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 biān | ①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编结。编织。编扎。②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③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编写。编译。编审。编修。编纂。编印。④创作:编剧。编导。⑤捏造:编瞎话。⑥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正编。续编。简编。 |
编次 | biāncì | ①按次序编排。《史记·孔子世家》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繆,编次其事。②编辑整理。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有诗赋铭誄书表啟疏二十卷,吾兄弟始在草土,并未得编次,便遭火盪尽,竟不传於世。《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五》又请令中书、枢密院取《时政记》中盛美之事,别为《圣政录》,从之,仍命钱惟演、王曾编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金(完颜雍)诏:“宗属未附玉牒者,并与编次。” |
编管 | biānguǎn | ①官名。宋修前朝国史、实录时置,枢密院亦随事置,皆掌编纂记述。明、清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五》先是帝(宋哲宗)与辅臣语及元祐事,曰:“程颐妄自尊大,至欲于延和讲说,令太母同听。在经筵多不逊。虽已放归田里,可与编管。”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远方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谓之“编管”。此等刑罚亦有用于一般罪犯者。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吕吉甫大怒,白上夺侠官,汀州编管。”《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曾句玉龙观黄庭坚,除名勒停,送宜州编管,以湖北转运判官陈举奏庭坚撰《荆南承天院碑》,语涉谤讪也。 |
编户 | biānhù | 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汉书·梅福传》:“今仲尼之庙不出闕里,孔氏子孙不免编户。”《史记·货殖列传序》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资治通鉴 晋纪七》自余王侯,降同编户。《北齐书·文宣帝纪》:“周曰成康,称文景,编户之多,古今为最。”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至那仆底国》:“编户安业,国用丰赡。” 宋 王安石《敕榜交趾》:“比闻编户,极困诛求。” 清 唐甄潜《书·存言》:“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 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至於匹夫编户,岂直不能与闻国是,乃至视之若奴隶。” |
编氓 | biānméng | 氓méng:古代称百姓。编入户籍的平民。《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九》(王)嗣宗怒,因上疏言所部兼并之家凡十馀族,而(种)放为之首,且述放弟侄无赖,夺编氓厚利,愿赐放终南田百亩,徙放嵩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今则大官小吏,下至编氓,皆自纵恣,以私害公,是无纪纲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五》罪囚之出,大或仇害事主,小或攘夺编氓。李大钊《国情》:“养兵赔款,穷索编氓,维新以来,负担益重。”《聊斋志异 续黄粱》或有杰士贤臣,不肯阿附,轻则置之闲散,重则褫以编氓。 |
编派 | biānpài | 捏造或夸大别人的缺点过失。《红楼梦第十九回》黛玉听了, |
编磬 | biānqìng | 一种古代打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组磬组成。多为玉、石、铜制,磬身雕镂虎、鱼、凤鸟等花纹为饰,小磬十六枚同悬,是先民乐舞活动及祭祀典礼中不可或缺的礼器。 |
编伍 | biānwǔ | 指民间。古代编制户口,五家为伍。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
编钟 | biānzhōng | 中国古代祭祀、宴享用的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乐钟。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 |
煸 | biān | 把菜肴放在热油里炒到半熟,以备再加作料烹熟。煸锅。把葱花、姜丝先煸一煸。 |
蝙 | biān | 蝙蝠:哺乳动物,头和身体的样子像老鼠。前后肢都有薄膜和身体连着,夜间在空中飞,捕食蚊蛾等。唐 韩愈《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宋 辛弃疾《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
猵 | biān | 古书上说的一种獭类动物,无引申义。亦可读作piàn,本意为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猿,头如犬的兽,无引申义。 |
猵狙 | biānjū | 兽名。《庄子·齐物论》:“猨,猵狙以为雌。”陆德明释文引 司马彪曰:“猵狙,一名獦牂,似猨而狗头,憙与雌猨交也。” |
鳊 | biān | 鱼名,也称“鲂”。古时“纺”和鳊不分。今指鲤科鳊属鱼。身体侧扁,头尖,尾也小,鳞细,生活在淡水中。又名武昌鱼。 |
鯾 | biān | 古同“鳊”,鲂鱼。 |
獱 | biān I. | 古同“猵”。II.piàn古同“猵”。 |
獱獭 | biāntǎ | 獭属。居水中,食鱼。又称猵獭,简称“獱”或“猵”。文选·扬雄《羽猎赋》:“蹈獱獭,据黿鼉。”李善注引郭璞三苍解诂:“獱似狐,青色,居水中,食鱼。”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宋 王安石《邀望过我庐诗》:“我池在人境,不与獱獭居。” |
砭 | biān | ①中国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针:砭石。砭针。②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引申为刺或规劝:砭灸。针砭(喻指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③刺。宋 欧阳修《秋声赋》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
砭骨 | biān’gǔ |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殷夫 |
砭庸针俗 | biānyōngzhénsú | 砭:刺。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救治凡庸鄙陋。清·龚炜《巢林笔谈·双忠寺碑文》:“其文足以砭庸针俗,卓识大力,一空当世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