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ǎn

①给予低的评价,与“”相对:贬低。贬义。褒贬(a.评论好坏;b.指出缺点)。②减低,降低:贬值。贬职。

贬黜

biǎnchù

①降职或免去官爵。《汉书·韦玄成传》:“有司劾奏,等辈数人皆削爵为关内侯。玄成自伤贬黜父爵,叹曰:‘吾何面目以奉祭祀!’”《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御史中丞江文蔚劾奏宰相冯延巳、諫议大夫魏岑乱政,与觉(陈觉)等同罪而不见贬黜,言甚切直。”《明史·孙鑨传》:“一时公论所不予者贬黜殆尽,大学士赵志皐弟预焉。”②贬责,排斥。《南史·贺琛传》:“今诚宜严为禁制,导之以节俭,贬黜雕饰,纠奏浮华,使众皆知变其耳目,改其好恶,则易於反掌。”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褒赠乃朝廷恩, 瓌 (张瓌)不当加贬黜之词。” 清 唐甄《潜书·任相》:“左右誉之而褒显,民安之而贬黜,国亡。”

贬窜

biǎncuàn

贬谪放逐。唐 韩愈《贺赦表》:"微臣往因论事,获谴海隅,旋沐朝奖,待罪山郡,未离贬窜之地,忽逢旷荡之恩。"《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近闻疏远小臣张行者力言其弊,而谏官韩川深诋之,至欲重加贬窜。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又其次如退之、子瞻之贬窜,孟郊、贾岛之流落,其忧为身命也。"王汉章《题黄山谷小像》诗:"瞻公眉宇信峨然,小像当非贬窜年。"

贬悴

biǎncuì

瘦损憔悴。北齐书·孝昭帝纪:“帝行不正履,容色贬悴。” 

贬戮

biǎnlù

贬斥;责罚。《晋书·苻坚载记上》:“丕(苻丕)等费广无成,实宜贬戮。”宋 宋祁《代陈州章相公乞致仕第一表》:“玷廊庙之仪型,被史家之贬戮,死有餘咎。”

贬损biǎnsǔn

贬低损毁。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父祖伯叔,若在军阵,贬损自居,不宜奏乐宴会及婚冠吉庆事也。

贬所

biǎnsuǒ

贬官后被安置的地方。《新唐书·杜元颖传》:"元颖死於贬所,年六十四。"陈寅恪《李德裕贬死辨证》:"(大中)三年十二月卒于贬所。"《续资治通鉴 宋纪第一百二十八》(李)光坐主和议反覆,在贬所常出怨言,妄著私史,讥谤朝廷,意在侥幸复用,及与赵子祇于罢政后往来交结。

贬退

biǎntuì

①贬降,黜退。《汉书·魏相传》:“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隋书·郑译传》:“因谓译曰:‘贬退已久,情相矜愍。’”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推进忠贤,贬退奸逆。”约束,退让。《南史·陈显达传》:“显达建武世心怀不安,深自贬退,车乘朽败,导从卤簿皆用羸小。”《北史·齐纪中·显祖文宣帝》:“而帝善自晦迹,言不出口,恒自贬退,言咸顺从,故深见轻,虽家人亦以为不及。”

贬抑

biǎnyì

压低和抑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街亭之役,咎由马謖,而君引愆,深自贬抑。”

贬责

biǎnzé

①批评,指责。《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汉 赵岐注:“言乱臣贼子惧《春秋》之贬责也。”唐 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其本判官及所管刺史,仍乞重加贬责,以絶姦欺。”《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四》东南官吏缘寇盗贬责者,并次第移放,上书邪等人特与磨勘。②贬毁。贬谪责罚。唐 李翱《论事上宰相书》:“柳泌为刺史,疏而不止;韩潮州直諫贬责,諍而不得。”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二:“熙寧以前,臺官例少贬责,间有补外者,多是平出,未几復召还。”

贬谪

biǎnzhé

官吏降职并调往远方就

biǎn

下葬:“及,执斧以莅匠师。”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聊斋·姊妹易嫁》:乃使就故圹窆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于是(朱熹)门生故旧不敢送葬,惟李燔等数人视窆,不少怵。《聊斋志异 鲁公女》积四五年,鲁罢官,贫不能舆其榇,将就窆之,苦无葬地。《聊斋志异 狐妾》妾,前官之女,蛊于狐,奄忽以死,窆园内。②墓穴;坟茔。③古代用来牵引棺椁下墓穴的石头。④古通“”,减损。

窆措

biǎncuò

安葬。周书·武帝纪下:“宜追赠諡,并窆措。”

biǎn

①物体平而薄:扁豆。扁担。扁圆。扁铲。②古同“”,匾额。II.piān小:扁舟。

扁仓

biǎncāng

古代名医扁鹊、仓公的并称。亦泛指名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明 方孝孺《次王仲缙感怀韵 之九》保身戒无疾,制治忧小康。苟操敬慎心,何必求扁仓。

扁担没扎两头打塌

biǎndànméizāliǎngtóudǎtā

扎:扁担头的插栓或做卡。打塌:打滑,滑落下来。扁担两头没有插栓或没做卡口,两头滑落,担子挑不起来。比喻前后失算,两头落空,一无所获。扁担没扎两头打塌,得提防出现不利局面。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他尚未计算到他的实力和他的企图之间的不相称,以致‘扁担没扎,两头打塌’,陷入目前的绝路。”

扁担社

biǎndànshè

元 代的一种民间组织。《元史·泰定帝纪一》(泰定二年九月)甲寅,禁饥民结扁担社,伤人者杖一百,著为令。

扁额

匾额

biǎn’é

挂在厅堂、轩斋或亭榭上的题字横额。宋 岳珂《桯史·刘蕴古》吴山有伍员祠,瞰阛阓,都人敬事之。有富民捐赀为扁额,金碧甚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吴山有伍员祠,(刘)蕴古妄谓祈祷有验,新易扁额,刻其官位姓名于旁。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血红的一座朱漆门楼,上悬金书扁额,题着“宝莲禅寺”四个大字。鲁迅《呐喊·白光》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竿和扁额。

扁然

biǎnrán

遍生貌。扁,通“徧”。 《庄子·知北游》:“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成玄英疏:“扁然,徧生之貌也。”参见“遍biàn

扁善

遍善

biànshàn

犹言无所往而不善。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 彭祖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一》:“扁读为徧……徧善者,无所往而不善也。”

biǎn

心胸狭窄:《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心之人,不怒。”

惼心

biǎnxīn

心地狭隘急躁。《庄子·山木》:“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舩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成玄英疏:“褊,狭急也。”

biǎn

急流之中斜着伸出来的险峻的山石。水流急的险处。《正字通·石部》蜀江自嘉州至荆门,水路有燕子碥、阎王碥,皆险地。

biǎn


①衣服狭小。②狭小,狭隘:小。急。狭(狭小,如“土地褊褊”,“气量褊褊”)。窄。《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二》然(董)卓性刚褊,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吕)布,布拳捷避之。《资治通鉴 晋纪三》其终不能遣诸胸中,是吾(王浚)褊也。《资治通鉴 唐纪十二》(权)万纪性褊,专以刻急拘持,城门外不听出,悉解纵鹰犬,斥君谟、猛彪不得见。

褊隘

褊阨

biǎnài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衣服狭小。狭小,狭隘。《宋书·王弘传》轻率少威仪,性又褊隘,人忤意者,輒面加责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又,有司理财,一切用衰陋褊隘之策,至于卖楼店,沽学田,鬻官地,而所主在献羡馀,此风日炽,恐陛下赤子无宁岁矣。

褊傲

biǎn’ào

褊急傲慢。《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灵运,玄之孙也,性褊傲,不遵法度。”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薛逢》:“中外亦鄙逢褊傲,迁秘书监,卒。”

褊迫

biǎnpò

①狭窄,不宽广。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第宅》:“高宗时,中书侍郎李义琰亦至褊迫。义琰虽居相位,在官清俭,竟终于方丈室之内。高宗闻而嗟嘆。”唐 韩愈《石鼓歌》:“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宋 苏轼《和陶杂诗之七》:“蓝乔近得道,常苦世褊迫。”②犹褊急。宋 王安石《上张枢密书》:“某蠢陋褊迫,不知所向。”明 方孝孺《送郑淑贞之成都诗》:“况我褊迫士,志意早衰弱。”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下·沤寄生五古》:“先生静者儔,涉世戒褊迫。”参见“褊急”。

褊察

biǎnchá

褊狭苛察。《后汉书·锺离意传》:“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八》(柳)浑虽为所引荐,正色让之曰:“先相公以褊察为相,不满岁而罢,今公又甚焉。”

褊宕

biǎndàng

心胸狭窄,行为放荡。《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六年》“(李)资褊宕无谋,褻慢夷獠,为懿州蛮所杀。”

褊急

biǎnjí

①气量狭隘,性情急躁。《诗·魏风·葛屦序》:“魏地陿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嗇褊急。”孔颖达疏:“褊急,言性躁。”《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豁达大度,汉祖之德;猜忌褊急,魏武之累。”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忠厚之意,溢於言表,再三吟诵,觉褊急之气都消。”②形容衣裳小而紧。

褊迫

biǎnpò

①狭窄,不宽广。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第宅》:“高宗时,中书侍郎李义琰亦至褊迫。义琰虽居相位,在官清俭,竟终于方丈室之内。高宗闻而嗟嘆。”《资治通鉴 后周纪三》今陛下(后周世宗柴荣)一以身亲之,天下不谓陛下聪明睿智足以兼百官之任,皆言陛下褊迫疑忌举不信群臣也!②犹褊急。宋 王安石《上张枢密书》:“某蠢陋褊迫,不知所向。” 明 方孝孺《送郑淑贞之成都》诗:“况我褊迫士,志意早衰弱。”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下·沤寄生五古》:“先生静者儔,涉世戒褊迫。”

褊浅biǎnqiǎn

①心地、见识等狭隘短浅。《灵枢·禁服》:“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②土地、水流等狭窄浅薄。元稹《分水岭》诗:“褊浅无所用,奔波奚所营?”

褊衫biǎnshān

一种僧尼服装。开脊接领,斜披在左肩上,类似袈裟。《西游记第十九回》高老闻言,不敢不与,随买一双新鞋,将一领褊衫,换下旧时衣物。

褊小

biǎnxiǎo

①狭小。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若恃众逞力,楚国虽褊小,有方城为城,汉水为池,池深城峻,虽有百万之众,正未知所用耳!《清史稿卷二 太宗本纪一》我今闻诚相告,国虽褊小,惟欲两国和好,互为贸易,各安畊猎,以享太平。②指气量狭窄。《荀子·修身》治气养心之术……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褊心

biǎnxīn

心胸狭窄。指心胸狭窄的人。《新唐书·刘禹锡传》:“ 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 《老残游记 第九回》:“若佛道两教,就有了褊心:惟恐后世人不崇奉他的教,所以说出许多天堂地狱的话来吓唬人。” 《聊斋志异 丁前溪》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

褊性

biǎnxìng

褊狭的生性。唐 张彪《杂诗》:“君子有褊性,矧shěn乃寻常徒。”《资治通鉴 后晋纪四》明日,唐主(李昪)手诏谢之(宋齐丘)曰:“朕之褊性,子嵩平昔所知。少相亲,老相怨,可乎!”明 何景明《发京邑》诗之一:“夙痾紏纤质,褊性惮形劳。”

褊躁

biǎnzào

犹褊急。《晋书·刘毅传》:“义熙中,(刘毅)故夺悦豫章,解其军府,使人微示其旨,悦忿惧而死。毅之褊躁如此。”《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宰臣王随,登庸以来,众望不协,差除任性,褊躁伤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吴)拱还襄阳,尝褊躁不自己。明 方孝孺《萧仆赞》:“颖士,唐玄宗时人,有文章而性褊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四章七:“他痛快的抒其所怀抱的情思,一点也不顾忌,一点也不宛曲回避,直活现出一位‘性褊躁’,易于招祸的诗人来。”参见“褊急”。

褊衷

biǎnzhōng

褊狭的内心。宋 梅尧臣《思归赋》:“切切余怀,欲辞印綬,固非效渊明之褊衷,耻折腰於五斗。”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於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清 黄景仁《恼花篇时寓法源寺》:“客来客往岂有意,而以罪我徒褊衷。”

biǎn

①题字的横牌,挂在门或墙的上部:匾额。横匾。光荣匾。②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器具,圆形的下底,边框很浅,用来养蚕、盛粮食等。

匾对

biǎnduì

匾额和对联。《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赐致仕大学士王熙御书匾对。《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清晨登岸行,十里至万佛寺看石坝,又三十里诣汉神庙挂匾对。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八》避暑山庄前后七十二景,匾对皆先朝宸翰。

匾联biǎnlián

与匾对同义。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文化符号,由匾额(横置的题字牌匾)和楹联(竖挂的对联)组合而成,常见于园林、宫殿、寺庙、亭台楼阁等场所。《儒林外史第一四回》进去见是吴相国伍公之庙,马二先生作了个揖,逐细的把匾联看了一遍。

匾毛biǎnmáo羽毛。因形状扁平,故称。亦借指鸟类。明 屠隆《昙花记·众生业报》:“被罚做个鹦哥鸟儿,毛羽儘好,説话儘伶俐,只不离了匾毛。”《西游记第七十二回》这个匾毛畜生!猫嚼头的亡人!把我们衣服都雕去了,教我们怎的动手!
匾扎biǎnzhā

折迭捆束。《水浒传第十五回》:“(阮小五)披着一领旧布衫,露出胸前刺着的青鬱鬱一个豹子来,里面匾扎起袴子,上面围一条间道棋子布手巾。”《水浒传第七四回》:“(燕青)脱去了里面衲袄,下面牢拴了腿綳护膝,匾扎起了熟绢水裩,穿了多耳麻鞋。”

匾窄biǎnzhǎi

①低矮狭窄。元 杨景贤《刘行首第四折》:“刘行首,此处敢匾窄,不如你高堂大厦么?”②(心胸)不开阔宽广。《水浒传第十三回》:“(雷横)虽然仗义,只有些心地匾窄;也学得一身好武艺。”《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人虽读经书,却是阿諛諂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己者害之。”

biǎn

藊豆:同“扁豆”,荚果扁平,微弯,种子白色或紫黑色,可作蔬菜,亦可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谷三·藊豆》:“藊本作扁,荚形扁也,沿篱蔓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