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畢 | bì | ①完结,结束,说完等:礼毕。毕业。毕生。毕力。宋玉《对楚王问》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唐 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②完全:全,都。毕肖(xiào )(完全相象)。凶相毕露。毕其全力。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羣贤毕至,少长咸集。”总管刘弘基执辔谏(李世民)曰:“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③究竟,到底:毕竟。④ 姓 |
毕给 | bìgěi | 犹毕具。《国语·晋语九》:“ 瑶之贤於人者五……美鬢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韦昭 注:“给,足也。”《后汉书·刘般传》:“时五校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舆服光丽,伎巧毕给,故多以宗室肺腑居之。” |
毕恭毕敬 | bìgōngbìjìng | 恭:谦逊有礼,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毕恭毕敬”。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军长为李玉堂,一山东大汉,抵军部时,在门外相迎,毕恭毕敬。”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一章》:“高起潜马上扣了一个头,毕恭毕敬的推了出去。”同“必恭必竟”。 |
毕集 | bìjí | 全部聚集。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谢)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围棋赌墅。 |
毕见 | bìjiàn | 指全部显现。完全看到。《庄子·天地》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汉书·吾丘寿王传》:“天瑞并至,珍祥毕见。”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 《聊斋志异 龙》众见龙垂云际,鳞甲张动,爪中抟一人头,须眉毕见。 |
毕景 | bìjǐng | ①日影已尽。指入暮。晋 王嘉 拾遗记·前下:“(昭帝)乃命以文梓为船……随风轻漾,毕景忘归,乃至通夜。”齐治平 注:“毕景,日影已尽,谓日暮也。”仇兆鳌 注:“毕景,谓尽一日之影。”《资治通鉴 陈纪二》朝晡给御食,毕景听还。清 黄景仁《泥涂叹 诗》:“毕景不半程,用力亦云竭。”②比喻人之暮年。唐 杜甫《寄司马山人十二韵》:“髮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望云悲轗軻,毕景羡冲融。” 仇兆鳌注:“四句衰老之叹。”③竟日;整天。南史·殷臻传:“(臻)幼有名行,袁粲、储彦回并赏异之,每造二公之席,輒清言毕景。”唐 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诗》:“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 |
毕竟 | bìjìng | ①了结。②到底;终归。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宋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③必定。 |
毕究 | bìjiū | ①穷究;深入研究。《晋书·儒林传·杜夷》:“(夷)博览经籍百家之书,算历图纬靡不毕究。”《梁书·武帝纪下》:“(帝)文思钦明,能事毕究,少而篤学,洞达儒玄,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輟手。”②犹毕竟,终归。鲁迅《书信集·致姚克》:“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究是一位生长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 |
毕力 | bìlì | 尽力;全力。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晋书 宣帝纪》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晋书 文帝纪》孙壹构隙,自相疑阻,幽鉴远照,奇策洞微,远人归命,作籓南夏,爰授锐卒,毕力戎行。《晋书 愍帝纪》故贤愚咸怀,大小毕力。 |
毕罗 | bìluó | ①包罗;囊括。语出《诗·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毛传:“於其飞乃毕掩而罗之。”《庄子·天下》:“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成玄英疏:“包罗庶物,囊括宇内。”②食品名。也作饆饠。唐 李匡乂《资暇集卷下》:“毕罗者。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今字从‘食’,非也。” 宋 朱熹《次秀野沧波馆刈麦诗》:“霞觴政自夸真一,香鉢何烦问毕罗。”明 杨慎《毕罗》:“集韵:‘毕罗,修食也。’按小説,唐宰相有樱笋厨,食之精者有樱桃饆饠。今北人呼为波波,南人讹为磨磨。” |
毕命 | bìmìng | ①尽忠效命。《晋书·姚泓载记论》:“敦友弟以睦其亲,明赏罚以临其下,英髦尽节,爪牙毕命。”《旧唐书·太宗纪上》:“昔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并能毕命,今委任敬德,又何疑也?”宋 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若失时不断,使天下之人有以议陛下之纯孝者,则臣虽欲毕命捐躯以报陛下,亦无及已。”②绝命;丧生。三国魏 曹植《七启》:“故田光伏剑於北燕,公叔毕命於西秦。”《南史·宋纪上·武帝》:“忠烈断金,精贯白日,荷戈奋袂,志在毕命。”唐 李德裕《阳给事诗》:“毕命在旗下,僵尸横道周。”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王子》:“生前兇暴残忍备至,死后为驴,几不免毕命屠刀,亦云惨极矣。”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二》:“在暗室中毕命于几个屠夫的手里,也一定比当众而死的更寂寞。”③指老死,寿终。唐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深思罢官去,毕命依松楸。”《云笈七籤 卷八六》:“仲产知道,遁化神仙,七十不娶,毕命幽山。” |
毕其功于一役 | bìqígōngyúyíyì | 表示一次行动就完成所有本应分期做完的事。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
毕肖 | bìxiào | 完全相像。神形毕肖。 |
毕弋 | bìyì | 毕为捕兽所用之,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泛指打猎活动。《诗·齐风·卢令序》:“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脩民事,百姓苦之。”郑玄笺:“毕,噣也;弋,缴射也。”《庄子·胠箧》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庄子·则阳》夫卫灵公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其所以为灵公者何邪?《西京杂记 卷六》:“广川王去疾,好聚无赖少年,游猎毕弋无度。”宋 郭彖《睽车志卷一》:“支提长老善秀,言其乡里有人以田猎毕弋为业者。”郭沫若《黄山之歌》:“想是畏人施毕弋,应加保护莫毁摧。” |
毕姻 | bìyīn | ①长辈为晚辈完婚。清·尹会一《答刁鉴齐书》:“春间儿女毕姻,相崇朴素,力矫浮华。”《聊斋志异仇大娘》福甫十六岁,因缝纫无人,遂急为毕姻。《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三》:“考事已过,六老又思量替儿子毕姻。” ②泛指男女结婚。《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唐璧)想黄小娥今已长成,且回家毕姻,然后赴京未迟。” |
毕月乌 | bìyuèwū | 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后来的星历家又以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及各种鸟兽配二十八宿,如“昴日鸡”“毕月乌”等。元 睢景臣《高祖还乡》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 |
毕足 | bìzú | 完全满足。《庄子·天下》:“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郭象注:“毕足而止,不敢望有餘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是用锡君鈇鉞各一” 裴松之注引三国魏 鱼豢《魏略》:“臣蒙先帝厚恩,致位郎署,受性疲怠,意望毕足,非敢希望高位,庶几显达。” |
筚 | bì | 用荆条、竹子等编成的篱笆或其他遮拦物:筚门。蓬门筚户。筚门闺窦(穷人的住处)。 |
筚路蓝缕 筚路褴褛 | bìlùlánlǚ |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左传 子革对灵王》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
筚门闺窦 | bìménguīdòu | 筚门:柴门;圭窦:上尖下方的圭形门洞。形容穷苦人家的住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年》:“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杜预注:“筚门,柴门;闺窦,小户,穿壁为户,上锐下方,状如圭也。”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我不禁暗暗称奇,不料这筚门闺窦中,竟有这等明理女子。 |
荜 | bì | ①本义:用荆条竹木之类编成的篱笆。《玉篇》筚,荆竹织门也。亦作荜。荜路(柴草);荜门(用荆竹和树枝所编成的门);筚路蓝缕(柴车和破衣,形容创业的艰辛) ②豆名。土贡:火筋、荜豆、澡豆。 |
荜门 | bìmén | 用竹荆编织的门。常指房屋简陋破旧。《孔丛子·抗志》:“亟临荜门,其荣多矣。” 唐 王维 《山居即事》诗:“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
荜门圭窦 | bìménguīdòu | 筚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圭:古代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状;圭窦:上尖下方的圭形门洞。常用以喻指贫户居室。也作荜门闺窦。《魏书·逸士传·李谧》绳枢瓮牖之室,荜门圭窦之堂,尚不然矣。宋·陈亮《畏羞于君子》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 《左传·襄十年》'荜门圭窦之人,而皆陵其上。《礼记·儒行》'荜门圭窦,蓬户翁牖。 |
跸 | bì | ①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警跸。跸路。犯跸:冲犯皇帝的车驾。《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於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廷尉奏当,跸人犯蹕,当罚金。”《汉书 霍光传》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跸,太官先置。《晋书·文帝纪》:“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蹕,刺之,刃出於背,天子崩於车中。”《资治通鉴 汉纪八》初,梁孝王以至亲有功,得赐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出跸入警。《资治通鉴晋纪三十》魏群臣劝魏王(拓跋)称尊号,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改元皇始。《资治通鉴 齐纪十》于烈已分兵严备,使(于)忠还奏曰:“臣虽老,心力犹可用。此属猖狂,不足为虑,愿陛下清跸徐还,以安物望。”参见“出警入跸”。② 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驻跸。 |
跸跋 | bìbá | 快马飞奔时马蹄击地声。南北朝 佚名《折杨柳歌辞五首》:“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
跸路 | bìlù | 指帝王车驾行经之路。唐 宋之问《松山颂应制》尘销清跸路,云湿从臣衣。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 第七十回》北狩经年跸路长,鼎湖弓剑望滦阳。《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山海关外跸路所经,勿出今年明年租赋。《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上幸古北口,诏跸路所经勿践田禾。 |
熚 | bì | ①象声词。《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着火中,烞熚有声而山臊惊惮去。②见“熚炥”。火盛貌。清 恽敬《喩性》束蕴而庸庸,积薪而熚炥,焚山燎原,而万人皆却走。③见“熚熚”。闪光貌。龙泉剑匣试重磨,熚熚寒光眼底过。 |
熚熚烞烞 | bìbìpòpò | 亦作“熚熚剥剥”。象声词。《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那火轰轰烈烈熚熚烞烞,一派红光,如金龙乱舞。 |
罼 | bì | 古代帝王的一种仪仗:“翠盖耀澄,罼帟凝晨。”古同“毕”(a.捕捉禽兽的长柄网,如“振羽入罗罼。”b.用长柄网捕捉,如“田、狩、罼、弋,不听国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