飨饗
| xiǎng | ①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飨会。飨宴。飨客。飨士:以酒食款待士兵;犒劳士卒。《周文 王孙圉论楚宝》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尉缭子·踵军令》:“踵军饗士,使为之战势,是谓趋战者也。”《史记·田单列传》:“与士卒分功,妻妾编於行伍之閒,尽散饮食饗士。”《后书·王霸传》:“贼復聚众挑战, 霸坚卧不出,方饗士作倡乐。”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资治通鉴 周纪四》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②祭祀。《礼记·中庸》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史记 孝武本纪》集获坛下,报祠大飨。《晋书 元帝纪》圣帝明王监其若此,知天地不可以乏飨,故屈其身以奉之。《宋书 本纪武帝上》祖宗之基既湮,七庙之飨胥殄,若坠渊谷,未足斯譬。《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藐孤同气,犹有十三,圣娃灵何辜,而当乏飨。《资治通鉴 齐纪五》已亥,魏罢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飨祖考。《旧唐书 礼仪三》赞飨已毕,然后登封。《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遣郭玘qǐ飨周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壬辰,(宋高宗)亲飨先农于东郊,牲用少牢,配以后稷。③同“享”。《汉书 王莽传》国家所以服此美,膺此名,飨此福,受此荣者,岂非太皇太后日昃之思,陛下夕惕之念哉!《宋书 本纪武帝上》:“威灵远著,寇逆消荡,遂当揖让之礼,猥饗天人之祚。” |
飨福 | xiǎngfú | 受福;享福。谓生活得安乐美好。飨,通“享”。《晋书·郭璞传》:“夫寅畏者所以飨福,怠傲者所以招患。”宋 梅尧臣《欧阳郡太君挽歌》之二:“暮年终飨福,阴隲不应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若恃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有命不即禀,非特子孙不飨福,身亦有不测之祸,卿(张俊)宜戒之。 |
飨国 | xiǎngguó | 享国。饗,通“享”。《国语·晋语四》:“商之饗国三十一王。”《三国志·吴志·顾谭传》:“故淮南亲弟,不终饗国,失之於势重也;吴芮疎臣,传祚长沙 ,得之於势轻也。”《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飨国不永,实由斯疾。 |
飨会 | xiǎnghuì | ①宴会。《后书·李章传》:“章到,乃设饗会。”明 冯梦龙《智囊补·察智·虞诩》:“及到官,设三科以募壮士……收得百餘人。詡为饗会,悉貰其罪。”②犹会合。饗,通“嚮”。南朝陈 沉炯《归魂赋》:“既而天道祸淫,否终斯泰,灵圣奋发,风云饗会,埽欃枪之星,斩蚩尤之斾。” |
飨祀 | xiǎngsì | ①祭祀。饗,通“享”。张衡《东京赋》:“咸用纪宗存主,饗祀不輟。”《晋书 文帝纪》公飨祀蒸蒸,孝思维则,笃诚之至,通于神明,是用锡公秬鬯一卣,圭瓚副焉。清 唐甄《潜书·有归》:“縗麻饗祀,事死也。”郭沫若《屈原赋 今译·天问》:“夏桀用鸿鵠的粪,玉鉉的鼎,来饗祀上皇。”②享受祭祀。饗,通“享”。清 侯方域《太常公家传》:“窃谓刑餘不宜近至尊,而况天神饗祀之地乎?” |
飨祚 | xiǎngzuò | 赐福。饗,通“享”。《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惟神饗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
飨宴 | xiǎngyàn | 宴饮。《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嶷杀牛饗宴。”《晋书·明帝纪》:“(太寧 元年)三月戊寅朔,改元,临轩,停饗宴之礼。”《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鲁迅《书信集·致王尧之》:“阔人恭迎,维恐或后,则电影上亦有酋长饗宴等事迹也。”《资治通鉴 汉纪十》割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 |
鯗鲞 | xiǎng | ①剖开晾干的鱼:鯗鱼。白鯗。鳗鯗。② 泛指成片的腌腊食品:茄鯗。笋鯗。牛肉鯗。红楼41回:贾母笑道:“你把茄鯗搛些喂他。” |
享 | xiǎng | ①会意。本作“亯”。从“高”省,“曰”象进献熟物形。本义:祭献,上供。用物品进献人,供奉鬼神使其享受。《说文》享,献也。汉文帝《文帝议佐百姓诏》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四》十一月,丁卯,(宋仁宗)朝享景灵宫。戊辰,享太庙、奉慈庙。《西游记》杀牛宰马,祭天享地。②一般都是说老年人享自己子女的福,所以,“享”字底下是个“子”。人享受福禄。《国语·周语》大臣享其禄。享福。享乐。享誉。享年(敬辞,享有的年岁,对人或朝代而言)。享受。享用。享有。享国(帝王在位年数)。安享。分享。③宴请,以酒食待客。后作“飨”享食(飨宴);享客;享祠(宴饷);享宴(宴飨)。④进献;贡献。《尚书·洛诰》:“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孟子·告子下》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帝辛湛湎,诸侯不享。”《笑林广记 狗父》汝能说一字令彼妇笑,又说一字令彼妇骂,则吾愿以酒菜享汝。 |
享国 | xiǎngguó | 享有其国,指在王位。《尚书·无逸》: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庄子·盗跖》因人之德以为贤良,非享国而严若君父。汉 贾谊《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中宗皇帝李显)夺百姓口中之食以养贪残,剥万人体上之衣以涂土木,于是人怨神怒,众叛亲离,水旱并臻,公私俱罄,享国不永,祸及其身。宋 王安石《上时政书》: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於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清史稿·礼志七》初高宗享国日久,尝諭年至八十六岁即归政。 |
享礼 | xiǎnglǐ | 使臣向朝聘国君主进献礼物的仪式。《论语·乡党》:“享礼,有容色。”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享,献也。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 班固《白虎通·王者不臣》:“享礼而后归,是异於众臣也。” |
享食 | xiǎngshí | ①飨宴。享,通“饗”。《左传·成公十四年》:“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②享有食禄。《后书·宋意传》:“今康焉幸以支庶享食大国。”③享受祭祀。《汉书 王莽传中》芳愚以为汉高皇帝为新室宾,享食明堂。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二·女神名号》:“江海二神,俱以女真享食。” |
享祀 | xiǎngsì | ①祭祀。《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纸钱》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三国演义 第九六回》却说孔明斩了马谡,将首级遍示各营已毕,用线缝在尸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祀。②犹享世。明 李贽《鬼神论》商有天下,享祀六百,贤圣之王六七继作,鸟之遗也。 |
享宴 | xiǎngyàn | 宴飨。古谓帝王饮宴群臣。《左传·成公十二年》:“世之治也,诸侯间于天子之事,则相朝也,于是乎有享宴之礼。”《资治通鉴 随纪四》(隋文帝)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不得预享宴,不得出观游。” |
享帚自珍 | xiǎngzhǒuzìzhēn |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比喻物虽微劣,而自视为宝。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14卷:“文心结习,享帚自珍,一集成书。”参见“敝帚自珍”。 |
享祚 | xiǎngzuò | 犹享国。指帝王在位的年数。《列子·杨朱》:“昔者尧舜伪以天下让许由、善卷,而不失天下,享祚百年。”《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宜其光复旧物,享祚久长,盖由知所先务而得其本原故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与君累世同乡,情相爱重,诚欲君享祚无穷… |
亯 | xiǎng | 古同“享”。《集韵》古文烹字。按亨烹二字古通,故古文亦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