衅釁舋 | xìn | ①缝隙,感情上的裂痕,争端:衅隙:衅端(争端)。挑衅。开舋。寻衅;乘衅纵害 ;俟衅而动。《资治通鉴 魏纪三》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上之心,则二贼之衅可从而待也!《孽海花第五回》(法国)近来虽为德国所败,我们与他开舋,到底要慎重些,不要又像从前吃亏。②机会: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不若保护其(符坚)危以报德,徐俟其衅而图之!《资治通鉴魏纪三》兆民知上圣以水雨艰剧之故,休而息之,后日有衅,乘而用之,则所谓悦以犯难,民忘其死者矣。③古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缝隙:衅钟。衅鼓。《史记 高祖本纪》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西汉·贾谊《治安策》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 |
衅端 | xìnduān | 犹争端;事端。《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金主(完颜永济)遣使谕以“各守疆土,同心济难,毋以细故启衅端,误国事。”《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乔太守)问刘公道:‘当初你儿子既是病重,自然该另换吉期……这都是你自起衅端,连累女儿。’ |
衅恶 | xìn‘è | 犹罪恶。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路粹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时日无几,衅恶已闻。 |
衅发萧墙 | xìnfāxiāoqiáng | 衅:缝隙,引申为争端,事端。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引申为内部。比喻事端或灾祸发生在内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傅燮传》:“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 |
衅鼓 | xìn’gǔ | 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杜预注:“杀人以血涂鼓,谓之衅鼓。”《左传·定公四年》:“君以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杜预注:“师出,先事祓fú祷於社,谓之宜社;於是杀牲以血涂鼓鼙为衅鼓。”《左传 楚归晋知罃》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资治通鉴 随纪六》癸亥,(隋炀帝)至临渝宫,祭黄帝,斩叛军者以衅鼓,亡者亦不止。唐 独孤及《为张濠州谢上表》:“顷身陷凶族,待罪黄沙,几社衅鼓,职臣之分。”《资治通鉴 后唐纪八》败而衅鼓,固其所也。 |
衅难 | xìnnán | 犹言仇隙。《后书·袁绍传》:“昔贾復、寇恂争相危害,遇世祖解纷,遂同舆并出。衅难既释,时人美之。”《南史·刘湛传》:“上与义康形迹既乖,衅难将结,湛亦知无復全地。” |
衅逆 | xìnnì | 叛乱。《资治通鉴 宋纪九》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苟在有心,谁不响应!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太原王立功不终,阴图衅逆,王法无亲,已依正刑。”《北史·房彦谦传》:“至如并州衅逆,须有甄明。若杨谅实以詔命不通,虑宗社危逼,徵兵聚众,非为干纪。” |
衅起萧墙 | xìnqǐxiāoqiáng |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时值乱离,衅起萧墙。” |
衅情 | xìnqíng | 罪情,罪恶的用心。《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三年》:“吴主使以并尊二帝之议往告于 ……丞相亮(诸葛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 |
衅稔恶盈 | xìnrěn’èyíng | 犹言罪大恶极。 |
衅隙 | xìnxì | ①裂缝;可乘之隙。《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时论者议欲自伐吴,‘三征’献策各不同。詔以访嘏” 南朝宋 裴松之注引司马彪战略:“唯有进军大佃,最差完牢……衅隙时闻,讨袭速决。”《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行间谍以离之,因衅隙以取之。宋 司马光《论横山疏》:“乘我衅隙,侵噬疆埸。”章炳麟《五无论》:“是四制者,特初级苟偷之法,足以补苴衅隙而已。”《资治通鉴 晋纪十八》顿兵积日,衅隙自生,但坚守以俟之耳。②仇怨;隔阂。《后书·袁术传》:“绍议欲立刘虞为帝,术好放纵,惮立长君,託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资治通鉴 梁纪十七》(侯)景又启曰:“臣与高氏,衅隙已深,仰凭威灵,期雪仇耻;令陛下复与高氏连和,使臣何地自处!乞申后战,宣畅皇威!”唐 郑处诲明皇杂录:“姚元崇与张説同为宰辅…… 姚既病,诫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衅隙甚深。’”③疏漏,缺失。《金史·翟永固传》:“宋人事本朝无衅隙,伐之无名。”④纠纷,争执。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甲之所为,无不善者。欲开衅隙,而无其端。”⑤犹祸乱。王闿运《衡阳彭公行状》:“两江地大政殷,臣不善理财,不习夷情,必多决裂,或生衅隙。” |
衅钟 | xìnzhōng | 亦作“衅鐘”。①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赵岐注:“新铸钟,杀牲以血涂其衅郄,因以祭之曰衅。”钟,一本作“鐘”。王夫之《四书稗疏·孟子》:“衅,祭名,血祭也。凡落成之祭曰衅……鐘有衅郄,必不成音,自当改铸。以血涂之,曾何所补!”按,王说与赵注微异。②祸患。《资治通鉴 魏纪六》盖兆发高帝,衅钟文、景,由宽之过制,急之不渐故也。 |
芯 | xìn I. | ①物体的中心部分:岩芯。矿芯。②装在器物中的捻子:蜡芯儿(蜡烛的捻子)。引芯。③蛇和羊的舌头:芯子。去皮的灯心草:灯芯(亦作“灯心”)。II. xīn去皮的灯心草:灯芯(亦作“灯心”)。 |
囟 | xìn | 囟门: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亦称“囟脑门儿”、“顶门儿”。《红楼梦52回》: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参见“天门盖”。 |
焮炘 | xìn | ①炙;烧。灼烧,使受到灼热。焮焮(彤红的火光)。《左传·昭公十八年》司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焮。②炽盛。晋·郭璞《答贾九州愁》乱离方焮,忧虞匪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南渡初,诸营皆覆茅,焮火屡惊,故(杨)存中以为请。③发炎红肿。一人患脑疽,面目肿闭,头焮如斗。 |
焮天铄地 | xìntiānshuòdì | 形容火势炽盛。唐·王维《京兆尹张公德政碑》:“火燎将至,焮天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