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 | xī | ①古代指被役使的人:“奚三百人”。奚奴。②文言疑问代词或副词,相当于“胡”、“何”:奚(为什么)不去也?什么样的等。《论语·子路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宪问篇》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吕氏春秋》水奚(何处)自至?《论语·为政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述而篇》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周文 申胥谏许越成》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孟子 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滕文公上》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庄子·至乐》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 ?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史记 孝文本纪》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文选·陶潜《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悵而独悲?”“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復奚疑!”唐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苏冕论曰:设官分职,各有司存。政有恒而易守,事归本而难失,经远之理,舍此奚据!《资治通鉴 后周纪四》李重进一日单骑诣(张)永德营,从容宴饮,谓永德曰:“吾与公幸以肺附俱为将帅,奚相疑若此之深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且又暗损户口,侵扰齐民,奚止千万,此其为害岂浅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国家有事,农作奚暇!《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三》公等读律,苟不变通以知事宜,譬之医者,虽熟于方论,而不能切脉用药,于疾痛奚益哉!《明史卷八 仁宗》(朱元璋)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孙高炽)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③姓。 |
奚啻 | xīchì | 亦作"奚翅"。何止;岂但。《孟子·告子下》:“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曹珍谓李轨曰:“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称王称帝者,奚啻一人!唐帝关中,凉帝河右,固不相妨。且已为天子,奈何复自贬黜!必欲以小事大,请依肃事魏故事。” |
奚而 | xīér | 疑问词。犹为何;如何。《论语·宪问》:“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二》:“奚而犹奚为也。”《孟子·万章上》:“‘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
奚落 | xīluò | 讥诮、讽刺。冷落、怠慢。指用尖酸刻薄的话揭人短处,使人难堪。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 |
奚奴 | xīnú | 奚,魏晋时西南少数民族名;又为中原人对异族蔑称之一,与蛮、夷同。指奴仆,也是士族对北方异族的蔑称。“小奚奴”,最著名的是李贺之僮。李贺骑驴,小奚奴捧古锦囊随从,贺每得佳句,辄书之,以投锦囊中,曰“锦囊佳句”。《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从小奚奴,蹑露奔波,履袜沾濡。 |
奚若 | xīruò | 犹奚如。何如。《礼记·檀弓下》:“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然,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郑玄注:“奚若,何如也。”《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刘向《说苑·善说》:“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东周列国志第一○一回》:“然则今王之信任忠良,惇厚故旧,视秦孝公、楚悼王奚若?” |
奚疑 | xīyí | 奚:文言疑问词。哪里,什么,为什么。疑:不信,猜度。有什么可疑虑的呢?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溪谿 | xī | 山里的小河沟,泛指小河沟:山溪。清溪。溪水。溪涧。溪谷。溪壑。《庄子·天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
溪柴 | xīchái | 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宋 陆游《晨起诗》:“溪柴旋篝火,野蔌鬭登槃。”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宋 陆游《家居诗之三》:“溪柴胜炽炭,黎布敌纯绵。”自注:“小束柴。自若耶溪出,名溪柴。” |
溪峒 溪洞 谿洞 | xīdòng | 旧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统称。指今部分苗族、侗族、壮族及其聚居地区。《隋书·炀帝纪下》高凉通守洗珤彻举兵作乱,岭南溪洞多应之。《宋史·蛮夷传二·西南溪峒诸蛮下》湖南州县多邻溪峒,省民往往交通徭人,擅自易田,豪猾大姓或诈匿其产徭人,以避科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然邕之戍兵不满千人,所恃以为篱落者,惟左右两江,谿洞共八十馀处,民兵不下十万,首领世袭,人自为战,如古诸侯民兵之制。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父椎牛骨,而子渐之,溪峒土人数十年而食假鬼。”《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九》丙子,赦亡命荆湖谿峒者。 |
谿谷 | xīgǔ | ①人体部位名。②泛指经络穴位。③溪谷:山间的河沟。《史记 太史公自序》《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於风。④溪谷之义,本指两山之间的水流,或流水道。 |
溪河 | xīhé | 山间溪水汇成的小河。《老残游记第三回》这趵突泉乃济南府七十二泉中的第一个泉,在大池之中,有四五亩地宽阔,两头均通溪河。《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离门约有一箭多远,横着一道溪河,河上架着个板桥。” |
溪壑 谿壑 | xīhè | ①山间的沟壑。《国语·晋语八》:“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鳶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饜也。’”韦昭注:“水注川曰谿xī;壑,沟也。”晋 左思《吴都赋》:“谿壑为之一罄,川瀆为之中贫。” 《资治通鉴 宋纪十》夫厚貌深衷,险如溪壑,择言观行,犹惧弗周。清 闵麟嗣《玉渊潭诗》:“纔过三峡桥,谿壑駴闻见。”②喻贪欲。《南齐书·垣崇祖传》:“频烦升擢,谿壑靡厌,恐以弥广。”《资治通鉴 陈纪十》隋主(杨坚)下诏曰:“陈叔宝据手掌之地,恣溪壑之欲(《隋书》中为“恣溪壑之险”),劫夺阎闾,资产俱竭,驱逼内外,劳役弗已…”宋 岳飞《谢讲和赦表》:“盖夷虏不情,犬羊无信,莫守金石之约,难充谿壑之求。”《聊斋志异 冤狱》有何大事,而顾奄奄堂上若死人,似恐溪壑之不遽饱,而故假之以岁时也者,虽非酷暴,而其实厥罪维均矣。郭孝威《陕西光复记》:“近年又借立宪之名,行虐民之实,卖我之生产,供彼之豀壑。” |
溪涧 | xījiàn | 两山之间的河沟。指山间的水流。晋 干宝《搜神记 卷一》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九》是秋,大旱,溪涧皆涸。清 方朝《由临川北道抵馀干山行诗之二》暮投渔樵烟,朝拂溪涧藻。 |
溪流 | xīliú | 山间的小股水流,溪水。宋 曾几《苏秀道中》:“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
溪畔 | xīpàn | 溪水边。唐 李山甫《方干隐居诗》:“溪畔印沙多鹤跡,槛前题竹有僧名。” 唐 罗隐《夜泊义兴戏呈邑宰诗》:“溪畔维舟问戴星,此中三害有图经。”宋 陈与义《咏牡丹》:“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清 潘高《忆幼子诗》:“随我至溪畔,背我弄溪泉。” |
溪石 谿石 | xīshí | ①溪流中的石头。唐 皮日休《临顿奉题屋壁诗》:“压酒移谿石,煎茶拾野巢。”唐 柳宗元《溪居》:“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②指端谿砚石。金 元好问《学东坡移居诗》:“谿石含餘润,奚墨凝幽香。”施国祁注引东轩笔录:“端溪砚石有三种:曰巖石,曰西坑,曰后歷。” |
溪水 | xīshuǐ | 指从山里流出来的水流。《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所,广三十餘丈,深者八九尺,浅者半之,诸军勒兵渡去,桓自断后。”唐 王建《赠华州郑大夫诗》:“少华山云当驛起,小敷溪水入城流。”宋 欧阳修《渔家傲 近日门前溪水涨》:“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宋 苏轼《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丁玲《梦珂》:“从山顶流下许多条溪水,又清,又亮,又甜。” |
溪亭 | xītíng | 临溪水的亭子。唐 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軫坐披衿。”宋 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溪头 | xītóu | ①犹溪边。唐 李端《送客东归诗》:“行人相见便东西,日暮溪头饮马别。” 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词》:“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 吴伟业《过诸乾一细林山馆诗》:“桥痕穿谷口,亭影压溪头。”②犹溪中。 清 徐恪《桃叶曲》:“五月南风来,谿头长莲叶。”③溪水源头。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
谿 | xī | 同“溪”。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
蹊 | xī I. | ①"足"与"奚"联合起来表示"行走在祖辈走过的道路上"。本义:古道。说明:"蹊"是指多少代人在本没有路的山野间踩踏出来的小道。参见“桃李成蹊”。②小路。亦泛指路。《后汉书·袁绍传》:“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矰缴充蹊,阬穽塞路。”③践踏。《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蹊田夺牛(喻指罪轻罚重,从中谋利)。II.蹊跷 qīqiāo:奇怪,可疑。《水浒全传》宋江见了这个大汉走得蹊跷,慌忙起身赶出茶坊来,跟着那汉走。 |
蹊径 蹊逕 | xījìng | ①指小路。《吕氏春秋·孟冬》:“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五:“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蜿蜒入杳渺,蹊径从何寻?”②门径;路子。《荀子·劝学》:“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独有此律,不谬蹊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八》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径之私献者必诛。 |
蹊隧 蹊遂 | xīsuì | ①小路。《庄子·马蹄》:“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曹玮又言:“边民应募为弓箭手者,皆习障塞蹊隧,解羌、胡语,耐寒苦,有警可参正兵为前锋;”宋 苏辙《祭八新妇黄氏文》:“风波恐惧,蹊遂颠绝。”章炳麟《訄书·定版籍》:“穷巷之宅,不当蹊隧者,视露田而弱,当孔道者,鱼池勿如别为差品。”②门径,门路。唐 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当时一二年间,几至於奸无蹊隧,而政有根本矣。 |
蹊田夺牛 | xītiánduóníu | 蹊:践踏;夺:强取。牵牛的因让牛践踏了别人的田地,而被人把牛抢走了。形容惩罚过重。后以"蹊田夺牛"指罪轻罚重,从中谋利。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一年》:"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宋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而祁(宋祁)亦因此而罢,而拯遂代其任,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无过?" |
蹊闲 | xīxián | 小道。《孟子·尽心下》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一章十一》:“舍康庄而求蹊閒,良可嘆也。” |
徯 | xī | ①冷落讥笑的意思。徯落(冷落。也作用尖刻的话讥讽嘲笑人)②《说文》徯,待也。《孟子·梁惠王下》书曰: “徯予后,后来其苏。”《孟子·滕文公下》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③通"蹊"。小路。徯径(蹊径,小路);徯隧(狭窄的小道)。④徯仰(仰望);徯后(表示对明君的盼望);徯望(希望;期待)《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诏谕(杨)畋曰:“(侬)智高乘飚锐窃发,二广之民日徯官军至,故委卿节制,以歼贼为期。” |
傒 | xī | ①古同“徯”,等候。②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③姓氏。 |
鼷 | xī | 鼷鼠:一种小老鼠,亦称“耳鼠”。一说就是小家鼠。《庄子·达生》今(孙)休,款启寡闻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载鼷以车马,乐鴳以钟鼓也,彼又恶能无惊乎哉! |
鼷腹鹪枝 | xīfùjiāozhī | 比喻欲望有限。《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明·袁宏道《善哉行》读书不成,学仙寡效,鼷腹鹪枝,从吾所好。 |
鼷鼠 | xīshǔ | 鼠类最小的一种。古人以为有毒,啮人畜至死不觉痛,故又称甘口鼠。《庄子·应帝王》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三国志·魏志·杜袭传》:“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tíng撞起音。”《资治通鉴 随纪六》左光禄大夫郭荣谏曰:“戎狄失礼,臣下之事;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奈何亲辱万乘以敌小寇乎!”(隋炀)帝不听。 |
鼷鼠饮河 | xīshǔyǐnhé | 比喻欲望有限。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清·刘文培《南山虎》:“驱尔如羊尔首俯,鼷鼠饮河只满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