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和顺:翕动。翕张/张翕(一合一开)。《礼记·中庸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资治通鉴 秦纪一》若夫招延募选,隆势诈,上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


翕飞

xīfēi

飞腾。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觉杖粗如五斗囊,凌空翕飞。潜扪之,鳞甲齿齿焉。

翕忽

xīhū

翕:迅疾。犹倏忽。急速貌。轻快敏捷的样子。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②犹翕赫。盛大,显赫。

翕辟

xīpì

开合,启闭。语出《易·繫辞上》:“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闢,是以广生焉。”唐 宋昱《樟亭观涛》诗:“翕闢乾坤异,盈虚日月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闢,不知何词。” 

翕赫

xīhè

①盛大。文选·扬雄《甘泉赋》:“翕赫曶霍,雾集蒙合兮,半散照烂,粲以成章。”李善注:“翕赫,盛貌。”晋 陆机辨亡论上:“饰法脩师,则威德翕赫。”唐 孙思邈《四言诗》:“洪鑪烈火,烘燄翕赫。”②显赫。《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五》(桓)温既诛殷、庾,威势翕赫,侍中谢安见温遥拜。《资治通鉴 齐纪十》(元)详贵盛翕赫,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私以官物给之。《北齐书·方伎传·皇甫玉》:“闻赵道德之声,曰:‘亦繫属人,富贵翕赫,不及前人。’”明 归有光《沉贞甫墓志铭》:“至於一时富贵翕赫,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余易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二》然臣窃闻使者所过,威权翕赫,震动郡县。③盛怒貌。三国魏 曹植《斗鸡诗》:“群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

翕然


xīrán

①一致貌。《尚书·郑当时》:“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汉书 王莽传》外则王公列侯,内则帷幄侍御,翕然同时,各竭所有。《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城郭诸国闻之,皆翕然亲附。《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海内翕然称之。宋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及论熙寧新法,与王安石、吕惠卿辩论,至废黜不用,然后天下翕然师尊之。”《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六》(库库)以重望居高位,而雅爱儒士,甚于饥渴,以故四方士大夫翕然萃于其门。明 汤显祖《紫钗记·佳期议允》:“若论此生,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佳句,时谓无双;先达文人,翕然推伏。”鲁迅《集外集·说鈤》:“昔之学者曰:‘太阳而外,宇宙间殆无所有。’历纪以来,翕然从之;怀疑之徒,竟不可得。”②指一致称颂。翕然称治。晋 葛洪《抱朴子·道意》:“有一人,姓李名宽,到吴而蜀语,能祝水治病颇愈,於是远近翕然。”《资治通鉴 魏纪八》初,(李)丰年十七、八,已有清名,海内翕然称之。③安宁、和顺貌。《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后汉书·何敞传》:“君臣相合,天下翕然,治平之化,有望於今。”《梁书·刘潜传》:“孝仪下车,宣示条制,励精绥抚,境内翕然,风俗大革。”《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有功之臣,降情文艺,家门子侄,各守一经,令海内翕然,高山仰止。④忽然;突然。翕然凌空。晋 陶潜《搜神后记 卷五》:“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唐 陆贽《奏收河中后请罢兵》:“天下之情,翕然一变,曩nǎng讨之而愈叛,今释之而毕来。”⑤凹陷貌。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緑水潭。详观之,上有洞翕然下坠。”

翕如

xīrú

盛貌。《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何晏 集解:“翕如,盛也。”和谐貌;和顺貌。 清 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授曲之人原有深浅二意:浅者虑其冷静,故以发越见长;深者示不参差,欲以翕如见好。”明 方孝孺《戴乐和之字说》:“视於其身,慈让忠信之色睟如;视於其家,亲睦信顺之意翕如。”

翕张


xīzhānɡ


缩舒张。《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歙,一本作翕”谓理事治国或弛或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贼胜则民皆为贼,官胜则贼皆为民,势之翕张,皆决于此举。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鹰隼试翼,风尘翕张。”旅途的累。风尘仆仆。



同“吸”。 噏化:汲取自然化育之力。 古同“歙”,收敛。收起或收拢。《老子》将欲噏之,必固张之。

xī I.

①吸气或通过呼吸吸入。《说文》歙,缩鼻也。从欠,翕声。字亦作噏。《老子河上本》将欲噏之,必固张之。②通"翕"。收缩,敛息。③聚集。如:歙集(聚集)。《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④和谐,融洽。《汉书·韩延寿传》郡中歙然歙歙(无所偏执的样子,投合的样子,朋比为奸的样子)II.shè县名。中国安徽省南部的县。徽墨、歙砚为其特产

歙然

xīrán

①聚集貌。《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 王先谦 集解引清王引之 曰:“古无以敛然二字连文者。敛当为歙字之误也;歙然者,聚集之貌。”章炳麟《箴新党论》:“街谈巷议以为辩,訕上谤政以为高,时俗贵之,歙然犹郭解、原涉见趋于曩时也。”②和洽貌;安定貌。《汉书·韩延寿传》:“郡中歙然,莫不相敕厉。”《汉书·张敞传》:“由是盗贼解散,传相捕斩。吏民歙然,国中遂平。”

歙歙

xīxī

①无所偏执貌。《老子·第四十八章》:“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王弼注:“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无所主也。”一说,危惧貌。 陆德明《释文》:“歙歙,许及反。一本作‘惵惵’。 河上本作‘惔’。顾云:许叶反,危惧貌。 简文云: 河上公作‘怵’。”②投合貌,朋比为奸貌。《汉书·刘向传》:“众小在位而从邪议,歙歙相是而背君子。” 唐 李德裕《论侍讲奏孔门徒事状》:“今所谓党者,进则诬善蔽忠,附上罔下,歙歙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