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物质。地大物博。物极必反。宋 苏轼《超然台记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②内容,实质:言之有物。③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所归)。《楚辞·渔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庄子·德充符》:“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最”为聚集)《庄子·徐无鬼》皆囿于物者也。《庄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龙逄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庄子·天下》于物无择,与之俱往。《资治通鉴 梁纪十四》明公推诚待物,物亦归心。④事件,事故,情况;事情:物来顺应,得机而击,不预测,见机而作。与其穷兵黩武,煞费苦心的预测,不若物来顺应,悠哉悠哉,应物无心。《孟子·离娄下》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物彻疏明。参见“疏明shūmíng”。《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惟读书则开发智虑,物来能名,事至不惑,观前古之兴衰,考当时之得失,善者从之,不善者以为戒。⑤世人。《庄子·秋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天下》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南朝宋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藴真谁为传。”

物表

wùbiǎo

物外,世俗之外。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盼,屣万乘其如脱。”张铣注:“表,外也。物表、霞外,言志高远也。” 唐 孟郊《游韦七洞庭别业诗》:“物表易淹留,人间重离析。”明 屠隆《昙花记·群仙会勘》:“道韵萧疎,冲情寄于物表。”

物采

wùcǎi

①色采。《左传·隐公五年》:“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杨伯峻注:“凡杂色亦可曰物,此物采之物字即是其义。物采为同义连绵词,犹上文轨量为同义连绵词。”《东周列国志 第十九回》:“御孙私嘆曰:‘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采。女贄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 ②景物的光彩。 宋 陈善《扪虱新话·东坡山谷诗可谓画本》:“东坡咏梅,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此便是 坡作夹竹梅花图,但未下笔耳。每咏其句,便如行孤山篱落间,风光物采来照映人。”

物腐虫生

wùfǔchóngshēng

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宋 苏轼《范增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47回:“本县若执‘物腐虫生’之理究治起来,不说你这嫩皮肉受不得这场桁杨摧残。”

物阜民安

wùfùmínān

阜:丰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后汉书·刘陶传》:“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真个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物阜民丰

wùfùmínfēng

物产丰富,人民安乐。当今的社会由于政治安定,经济繁荣,风调雨顺,因此人们无不过着物阜民丰的生活。

物阜民康

wùfùmín’kāng

物产丰富,人民安康。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大明御极,远绍虞唐,河清海晏,物阜民康。”金玉舟《赵匡胤》第39章:“不仅预兆今年国内物阜民康,而且由于是我大宋建国以后,第一个新年。”

物格

wùgé

谓事理得到穷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集注:“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宋 储泳《祛疑说》:“大抵行持正法不过正心诚意而物格,本无心於奇怪之应,非如邪法之专於愚世骇俗、耸动见闻也。至於召雷而雷,祷雨而雨,此亦诚通物格之玅,自然而已,岂容以人伪参之哉!”

物各有主

wùgèyǒuzhǔ

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事事物物都有其主人。宋.苏轼〈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精忠岳传.第六回》:自古道:“物各有主”。这马该是岳大爷骑坐的,自然伏他的教训。

物故

wùgù

①事故。《墨子·号令》:“即有物故,鼓,吏至而止,夜以火指。”孙诒让《间诂》:“物故,犹言事故,言有事故则击鼓也。”《南史·任昉传》:“郡有蜜岭及杨梅,旧为太守所采, 昉以冒险多物故,即令停絶,吏人咸以百餘年未之有也。”②死亡。《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能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汉书·苏武传》:“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颜师古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於鬼物而故也。一説,不欲斥言,但云其所服用之物皆已故耳。”王先谦补注引宋祁 曰:“物,当从南本作歾,音没。”《三国志·蜀志·刘璋传》:“瑁狂疾物故。”裴松之注:“魏臺访‘物故’之义,高堂隆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復所能於事也。’”《资治通鉴 汉纪十》自道指柯江,作者数万人,士卒多物故,有逃亡者。《资治通鉴  汉纪十一》是时,汉所杀虏匈奴合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智盛致书于君集曰:“得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物故。智盛袭位未几,惟尚书怜察!”《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四》上(宪宗李纯)又问:“今刘济、田季安皆有疾,若其物故,岂可尽如成德付授其子,天下何时当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放蝶》:“遭君虐政,姊妹多物故。”

物怪

wùguài

怪异事物,怪物。《史记·天官书》:“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其文图籍禨祥不法。”《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天灾地孽,物怪人妖,衣冠钳口,道路以目。唐 柳宗元《非 国语 上》:“孔氏恶能穷物怪之形也?是必诬圣人矣。”宋 欧阳修《金鸡五言十四韵》:“蛮荆鲜人秀,厥美为物怪。”

物归原主

wùguīyuánzhǔ

把东西归还原来的主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儿女,就过继着你家儿子,承领了这家私,物归旧主,岂非天意。”老舍《茶馆》第三幕:不是没收吧?又物归原主啦?这可是喜事!

物候

wùhòu

生物的生命活动和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如植物开花、结果;动物蛰眠、迁徙以及始霜、解冻等。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物华

wùhuá

①自然景物。美好德景物。南朝梁 柳恽《赠吴均诗之一》:“离念已鬱陶,物华復如此。”唐 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诗》:“自知白髮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唐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唐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宋 柳永《八声甘州词》:“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宋 欧阳修《戏答元珍诗》:“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清 金农《游窦氏别圃诗》:“駘荡春游恋物华,已忘寄跡在天涯。”②物的精华。宋·汪洙《神童诗》宫殿耸,街衢竞物华参见“物华天宝”。

物华天宝

wùhuátiānbǎo

谓物的精华乃天的宝物。唐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物华天宝动和风,一派箫韶仙苑同。

物化

wùhuà

去世,死亡。“愚者窃窃然自以为知生之可乐,死之可苦,未闻物化之谓也。”认为不懂“物化”道理的愚者,才去区别生与死、苦与乐的不同。《庄子 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天道》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②变化。《汉书 扬雄传》于是事变物化,目骇耳回。

物换星移

wùhuànxīngyí

景物变更,群星移易。借喻岁月消逝,世事变异。唐 王勃滕王阁序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参见“斗转星移”。

物极必反

物极必返

wùjíbìfǎn

极:尽头;反:转向反面。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宋 朱熹《近思录》引宋 程颐曰:“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12章:“物极必反。我父亲对待农民也太厉害了。”

物极将返

物极则反

wùjíjiāngfǎn

wùjízéfǎn

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亦“物至则反”。《鹖冠子·环流》:“美恶相饰,命曰复周;物极则反,命曰环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自古道:物极则反,人急计生。”清·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一》:“子亦知物极将返乎?天生物,命官理之,有所溃,有所郁。”

物竞天择

wùjìngtiānzé

达尔文进化论。谓万物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的发展过程。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的,才能够生存。”孙犁《芸斋琐谈》:“这是生物界长期在优胜劣败、物竞天择这一规律下生存演变,自然形成的。”

物尽其用

wùjìnqíyòng

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这家化工厂大搞综合利用,做到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马烽《典型事例》:“这倒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

物恺

wùkǎi

愿各物安乐,和乐外物。《庄子·天道》:“孔子曰:‘中心物愷,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成玄英疏:“愷,乐也。忠诚之心,愿物安乐。”一说:物,本亦作“勿”;“愷”通“铠”,“不妨人”

物累

wùlèi

外物给予人的拖累。《庄子·天道》:“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唐 杜甫《发同谷县诗》:“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物离乡贵

wùlíxiāngguì

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明 沈璟《埋剑记 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这就是俗语说的物离乡贵,其实可算甚么呢!”

物理

wùlǐ

事物的内在规律或道理,人情物理。自然规律。作动词谓探究事理。《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周书·明帝纪》:“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常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宋 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不幸所委之人,於人情物理,多不通晓,不足以仰副圣志。”《聊斋志异 土化兔》一时秦中争传土能化兔,此亦物理之不可解者。清·纪昀《河中石兽》: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物理学。③按事物的常理。宋 苏轼《凌虚台记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物力

wùlì

①可供使用的全部物资。物力资源。 朱柏庐《朱子家训》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浙闽州县推排物力,至于牛畜,亦或不遗。旧法,即无将舍屋、耕牛纽充作家业之文。《汉书·食货志上》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辽金元时代的一种杂税。《金史·食货志一》租税之外,算其田园、屋舍、车马、牛羊、树艺之数及其藏镪多寡徵钱,曰物力。③指负担这种杂税的户。《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物力等户尽充军站,中间抛下,上户其能有几? 

物力维艰

wùlìwéijiān

物:物资;力:财力;维:是;艰:困难。指财物来之不易。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梁实秋《养成好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物灵

wùlíng

万物之灵。宋 欧阳修《秋声赋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金 元好问《北邙 诗》:“粤人惟物灵,生也与道俱。”明 宋濂《赠传神陈德颜序》:“况人为物灵,其变态千万,一毫不类,则他人矣,不其尤难哉!”

物论

wùlùn

众人的议论。指舆论强烈。《晋书 谢安传》是时桓冲既卒,荆、江二州并缺,物论以(谢)玄勋望,宜以授之。《资治通鉴·唐纪·宪宗长庆元年》:“播纤邪,物论沸腾,不可以污台司。”《宋史·苏轼传》今者物论沸腾,怨讟交至,公议所在,亦知之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韩维风节素高,若召以经筵之职,物论必以为惬。《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须臾,出北关,弃(董)槐,嚣呼而散。槐徐步入接待寺,罢相之制始下,物论大骇。

物命

wùmìng

①物类的寿命或生命。汉 王充《论衡·气寿》:"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②有生命的物类。《法苑珠林 卷二二》:"臣闻佛神清洁,不进酒肉,爱重物命,如护一子。所有供养,烧香而已;所可祭祀,饼果之属。"金元好问《苏彦远墓铭》:"彦远资禀仁厚,自幼重惜物命,有不忍之爱。"《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五年》:"禁中以翡翠为服玩,诏市於南越。(曹)修古以为重伤物命;且真宗尝禁采狨毛,故事未远,宜罢之。"

物情

wùqíng


物理人情,世情,人心。众情,民心。物情世故。三国魏 嵇康《释私论》:“情不繫於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后汉书·爰延传》:“事多放滥,物情生怨。”《北齐书·段荣传》:“除山东大行臺、大都督,甚得物情。”《资治通鉴 梁纪二》(羊)祉性酷虐,不得物情。《陈书·后主纪》:“朕将虚己听受,择善而行,庶深鉴物情,匡我王度。”唐 孟浩然《上张吏部 诗》:“物情多贵远,贤俊岂遥今?”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彭晋叟》:“胡颖为浙西宪,政尚猛厉,物情不安。”宋 张抡《踏莎行 秋入云山》:“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上(刘宋平帝刘彧)以(刘)休若和厚,能谐缉物情,恐将来倾夺幼主,欲遣使杀之,虑不奉诏;《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吴喜轻狡万端,苟取物情。明 沉德符《野获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自丁亥有凌司马洋山殴诸生一事,大拂物情。”清 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华亭王文恭公宽然长者,于物情多所未諳。

物伤其类

wùshāngqílèi

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物色

wùsè

①原指形貌。《聊斋志异 妾杖击贼》妻尤骇甚,悔向之迷于物色。由是善颜视妾。妾终无纤毫失礼。《聊斋志异 甄后》刘惊喜曰:“子有异术,向日昧于物色。果能之,不敢忘也。”②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挑选:物色人才。《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夫寝梦期贤,往诰垂美,物色求良,前书称盛。

物是人非

wùshìrénfēi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景物依然,人事已非。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三国魏 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物事wùshì

①事情。②东西,物品。《老残游记 第十六回》又兼之铺盖之外还有甚么应用的物事,他伙计知道放在甚么所在,妓女探手便得,若是别人放的,就无处寻觅了。③蔑称他人。犹家伙。

物听

wùtīng

众人的言论。《晋书·王敦传》:"天下荒弊,人心易动;物听一移,将致疑惑。"《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王安石)用八人分行天下,惊骇物听,动摇人心。宋 孔平仲《续世说·方正》:"贻范忧未数月,遽令起复,实骇物听,伤国体。"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娥》:"女以形迹诡异,虑骇物听,求即播迁。"

物图

wùtú

说明物产分布情况的图谱或图表。《汉书·王莽传中》:“司空致物图,考度以绳。”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司空主水土,责以其物也。”

物土

wùtǔ

①土地所产的物品。《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晋 袁宏《后纪·桓帝纪下》:“先王疆理天下,画为九壤,物土不同,风俗亦异。” ②选择合适的土地。《仪礼·既夕礼》:“筮宅,冢人物土。” 郑玄注:“物,犹相也。相其地可葬者,乃营之。”文选·潘岳《西征赋》:“在皇代而物土,故毁之而又復。”李善注:“在皇代物其土宜,故前毁之而今又復。” ③指土地。晋 皇甫谧《三都赋 序》:“其物土所出,可得披图而校。”唐 顾况《湖州刺史厅壁记》:“其英灵所诞,山泽所通,舟车所会,物土所产,雄於楚越。”

物外

wùwài

世外,世俗之外。飘然物外。唐 王维《桃源行》:“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物望

wùwàng

人望;众望。《晋书·石勒载记 下》:“张披与张宾为游侠,门客日百餘乘,物望皆归之,非社稷之利也,宜除披以便国家。”宋 苏舜钦《答杜公书》:“徒卷缩忧鬱,成疾病于胸中,内损天和,外隳物望,生平辛苦为善得令名,至此而削。”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 卷九》:“在吏部,举陆陇其、邵嗣尧、彭鹏,皆有清介之操,一时物望归之。” 章炳麟《箴新党论》:“有为既用事,欲收物望,树杨鋭、刘光第於军机。” 

物我wùwǒ彼此,外物与己身。《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均平物我与亲冤,始合西天本愿。

物务

wùwù

①事务。《东观记·陈宠传》:“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亲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为尚书,性纯淑周密慎重。”《资治通鉴 齐纪九》(彭城王元勰)敦尚文史,物务之暇,披览不辍。②宋代职官名。“监当物务”的省称。监州、府诸场、务、库、粮、料、院等事务。宋 沉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庆历中,諫官李兢坐言事謫湖南物务。”《宋史·职官志十二》:“诸州监物务等,自十五千至七千,凡三等。”

物物

wùwù

指人对于万物的役使、支配。《庄子·在宥》:“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成玄英疏:“不为物用而用於物者也。”晋·道支《逍遥论》:“物物而不物於物,则遥然不我得。”指为外物所役使。③各种物品,各样事物。《汉书·王莽传上》:“物物卬市,日阕亡储。”颜师古注:“物物卬市,言其衣食所须皆买之於市。”人人

物物交换

wùwùjiāohuàn

进行以货易货交易的行动或实践;以货易货。

物稀为贵

wùxīwéiguì

即“物以稀为贵”。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盖物稀为贵,理应然也。”

物性

wùxìng

像人与人之间那样,在考虑和重视人权和人性的同时,也要照顾和尊重“物性”和“物权”。 人与人间需要宽容礼让,同样,人与物及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也需如此。《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物序

wùxù

①谓时令变迁。南朝梁 江淹《赤亭渚诗》:“坐识物序晏,卧视岁阴空。”南朝梁 何逊《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唐 骆宾王《冒雨寻菊序》:“坠白花於湿桂,落叶蔕於疏藤,虽物序足悲,而人风可爱。”②事物的规律。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wùyǐlèijù

rényǐqúnfēn

类:同一类。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用于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参见“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wùyǐqúnfēn

解释见“物以类聚”。《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南史·王融传》:“物以群分,方以类聚。君长东隅,居然应嗜此族。”

物议

wùyì

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止息物议。不屑物议。受人物议。《资治通鉴 齐纪十》今新去此官而以臣代之,必招物议。《资治通鉴 随纪三》臣恐物议以为陛下‘官不择贤,专私所爱,’斯亦不便之大者。《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时朝野物议,咸愿登封。《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上(德宗李适)颇闻之,谓(窦)参曰:“(窦)申必为卿累,宜出之以息物议。”参再三保其无他,申亦不悛。

物议沸腾

wùyìfèiténg

议论纷纷。指舆论强烈。宋 苏舜钦《诣匦疏 景佑五年》:“降麻之后,物论沸腾,故疾缠其身,灾仍于国。”《明史 陈鼎传》:“物议沸腾,畏堂莫敢与难。”

物殷俗阜

wùyīnsúfù

物产丰盛,风俗淳厚。唐·郑启《开天传信记》:“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宋·王谠《唐语林·规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

物在人亡

wùzàirénwáng

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宋·曾会《重登潇湘楼》诗:“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麝月忙也笑道:‘这是晴雯的针线。’又叹道:‘真真物在人亡了!’”

物至则反

wùzhìzéfǎn

解释同“物极则反”。西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

物壮则老

wùzhuàngzélǎo

壮:壮实,强壮;老:老死。事物壮盛到了极点就会衰朽。指一切事物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老子 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苏轼《贺正启》伏以物壮则老,肃役所以成岁功;否终必倾,反复然后知天意。

副词,不,不要:请动手。谓言之不预(不要说没有预先说过)。

勿齿

wùchǐ

①不愿意提及。表示鄙视。《庄子·列御寇》:“施於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勿齿。”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一二鉅子,尚倡为苏黄之派;又降则力摹临川;又降则非后山、简斋,众咸勿齿。”②不录用。《旧唐书·玄宗纪上》:“三月戊申,詔自今内外官有犯赃至解免以上,纵逢赦免,并终身勿齿。”《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年》:“涪州刺史周利贞等十三人,皆天后时酷吏,比周兴等情状差轻,宜放归草泽,终身勿齿。”

勿怠勿忘

wùdàiwùwàng

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记。告诫不要懈怠,不要忘记。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待勿忘!”

勿虑wùlǜ犹无虑。概略,大旨。《西游记第九十三回》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勿虑,即‘无虑’。言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使众,道虽未备,而大较已存乎此也。”

勿论

wùlùn

不追究;不谈。《汉书 霍光传》会奏上,因署(淳于)衍勿论。《旧唐书·裴度传》:“上曰:‘前事勿论,直言此时如何处置?’”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 卷一》:“(唐宣宗)初听政,谓宰相曰:‘佛者虽异方之教,深助理本,所可存而勿论,不欲过毁,以伤令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姑勿论提倡出甚么道理,先问他被提倡的懂得不懂,再提倡不迟。”

勿忘在莒

wùwàngzàijǔ

比喻不忘本。《吕氏春秋·直谏》:“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勿药有喜

勿药之喜

wùyàoyǒuxǐ

勿:不要。祝贺人病愈。《周易·无妄》:“无妄之疾,勿药有喜。”《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帝(宋高宗)赐诏曰:“卿(秦桧)比失调护,日冀勿药之喜,遽览封奏,深骇听闻。加意保摄,以遂平复,副朕所望。”

勿已

wùyǐ

犹无已。不得已;不能止。《管子·戒》:“臣闻之:消息盈虚,与百姓詘信,然后能以国寧。勿已者,朋其可乎?”《庄子·徐无鬼》:“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攖。”郭象注:“若未能已,则莫若脩己之诚。”《庄子·徐无鬼》勿已则隰朋可。列子·力命》:“小白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

wù I.

①一年生草本植物,似芜菁,花紫红色,可供观赏,兼作蔬菜。亦称“菲”。②有机化合物,白色片状晶体,由煤焦油制得。③参见“芴漠wùmò”。II.古同“忽”,忽然。

芴漠

wùmò

指寂漠,寂静。《庄子·天下》:“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成玄英疏:“妙本无形,故寂漠也。”陆德明释文:“芴,元嘉本作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