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é I.

①不正当,不正派:邪恶(è)。邪念。邪说。史记·伯夷列传》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②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寒邪。风邪。③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中(zhòng)邪。④妖异怪诞:邪魔。邪术。⑤古同“”。II.古同“”,琅玡山。III.古同“”,疑问词。《庄子·齐物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 IV.古同“”。

邪不敌正

xiébùdízhèng

犹言邪不犯正。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庄攈松》:“邪不敌正,理固然也。”

邪不伐正

邪不犯正

xiébùfázhèng

xiébùfànzhèng

谓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汉·王符《潜夫论·巫列》:“夫妖不胜德,邪不伐正,天之经也。”唐·刘束《隋唐嘉话》中卷:“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邪不干正

xiébùgānzhèng

邪恶的压不倒正派刚正的事物。宋 王谠《唐语林 方正》:“臣闻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四》:“邪不干正,妖不胜德。”

邪不胜正

xiébùshèngzhèng

犹言邪不犯正。明·罗贯中《平妖传》第34回:“自古道‘邪不胜正’。吾仗天威讨诛反贼,有何惧哉!”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6回:“自古道,‘邪不胜正’,所以不欢喜这些东西的。”

邪不压正

xiébùyāzhèng

不正当的、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正派的事物。曹禺《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就是邪不压正嘛,最后是正面人物得到了胜利!”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九章:“邪不压正!白占魁的两只三角眼败北了。”

邪谄

xiéchǎn

亦作“邪讇”。邪恶而谄谀。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是以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諂之人并进。”《汉书·翟方进传》:“(涓勋)詘节失度,邪讇无常,色厉内荏。” 颜师古注:“讇,古諂字也。”《后书·陈忠传》:“长吏惶怖谴责,或邪諂自媚,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多设储跱,徵役无度。”《后汉书 袁绍传》惟陛下垂《尸鸠》之平,绝邪谄之论,无令愚臣结恨三泉。《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及(东晋孝武)帝崩,(王)国宝复事(司马)道子,与王绪共为邪谄,道子更惑之,倚为心腹,遂参管朝权,威震内外,并为时之所疾。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四》:“而味道(苏味道)辈模稜邪諂,荣宠牝朝,器识何在。”

邪侈

xiéchǐ

亦作“邪哆”。放佚不正的行为。《孟子·滕文公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扬雄《法言·吾子》:“述正道而稍邪哆者有矣,未有述邪哆而稍正也。”宋 曾巩《列女传目录 序》:“后世自学问之士,多徇於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家室既不见可法,故竞於邪侈,岂独无相成之道哉!”清 谭嗣同《启寰府君家传》:“入国朝,渐即零替,卒无有放辟邪侈,陷刑辟閔有司者。”参见“放辟邪侈”。

邪辞

xiécí

亦作“邪词”。不合正道的言论。《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七国以前皆良史乎?而史墨之邪词,纪於左氏焉。”

邪荡

xiédàng

亦作“邪汤”。放荡不正。 唐 戴叔伦《序》:“有疏通广博洁浄符信之要,无僻放拘刻譤蔽邪汤之患。”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兰》:“贺才邪荡,已罚窜铁围山 。”《聊斋志异 果报》其为人邪荡不检,每有钻穴逾墙之行,则卜之。

邪秽

xiéhuì

邪恶污秽。荀子·劝学》:“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邪径

xiéjìng

亦作“邪逕 ”。①比正道近便的小路。《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成帝时謌謡又曰:‘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晋 皇甫谧《高士传·焦先》:“冬夏袒不著衣,卧不设席,又无蓐,以身亲土,其体垢污,皆如泥滓。不行人间,或数日一食,行不由邪径,目不与女子。”清 顾图河《任运诗》:“善走须得途,邪径不可行。”《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商丘成军至,追邪径,无所见,还。②比喻不正当的行径。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明 何景明《何子·上作》:“正道坏则邪径成,公室衰则私门盛。”章炳麟《魏武帝颂》:“布贞士於周行,遏苞苴於邪径。”

邪魅xiémèi作祟害人的鬼怪。晋 葛洪《抱朴子·至理》:“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云笈七籤卷六四》:“除邪魅,耐寒暑,皮肤润泽,髭鬢不白。” 《封神演义 第四回》苏护大喝曰:天子贵人,岂惧甚么邪魅。况有馆驿,安得停居行营之礼!

邪门歪道

xiéménwāidào

指不正当的门路;手段或不正经的事情。在改革大潮中,靠搞不正之风邪门歪道等发财者也不乏其人。我们党的政策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不能搞邪门歪道。《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邪谬xiémiù

邪恶、不正当或荒谬。可形容言行或观点与常理相悖,违背正常的道理或逻辑。

邪魔怪道

xiémóguàidào

犹言邪魔歪道。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8回:“你看《禹贡》上面,何尝有一点这种邪魔怪道的话,他却实实在在把水治平了。”

邪魔外道

xiémówàidào

佛教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学说。《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康濯《东方红》第五章:“偏偏他却娶了个邪魔外道的老婆,对自己软绵绵的。”

邪魔外祟

xiémówaisuì

邪恶的鬼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9回:“只是人自己疑心,所以招出一些邪魔外祟来缠扰。”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要是你自己个儿招些邪魔外祟来弄的受了累,那我可全不知道。”

邪谋

xiémóu

邪恶的计谋;阴谋。《汉书 霍光传》“于是始有邪谋矣。”《汉书 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刘向以为明年淮南王安入朝,与太尉武安侯田蚡有邪谋。”唐 白居易《薛中丞诗》:“直道渐光明,邪谋难盖覆。”清 夏燮《中西纪事·剿抚异同》:“为和议貽祸至烈,伏求博采讜论,力黜邪谋,早决大计,转危为安。”

邪佞

xiénìng

①奸邪,伪善。《荀悦纪·平帝纪》:“莽既不仁而有邪佞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权。”《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御史中丞沈观等,邪佞于其主,以致亡灭,皆投之边裔。《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景以冯延巳、常梦锡为翰林学士……而延巳等皆以邪佞用事,吴人谓之‘五鬼’。”明 方孝孺《春风和气堂记》:“或用之而参以邪佞之人,虽欲为春,不可得也。”②奸邪小人。晋 袁宏《后纪·顺帝纪上》:“今宜斥退邪佞,投之四裔;引纳方直,令在左右。”宋 袁褧《枫窗小牍 卷上》:“太学博士石介,因作庆历圣德颂,其词太激,邪佞切齿。”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 卷七》:“察邪佞,护善类。”《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太子曰:“第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

邪僻

邪辟

xiépì

①乖谬不正。管子·正世》:“夫民贪行躁,而诛罚轻,罪过不发,则是长淫乱而便邪僻也。”晋 干宝《晋纪总论》:“廉耻篤於家閭,邪僻销于胸怀,故民有见危以授命,而不求生以害义。”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宋 苏辙 《私试进士策问》:“身蹈於礼而耳属於乐,如此而后邪辟不至。”②品行不端的人。《晏子春秋·谏上七》:“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荀子《劝学篇第一》: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邪气/邪炁

xiéqì

中医指伤人致病的因素,诸如风、寒、暑、湿、燥、热(火)、食积、痰饮等。另指不正当的风气或行为。《庄子·刻意》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蹷而死。”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皮》:“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不正当的风气或行为。《淮南子·诠言训》:“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邪曲

xiéqǔ

不正。《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邪世

xiéshì

乱世。《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邪书僻传xiéshūpìzhuàn

淫邪不正的书籍,冷僻怪异的传记。指内容荒诞不经的书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

邪说

xíeshūo

不正当的议论、主张;荒谬有害的言论。孟子·滕文公下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苏轼《道德》去圣益远,邪说滋炽。清 唐孙华《赠赵松一》诗:“邪说既纷纭,大道日离畔。”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

邪祟xiésuì旧指作祟害人的鬼怪。《水浒传第七十三回》半年之前,着了一个邪祟:只在房中茶饭,并不出来讨吃。《西游记第十回》寡人(唐太宗)十九岁领兵,南征北伐,东挡西除,苦历数载,更不曾见半点邪祟,今日却反见鬼!

邪慝

xiétè

犹邪恶。《孟子·尽心下》:“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后书·窦何传赞》:“上惛下嬖,人灵动怨。将纠邪慝,以合人愿。”《明史·吕大器传》:“士英、大鋮,臣不谓无一技长,而奸回邪慝,终为宗社无穷之祸。” 清 秦笃辉《平书·经学上》:“心术不正,则所谓明经术者,皆邪慝也。”

邪枉

xiéwǎng

①邪曲;不合正道。《管子·形势解》:“乱主淫佚邪枉,日为无道,至於灭亡,而不自知也。”王符《潜夫论·潜叹》:“故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②指奸邪的人。《后书·党锢传序》:“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宋书·蔡廓传》:“高祖以廓刚直,不容邪枉,补御史中丞。” 明 何景明《上杨邃庵书》:“奬拔廉直,沮抑邪枉。”《资治通鉴 秦纪一》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邪伪xiéwěi

邪恶诈伪。《六韬文韬盈虚》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贾谊《新书·春秋》:“故贤主者,不以草木禽兽妨害人民,进忠正而远邪伪,故民顺附而臣下为用。”明 沉德符《野获编·列朝二·讲学见绌》:“又论南太宰湛若水学术偏陂,志行邪伪,乞斥之。”

邪心

xiéxīn

不正当的思想念头。西汉·贾谊《治安策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邪佚

xiéyì

邪僻恣纵。《史记·李斯列传》:“今高(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 相宋也。”刘向《说苑·辨物》:“国将亡,其君贪冒、淫僻、邪佚、荒怠、芜秽、暴虐。”

邪正

xiézhèng

①邪恶与正直。邪正盛衰。《汉书·刘向传》:"今贤不肖浑肴,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晋纪总论》是以刘颂屡言治道,傅咸每纠邪正,皆谓之俗吏。宋 苏轼《学士院试 春秋 定天下之邪正论》为《谷梁》者曰: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莫善於《春秋》。②星体偏离正常运行轨道为邪,不偏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