敭揚


yáng

①簸动,向上播散:扬水。扬场(cháng)。扬汤止沸。②高举,向上;扬旗指令:扬手。扬帆。趾高气扬。扬眉吐气。唐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之一》:“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③在空中飘动:飘扬。④称颂,传播:扬言。扬威。颂扬。扬弃。扬名。⑤姓。

扬波

       


yángbō

掀起波浪。《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游兮九河,衝风至兮水扬波。”《史记 屈原列传》: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狄水衍兮风扬波,船楫颠倒更相加。”②比喻动乱。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洪飇扇海,二溟扬波。”李善注:“扬波,喻乱也。”③喻情绪波动。唐 韩愈《高君画赞》:“温子温闲,骨气委和,迹不举物,心不扬波。”


扬长yángcháng

形容不顾别人,大模大样地离去。扬长走了。《封神演义 第五回》云中子道罢,离了九间大殿,打了一稽首,大袖飘风,扬长竟出午门去了。

扬长避短

yángchángbìduǎn

扬;发挥;避:回避;避开。发扬长处;避开短处。秦牧《漫记端木蕻良》:“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作,既扬长避短,也施展了抱负。”《萧山农工商联合企业显示优越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扬长而去

yángchángérqù

指大模大样地径直离去。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二回:“(道士)道:‘……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我来收取,管叫你病好’。说毕,徉长而去。”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说罢,深深一揖,扬长而去。

扬都yángdōu

①南北朝时称建康为扬都。《颜氏家训·终制》承圣末,已启求扬都,欲营迁,蒙诏赐银百两,已於扬州小郊北地烧砖。《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在扬都值侯景杀简文而篡位,於江陵逢孝元覆灭,至此而三为亡国之人。”中华书局版校勘记:“按当时习称建康为扬都。”②指扬州。 唐 李白《永王东巡歌之七》:“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宋 徐铉《稽神录·朱拯》:“伪吴玉山主簿朱拯赴选至扬都。”

扬幡招魂

yángfānzhāohún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日本又在为军国主义扬幡招魂。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1回:“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扬幡招魂。”

扬厉

yánglì

意气风发。引申为发扬光大:扬厉无前之伟迹。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铺张扬厉,风发扬厉

敭力

扬历

yánglì

裴松之注:“《今文尚书》曰‘优贤扬历’,谓扬其所历试。”后以“扬历”指仕宦所经历。唐蒋伸《授李珏扬州节度使制》扬历斯久,声猷益光。宋 陈亮 《问答上》惟我本朝于天下之贤者,必使之扬历中外,养其资望,而后至于大用。《元史·赵世延传》世延历事凡九朝,扬历省台五十余年。《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国家官人,内任者习知纪纲,外任者谙於民俗,内外敭历,方见真才。清 孔尚任《桃花扇·阻奸》内为曹郎,外作监司,扬历十年,不曾一日安枕。

扬铃打鼓

yánglíngdǎgǔ

比喻大声张扬。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要是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

扬眉

yángméi

①举目。②形容得意、忧愁、愤怒等貌。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③谓摄提星星光闪烁。

扬眉吐气

yángméitǔqì

形容摆脱长期受到的压抑后,心情极度舒畅的样子。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扬名

yángmíng

传播名声。出名。《史记 太史公自序》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扬名立万yángmínglìwàn显扬名声,或者成名的意思。《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白话译文: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扬名四海

yángmíngsìhǎi

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也叫做名扬四海。

扬葩振藻

yángpāzhènzǎo

葩:华美;藻:文采。形容文章写得华丽多采。《北史·文苑传序》:“汉自孝武之后,雅尚斯文,扬葩振藻者如林,而二马、王、扬为之杰。东京之朝,兹道愈扇,咀徵含商者成市,而班、傅、张、蔡为之雄。”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当其盛也,扬葩振藻,为敲金戛玉之音。”

扬清激浊

yángqīngjīzhuó

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清除坏人坏事,表彰、发扬好人好事。《尸子·君治》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晋书 武帝纪》扬清激浊,举善弹违,此朕所以垂拱总纲,责成于良二千石也。旧唐书·马周传》臣又闻致化之道,在於求贤审官;为政之基,在於扬清激浊。《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七》扬清激浊,属在台宪。诸被枉赴诉者,实则直之,妄则加论可也。参见“激浊扬清”。

扬搉

扬榷

yángquè

略举大要;扼要论述。《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中书侍郎岑文本常称:“马君论事,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烦,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增,亦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忘倦。”《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张观)愿陛下(赵光义)所断之暇,宴息之馀,体貌大臣,与之扬榷,使沃心造膝,极意论思,则治体化源,何所不至!

扬声

yángshēng

①高声。②传播名声。扬名,声誉传扬。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③扬言。《晋书 文帝纪》蜀将姜维又寇陇右,扬声欲攻狄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寻知为扬声绐己,蛮人益无所惮。④为丧家助哀。

扬示yángshì

佯示,表面装作。《水浒传第一○六回》:“吴用、朱武上云梯,看了城池形势,下来对宋江道:‘这座城坚固,攻打无益,且扬示攻打之意,再看机会。’”

扬汤止沸

yángtāngzhǐfèi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文子》(又名,《通玄真经》):“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扬汤止沸,不如绝薪止火。《后汉书 董卓列传》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

扬威耀武

扬威曜武

yángwēiyàowǔ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魏书·蠕蠕匈奴宇文莫槐等传论》:“是故魏氏祖宗扬威曜武,驱其畜产,收其部落。”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扬威耀武显神通,走石飞沙弄本事。”萧殷《桃子又熟了……》四:这个人穿着美式军服,扬威耀武地吼叫着。

扬扬

yángyáng

凯旋地,胜利地。得意扬扬。满足地,自觉地,得意的样子。扬扬自得。神采飞扬。《史记六十二 晏婴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唐 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意色扬扬。《聊斋志异 促织》裘马扬扬。心情愉快的样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扬扬得意

yángyángdéyì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隋炀帝逸游召谴》:“独杨素残忍深刻,扬扬得意,以为‘太子由我得立’。”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那位‘小天才’的扬扬得意,更不待言。”

扬越

yángyuè

亦称“扬粤”。我国古族名。百越的一支。战国至魏晋时为对越人的泛称。其居地说法不一:一说因曾广泛散布于古扬州而得名,故亦以称其居地;一说居岭南;一说居汉江一带地区。西周末周夷王时,楚君熊渠曾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扬越之北疆水地区被兼并,后为楚所并,楚王熊渠封其子为越章王,其封国当即扬越之故地。《汉书·晁错传》:“南攻扬粤。”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扬州之南越也。”《晋书 武帝纪》:“诞惟四方,罔不祗顺,郭清梁岷,包怀扬越。”“遣兼侍中张侧、黄门侍郎硃震分使扬越,尉其初附。””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

扬觯

yángzhì

举起酒器。古时饮饯时的一种礼节。《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觶,所以致絜也。”孔颖达疏:“扬觶谓既献之后,举觶酬宾之时,亦盥洗也。必盥洗者,所以致其絜敬之意也。”《新唐书·韩琬传》:“刺史行乡饮饯之,主人扬觶曰:‘孝於家,忠於国。’”清 冯桂芬《杜年丈七十寿序》:“司正扬觶之言有曰‘为子尽孝’,先生有焉。”②《礼记·射义》:“孔子射於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於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賁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餘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觶而语。公罔之裘扬觶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觶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后用为选贤的故。 唐 元稹《观兵部马射赋》:“若此,则蹲甲壮基,扬觶劝孔,信一场之独擅,终六轡之未总。” ③春秋时晋大夫知悼子卒,未葬。晋平公饮酒,师旷、 李调侍,鼓钟。厨人杜蒉责以大臣去世之时,不应作乐饮酒。乃罚师旷和李调各饮一觶,以示劝戒。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于是杜蒉洗而扬觶。事见《礼记·檀弓下》。后用为国君受谏停乐的故。《周书·武帝纪上》:“朕虽庸昧,有志前古。甲子、乙卯,礼云不乐。萇弘表昆吾之稔,杜蕢有扬觶之文……宜依是日,省事停乐。”

扬州

yángzhōu

扬州,是中国文化《禹贡》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古称广陵。扬州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宋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扬子江

yángzǐjiāng

长江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下游河段的旧称,流经江苏省、上海市。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江阔水深浪大,受潮汐影响比较强烈。从镇江开始,长江进入三角洲河段,其中江阴以下为河口段,江面不断扩张成喇叭。长江在入海之前,接纳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江宽水深,万吨海轮可以上溯到南京市。由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最先接触的是扬子江这段长江,听到的是“扬子江”这名称,西方把中国长江通称为“扬子江”,"Yangtze River"也成为长江在英语中的称呼。《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一回》话说这九千三百里扬子大江,远接三江,却是汉阳江、浔阳江、扬子江。

扬子解嘲

yángzǐjiěcháo

《汉书·扬雄传下》载:汉哀帝时,世风日下,善钻营的人都升官,而扬雄清高自守,专心起草《太玄》,别人嘲笑他“以玄尚白”,故无禄位。扬雄于是作《解嘲》以自遣。后因用作仕途滞沉的典故。唐王维《重酬苑郎中》诗:“扬子解嘲徒自遣,冯唐已老复何论。”

yáng

①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木材可做器物:杨柳。②姓。

杨妃

yángfēi

杨贵妃。唐 郑畋《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杨贵妃

yángguìfēi

杨玉环(719年6月22日—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唐朝时期后妃、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追封齐国公杨玄琰之女,宰相杨国忠堂妹。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后,跟随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

杨花

yánghuā

指柳絮。唐 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唐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 杜甫《丽人行》:“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宋 王安国《清平乐词》:“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遶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宋 晏几道《鹧鸪天 词》:“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宋 仲殊《诉衷情 宝月山作》:“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杨柳

yángliǔ

①杨树和柳树的合称。《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 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唐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宋 晏几道《清平乐 留人不住》:“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宋 朱服《渔家傲 小雨纤纤风细细》:“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宋 晁补之《摸鱼儿 东皋寓居》:“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宋谢逸《江神子》:“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宋 张孝祥《西江月 问讯湖边春色》:“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fú)面。”元 赵孟頫《东城》:“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清 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柳指杨开慧和李的丈夫柳直荀)②专指柳树。宋·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③古曲名,即“折杨柳”。唐·王之涣《凉州词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参见“杨柳曲”。④借字即疡瘤。唐 王维《老将行》:“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杨柳风

yángliǔfēng

谓春风。前蜀 牛峤《更漏子词》:“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宋 释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元 刘庭信《一枝花·春日送别套曲》:“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清 吴伟业《永和宫词》:“杨柳风微春试马,梧桐露冷暮吹簫。”

杨柳宫眉

yángliǔgōngméi

细长秀美如柳叶的宫妆画眉。借指美女。元·刘致《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

杨柳曲

yángliǔqǔ

乐府近代曲·杨柳枝的别称。唐 白居易《和韦庶子远坊赴宴未夜先归之作兼呈裴员外》:“银烛忍抛杨柳曲,金鞍潜送石榴裙。”唐 崔涂《读 庾信集 诗》:“唯有一篇杨柳曲,江南江北为君愁。”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楹联賸话》:“ 梁应来绍壬为撰楹帖云:‘一闋荔支香,听玉笛吹来,徧传南海;双声杨柳曲,问金尊把处,忆否西湖。’”亦称“杨柳歌”、“杨枝曲”。唐 孟郊《折杨柳诗之二》:“楼上春风过,风前杨柳歌,枝疎缘别苦,曲怨为年多。”明 刘基《过苏州诗之四》:“陌上清歌最可听,谁知此是断肠声。就中更有杨枝曲,恨杀昏鸦及晓鶯。”

杨柳依依

yángliǔyīyī

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依依:轻柔的样子。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杨墨

yángmò

①战国时杨朱与墨翟的并称。《庄子·胠箧》:“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成玄英疏:“杨朱、墨翟秉性宏辩。”《孟子·滕文公下》:“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孟子·尽心下》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唐 韩愈《上宰相书》:“杨、墨、释、老之学,无所入于其心,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②指杨墨的学说。 杨朱主张为我,墨翟主张兼爱,是战国时期与儒家对立的两个重要学派。《孟子·滕文公下》:“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説者不得作。”《孟子·尽心下》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汉 扬雄《法言·吾子》:“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闢之,廓如也。” 宋 陈亮《与应仲实书》:“近世张给事学佛有见……其为人心之害,何止於战国之杨墨也!” 清 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昌黎以道自任,因孟子距杨墨,故终身亦闢佛老 。”③借指儒家以外的各学派。唐 李白《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诗》:“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交流无时寂, 杨墨日成科。”王琦注:“通:开元二十九年,始於京师置崇玄馆,诸州置道学生徒有差,谓之道举……习老、庄、文、列,谓之四子。荫第与国子监同。”

杨朱

yángzhū

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唐 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杨朱泣歧

yángzhūqìqí

意思是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杨朱为此而哭泣。后常引作典故,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亦作“杨朱哭”。《荀子·王霸》:“杨朱哭衢途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谓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杨朱为此而哭泣。三国魏 阮籍《咏怀》之二三:“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泪翟子之悲,恸朱公(指杨朱)之哭。唐 李商隐《荆门西下》诗:“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歧。”五代 李翰《蒙求》:“ 墨子悲丝, 杨朱泣歧。”

杨子

yángzǐ

①指杨朱。《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子·说林上》:“杨子过於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 宋 杨亿《泪诗之二》:“枉是荆王疑美璞,更令杨子怨多岐。”②指西扬雄。 晋 左思《咏史之四》:“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唐 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三十韵》:“杨子淹投阁,邹生惜曳裾。”宋 王安石《杨雄诗之一》:“杨子出其后,仰攀忘贱贫。”③俗称米中生的小黑虫。④古津渡名。即杨子渡。也写作“扬子”。杨,通“扬”。唐 李白《长干行之二》:“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杨子 。”⑤古地名。古为真州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仪征市东南。宋 梅尧臣《逢曾子固诗》:“杨子东园头,下马情眷眷。”《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元年》:“发 淮南民十餘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 胡三省注:“杨子,今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