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 | yāng | ①中心,正当中:中央。②恳求:央求。央告。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兴哥祭过了父亲灵位,换去粗麻衣服,再央媒人王家去说,方才依允。③尽,完了:夜未央。参见“无央”。 |
央烦 | yānɡfán | 犹烦劳。《 |
央媒拜允 | yāngméibàiyǔn | 传统婚俗中的两种形式。央媒,指男方请媒人出面说合,表达结亲的意愿。拜允,指求婚人家(男方家庭)前往许婚人家(女方家庭)拜谢允婚,表达对女方同意婚事的感谢。《儒林外史第十回》央媒拜允,一是二应老爷拣择;或娶过去,或招在这里,也是二位老爷斟酌。 |
央浼 央凂 | yāngměi | 恳求;请求。《水浒传第十回》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 |
秧 | yāng | ①植物的幼苗:秧苗。树秧儿。秧田。育秧。插秧(特指 稻苗)。②某些植物的茎:瓜秧。拉秧。③某些初生的小动物:鱼秧子。④栽植;畜养:秧几棵树。他秧了一池鱼。 |
秧针 | yāngzhēn | 谓初生的稻秧。宋 赵师侠《小重山·农人以夜雨昼晴为夜春词》:“积水满春塍,緑波翻鬱鬱,露秧针。”宋 卢炳《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明 杨慎《出郊诗》:“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鷺忽飞来,点破秧针緑。”《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引清汪梅湖诗》:“田田垄水白,秧针日已高。” |
殃 | yāng | ①祸害:灾殃。遭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喻牵连受害)。《老子·第五十二章》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聊斋志异 遵化署狐》最后一楼,绥绥者族而居之, 以为家,时出殃人,遣之益炽。《庄子·盗跖》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以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离其患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②损害:祸国殃民。 |
殃祸 | yānghuò | 灾祸。《荀子·天论》:“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西汉·贾谊《治安策》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晋 葛洪《抱朴子·臣节》:“殃祸之集,非降自天也。”清 刘大櫆《胡氏贤母赞》:“武阳之女,殃祸及桃,媢嫉成性,植根甚牢。” |
殃及池鱼 | yāngjíchíyú |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张爱玲《色,戒》:“大概也是叫她安心的话,不会乱枪之下殃及池鱼。” |
殃咎 | yāngjiù | 灾祸。《左传·庄公二十年》:“哀乐失时,殃咎必至。”《资治通鉴 唐纪十》若因基而增广,袭旧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可不念哉!”唐 韩愈《论佛骨表》:“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既以为神,朝夕供养,自无殃咎。” |
殃戮 | yānglù | 残杀。贾谊《治安策》:“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姦人并起,万民离叛。” |
殃民 | yāngmín | 使百姓受祸害。《孟子·告子下》:“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尧舜之世。” 清 李渔《奈何天·狡脱》:“都是那贪官惹祸自殃民,致使这崑冈失火难留玉。”清 龙启瑞《致曾涤笙侍郎书》:“立见其僨事,而不肯得罪於同官;即使其殃民,而不肯曲从夫清议。” |
泱 | yāng | 参将“泱泱”。 |
泱泱 | yāngyāng | ①水势浩瀚的样子。《左传 季札观周乐/季札观乐》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宋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②气魄宏大。泱泱大国。③云起的样子。④借作怏怏。不快、不满的样子。《西游记》龙王帅水族,泱泱而回。 |
鸯 | yāng | 鸳鸯的雌性。 |
鞅 | yāng I. | 古代用马拉车时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资治通鉴 晋纪十四》升车将出,中庶子温峤执谏曰:“殿下国之储副,奈何以身轻天下!”抽剑斩鞅,乃止。II. yàng〔牛鞅〕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
鞅鞅 | yāngyang | 因不平或不满而郁郁不乐。鞅,通“怏”。《史记·秦始皇本记》:“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汉书·高帝纪下》:“北面为臣,心常鞅鞅。” 颜师古注:“鞅鞅,不满足也。”史记·高祖本纪作“怏怏”。《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新唐书·文艺传上·骆宾王》:“下除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 清 钱谦益《邹孟阳六十序》:“於是乎得则慄慄,失则鞅鞅。”《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其后或谗伊秩訾自伐其功,常鞅鞅,呼韩邪疑之 |
鞅掌 | yāngzhǎng | ①事务繁忙的样子。《庄子·在宥》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毛传:"鞅掌,失容也。"郑玄笺:"鞅犹何也,掌谓捧之也。负何捧持以趋走,言促遽也。"孔颖达疏:"传以鞅掌为烦劳之状,故云失容。言事烦鞅掌然,不暇为容仪也,今俗语以职烦为鞅掌,其言出於此传也。故郑以鞅掌为事烦之实,故言鞅犹荷也。"《三国志 吴书吕岱传》:加以文书鞅掌,宾客终日,罢不舍事,劳不言倦。《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帝(赵匡胤)燕籓臣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大约国事鞅掌,外出之时居多,所以一时恐不易见。"②指勤劳的人。《庄子·庚桑楚》:"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王先谦集解:"鞅掌,劳苦奔走之人。"成玄英疏:“拥肿、鞅掌,皆淳朴自得之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