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ùn

①教导,教诲:训诫。训蒙(教育儿童)。训迪(教诲开导)。教(jiào)训。培训。《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朕平生居处,每存菲薄;非直以训子孙,亦乃本心所好。②可以作为法则的话:家训。③典式,法则;典训:不足为训。晋 刘琨《劝进表》昔少康之隆,夏训以为美谈;宣王中兴,周诗以为休咏。④解释词的意义: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训故”、“诂训”、“故训”)。训读(日文借用汉字写日语原有的词,用日语语音读汉字)。

训饬

xùnchì

教训戒勉。宋 叶适《母杜氏墓志》惟夫人之志所尝以训饬其孤,而他日庶几奉以不忝者,犹有天下之名义而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五》今乃烦君父训饬,臣等敢不奉诏!明宋濂《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治家甚严,子孙朝夕冠带承候颜色,拱听训饬,不命之退不敢退也。《新华文摘》1982年第2期:"面有喜色的父亲先是愣住了,接着连忙垂首倾听训饬。"

训敕

训勅

xùnchì

君上对臣下告谕、诫饬。《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至于愚暗,见或未到,亦望圣慈宣谕,时时训敕。元 虞集《敕赐龙章宝阁记》若夫诏告臣庶,训勑师旅,赞词弥文,日盛一日,无以加矣。《元史·世祖纪二》关东、蒙古、汉军官未经训敕者,令各乘传赴开平。《清史稿卷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皇太后训敕称懿旨,皇帝称谕旨。

训传

xùnchuán

对词语、文句的解说。《书序》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羣言,以立训传。孔颖达疏:帝令注解,故云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以注者多言曰传,传者,传通故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龚)茂良曰:“《秦誓》言有容及媢疾,苏轼为之训传,谓‘前一人似房元龄,后一人似李林甫。’”宋 吕陶《长乐冯先生墓志铭》退而讲学诲人,每正席横经,演明大旨,凡训传之殊骋,及其肤说,则判别是否,归于至当,学者多信向之。元 王恽《二十四大儒赞·毛苌封乐寿伯》温温乐寿,汉初名家,训传首出,遂正而葩。

训辞

xùncí

训教之言。《左传·僖公七年》:“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率诸侯以讨郑, 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晋书·文苑传·李充》:“然则圣人之在世,吐言则为训辞,莅事则为物轨。” 《周文 王孙圉论楚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宋 王珪《王尧臣可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制》:“训辞鬯于帝謨,心计羡于邦赋。”清 刘大櫆《卢氏二母传》:“既引退而后加之以训辞,未尝不喟然而叹也。”章炳麟《与人论朴学报书》:“训辞深厚,宜为常。”

训导xùndǎo

①教诲开导。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慑),非训导之所移也。”②学官名。明清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

训典

xùndiǎn

王者教导民众的法则。指先王制之书。后泛指奉为则的书籍。《尚书·毕命》:“弗率训,殊厥井疆,俾克畏慕。”孔传:“其不循教道之常,则殊其井居、田界,使能畏为恶之祸,慕为善之福。”《左传·文公六年》:“告之训,教之防利。”杜预注:“训,先王之书。”杨伯峻注:“楚语上‘教之训,使知族类’,又下‘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以叙百物’,晋语八‘缉训’,训盖章制度之书。”《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周文 王孙圉论楚宝》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三国魏 曹丕《策孙权九锡文》敬敷训典,以服朕命,以勖相我国家,永终尔显烈。《晋书 文帝纪》祗服朕命,弘敷训典。《晋书·武帝纪》:“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树训以示民极,审褒贬以彰劝沮。”南朝梁 沉约《内序》:“且中外羣圣,咸载训,虽教有殊门,而理无异趣。”唐 权德舆《秘书郎壁记》:“然则先王之法志,官师之训,九流百代,如贯珠然。”明 徐渭《治冢诗之二》:“子舆垂训,壑腐惨蚋蝇。”

训诂

xùngǔ

解释古文字义。《后汉书 东平宪王苍传》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

训诲

xùnhuǐ

教导。《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帝训诲甚厉,(赵光义长子元佐)皆不悛。是岁夏秋,疾甚,帝深以为忧。《出曜经 卷二》:“唯有明智,能除此苦,以法自将,训诲未悟。”聂绀弩《诸夏有君论》:“而钱教授之所以如是苦口婆心,声嘶力竭,以训诲青年人者,亦正以今日非无君之世也。”

训俭

xùnjiǎn

训示以节俭。文选·张衡《东京赋》:"不穷乐以训俭,不殚物以昭仁。"李善注:"《左传》曰:'享以训恭俭。'"《艺文类聚 卷四七》引晋 孙绰《庾司空冰碑》:"端委待旦,则有心宣孟;以约训俭,则拟议季文。"《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佑四年》:"无益之费,无名之赏,无甚於此,非所以轨物训俭也。"

训练有素

xùnliànyǒusù

平时一直有训练。素:平时。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兵尚书张鏊请以列显为指挥佥事,专训练。显亦为当时名将,所至有功,故知训练有素。”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47章:“虽极迅猛激烈而丝毫不乱,足见训练有素,名不虚传。”

训蒙xùnméng

教育儿童。多指旧时学塾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书·伊训》:“具训于蒙士。”孔颖达疏:“蒙谓蒙稚,卑小之称。”元 朱德润《送周元礼任福州蒙古学正》诗:“且陈平塞策,莫讲训蒙书。”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八卷》儿子吴天祐从幼母亲教训,读书识字,就在本县训蒙度日。

训俗

xùnsú

①教化民众。《子华子卷上》:“吾闻之,太古之圣人所以范世训俗,有恒言者,有曲言者。”唐 王泠然《登城判对》:“先王训俗,禁以窥临,君子执身,慎乎登降。”唐 柳宗元《箕子碑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清 林则徐《晓谕粤省士商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梓桑绅士,宜有以训俗型方,詎忍安坐迁延,不一援手。”②佛教指讲经说法训迪世俗之人。南朝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二·道安》:“安法师 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徽绩兼著。”

训物

xùnwù

谓教诲民人。《晋书·裴頠传》:“故大建厥极,绥理羣生,训物垂范,於是乎在,斯则圣人为政之由也。”《隋书·循吏传·梁彦光》:“赏以劝善,义兼训物。” 宋 赞宁《宋高僧传·兴福三·义庄》:“始於洛邑采听法华,见识过人,阐扬训物,众请居九曜院焉。” 明 方孝孺《祭太史公之四》:“簞瓢陋室,若飫万钟,训物刑家,惟孝惟忠。”《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夫谋事作制,以经世训物,必使可为也。

xùn

①顺从,使顺从:驯化。驯兽。驯顺。桀骜不驯。②善良,温顺:驯良。驯和。驯谨。驯熟。③古同“”,教诲。

驯导

xùndǎo

《史记·文帝本纪》:“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元·姚燧《谭公神道碑》:“公与处八年,细故则让,事或害政,则诚意驯导,以理使孚信之,能改而止。”

驯道

xùndào

见“驯导”。

驯扰

xùnrǎo

顺服;驯伏。使顺服;使和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今待辽极包容矣,不使知惧,恐未易驯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九》有兵将,则必驾驭驯扰,不可为将帅自卫之资。章炳麟《訄书·订文》:"君人者,藉此以相临制,使民驯扰,於事益便。"杨笃生《新湖南》第六篇:"惟其有独立性,故能以少数人控驭多数人而驯扰之。"

驯狎

xùnxiá

①谓驯顺可亲近。梁书·孝行传·韩怀明:“有双白鹤巢其庐上,字乳驯狎,若家禽焉。”《资治通鉴 梁纪十七》狼子野心,终无驯狎之性,养虎之喻,必见饥噬之祸矣。《旧唐书·褚旡量传》:“俄有羣鹿驯狎,不復侵害,旡量因此终身不食鹿肉。” 徐珂《清稗类钞·动物·孙尔异驯虎》:“已而虎长,竟驯狎如家畜。”②亲近。唐 皇甫冉《答张諲刘方平兼呈贺兰广诗》:“野性难驯狎,荒郊自闭门。”宋 朱彧《萍洲可谈 卷三》:“初虞世和甫,名士善医,公卿争邀致,而性不可驯狎。” 章炳麟《五无论》:“假令政权堕尽,则犬马异类,人犹驯狎而优容之,何有於人类。”③谓赏玩抚弄。 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石中龟》:“门人王守中,又欲刻碑以传,召匠者攻石,石中得一龟,日在几案间驯狎,如是百日。”

驯致

驯至


xùnzhì


逐渐达到;逐渐招致。《弟子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资治通鉴 宋纪十》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但改定之法,亦须驯致。《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七》朝廷邪正是非不得分别,驯致不已,奸人复进,天下安危,殆未可保也。郭沫若《青年哟人类的春天》:“青年人在这种管束之下,有的不自觉地便驯致颓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