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适合,适当;和顺美满。宜人。宜于。合宜。权宜。适宜。相宜。顺应。《礼记·中庸》:“义者,宜也。”《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礼记·中庸》:“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唐 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②应该,应当:事不宜迟。《周文 叔向贺贫》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孟子·公孙丑下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史记 淮阴侯列传》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③当然,无怪:宜其无往而不利也。孟子·公孙丑下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④姓。

宜春

yíchūn

①适宜于春天;适应春天。唐 施肩吾《春日餐霞阁诗》:“洒水初晴物候新,餐霞阁上最宜春。”后蜀 阎选《八拍蛮词》:“憔悴不知缘底事,遇人推道不宜春。”郁达夫《将之日本别海裳诗之三》:“知儂棹向吴江过,托买宜春半幅裳。”②指宜春宫。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蹷石闕,歷封峦,过鳷鹊,望露寒,下棠棃,息宜春。”郭璞注:“宜春,宫名,在渭南杜县东。”《汉书·东方朔传》:“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颜师古注:“宜春,宫也,在长安城东南。”唐 王维《登楼歌》:“却瞻兮龙首,前眺兮宜春。”③旧时立春及春节所剪或书写的字样。民间与宫中将其贴于窗户、器物、彩胜等之上,以示迎春。南朝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綵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唐 崔道融《春闺诗之二》:“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辽史·礼志六》:“立春,妇人进春书,刻青繒为帜,像龙御之,或蟾蜍,书帜曰‘宜春’。”④指宜春院。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诗序》:“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清 余怀《板桥杂记 序》:“余生也晚,不及见南部之烟花,宜春之子弟。”

宜乎

yíhū

宜:应当,恰当;正好。这里和“乎”字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乎:用在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后面,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同“然”。宋 周敦颐《爱莲说》: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萧统《陶渊明集序》 “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

宜家

yíjiā

《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朱熹集传:“宜者,和顺之意。室者,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后因以称家庭和睦。唐 王维《工部杨尚书夫人赠太原郡夫人京兆王氏墓志铭》:“天生淑德,实俾宜家。特能柔顺,深弃骄奢。”宋 张孝祥《丑奴儿·张仲钦生日用前韵词》:“伯鸞德耀贤夫妇,见説宜家。”清 洪楝园《后南柯·辞职》:“织成双锦字,送出七香车,宜室宜家,玉镜臺遇温郎也应留下。”

宜家宜室

yíjiāyíshì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宜面

miàn

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唐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宜男

yínán

①嵇康养生论》:“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旧俗,妇人有孕,常佩带其花,以为宜得男也,所以又叫宜男草。以寿石和萱草组成图案“宜男多寿”。图中配有石榴和萱草,寓意“宜男多子”。《聊斋志异 阿英》遂遍相诸婢,惟一黑丑者,有宜男相。②旧时祝颂妇人多子之辞。明·陈继儒《珍珠船 卷四》:“韦庶人妹以豹头枕辟邪,白泽枕辟魅,熊枕宜男。” ③谓多子。《二刻拍案惊奇 卷五》:“神宗此时前星未耀,正急的是生子一事。见说拾得一个孩子,也道是宜男之祥。”

宜然

yírán

应该这样。西汉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张衡《西京赋》:“小必有之,大亦宜然。”唐 刘禹锡《天论上》:“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宋 苏洵《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德祐表诏》:“以小事大,势亦宜然。”金 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德厚流光,理亦宜然。”清 葆光子《物妖志 序》:“饮食男女,大欲存焉。人既有之,物亦宜然。”《资治通鉴 汉纪九》臣闻物有同类而殊宜然

宜人

yírén

①气候或温度令人舒适的,温和或温暖的。温和宜人的夏夜。②家庭和睦。《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若

yíruò

表拟测或推断之词。犹言似乎;好象。孟子·滕文公下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孟子·离娄下》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孟子·尽心上》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资治通鉴 周纪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然。宋 苏轼《凌虚台记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苏轼《放鹤亭记》“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明史·食货志一》:“明初,沿元之旧,钱法不通而用钞,又禁民间以银交易,宜若不便于民。”

宜適/宜适

yíshì

恰当、适中;符合标准。《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亮称之曰:“董(厥)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適。“

宜室

yíshì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於归,宜其室家。”朱熹集传:“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后因以“宜室”称夫妇和睦。明 汤显祖《牡丹亭·闺塾》:“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清 孙枝蔚《岁暮寓中遣怀诗》:“之子知宜室,吾家不讳穷。”《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无奈是宜室宜家的第一齣戏,自然得説几句门面话儿。”参见“宜家”。

宜室宜家

yíshìyíjiā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明 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宜子

yízǐ

谓女子富有生育能力。《战国策·楚策四》:“楚考烈王无子, 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汉书·谷永传》:“(陛下)使列妾得人人更进,犹尚未足也,急復益纳宜子妇人,毋择好丑,毋避尝字,毋论年齿。”《汉书 王莽传》尝私买侍婢,昆弟或颇闻知,莽因曰:“后将军朱子元无子,莽闻此儿种宜子,为买之。”《后汉书·李固传》:“又即位以来,十有餘年,圣嗣未立,羣下继望。可令中宫博简嬪媵,兼採微贱宜子之人,进御至尊,顺助天意。”《辽史·后妃传·道宗惠妃萧氏》:“后妹斡特懒先嫁乙辛子绥也,后以宜子言于帝,离婚,纳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