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ǎo

①上下牙对住,压碎或夹住东西:咬啮。咬噬。咬紧牙关。②钳子等夹住或螺丝齿轮等卡住:咬合。咬住扣。③喻话说定了不再改变,亦指受责难或审讯时拉扯不相关的人:一口咬定。乱咬好人。④狗叫:鸡叫狗咬。⑤正确地读字音,亦指过分地计较字句的意义:咬字儿。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⑥追赶进逼:双方比分咬得很紧。

咬得菜根

yǎodécàigēn

旧指安贫守道。现也形容安于艰苦的生活。宋·朱熹《小学·善行实敬身》:“汪信民尝言:‘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董必武《口占和叶参谋长韵》诗:咬得菜根无别异,看将桃叶与君同。

咬钉嚼铁

yǎodīngjiáotiě

比喻意志坚强。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来往的,尽是咬钉嚼铁汉;出入的,无非沥血剖肝人。”《西游记第五十六回》话说唐三藏咬钉嚼铁,以死命留得一个不坏之身,感蒙行者等打死蝎子精,救出琵琶洞。清·陈瑞生《再生缘》第67回:“咬钉嚼铁言言在,舌剑唇枪句句真。”谓一口咬定,说话毫不含糊。明 冯梦龙山歌·偷:“拚得到官双膝馒头跪子从实説,咬钉嚼铁我偷郎。”《再生缘第六七回》:“咬钉嚼铁言言在,舌剑唇鎗句句真。”

咬嚼yǎojué

①品味,咀嚼。咬嚼着每句话的含义。②被议论纷纷就如同被咬嚼一般。《笑林广记 咬嚼不过一人死后,转床殡殓,诸亲及众妇绕灵而哭。只见孝帏裂碎,到处飞扬,皆称怪像。特往关魂问之。乃曰:“无他。只是当众人咬嚼不过耳。”

咬文嚼字

yǎowénjiáozì

亦作“咬文啮字“,意思是在词句上斟酌推敲,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元 乔吉《小桃红·瓠犀微露玉参差曲》:“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二刻拍案惊奇 卷四十》:“好词,好词。关情之处,令人泪落,真一时名手!怪不得他咬文嚼字,明日元宵佳节,正须好词,不免赦其罪犯,召他转来,为大晟乐正,供应词章。”《隋唐演义第六回》:“如遇患难,此辈咬文嚼字之人,只好坐以待毙,何足为用?”《金瓶梅 第五十回》:“见他在人前铺眉苫眼拏班做势,口里咬文嚼字,一口一声只称呼他薛爷。”

咬牙切齿

yǎoyáqièchǐ

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只见水军头领早把张清解来。众多兄弟都被他打伤,咬牙切齿,尽要来杀张清。

yǎo

①无影无声:杳无音信。杳然无声。杳如黄鹤(喻人或物全无踪影)。唐 杜牧阿房宫赋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十二笑·一笑》:但郝氏秉性端严,年至四旬之外,子息杳然,不容夫君蓄一婢一妾,以分糟糠之宠。《聊斋志异 念秧》仆终疑其伪,阴与主人谋,迟留不进,相失,遂杳。清 黄遵宪《今别离 其一》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②幽暗,深广,茫茫渺渺:杳渺。杳冥。明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

杳霭

yǎoǎi

茂盛貌。东坡《东坡志林》: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箇是庐山。幽深渺茫貌。深邃杳霭,捉摸无从。宋 欧阳修 《有美堂记》:“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於江涛浩渺、湮云杳霭之间。” 意指云雾飘缈貌,唐 韩翃 《题荐福寺衡岳暕师房》诗:“晚送门人出,钟声杳霭间。” 《聊斋志异 伍秋月》顿见雉堞在杳霭中,路上行人如趋墟市。

杳渺/杳眇yǎomiǎo

悠远、渺茫貌。指幽深晦秘之境。形容文字飘逸高妙。《镜花缘 第一回》岂可因事涉杳渺,人有妍媸,一并使之泯灭?

杳冥

yǎomíng

幽暗。《老残游记》于恍惚杳冥之中。②极高或极远以致看不清的地方。宋玉《对楚王问》翱翔于杳冥之上。《西游记第八一回》他便径撞到方丈里,把唐三藏摄将去云头上,杳杳冥冥,霎霎眼就到了陷空山,进了无底洞,叫小的们安排素筵席成亲不题。《镜花缘》绝云霓,入青霄,飞腾乎杳冥之上。 

杳然

yǎorán

渺远。明 龚贤 《扁舟》诗:“扁舟当晓发,沙岸杳然空。”幽深;幽寂。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悠悠然,形容心情。怅然若失。《庄子·逍遥游》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 然丧其天下焉。《旧唐书·文苑传下·元德秀》:“秩满,南游陆浑,见佳山水,杳然有长往结庐山阿。”  形容看不到,听不见,无影无踪。明 高明 《琵琶记·琴诉荷池》:“奴家久闻相公高於音乐,如何来到此间,丝竹之音,杳然绝响?”《聊斋志异 宅妖》馆中人闻声毕集,堂中人物杳然矣。

杳如黄鹤

yǎorúhuánghè

杳:无影无声;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荀瓌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云汉,乃驾鹤之宾也。宾主欢对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杳无音信

yǎowúyīnxìn

毫无消息。《三国演义》孔明一去东吴,杳无音信,不知事体如何。元 关汉卿《窦娥冤》: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

杳杳

yǎoyǎo

①昏暗貌。《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宋 欧阳修《和徐生假山》:“阴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清 方苞《七思·兄子道希》:“春阳兮载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长夜,患吾心兮若焦。”②幽远貌。《楚辞·九章·哀郢》:“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洪兴祖补注:“杳杳,远貌。”唐 柳宗元《早梅诗》:“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五代 孙光宪《浣溪沙》:“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若后之变者,则万年浩荡,杳杳无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测之矣。”③犹渺茫。唐 许浑《韶州驿楼宴罢诗》:“簷外千帆背夕阳,归心杳杳鬢苍苍。”宋 寇准《踏莎行 春暮》:“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宋 贺铸《石州慢 薄雨收寒》:“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元 李裕《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四十韵》:“美人何杳杳,良夜独漫漫。”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我现在正在整理小约翰的译稿,至快须下月初头才完,倘一间断,就难免因此放下,再开手就杳杳无期了。”④犹隐约,依稀。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吾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予以上清之乐……其曲楚楚动人,杳杳在耳。”宋 苏轼《伏波将军庙碑》:“自徐闻 渡海适朱崖,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髮耳。”《天雨花 第一回》:“珮声杳杳人何处,日色衔山我也行。”

yǎo

用瓢、勺等取东西(多指流体):舀水。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