德正传》:"德正甚忧惧,乃移疾,屏居佛寺,兼学坐禅,为退身之计。"唐 钱起《崔十四宅问候 诗》:"微官同寄傲,移疾阻招携。"《新唐书·康承训传》:"承训惭,移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七》(刘)筠三入翰林,意望两府,及为承旨,颇不怿,尝移疾不出。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又改教授,移疾归。" |
移庖 | yípáo | 临时借用别人庖厨设席请客。《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不数日,移庖,(吴潜)不得辞,遂得疾,曰:“吾其死矣,夜必风雷大作。”明 沈德符《野获编·工部·工部差》曾以视工至一冬曹郎私宅,适其同管工内官移庖在焉。邂逅欢甚。 |
移气养体 | yíqìyǎngtǐ | 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雪岩外传》第五回:“此人本与我契好,但目下移气养体,大非昔比了。” |
移人 | yírén | 使人的精神情态等改变。《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汉书·杨恽传》:“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新唐书·刘禹锡传》:“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宋 苏轼《居士集 叙》:“余以是知邪説之移人。”明 沉德符《野获编·工部·两京街道》:“时局移人,即公务亦在楸枰中生活。”冰心《寄小读者二十》:“若是明月中天,不必说,光景尤其移人了!” |
移任 | yírèn | 调换任地。《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九》(宋仁宗)诏:“臣僚移任求朝见者,留京师毋得过十日。”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 卷一》:"别业为盐运使阿雨牕(林保)所筑,雨牕移任天津,方伯江滋伯(兰)领之,方伯移任云南,余乃领之。" |
移日 | yírì | 移动日影。指不很短的一段时间。《穀梁传·成公二年》:“相与立胥閭而语,移日不解。”《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资治通鉴 汉纪九》每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三》禹、弘不从,弘遂大战移日。《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二》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晋书 谢安传》(桓)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北史·宋隐传》:“见尚书李冲,因言论移日。”清 曹寅《桃花泉诗序》:“五月从驾返署,卧疴移日。” |
移山倒海 | yíshāndǎohǎi | 移动山岳;倒翻大海。比喻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移山倒海的气魄,才不会被困难吓倒。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 |
移山填海 | yíshāntiánhǎi | 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明 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俺众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尽枯干,教你无处潜藏。”郭沫若《努力把自己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工人》最后浮士德因忧愁了盲了目,在盲目中想象到他所从事着的移山填海的工作和在那新土地上人民安居乐业的乌托邦景象。 |
移时 | yíshí | 一会,历一段时间(一般其时间不长)。坐语移时。争辨移时。但也可以是历时、经时。《后汉书·吴祐传》:“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三国志·魏志·武帝纪》:“韩遂请与公相见……於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説京都旧故,拊手欢笑。”《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雪止又雨细黄土,移时乃息。唐 李商隐《凉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四》源休以使回纥还,赏薄,怨朝廷,入见,屏入密语移时,为陈成败,引符命,劝之(朱泚cǐ)僭逆。宋 杨无咎《柳梢青 词》:“宁宁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无日不詔入,语必移时。”《聊斋志异 考城隍》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聊斋志异 棋鬼》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 |
移书 | yíshū | 春秋时的官吏通书函往来。各朝代称呼一般不同。或称为遗书。如《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楚子重子反书。又称为贻书,后转作移书,如没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魏晋以后称为移,唐用于诸司自相质问,名称不一,故总名公移以概括。《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七》韩建移书李茂贞;茂贞解奉天之围,覃王归华州。《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七》(李)克用移书责之,(刘)仁恭抵书于地,慢骂,囚其使者,欲杀河东戍将,戍将遁逃获免。 |
移天易日 | yítiānyìrì | 易:更换。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晋书 齐王冏传》:“赵庶人听任孙秀,移天易日。” |
移文 | yíwén | ①旧时文体之一。指行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亦泛指平行文书。 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外国·外夷夸诞》:“其移文乃称一千三百七十六年,但不著年号。” 清 袁枚《随园随笔·官职》:“今文书平行者号移文。”清 赵翼《赴天津诗》:“聘书却公卿,移文畏朋友。” ②发移文。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制置使移文宣抚司,当用申状。”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高宗纯皇帝命理藩院移文俄罗斯撒纳特衙门使送贼。” ③南朝 孔稚珪《北山移文》的省称。宋 辛弃疾《柳梢青·三山归途代白鸥见嘲词》:“好把移文,从今日日,读取千回。” |
移徙 | yíxí | ①搬动住处;迁移。犹移动。②罢黜。《汉书 霍光传》移徙陛下,在太后耳。 |
移檄 | yíxí | ①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汉书 王莽传》九月,东郡太守翟义都试,勒车骑,因发奔命,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移檄郡国。《晋书 宣帝纪》桓范果劝(曹)爽奉天子幸许昌,移檄征天下兵。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其余所著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资治通鉴 魏纪八》春,正月,(毌丘)俭、(文)钦矫太后诏,起兵于寿春,移檄州郡以讨司马师。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檄移》:“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②发布文告晓示。《史记·南越列传》:“陀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王郎移檄购光武十万户。”《晋书 元帝纪》:“及怀帝(司马炽)蒙尘于平阳,司空荀籓等移檄天下,推帝为盟主。”“及西都不守,帝出师露次,躬擐甲胄,移檄四方。”《资治通鉴 晋纪十》刘琨移檄州郡,期以十月会平阳,击汉。《宋书 本纪武帝上》众推高祖为盟主,移檄京邑。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移檄州郡,咸使知闻。《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移檄远近。《新唐书·刘黑闼传》:“乃移檄赵魏,建德将吏往往杀令、尉附贼。” 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五章第二节》:“移檄各省并照会各国领事宣布满清罪状。” |
移星换斗 | yíxīnghuàndǒu | 形容法术神妙或手段高超。明 叶宪祖《团花凤第四折》:“你道是移星换斗少人知,又谁知藏鸚隐鷺须见。”《西游记第六七回》:“缚怪擒妖称第一,移星换斗鬼神愁。” |
移易 | yíyì | 移动改变。转移,调换。移易军钱入己。唐 韩愈《争臣论》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唐 韩愈《送董邵南序》:"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宋 苏轼《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此皆有实状不可移易。"《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甲辰,(宋神宗)诏:“诸路帅臣及副总管或有移易,可依庆历故事,中书、枢密院参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帝(宋高宗)谓宰执曰:“此论切中时病。近亦有因事移易者,今非甚不得已,且令成资。” |
移玉 | yíyù | 请人前来或前往的敬语。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有所奉托,敢屈移玉。” 清 洪楝园《后南柯·释酗》:“今东宫要先生亲去,方好领出,请烦移玉。” |
移寓 | yíyù | 犹移居,迁居。清 缪艮《沉秀英传》:“旬餘,疾少瘥,将移寓水南。”《花月痕第十一回》话说痴珠移寓汾神庙之后,脚疾渐渐痊愈。 |
移镇 | yízhèn | 犹移藩。《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庾翼在武昌,数有妖怪,欲移镇乐乡。唐 张籍送李仆射愬赴镇凤翔诗:“天子新收秦陇地,故教移镇古扶风。”《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三》不若且与移镇,加检校官,多赐金帛,亦足以酬(狄)青功矣。 |
移植 | yízhí | 指将植物移动到其他地点种植,后引申为将生命体或生命体的部分转移的器官移植,例如转移一个人的肝脏代替另一个人的肝脏,这叫做肝移植。剧种之间亦可移植。软件工程中,程序往往被视为有生命的机体,将源代码从一种环境下放到另一种环境下运行也可以称为移植。 |
移樽就教 | yízūnjiùjiào |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4回:“名九公道:'也罢,我们移樽就教罢。'” |
拸 | yí I. | 加。II. chǐ ①去:《庄子·庚桑楚》“介者拸画,外非誉也。”②拍打:“照着嘴儿只管拸。”③拽。 |
拸画 | yíhuà/chǐhuà | 不拘法度。一说不饰容貌。《庄子·庚桑楚》:“介者拸画,外非誉也。” 郭象注:“画,所以饰容貌也。刖者之貌既以亏残,则不復以好丑在怀,故拸而弃之。” 俞樾《诸子平议·庄子三》:“书·司马相如传:‘痑以陆离。’师古注曰:‘痑,自放纵也。’即此拸字之义。 桓六年穀梁传:‘以其画我。’公羊传作‘化我’。何休注曰:‘行过无礼谓之化。’即此画字之义。盖人既刖足,不自顾惜,非誉皆所不计,故不拘法度也。” |
栘 | yí | 即“唐棣”汉代马厩名。代称马厩。东汉 班固《汉书 苏武传》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
迻 | yí | ①迻录。抄录;誊录。迻译,移译。②本义:主人及大批随从上路外出。同“移”:“屡惩艾而不迻。” |
扅 | yí | 参见“扊扅yǎnyí”。门闩。 |
簃 | yí | 楼阁旁边的小屋(多用于书斋的名称)。 |
㞔 | yí | 《集韵》赏是切,音侈。人名。或从广作㢁。今《集韵》㞔或从广作㢁。应是㢋字之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