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 | xiǎn | ①可能遭受的灾难:危险。风险。冒险。探险。保险。铤而走险。②可能发生灾难的:险象。险情。险境。险峰。险恶。③要隘,不易通过的地方:险隘。险厄。险固。天险。④存心狠毒:险毒。阴险。⑤几乎,差一点:险胜。险些。 |
险薄 | xiǎnbáo | ①轻薄无行。《北齐书·任延敬传》:“房子远、郑仲礼等并险薄无赖。”《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始祖珽以险薄多过,帝数罪之,每谓为老贼。唐 刘肃《大唐新语·刚正》:“张易之、昌宗,方贵宠用事,潜相者言其当王,险薄者多附会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二》宰相李沆素不喜(鼎及)询,言于帝(宋真宗赵恒)曰:“梅询险薄,不可用;杨亿有盛名。”帝惊喜曰:“几忘此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谏官包拯言:“顷岁以来,凡有才名之士,必假险薄之名以中伤之,摈弃不用。”②谓时世衰乱,命运不佳。晋 陆云《九愍·感逝》:“哀时命之险薄,怀斯类以结忧。”③谓民风浇薄,地方偏狭。《梁书·袁昂传》:“三吴险薄,五湖交通,屡起田儋之变,每惧殷通之祸。” |
险诐 险陂 | xiǎnbì | 阴险邪僻。《诗·周南·卷耳序》:“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詖私謁之心。”孔颖达疏:“险詖者,情实不正、誉恶为善之辞也。”《荀子·成相》:“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杨倞注:“陂与詖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有郑伸者,客(李)崇矩门下十年,崇矩知其险诐无行,待之渐薄。《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乃有险诐之人,因缘憎嫉,依倚形势,兴造飞语以中伤善良,殆非忠厚之行也。宋 苏轼《送杨奉礼 诗》:“时情任险陂,家法故雍容。”清 钱谦益《山西布政使文翔凤妻武氏加封恭人制》:“惟其体备二南之德,无险詖私謁之心,故能咏歌四始之风,有温柔敦厚之教。” |
险诞 | xiǎndàn | 奸邪虚妄。《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先是有佣书人翟颖者,性险诞,与知制诰胡旦狎。” |
险德 | xiǎndé | 背弃道德。《庄子·缮性》:“离道以善,险德以行。”郭庆藩集释:“善字疑是为字之误,言所为非大道,所行非大德也。《淮南·俶真篇》‘杂道以伪’,(杂当为离字之误。伪,古为字,为亦行也。)‘俭德以行’,(俭险,古字通。曾子·本孝篇‘不兴俭行以徼幸’,慎令刘脩碑‘动乎俭中’,俭并当作险。荀子·富国篇‘俗俭而百姓不一’, 杨倞注:俭当为险。)即本於此。” |
险厄 | xiǎn’è | 险要的地方。《孙子·地形》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
险服 | xiǎnfú | 犹异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但微行险服,逞弄拳腕,大则陷危亡,小则贻耻辱,遂无免者。 |
险狠 | xiǎnhěn | 险恶狠毒。宋 苏洵《辨奸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宋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九》:“魏武阴贼险狠,盗有神器,实窃英雄之名。”彭芳《保路运动》:“险狠成性,敏活异常。”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二》:“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 |
险谲 | xiǎnjué- | 阴险诡诈。《新唐书·刘緫传》:“緫性阴贼,尤险谲。”《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六》(蔡)京天资险谲,舞智以御人主,在人主前,左狙右伺,专为固位之计。《明史·黄泽传》:“刑馀之人,其情幽阴,其虑险谲。”刘师培《文章学史 序》:“虽抵巇飞箝,说邻险谲,然立说之意,首重论文。” |
险狯 | xiǎnkuài | 邪恶狡猾。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近世官司以探事者,谓之‘察子’。按,唐 高骈在淮南,用吕用之为巡察使。用之募险狯者百馀人,纵横闾巷间,谓之‘察子’。” |
险僻 | xiǎnpì | ①险阻偏僻。《明史·把匝剌瓦尔密传》:“太祖以云南险僻,不欲用兵。”②生僻;不多见。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此本不是险僻难见的道理。”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以其一韵之中,可用者不过数字,餘皆险僻艰生,备而不用者也。”③邪恶。《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勃海王悝,素行险僻,多僭傲不法。 |
险塞 | xiǎnsāi | ①犹要塞。《史记 淮阴侯列传》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②崎岖阻塞,地势险要。《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险畏 | xiǎnwèi | 险阻可畏。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 |
险象环生 | xiǎnxiànghuánshēng | 指危险的局面不断产生。这次旅行真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官场险象环生。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 第14回》:“乃险象环生,祸机迫切。”《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运动员在风波迭起、险象环生的时候;有一根经得起摔打的坚韧的神经。 |
险衅 | xiǎnxìn | 亦作“险舋”。艰难祸患。文选·李密《陈情事表》:“臣以险衅,夙遭閔凶。”张铣注:“险衅,艰难祸罪也。”唐 陈子昂《为人陈情事表》:“臣门衰祚薄,少遭险舋。” |
险夷 | xiǎnyí | ①崎岖与平坦。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晡至林虑山,横峙天西,如城壁相衔,争雄角鋭,泼黛凝青,而高下险夷不一。”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马鞍山》:“洞仅一斗室, 庞洞 颇深邃,悬崖陡絶,岂以两地险夷略肖二子心术?”②艰难与顺利。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唐 司空图《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何以祝之,祝公之福,险夷不渝,保是宠禄。” 宋 苏轼《父池赠太师追封温国公》:“躬蹈险夷之节,庶几颜閔之行。”周恩来《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诗之一》:“险夷不变应嚐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
险易 | xiǎnyì | ①吉凶。《易·繫辞上》:“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韩康伯注:“之泰则其辞易,之否则其辞险。”陆德明《释文引京房 曰》:“险,恶也;易,善也。”②险阻与平坦。《吴子·治兵》:“明知险易,则地轻马。”《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自殽塞及至鬼谷 ,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唐 韩愈《争臣论》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宋 沉括《梦溪笔谈·权智》:“山川道路,形势险易,无不备载。”③治乱。文选·班固《东都赋》:“岂特方轨并跡,纷纶后辟,治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李善注:“险易,喻治乱也。” 宋 司马光《太行诗》:“险易曾何变,兴亡只可哀。”④偏指艰难困厄。《尹文子·大道下》:“上不胜其下,下不能犯其上,上下不相胜犯,故禁令行,人人无私,虽经险易,而国不可侵,治国也。” |
险远 | xiǎnyuǎn | 谓道路险阻遥远。晋 葛洪《抱朴子·金丹》:“余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有异闻,则以为喜。”《宋史·周敦颐传》:“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癘险远,亦缓视徐按。”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者。”清 顾炎武《北岳辨》:“故五岳之祠皆在山下;而肆覲诸侯,考正风俗,是亦必於大山之阳,平易广衍之地,而不在险远旷絶之区也明甚。” |
险遭不测 | xiǎnzāobùcè | 形容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出了性命。他在池中游泳突然抽搐,险遭不测,幸有旁人相救,方才逃过一劫。 |
险躁 | xiǎnzào | 轻薄浮躁。《韩非子·有度》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三国蜀 诸葛亮《诫子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一》辛卯,(宋徽宗)以用事之臣多险躁朋比,下诏申儆。《清史稿卷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於邑。严复《救亡决论》于是慆慢之馀,又加之以险躁。 |
险贼 | xiǎnzéi | 阴险奸诈。《荀子·修身》:“加惕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 |
险阻 | xiǎnzǔ | 险要阻塞之地。道路险恶难行,不易通过。这一段山路真是险阻难行。《孟子·滕文公下》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汉军方围锺离眛於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
险阻艰难 | xiǎnzǔjiānnán | 险阻:危险和障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六:相公在外十余年,而复相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
崄 | xiǎn | ①古同“险”。②高峻的样子。 |
崄巇 | xiǎnxī | ①险峻崎岖。文选·嵇康《琴赋》丹崖嶮巇,青壁万寻。吕良注:“嶮巇,倾侧貌也。”《聊斋志异 赌符》尔乃狎比淫朋,缠绵永夜,倾囊倒箧,悬金于崄巇之天。②指险峻崎岖的山地。清曹寅《巫峡石歌》铲削嶮巇作平地,周行万里歌砥京。③喻人事艰险或人心险恶。《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六年》三人党附史弥远,排斥诸贤,成大尤心术嶮巇。④比喻心地险恶的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二年》今海岛穷崖远恶处,甚多窜逐之臣,郊禋以来,岂不在念!然此等嶮巇,若少得志,即复结朋植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