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ān

①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鞭杆。鞭长莫及。②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扑。鞭责。鞭策。《庄子·达生》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③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鞭。④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钢鞭。竹节鞭。⑤编连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鞭背

biānbèi

古代薄刑之一。鞭打背部。《旧唐书·太宗纪下》制决罪人不得鞭背,以明堂孔穴针灸之所。《新唐书 卷八》四月丙戌,诏笞罪毋鞭背。《宋史·佞幸传·朱勔》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家本微贱,庸于人。梗悍不驯,抵罪鞭背。《元史 卷一百五十七》禁私置牢狱,淫民无辜。鞭背之刑宜禁治,以彰爱生之德。《续资治通鉴 元纪八》申禁鞭背国法,不用徒、流、黥、绞之刑,惟杖臀。

鞭不及腹

biānbùjífù

及:到。指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力量达不到。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宋史·李宗勉传》则脉络相连,可以应援,邈在鄂渚,岂无鞭不及腹之虑。

鞭长不及

鞭长莫及

biānchángbùjí

biānchángmòjí

虽然鞭子很长,但总不能打到马肚子上,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五十四回》除掉腹地里几省外国人鞭长莫及,其余的虽然没有摆在面子上瓜分,暗地里都各有了主子了。 郭沫若《高渐离》第四幕:“楚国和秦国的仇恨最深,秦国的势力也有点鞭长不及,将来天下大乱的时候,一定从那儿开头。”

鞭笞


biānchī

用鞭子抽打。西汉 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鞭楚


biānchǔ

刑具。鞭子和刑杖  引申为鞭打。若有微过,少不容恕,辄加鞭楚。明 唐顺之 《彭翠岩处士墓表》:“其治狱多所贷舍,不以锻鍊为能,虽鞭楚常恐伤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犬灯》:“主人益怒,谓仆曰:‘来时,当捉之来;不然,则有鞭楚。’”

鞭箠

biānchuí

①鞭子。亦用作比喻。《国语·吴语》:“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刘向《说苑·谈丛》:“騏驥日驰千里,鞭箠不去其背。”欧榘甲《新广东五》:“鄙人虽浅陋,愿执鞭箠为马前卒。”何其芳《一个平常的故事》:“让我的歌唱变成鞭箠。” ②鞭打。《东观记·和熹邓皇后传》:“宫人盗者,即时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隐情。”《太平广记卷四八九引 唐 无名氏冥音录》:“幼时,每教其艺,小有所未至,其母輒加鞭箠,终莫究其玅。”《二刻拍案惊奇 卷八》:“明日主人寻究,定遭鞭箠。” 刘师培《悲佃篇》:“若输税逾期,则鞭箠之惨,无异于公庭。” ③比喻督促、勉励。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一节》:“但使有一姓能箝制我而鞭箠我者,我即从而崇拜之拥护之。” ④征服,控制。 清 姚鼐《书 货殖传 后》:“方秦始皇统一区夏,鞭箠夷蛮,雄略震乎当世。”     

鞭打快牛

biāndǎkuàiniú

越是走得快的牛,越是用鞭子打它,让它走得更快。比喻赏罚不明,奖懒罚勤。我们不能干鞭打快牛的事情。洪放《秘书长》:“不能鞭打快牛,这不科学。”

鞭镫biāndèng

亦作“鞭蹬”“鞭凳”。①马鞭和马镫。借指马具或借指马。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截镫留鞭》:“姚元崇初牧荆州,三年,受代日,闔境民吏泣拥马首,遮道不使去,所乘之马鞭鐙,民皆截留之,以表瞻恋。”宋 苏轼《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纷纷等儿戏,鞭鐙遭割截。”②犹麾下、左右。《水浒传第五十八回》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国,实慕兄长义气过人,不容呼延灼不依,愿随鞭镫。事既如此,决无还理。《二刻拍案惊奇卷四》:“那家人是出路的,见説家主要闝piáo,是有些油水的事,那一个不愿随鞭凳。”《花月痕第四回》:“大人於明日未刻,统领大兵,出城十里驻紥,二十二日长行,某愿随鞭蹬,供大人指挥。” 

鞭靮

biāndí

鞭子和马缰绳,借指随从效力。《新唐书·封常清传》:“我慕公义,愿事鞭靮,故无媒自前,公何见拒深乎?”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九山王》:“借大王威福,加臣三寸舌诸山莫不愿执鞭靮,从戏下。” 

鞭轡

biānpèi

鞭子和马笼头。借指随从效力。《旧唐书·封常清传》:“常清慕公高义,愿事鞭轡,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九》(韩)世忠少时,慓悍绝人,不用鞭辔,能骑生马驹。王闿运《上巡抚恽侍郎书》:“至於降舆輦执鞭轡,礼士於敝庐,屈尊於穷巷,则皆难之。”

鞭辟

biānpì

①鞭策;勉励。《朱子语类 卷一○四》:“顾文蔚曰:‘且如公有谁鞭辟?毕竟是自要读书。’”元 熊禾《谢贡举启》:“虽曰有试而誉,但恐无实以副,某敢不益加鞭辟,无负甄陶。”②剖析,分析。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龙溪语录》:“盖龙溪天分极高,故其悟入处极透彻,其与人言,层层鞭辟,真能开发神智。”

鞭辟入里

biānpìrùlǐ

同“鞭辟近里”。形容做学问切实。今多形容说明问题透彻,切中要害。盛宣怀《上张香帅书》:“姪忝承付託,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课艺批》:“故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汝已见到此层,但未鞭辟入里耳。”朱自清《杂文遗集》:“而那些理学话,又都是作者阅历有得之言,说得鞭辟入里,不枝不蔓。”

鞭扑

biānpū

亦作“鞭朴”。亦作“鞭扑”。用作刑具的鞭子和棍棒。亦指用鞭子或棍棒抽打。鞭扑搒掠。鞭扑趣成。鞭扑棰楚。《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六》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扑以加小人,化其形也。《邓析子·转辞》:“圣人逍遥一世,罕匹万物之形,寂然无鞭朴之罚,莫然无叱咤之声。”《国语·鲁语 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韦昭注:“鞭,官刑也,扑,教刑也。”《汉书·刑法志》:“薄刑用鞭扑。”颜师古注:“扑,杖也。”《宋书·少帝纪》:“亲执鞭扑,殴击无辜,以为笑乐。”唐 元稹《哭子 诗之五》:“鞭朴校多怜校少,又缘遗恨哭三声。” 清 袁枚《随园诗话 卷四》:“夫人奴蓄之,无礼已甚;闻又鞭扑之。” 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埃娥七》:“她是这样挣扎的挨过畜类的生活,一天又一天的,受了多少的鞭扑。”《聊斋志异 江城》(高)生从至家,伏受鞭扑。从此禁锢益严,吊庆皆绝。

鞭丝biānsī

马鞭。借指出游。宋 陆游《乍晴出游诗》:“本借微风欹帽影,却乘新暖弄鞭丝。”清 吴翊凤《春从天上来·答陶静蘅见怀之作词》:“白鼻骄騧,记鞭丝徐拂,帽影微斜。”清·曾朴《孽海花 第三十五回》士大夫懔于狎妓饮酒的官箴,帽影鞭丝,常出没于韩家潭畔。

鞭挞


biāntà


鞭挞指鞭打,现多形容无情地指责披露。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鞭挞奴婢。《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诸氐纷纭,竞陈(王)猛短,坚恚甚,慢骂,或有鞭挞于殿庭者。②驾驭,征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续资治通鉴 卷第十五》今陛下(赵光义)鞭挞宇宙,总揽豪杰,朝廷无巧言之士,方面无姑息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奈何疑执政大臣,为衰世之事乎?宋 苏辙《进御集表》:“(神宗)自初即位,经营百度,有纲纪海内,鞭挞四夷之志。”清 魏源《圣武记》卷五:“故吐蕃赞普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鞭杖/鞕杖biānzhàng

古代刑罚之一。以鞭、杖责罚人。《三国志·魏志·明帝纪》:“鞭作官刑,所以纠慢怠也,而顷多以无辜死。其减鞭杖之制,著于令。”晋 葛洪《抱朴子·用刑》:“及於犯罪,上不足以至死,则其下唯有徒謫鞭杖。”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至於臺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籤省,竝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

鞭挝

biānzhuā

鞭打。《三国志·蜀志·张飞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清 袁枚《随园随笔·不可亦可》:“《北齐书》:‘河间王孝琬被武城鞭挝,呼阿叔乐陵王百年 ,乞与阿叔为奴。”《聊斋志异 小翠》驰至给谏之门,即又鞭挝从人,大言曰:“我谒侍御王,宁谒给谏王耶!” ②古代兵器。《水浒传 第七六回》:“两行二十四把钺斧,二十四对鞭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