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è I.

①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②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③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II.xiě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血诚xuèchéng

指赤诚,极其真诚的心意《宋书·谢晦传》:“去年送女遣儿,阖家俱下,血诚如此,未知所愧。”唐 白居易 《为宰相让官表》:“此所以重陈手疏,再沥血诚,乞回此官,别授能者。”《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房德 又躬身道:‘礼物虽微,出自 房 某一点血诚,幸勿峻拒!’”《说岳全传》第六一回:”报国忘躯矢血诚,谁教万里坏长城?”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6篇》十九年(1839年)初他(邓廷桢)上奏道光帝,决心与钦差大臣林则徐“共矢血诚,俾祛大患”

血光之灾

xuèguāngzhīzāi

迷信指有被杀的灾祸。元 无名氏《盆儿鬼》楔子:“此卦洽谈室一百日内,有血光之灾,只怕躲不过去。”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1回:“前者那吴神仙算他三九上有血光之灾,今年却不整二十七岁了。”

血海深仇

xuèhǎishēnchóu

形容仇恨极大、极深。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清 陈天华《狮子吼》:“放着他血海冤仇三百载,鬼混了汉家疆宇十余传。”曲波《林海雪原》十八:他转回身来,面向着哀悼的人群,“我们要把悲痛变成力量,我们要誓死报这场血海深仇。”

血迹斑斑

xuèjìbānbān

形容留下的血迹很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最终都成了友情的不毛之地,甚至血迹斑斑,荒冢丛丛。”

血口喷人

xuèkǒupēnrén

比喻用恶毒的话诬蔑或辱骂别人。宋 僧晓莹《罗湖野录》:“含血喷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她镇静起来,从炕上摸起一件上衣往身上披,用生硬的口吻说:“你别血口喷人!你,你不安好心……”

血泪

xuèlèi

①带血的眼泪。一般指极度悲痛而流的泪。我行其道,鞠为茂草。我履其房,物存人亡。晋·陆机《赠弟士龙诗》抚膺涕泣,血泪彷徨。②血与泪。唐 白居易《长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明·方孝儒《绝命词》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清·吴伟业《阆州行》将书封断指,血泪染罗裙。又如:血泪史;血泪账。又比喻惨痛的遭遇。血泪家史。

血泪斑斑

xuèlèibānbān

血与泪俱在实证物。这一幅幅血泪斑斑的照片,正控诉着侵略者的杀人暴行。元·韦居安《梅磵诗话》上卷:“艰难犹有君亲念,血泪斑斑满客衣。”

血泪盈襟

xuèlèiyíngjīn

血泪:悲痛的眼泪;盈:满。眼泪流湿了衣襟。形容非常悲痛。唐·白居易《虢州刺史崔公墓志铭》:“遂置笏伏陛,极言是非,血泪盈襟,词竟不屈。”

血流成河

xuèliúchénghé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同血流成渠或流血成海水。唐·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唐·祖君彦《檄洛州文》:“遂使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39回》:“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一一》:“齐侯之师亦败,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血流漂杵

xuèliúpiāochǔ

流的血多得能把舂米的木棰都漂浮起来。杵:旧时舂米的短木棰。《尚书 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若崩厥角齐稽首,血流漂杵脂如泉。

血盟

xuèméng

歃血为盟。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勾践乃使使号令齐、楚、秦、晋,皆辅周室,血盟而去。”《史记 吕太后本纪》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汉书·匈奴传下》:“昌猛与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犂挠酒,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

血气

xuèqì

血液和气息。指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要素。管子·禁藏》:“宫室足以避燥溼,食饮足以和血气。”指元气,精力。指气质、感情。犹血性,骨气。《论语·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礼记·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荀子《修身篇》: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汉书·宣帝纪》:“耆老之人,髮齿堕落,血气衰微。”宋 叶适《李仲举墓志铭》:“及长,足智恢达,以义理胜血气。”明 方孝孺《豫让论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清 霅中人 《中西纪事 后序》:“壮士凡有血气者,莫不抚膺浩叹,指髮狂呼。”红楼梦 第六七回:“况且姑娘这病,原是素日忧虑过度,伤了血气。”

血气方刚

xuèqìfānggāng

形容年青气盛,感情易于冲动。《论语 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西汉·贾谊《治安策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

血肉横飞

xuèròuhéngfēi

形容因遭受战争或其他意外灾祸死伤时;血肉四溅的惨状。横飞:乱飞。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八回:“即有几个如狼似虎的狱吏,各执竹条,纵横乱打,打得血肉横飞,足足打了四个小时,方才丧命。”

血肉模糊

xuèròumóhu

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4章:“弟兄们让不开路,被火车碾的断腰折骨,血肉模糊。”巴金《家》二十五:仔细看去,这条路上血肉模糊成了一片,没有一个干净的尸体。

血肉相连

xuèròuxiānglián

像血和肉一样互相联系着。比喻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宋 洪迈《夷坚丁志 雷击王四》:“趋视之,二百钱乃在其胁下皮内,与血肉相连。”闻捷《布沙热,我要为你唱一支歌》你和党的关系,不能不是这样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呵。

血色

xuèsè

身体壮或精神好的肤色或是至少曾经在室外正常活动过的肤色。唐 白居易《琵琶行》:“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血牲

xuèshēng

谓杀牲取血。古代用以订盟或祭祀。《庄子·让王》:“与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血牲而埋之。”陆德明释文:“血牲,一本作‘杀牲’,司马本作‘血之以牲’。”明 唐顺之《休宁陈氏墓庐记》:“岁时上塚,则血牲而祭於庐环。”

血食xuèshí

①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指用于祭祀的食品。《说岳全传 第四十九回》因逆兄不知天命,妄行叛逆,小人要保全祖宗血食,无门可见元帅。②谓吃鱼肉之类荤腥食物。

血性男儿

xuèxìngnánér

指刚强正直,勇敢热情的男子汉。明 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六回:“你小姐乃是闺阁中的须眉男子,我铁挺生也是个血性男儿。”

血食

xuèshí

xiěshí

①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颜师古注:“祭者尚血腥,故曰血食也。”《资治通鉴 周记一》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高祖时为陈涉置守頉三十家砀,至今血食。《资治通鉴 汉纪四》“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晋书 景帝纪》群公卿士,远翟旧典,为社稷深计,宁负圣躬,使宗庙血食。《资治通鉴 后晋纪六》(桑维翰)退,谓所亲曰:“晋氏不血食矣!”②谓吃鱼肉之类荤腥食物

血祀

xuèsì祭祀。凡祭,必杀牲取血,故称。《后汉书·邓骘传》:“宜收还冢次,宠树遗孤,奉承血祀,以谢亡灵。” 李贤 注:“血祀谓祭庙杀牲取血以告神也。”《旧唐书·忠义传序》:“ 由 、 麑 、 信 、 让 之徒,君人者常宜血祀。”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或并取其遗制絶之,则 炎 黄 之血祀斩, 汉 唐 之声威灭矣。”

血嗣


xuèsì


指子孙。《后汉书·张纲传》:“身絶血嗣,非孝也。”李贤注:“凡祭皆用牲,故曰血嗣。”《资治通鉴·顺帝安元年》:“身首横分,血嗣俱絶。”胡三省注:“或曰:父子气血相传,故曰血嗣。


血污

xuèwū

血在身体或衣物上形成的污痕;使形成血污。杀人者抹去了凶器上的血污。唐 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血腥

xuèxīng

人或其他动物被杀后的血肉,因其有腥臊味,故称。唐 杜甫《哀王孙》:“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血雨腥风

xuèyǔxīngfēng

下着鲜血的雨;刮着腥味的风。比喻形势、时局的险恶。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陈毅《梅岭三章》诗: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债累累

xuèzhàilěilěi

杀害的人多;欠下了很多人命债。累累:很多。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这狗仗官势、血债累累的地头蛇,被暴怒的人们活活地埋进沙坑。”

血战到底

xuèzhàndàodǐ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我们要血战到底,决不放过敌人。唐 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血指


xuèzhǐ


手指出血。谓不善其事。宋 黄庭坚《寄馀干徐隐甫 诗》遥知解千牛,袖手笑血指。《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吴王(朱元璋)因谕之曰: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覆。参见“血指汗颜


血指汗颜


xuèzhǐhànyán


手指出血﹐脸上冒汗。形容不善其事的窘态。韩愈二十二《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斫,血指汗颜



xuè I.

如口吹物发出的小声音:《庄子·则阳“吹剑首者,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参见“剑头一吷”。II. chuò古同“啜”,饮;喝。III.jué ①鸟叫声。②方言,骂:又挨打来又挨


xuè I.

开玩笑,嘲弄。指丑秽戏谑的行为。《书·皋陶谟》:“傲虐是作。”《诗·大雅·抑》:“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参见“丑虐“。II.参见nǜe。

xuè

开玩笑:戏谑。谑浪(戏言放荡)。谐谑。讴谑。谑而不虐(开玩笑但不令人难堪)。谑浪笑傲:形容戏谑笑闹  雅谑: 谓趣味高雅的戏谑。《红楼梦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谑而不虐

xuèérbùnüè

谑:开玩笑。开玩笑而不使人难堪。《诗经·卫风·淇奥》:“善戏谑兮,不为虐矣。”梁实秋《聋》:“大概是谑而不虐,无伤大雅的。”

谑浪

xuèlàng

戏谑放荡。《资治通鉴 后唐纪一》(文思殿大学士韩昭、内皇城使潘在迎等)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谑浪,鄙俚亵慢,无所不至,蜀主(王衍)乐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说着好的,喧哗谑浪,彼此称羡。"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七 单符郎全州佳偶每诣公庭侍宴,呈艺毕,诸妓调笑虐浪,无所不至。钱钟书《围城》三:"因为他承受老派名士对女人的态度:或者谑浪玩弄,这是对妓女的风流;或者眼观鼻,鼻观心,不敢平视,这是对朋友内眷的礼貌。"

谑浪笑敖

xuèlàngxiàoáo

形容戏谑笑闹。《诗经 邶风 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xuè

惊视:“读其文,然骇异。”

瞲然

xuèrán

惊视貌。荀子·荣辱》:“俄而粲然有秉芻豢稻粱而至者,则瞲然视之,曰:‘此何怪也!’” 杨倞注:“瞲然,惊视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颜氏》:“客或请见,兄輒代辞。读其文,瞲然骇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