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 | wù | ①错,不正确:错误。失误。笔误。误差(chā)。②耽搁:耽误。③因自己做错而使受损害:误国。误人子弟。④不是故意而有害于人:误伤。 |
误付洪乔 | wùfùhóngqiáo | 用来比喻把信件寄丢了或没有收到对方的信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郎。” |
误国殄民 误国殃民 | wùguótiǎnmín wùguóyāngmín | 误国殃民、误国害民。给国家人民带来祸害。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贪缪之柏,误国殄民,逐之已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八》于是卢钺等相继论列(谢)方叔昨蜀、广败事,误国殄民,今又违制擅制,削一秩罚轻。元·吴亮《劝忍百箴》子孺避权,明哲保身;杨李弄权,误国殄民。明·杨继盛《请诛贼臣疏》:“臣观大学士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郭沫若《孔雀胆》第二章:“这实在是误国殃民的事。”
|
误落风尘 | wùluòfēngchén | 误落:指陷入坏的境地;风尘:旧指娼妓的生活。旧指妇女不幸沦为娼妓。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卷三》:奴是好人家儿女,误入风尘,倘得姨娘主张从良,胜造九级浮图。清 周友良《珠江梅柳记》:“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 |
误人子弟 | wùrénzǐdì | 指误导别人的孩子,亦用来讥讽不称职的老师。必须培养才得兼备、训练有素的师资,否则真会误人子弟。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9回:“先生犯了这样小错,就要打手心,那终日旷功误人子弟的,岂不都要打杀么?” |
误认颜标 | wùrènyánbiāo | 形容懵懂浅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他少年时代为题扇,以此调之,妓家借托盛名,而不解文义,遂误认颜标耳。 |
误入歧途 | wùrùqítú | 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可日渐精进,不致误入歧途。”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写于深夜里》然被告等皆年幼无知,误入歧途,不无可悯。 |
误作非为 | wùzuòfēiwéi | 犹言胡作非为。太平天国·洪仁玕《诛妖檄文》:“况尔等为兵为勇之人,多系平日误作非为,是以借兵勇以为逃死之地。” |
悮 | wù | 同“误”。谬误,疑惑,耽误。《集韵》悮,疑也。《聊斋志异 僧孽》王稽簿,怒鬼使悮捉,责令送归。《聊斋志异 王兰》阎王覆勘,乃鬼卒之悮勾也。责送还生,则尸已败。 |
悟 | wù | ①理解,明白,觉醒:醒悟。领悟。参(cān)悟。感悟。觉悟。大彻大悟。②作及物动词,启发,说服。《庄子·列御寇》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论衡·对作》冀悟迷惑之心。又如:悟主(使主上觉悟);悟发(启发)。 |
悟言 | wùyán | 晤谈,对谈。悟,通“晤”。文选·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翫月 诗》:“悟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李善注:“毛诗:‘彼美淑姬,可与晤言。’郑玄曰:‘晤,对也。’悟与晤同。”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悟悦 | wùyuè | 因了悟而喜悦。唐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澹然离言説,悟悦心自足。” |
寤 | wù | ①睡醒:“七日而寤”。寤寐以求。《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上,上惊寤,因是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资治通鉴 齐纪十》俄而(北魏宣武)帝寤,(杨)集始亦至。帝左右皆四出逐禽,直卫无几,仓猝不知所出。明 张岱《陶庵梦忆序》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② 古同“悟”,理解,明白。《资治通鉴 秦纪三》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欲上书自陈,幸二世寤而赦之。《汉书 霍光传》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孙)权寤,谢(吕)蒙曰:“以卿为大督,命(孙)皎为后继可也。”《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魏征:昔隋之未乱也,自谓必无乱;其未亡也,自谓必无亡。故赋役无穷,征伐不息,以至祸将及身而尚未之寤也。③古同“牾”,逆。倒着。参见“寤生”。 |
寤寐 | wùmèi | 日夜。寤:醒时。古同“悟”,理解,明白。寐:睡时。同梦寐。寤寐以求。寤寐永叹。寤寐不忘。寤寐英豪。《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资治通鉴 周纪四》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寐。《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常恐殒没,孤负国恩,寤寐永叹,夕惕若厉。《晋书 王羲之传》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资治通鉴 后梁纪五》(吴越王钱镠)自少在军中,夜未尝寐,倦极则就圆木小枕,或枕大铃,寐熟辄欹而寤,名曰“警枕”。…或寝方酣,外有白事者,令侍女振纸即寤。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悁悁心目,寤寐见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一十》朕(宋高宗)寤寐中兴,累年于兹,任人共政,治效缺然。《聊斋志异 王六郎》别君后,寤寐不去心,远践曩约。 |
寤寐求之 | wùmèiqiúzhī | 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种事物。我将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寤生 | wùshēng | 逆生。谓产儿足先出。《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寤生,遂恶之。”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杨伯峻注:“杜注以为寤寐而生,误。寤字当属庄公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犹言逆生,现代谓之足先出。明 焦竑《笔乘》早已言之,即《史记·郑世家》所谓‘生之难’。应劭谓生而开目能视曰寤生。则读寤为悟,亦误。其他异説尚多,皆不足信。” |
晤 | wù | ①遇,见面:晤面。晤谈。晤商。会晤。《聊斋志异 侯静山》或致书云:“侯静山,百年人也,不可不晤。” 《聊斋志异 莲花公主》寡君以先生清族世德,倾风结慕,深愿思晤焉。 ②古同“悟”,明白。 |
晤对 | wùduì | 会面交谈。宋 王谠《唐语林·豪爽》:“又有少年,势似疎简,自云:‘辛氏郎君,来謁丞相。’於晤对之间,未甚周至。”元 张养浩《山中拜除自和》:“何时晤对安心竟,拂落菱花不用臺。”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每当晤对,夜以继日。”《聊斋志异 翩翩》女卒晤对如平时。 |
晤言 | wùyán | 见面谈话;当面谈话。《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言。”宋 苏轼 《和陶答庞参军·三送张中》:“留灯坐达晓,要与影晤言。”王羲之《兰亭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焐 | wù | 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东西使变暖:焐酒。用热水袋焐一焐手。 |
痦 | wù | 痦子:皮肤上微微突起的黑痣。参见“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