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 | xǐ | 印,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印:玉玺。掌玺大臣。玺书。玺节(印章)。玺绶。《史记·高祖本纪》:“秦王子婴素车白马,係颈以组,封皇帝璽符节,降軹道旁。”唐 韩愈《原道》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三国魏 曹操《蒿里行》:“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汉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
玺绂 | xǐfú | 亦作“璽韍”。玺绶。《汉书·元后传》:“谨以令月吉日,亲率羣公诸侯卿士,奉上皇太后璽紱,以当顺天心,光于四海焉。”《汉书 王莽传》始建国元年正月朔,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韨,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焉。《三国志·吴志·孙晧滕夫人传》:“而晧内诸宠姬,佩皇后璽紱者多矣。”《宋书 本纪武帝上》桓玄将篡,(王)谧手解安帝玺绂,为玄佐命功臣。《新唐书·高祖纪》:“戊午,隋帝逊于位,以刑部尚书 萧造、司农少卿裴之隐奉皇帝璽紱於唐王,三让乃受。”《资治通鉴 卷五十三》况于以先王法服而私出游,降乱尊卑,等威无序,侍卫守空宫,玺绂委女妾!参见“璽綬”。 |
玺绶 | xǐshòu | 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借指印玺。《汉书·高帝纪下》:“使陆贾即授璽綬,它稽首称臣。”《汉书 王莽传》太皇太后即日驾之未央宫收取玺绶,遣使者驰召莽。《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丙午,赤眉君臣面缚,奉高皇帝玺绶,诏以属城门校尉。《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晋书 景帝纪》臣请依汉霍光故事,收皇帝玺绶,以齐王归籓。《晋书·琅邪王伷传》:“平吴之役,率众数万出涂中,孙晧奉笺送璽綬,诣伷请降。”《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十一月,丁卯朔,临轩命司空李勣赍玺绶册皇后武氏。《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王宗弼)劫迁蜀主及太后后宫诸王于西宫,收其璽綬。” |
玺书 | xǐshū | ①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国语·鲁语下》:“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追而予之璽书。”韦昭注:“璽书,印封书也。”②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史记·秦始皇本纪》:“上病益甚,乃为璽书赐公子扶苏 曰:‘与丧会咸阳而葬。’”《汉书 霍光传》祖宗庙祠未举,为玺书使使者持节,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园庙,称嗣子皇帝。《魏书·高聪传》:“今更造璽书,以代往詔。”《资治通鉴 唐纪九》是后(李世民)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凯歌上刘恭父 词》:“闻道璽书频下,看即沙堤归去,帷幄且从容。”明 陆深《俨山外集·传疑录上》:“世言三尺法者,盖用三尺竹简书法律。詔书谓之尺一,亦以一尺版书詔。囊封加璽,又谓之璽书。” |
枲 | xǐ | ①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枲麻"。②麻类植物的纤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故谷粟桑麻丝枲之利,岁耗于一岁。参见“丝枲"。 |
葸 | xǐ I. | ①畏惧的样子。《论语·泰伯》慎而无礼则葸。②形容词,不高兴:“人言善而色葸焉”。③姓氏。 |
奊 | xǐ I. | 奊诟xǐgòu:也作“謑诟”、“䜁诟”。忍受耻辱。II. xié,斜,头不正的样子;也指骨关节膨大不正。骫奊(wěi xié):头不正的样子;骨关节膨大不正。III. liè, ①头斜的样子。②多节目。③比喻心胸狭隘,性情乖戾。④捧物不敬。IV. pí,倾头作态。 |
奊诟 | xǐgòu | 也作“謑诟”、“䜁诟”。①泛指谓无志气节操、谓受辱。《汉书·贾谊传》:“顽顿亡耻,奊诟亡节。”颜师古注:“奊诟,谓无志分也。”王先谦补注:“刘台拱曰:‘奊本作䜁,古文省耳。’《说文》:‘謑(诟),耻也。謑或从奊。’《广雅》:‘䜁诟,耻也。’” 诟,《新书·阶级》作“苟”。《明史·赵世卿传》:“然此诸人岂尽奊诟无节,忍负陛下哉?亦有所惩而不敢耳。”②谓受辱。《梁书·王僧儒传》:“愍兹奊诟,怜其觳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