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詳 | xiáng I. | ①细密,完备,全面,与“略”相对:详细。详略。详情。详谈。周详。详实(详细而确实。亦作“翔实”)。语焉不详(说得不详细)。《庄子·天道》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唐 韩愈《原毁》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②清楚地知道:内容不详。③说明,细说:内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或才不胜其任而民受其弊者,亦详其不能之状,俾改祠禄,不得务从姑息。④审慎:详平(审理案件审慎公平)。详刑(断案用刑谨慎)。⑤旧时的一种公文,下级官员对上级的报告:上详。详文。⑥祥瑞。《汉书 司马迁传》尝窃观阴阳之术,大详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II.参见yáng古同“佯”,假装。 |
详察 | xiángchá | 详细考察。《晋书 武帝纪》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 |
详处 | xiángchǔ | 审阅处理。《新唐书·张嘉贞传》:“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续资治通鉴 卷第三十五》(宋真宗赵恒)欲令太子莅政于外,皇后居中详处。卿等可议之。 |
详度 | xiángdù | 详细衡量;详细考虑。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审量日力,详度费务。"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所以要先决於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惑,然可图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五》朝廷(宋仁宗)以诸处未可抽那,诏(韩)琦详度以闻。《明史·薛侃传》:"凡人才之用舍,政事之敷施,始以九卿之详度,继以内阁之咨谋,其弗协於中者,付诸台谏之公论。" |
详断 | xiángduàn | 审察判断。《宋书·武帝纪》:“自今囚至辞具,并即以闻,朕当悉详断,庶无留狱。”《陈书·宣帝纪》:“其军国兴造、徵发、选序、三狱等事,前须详断,然后启闻。”《宋史·刑法志一》:“寻如旧制,大理寺详断,而后覆于刑部。”《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癸亥,判大理寺王钦若上言:“本寺案牍简少,请罢详断官四员,止留八员。”从之。 |
详覆 | xiánɡfù | ①详议审察。唐 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臣昨奉三月一日敕,令往剑南东川详覆泸川监官任敬仲赃犯。"《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九》(王)绰先为刑部详覆官。《宋史·刑法志一》:"建隆三年,令诸州奏大辟案,须刑部详覆。"清 谭嗣同《农学会会友办事章程》:"凡受访查考究之嘱托者,应请详覆。"②上详回复。《儒林外史 第三四回》:"这事,弟也只得备文书详覆上去,看大人意思何如。" |
详观 | xiángguān | 详细观赏;详细观览。东汉 马融《长笛赋》:“详观夫曲胤之繁会丛杂,何其富也。”三国魏 嵇康《琴赋》:“详观其区土之所产毓,奥宇之所宝殖,珍怪琅玕,瑶瑾翕赩,丛集累积,奂衍於其侧。”《晋书 愍帝纪》详观发迹,用非天启,是以舆棺齿剑,可得而言焉。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详观四书,辞若对面。” |
祥光 | xiángguāng | 祥瑞的光。象征吉利。《西游记第十二回》一天瑞气,万道祥光。 |
详衮 | xiánɡɡǔn | 即详稳。《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元年》:"辽主从弟赵王喜衮谋反,词连其父鲁呼及详衮韩匡嗣。"《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二》辽以四军都指挥使萧柳为北女真详衮,政济宽猛,部民畏爱。清 陈文述《辽宫遗址》诗:"林牙乌帽侧,详衮紫衫长。"参见"详隐"。 |
详华 | xiánghuá | 端详而有丰采。《资治通鉴 陈纪十》(南陈张)贵妃发长七尺,其光可鉴,性敏慧,有神彩,进止详华,每瞻视眄睐,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唐 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每至三元上贺,五日中参,进对详华,折旋舒婉。”宋 宋祁《除皇弟允良加功臣食邑实封制》:“具官允良,履尚详华,机采明悟。”清 袁枚《新齐谐·梁武帝第四子》:“夜梦美少年,玉冠珠履,仪貌详华。” |
详练 | xiángliàn | 指精详熟习。周详练达。《新唐书·李尚隐传》:"(李尚隐)尤详练故实,前后制令,诵记略无遗。"宋 沈括《梦溪笔谈·谬误》:"江南陈彭年博学书史,於礼文尤所详练。"宋 王安石《李端悫可东上阁门使制》:"於朝廷有详练之实,於戚里有茂勉之声。"《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苏)颂博闻强识,详练典故,陛下左右,宜得殚见洽闻之士以备顾问。 |
详敏 | xiángmǐn | 缜密敏捷。《周书·柳机传》:“占对详敏,见称於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左谏议大夫崔颂摄太仆,问仪仗名物甚悉,颂应对详敏,帝(宋太祖赵匡胤)大悦。宋 王安石《刘敞转官制》:“文章博美,政事详敏。”《辽史·能吏传·杨遵勖》:“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剖决如流,敷奏详敏。” |
详切 | xiángqiē | 详尽而贴切。详细恳切。南朝梁 钟嵘《诗品 序》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唐 道宣《唐京师玄琬传》又遗诫门人,在於道检,言极详切,读者垂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八》董文忠遂从旁代对,恳悃详切,蒙古主(忽必烈)从之。明 王守仁《传习录 卷上》执事所以开导启迪於我者,可谓恳到详切矣。 |
详情度理 | xiángqíngdùlǐ | 审察情由,推测事理。 |
详审 | xiángshěn | ①安详慎重。《汉书·霍光传》:“光为人沉静详审。”②周详审慎。王充《张衡·问孔》:“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音,安能皆是?”唐 刘知几《史通·因习》:“凡为史者,苟能识事详审,措辞精密……斯庶几可以无大过矣。”清 张之洞《读古人文集》:“文以国朝姚鼐古文辞类纂最为善本,为其体例分明,评点精妙,校讎详审。”③详细审察。唐 魏徵《遗表稿》:“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惟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审。”明 王守仁《大学问》:“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详审精察之,而能虑矣。”郭沫若《蒲剑集·“民族形式”商兑》:“与其空谈,不如详审事实。” |
详熟 | xiángshú | 熟知;熟谙。唐 李翱《论故度支李尚书事状》翱尝从事滑州一年有馀,李尚书具能详熟。宋 苏辙《乞差官权户部札子》宜择详熟吏事者俾权其职,庶几财赋重事,不至旷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凡天下事,朕(宋孝宗)与卿等立谈之间,岂能周尽事情,须是再三详熟思虑,方为尽善。 |
详说 | xiángshuō | 详细解说﹔详细说明。参见“博学详说”。 |
详思 | xiángsī | 详细思考。《资治通鉴 魏纪四》详思斯戒,明吾用心!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檄到,详思至言,如詔律令。” 三国魏 嵇康《明胆论》:“幸更详思,不为辞费而已矣。” 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 |
详悉 | xiángxì | 详细地知悉;详尽而周密完备。汉 王充《论衡·超奇》:“班叔皮续《太史公书》百篇以上,记事详悉,义浃理备。”唐 韩愈《毛颖传》:“阴阳、卜筮……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旧唐书·马怀素传》:“已后著述,其数盈多。《隋志》所书,亦未详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天圣以前,讲读官皆坐侍,自景祐以来皆立侍,至是帝屡面谕以经史义旨须详悉询说,因有是诏,遂为制。 |
详闲 | xiángxián | 安详闲雅。详,通“祥”。《周书·皇后传·宣帝杨皇后》:“天元昏暴滋甚,喜怒乖度。尝谴后,欲加之罪。后进止详闲,辞色不挠。” |
详星拜斗 | xiángxīngbàidòu | 祭拜星斗。道教仪式之一。以此驱妖疗疾。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零二回:“过了些时,果然贾珍患病。竟不请医调治,轻则到园化纸许愿,重则详星拜斗。” |
详刑 | xiángxíng | 谓断狱审慎。善用刑罚。汉 王粲《从军》诗之二:"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二》懵章程者或使详刑,动致纷拏。宋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宋 曾巩《杜纯大理正制》:"折狱详刑之事,朕所慎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一》曩屡诏中外百官,宣布德泽,蠲赋详刑,赈恤贫民,思与黎元共享有土之乐。明 孙柚《琴心记·临流守约》:"读律无如我,详刑不让人。"明 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详刑惟允,执法有闻。" |
详延 | xiángyán | ①谓尽数延揽。《汉书·武帝纪》:"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颜师古注:"详,悉也。延,引也。"唐 陆贽《优恤畿内百姓并除十县令诏》:"昨者,详延羣彦,亲访嘉猷。"《宋史·选举志二》:"朕开数路以详延天下之士,而制举独久不设,意者吾豪杰或以故见遗也,其复置此科。"②谓广泛接受意见。《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愿陛下(宋仁宗)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明 归有光《论御倭书》:"固宜详延博采,不遗於蒭荛之贱也。" |
详谳 | xiángyàn | 审判。《元史·世祖纪二》己未,犯罪应死者五十三人,诏重加详谳。《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庚子,辽诏诸路上重囚,遣官详谳。《宋史·列传第二十一》州县官在任详谳刑狱、昭雪人命者,不限岁月赴选,随给优牒,庶绝欺罔,以存激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皇弟呼必赉/忽必烈闻而责之曰:“凡死罪,必详谳而后行刑。” |
详隐 详稳 | xiángyǐn | ①审慎稳重。南朝 梁 江淹《何詹事为吏部尚书诏》:"侍中太子詹事戢,业履修平,体识详稳。"②辽 代官名。诸官府监治长官。《辽史·韩匡嗣传》:" 匡嗣以善医,直长乐宫,皇后视之犹子。应历十年,为太祖庙详稳。"③ 金代乣军官名。掌守戍边堡等事。《金史·百官志三》:"诸乣:详稳一员,从五品,掌守戍边堡,馀同谋克。" |
详允 | xiángyǔn | ①平正允当。南朝 梁 沈约《授萧惠休右仆射诏》:“才学淹通,识裁详允。”《资治通鉴 后唐纪七》(李)从荣遣马处钧至冯第,语之曰:“吾今日决入,且居兴圣宫。公辈各有宗族,处事亦宜详允,祸福在须臾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己卯,判大理寺事窦仪等上《重定刑统》等书,诏刊板摹印颁天下。仪等参酌轻重,时称详允。②报准;批准。《晋书·礼志上》:“贺循等所上仪注又未详允,事竟不行。” |
详择 | xiángzé | ①审察采择。西汉·贾谊《治安策》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后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帝尝幸苑囿离宫,后輒以风邪露雾为戒,辞意款备,多见详择。”唐 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臣伏愿详择故,徵用名贤,执经劝学,朝夕从事。” 《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晋陵尉杨相如上疏言时政,又曰:“隋氏纵欲而亡,太宗抑欲而昌,愿陛下(玄宗李隆基)详择之!”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於方今。”《资治通鉴 汉纪六》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②审慎选择。《梁书·张缅传》:“此曹旧用文学,且居鵷行之首,宜详择其人。” 唐 韩愈《送孟秀才序》:“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其要在详择而固交之。” |
详酌 | xiángzhuó | 审核采择。宋 王安石《言尊号札子》伏维圣心,更赐详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四》张浚上言:“睿圣皇帝(宋高宗)方春秋鼎盛,而遽尔退避,恐四方闻之,不无疑惑,万一别生它事。尚望详酌施行。”《宋史·吕端传》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元典章·兵部三·站户馀粮当差》若蒙详酌以站户馀粮当差者,亦宜定与石数则例。 |
祥 | xiáng | ①吉利:祥和。祥瑞(吉祥的征兆)。不祥。吉祥。诛之不祥。福分。《孟子·离娄上》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下》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庄子·徐无鬼》今夫子闻之而泣,是御福也。子则祥矣,父则不祥。参见“不祥⑤”②吉凶的预兆:祥麟。祥云。《老子·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史记 太史公自序》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③可表示妖祥。《孙子·九地》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④姓。 |
祥除 | xiángchú | 谓大祥期满除服。《宋史·真宗纪二》:"中书门下言庄穆皇后祥除已久,秋宴请举乐。不允。"宋 郭彖《睽车志》卷三:"魏丞相南夫母,秦国大夫人祥除,饭僧寺中。" |
祥风时雨 | xiángfēngshíyǔ | 形容风调雨顺。多比喻恩德。晋·袁宏《后汉纪·章帝纪》:“夫人道得于下,则阴阳和于上,然后祥风时雨,覆被远方,则夷狄慕德重泽而至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鲁恭传》:“则阴阳和于上,然后祥风时雨,覆被远方。” |
祥符 | xiángfú | 指吉祥的征兆。《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 |
祥光 | xiángguāng | 祥瑞的光。象征吉利。《西游记第二九回》你看他:叆叇祥光辞国界,氤氲瑞气出京城。 |
祥麟威凤 | xiánglínwēifèng | 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宋史·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凤。”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竟说得铁中玉是个祥麟威凤,水小姐不啻玉洁冰清,其中起衅生端,皆是过公子之罪。” |
祥瑞 | xiángruì | 吉祥的征兆。刘向《新序·杂事二》:“成王任周召而海内大治,越裳重译,祥瑞并降。”《后书·隗嚣传》:“(王莽)反戾饰文,以为祥瑞。”《晋书 武帝纪》八纮同轨,祥瑞屡臻,天人协应,无思不服。《资治通鉴 唐纪九》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李世民)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命毁其巢,纵鹊于野外。《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一》太后(武则天)好祥瑞,有献白石赤文者,执政诘其异,对曰:“以其赤心。”昭德怒曰:“此石赤心,他石尽反邪?”左右皆笑。《旧唐书·卢群传》:“祥瑞不在凤凰、麒麟,太平须得边将、忠臣。”《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上(玄宗李隆基)谓宰臣曰:“《春秋》不书祥瑞,惟记有年。”敕自今州县毋得更奏祥瑞。”明 高明《琵琶记·一门旌奖》:“祥瑞若此,吉庆必来。” |
祥应 | xiángyìng | 祥瑞的先兆。《汉书·刘向传》:“考祥应之福,省灾异之祸,以揆当世之变。”《后书·马融传》:“雨露时澍,祥应将至。” |
祥云瑞气 | xiángyúnruìqì | 旧时认为天上彩色的云气为吉祥的征兆,故称祥云瑞气。亦作“祥云瑞彩”。明·无名氏《紫微宫》第四折:“您看这祥云瑞气,晓日和风,端的是太平佳兆也呵。”郭小川《厦门风姿》诗:“那长街,那小巷,都好像掩映在祥云瑞气之中。” |
庠 | xiáng | 古代称学校:庠:培养。庠序(古代乡学,泛指学校)。庠生。贵庠:询问对方是何校毕业。《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七》至今两川风俗,女人自小从师上学,与男人一般读书。还有考试进庠做青衿弟子。《聊斋志异 周克昌》逾年,文思大进,既入郡庠试,遂知名。 |
庠序 | xiángxù | ①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亦泛称学校。《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汉书·董仲舒传》:“立太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陛下神武拨乱,道隆虞夏,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及坚之僭,颇留心儒学。”《资治通鉴 晋纪十二》丧乱以来,庠序隳废。《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仍立庠序,收教学者。《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京邑庠序,爰及州县,生徒受业,升进于朝。《旧唐书·儒学传上·萧德言》:“自隋氏版荡,庠序无闻。”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②安详肃穆。庠,通“详”。安详。《后书·左雄传》:“九卿位亚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节,动有庠序之仪。”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战主国》:“僧徒肃穆,众仪庠序。”《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纤手举而淡泞风光,玉步移而威仪庠序。”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释容体》:“庠序,举动安详肃穆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