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悦,愉快:色(容色和悦)。声(语声和悦)。和。乐()。神。悦。目(快意于所见,悦目)。怡目快心。心旷神《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弟子规》: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他日,(徐)光承间言于(石)勒曰:“今国家无事,而陛下神色若有不怡,何也?”“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胡)安国风度凝远,言必有数,动必有法,燕居独处,未尝有怠慢,而与人谈论,气怡词简,若中无所有。

怡情悦性

yíqíngyuèxìng

心情分外愉快欢畅。怡;悦;愉快;高兴。龙庆峡的冰灯,真使人怡情悦性,去年看了今年还想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生疏了。”

怡然

yírán

安适自在貌;喜悦貌。《史记·孔子世家》:“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晋 干宝《搜神记 卷十八》:“(叔高)凡杀四、五头,并死,左右皆惊怖伏地,叔高神虑怡然如旧。”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宋 刘炎《迩言》:“功盖天地,忠贯日月,进则毅然身任天下之重,退则怡然了无愠戚之容。” 冰心《寄小读者四》:“在四山暮色之中,团团坐在屋前一棵大榆树下,端出茶果来,告诉我今夜要过中国的瓜果节。我不禁怡然一笑。”

怡然自得

yíránzìdé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乐的神情。战国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刘厚守听了,怡然自得,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

怡然自乐

yíránzìlè

形容高兴而满足。·陶渊明《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近义词:怡然自得、怡然自足、怡然自娱。

怡声下气

yíshēngxiàqì

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礼记·内则》:“下气怡声,问衣燠寒。”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怡声下气,不惮劬劳。

怡颜

yíyán

①和悦的容颜。晋 陆机《高祖功臣颂》:“怡颜高览,弭翼凤戢。”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柴四》:“卒至一村落,清流环绕,緑树阴浓,板屋竹墙,儼如画里,就中黄童白叟,各有怡颜之色。” ②使容颜喜悦,养颜。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引壶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宋 岳珂《桯史·寿星通犀带》:“德寿在北内,颇属意玩好。孝宗极先意承志之道,时罔罗人间以供怡颜。”

怡颜悦色yíyányuèsè

犹和颜悦色。《西游记第十六回》:“行者道:‘……看师父的,要怡颜悦色;养白马的,要水草调匀;假有一毫儿差了,照依这个样棍,与你们看看!’”

怡怡

yíyí

①和顺貌;安适自得貌。《论语·乡党篇》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论语·子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何晏集解引马融曰:“怡怡,和顺之貌。”《后汉书·崔駰传》:“六合怡怡,比屋为仁。” 明 归有光《应制论·王天下有三重》:“上古之时,其民吁吁怡怡,莫不爱其所以生我者,尊其所以长我者,乐其所以与我者,是其礼然也。” 茅盾《动摇八》:“严冬之象征的店员风潮,已经过去了;人人从紧张、凛冽、苦闷的包围中松回一口气来,怡怡然,融融然,来接受春的启示了。”②特指兄弟和睦的样子。《论语·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三国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愿陛下沛然垂詔,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篤义。” 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曾友于》:“入门,见叔家两兄一弟,絃诵怡怡,乐之,久居不言归。”③喜悦貌。《梁书·沉顗传》:“唯以樵採自资,怡怡然不改其乐。” 宋 曾巩《祭亡妻晁氏文》:“吾贫口众,智不继资,脱粟藜藿,具无盐醯,人不堪忧,子独怡怡。” 明 方孝孺《赠林公辅序》:“怡怡然自喜,奕奕然自衒者,竖子之雄,非豪杰之士也。”

怡悦

yíyuè

喜悦;高兴。心情怡悦。南朝梁 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唐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yí 

①赠给;遗留,留下:贻害。贻误(使受到坏的影响)。贻训。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无贻后悔。《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懿行集》不念贻谋恩,惟言我之福。《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八》(刘)备贻璋书曰:“孙氏与孤本为唇齿,而关羽兵弱,今不往救,则曹操必取荆州,转侵州界,其忧甚于张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唐 骆宾王《在狱咏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唐 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唐 韦应物《送杨氏女诗》:“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岳飞在鄂州,上言:“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人讥。”秦桧衔之。明 魏学洢《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及公以宰相归,强遣女行者诣府谒问,冀有所贻。在某些文章中也有"给别人写信"的意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一》(金都元帅)宗翰贻帝(宋高宗)书,略云:“既欲不绝祭祀,岂宜过于吝爱,使不成国!”《清史稿卷二 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以蒙古喀尔喀札鲁特部败盟杀掠,私通於明,命大贝勒代善等率精兵万人讨之,先贻书声其罪,上送至蒲河山而还。

贻害无穷

yíhàiwúqióng

贻:遗留。留下无穷无尽的祸患。形容后果极坏;影响严重。除恶务尽,否则贻害无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三》:“《参同契》炉鼎铅汞,皆是寓言,非言烧烁。方士转向附会遂贻害无穷。”

贻患

yíhuàn

留下祸患。贻患无穷。《晋书 武帝纪》良由失慎于前,所以贻患于后。

贻悔yíhuǐ

留下悔恨。清 薛福成《与法兰西立约通商保护越南议》:“约事之多歧,人言之可畏,稍不详审,或致貽悔於将来也。”

贻祸

貽祻

yíhuò

使受害;留下祸害。《新唐书·高宗纪赞》高宗溺爱袵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貽祸邦家。《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四十八》由是道学之名,贻祸于世。《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此乃一村香火,若触犯之,恐貽祸於百姓。明 刘元卿《贤奕编 卷四》唯汉和、唐玄,古今至愚,乃首假以权,貽祻至毒。谢觉哉《不惑集·团结·谦虚·进步》因此骄傲不只是害了自己,同时也要贻祸人家。

贻讥

yíjī

招致讥责。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令闻不著,丑声宣流,没有餘败,貽讥将来。”《资治通鉴 唐纪八》给事中知起居事杜正伦曰:“臣职在记言,陛下之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明 陆树声《长水日抄》:“坏了一生名节,以一时希意图进而貽讥后世,权位之能移人若此。”鲁迅《朝花夕拾 后记》:“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

贻厥

yíjué


①指留传;遗留。语出《尚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有则,貽厥子孙。”孔传:“貽,遗也。言仁及后世。” 《资治通鉴 晋纪九》主上(指司马炎)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明 王廷相《慎言·保傅》:“立国规模,其大节不纯如此,貽厥后昆浅矣。”②特指传位。《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大饗六军及譙父老百姓於邑东” 裴松之注引 晋 孙盛 曰:“魏王既追制,替其大礼,处莫重之哀而设饗宴之乐,居貽厥之始而坠王化之基,及至受禪,显纳二女,忘其至恤以诬先圣之,天心丧矣,将何以终!” ③指子孙;后嗣。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明皇不豫,储后幼冲,貽厥之寄,允属时望。”吕向注:“貽厥谓后嗣也。”

贻厥孙谋

yíjuésūnmóu

《尚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有则,貽厥子孙。”孔传:“貽,遗也。言仁及后世。”后遂以“貽厥孙谋”谓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三国志·蜀志·董允传》“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禕副贰。九年,卒”裴松之注引晋 习凿齿《襄阳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於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憒憒,曾不知防虑於此,岂所谓貽厥孙谋乎?”

贻累

yíléi

留下负担﹑包袱。《聊斋志异 丐僧》居民恐其饿死,贻累近郭,因集劝他徒,欲饭饭之,欲钱钱之。指招致祸害。《聊斋志异 钟生》小生诚幸矣。但远方罪人,深恐贻累丈人。《聊斋志异 胭脂》逼女,女哭而实告之;不忍贻累王氏,言鄂生之自至而已。连累;牵累。

贻诮

yíqiào

见笑。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此扬子所以追悔於雕虫,贻诮於雾縠者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庙堂之上,不闻长材远略,仰益盛化,徒有延纳僧道,信奉巫祝之癖,贻诮中外。明 祁彪佳《周公鼎年兄自粤西归过访偕游寓山》诗:"为言猿鹤休贻诮,把臂林间有故人。"清 金埴《不下带编 卷一》比之村教督诲蒙伎俩,贻诮高明。

贻人口实

yírénkǒushí

贻:给;口实:话柄;即可让人利用的口实。指做事说话不小心;给人留下话柄。尽管有理,但切不可感情用事,做出过火的事情来,那样反倒会贻人口实。清 唐才常《上欧阳中鹄书》:“安得有此巨款?如此事果成,必贻人口实。”

贻书

yíshū

写信或写文章赠送给别人。“贻”字在这里表示赠送、遗留的意思,而“书”则是指书信或文章。例如,在历史文献中,“欧阳修贻书责之”中的“贻书”就是指欧阳修写信责备某人。《三侠五义第一百十三回》钟太保贻书招贤士,蒋泽长冒雨访宾朋

贻孙

yísūn

《尚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传:“贻,遗也。言仁及后世。”后以“贻”指留传给子孙后代。明 孙仁孺《东郭记·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垄断焉》笑墦间早不留贤俊,却垄上偏来混主人,这盗跖东陵怎相逊,尔自轻身,吾非太峻,俺呵,垄断上翼贻孙索吏隐。

贻笑

yíxiào

犹见笑。贻笑将来。《晋书·吕光载记》:“欲全卿名节,不使貽笑将来。”宋 苏舜钦《杜公求退第二表》:“貽笑外夷,靦颜多士。”韦君宜《似水流年·对梦呓的注解》:“这是蠢到贻笑万邦的大笑话。可是我干了。” 

贻笑大方

yíxiàodàfāng

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清·李汝珍《镜花缘 第五十二回》去岁路过贵邦,就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所以不敢冒昧进谒。

贻羞

yíxiū

使蒙受羞辱。《杨家将 第二十七回》今圣上允其奏,此贼必来毁拆。若不能作主,深贻夫君羞也。明·朱鼎《玉镜台记·下镜》:“窃恐有玷名门,贻羞淑女。” 《聊斋志异 土偶》每见有勉强于初,而贻羞于后者,固不如早嫁,犹恒情也。鲁迅《准风月谈·吃教》:“因刘勰自谓梦随孔子,乃始论文,而后来做了和尚,遂讥其‘贻羞往圣’。”

贻忧yíyōu

指留下忧患;使受忧患。《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允礽口不道忠信之言,身不履德行之义,咎戾多端,难以承祀,用是昭告昊天上帝,特行废斥,勿致贻忧邦国,痛毒苍生。”

yí I.

饴糖,用麦芽制成的糖。高粱饴。《战国策·庄辛论幸臣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②古同“贻”,赠送。《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紫骝马歌辞》: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II.sì通“饲”,施饭,喂食。《聊斋志异 丐仙》居人恐其死,日一饴之。

yí I.

传给;诒训。赠与,给与:诒尔多福。《后汉书 刘表传》诒太夫人不测之患,损先公不世之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七》原武决口已夺大河四分以上,不大治之,将诒朝廷巨忧。II.dài欺诈:骨肉相诒。诒骗。

诒谋

yímóu

为子孙妥善谋划,使子孙安乐。唐 李德裕 《序》:“臣伏思太宗往日之惧,致我唐百代之隆,则圣祖诒谋,可谓深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得圣贤心学之指要,本领端正,家传世守,以是君国子民,以是祈天永命,以是诒谋燕翼。《清史稿·太宗纪二》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归於统一,盖帝之诒谋远矣。

yí I.

眙,地名,在中国江苏省。II.chì直视,瞪:“目不禁”。参见“愕眙”,“

眙愕

yí’è

瞠目惊讶貌。宋 蔡绦《铁围山丛谈 卷五》后读《熙陵实录》,见书太平兴国七年事,某月甲子,海门采珠场,献真珠五千斤,皆径寸者,为掩卷眙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六》(高)忠建奏书,跪不肯起,廷臣相顾眙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