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 | wǔ | ①地支的第七位,属马。②用于计时:午时(白天十一点到一点)。午间。午饭。午睡。午休。午夜(半夜、子夜)。③古同“忤”、“迕”,逆,背。 |
午窗 | wǔchuāng | 向阳的窗户,相反于阴凉的“北窗”。宋·曹邍yuán《午窗》:“午窗破梦角巾斜,自涤铜铛煮茗芽。满院绿苔春色静,冥冥细雨落桐花。”宋 朱淑真《眼儿媚 词》:“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
午错 | wǔcuò | 刚过午;午后。《红楼梦》第二四回:“你到午錯時候來領銀子,後日就進去種花兒。” |
午门 | wǔmén | 指午朝门。帝王宫城的正门,是群臣待朝或候旨的地方。《封神演义 第二十七回》大师传令:“百官暂回,午门相会。” |
午牌 | wǔpái | 揭报正午的时牌。借指正午。《官场现形记第一回》那时候已有午牌过后,家里人摆上饭来,叫他吃也不吃。 |
午桥庄 | wǔqiáozhuāng | 唐宰相裴度的别墅名。至宋为张齐贤所有。其地在今河南洛阳。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唐·白居易《奉和裴令公 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诗:“只添丞相阁,不改午桥庄。”《宋史·张齐贤传》:“归洛,得裴度午桥庄,有池榭松竹之盛,日与亲旧觞咏其间,其意旷适。”亦省称“午桥”。唐·刘禹锡《洛中春末送杜录事赴蕲州》诗:“君过午桥回首望,洛城犹自有残春。”宋·陈与义《临江仙》词:“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都是豪英。”参见“午桥泉石”。 |
午桥泉石 | wǔqiáoquánshí | 唐宰相裴度因不满宦官擅权,于洛阳郊外建午桥庄别墅,日以泉石诗酒自娱。后因以"午桥泉石"为山林隐居之典实。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谢方叔惠国,自寳祐免相,归江西寓第,从容午桥泉石凡一纪馀。” |
午天 | wǔtiān | 中午。宋 程颢《偶成诗》:“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望花,一本作“傍花”。清 曹寅《集馀园看梅同人限字赋诗追忆昔游有感而作》:“午天一梦空花碎,处处飞鸿印爪泥。” |
午阴 | wǔyīn | 中午的阴凉处。常指树荫下。宋 苏舜钦《寄题赵叔平嘉树亭诗》:“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宋 周邦彦《满庭芳词》:“风老鶯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宋 陆游《散策至湖上民家诗》:“农事正看春水白,客途渐爱午阴凉。” |
午枕 | wǔzhěn | 午睡的枕头。多指午睡。宋 王安石《独卧诗之三》:“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鉤。”宋 王安石《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明 文徵明《四月诗》:“抛书寻午枕,新暖梦依微。” |
仵 | wǔ | ①对等,相匹敌。②违背。③姓。 |
仵作 | wǔzuò | 旧时官府中检验命案死尸的人;法医。《水浒传第四十回》监斩官忙施号令,仵作子准备扛尸。《红楼梦 第24回》:贾琏生恐有变,又命人去和王子腾说,将番役仵作人等叫了几名来,帮着办丧事。 |
忤 | wǔ | 逆,不顺从:忤耳(逆耳)。忤旨。忤逆(a.背犯,违反;b.不孝顺父母)。忤视(逆视、抗视、正视相看)。《懿行集》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庄子·刻意》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汉书霍光金日磾传》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资治通鉴 汉纪十》数因酒忤丞相。丞相乃奏案:《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后以摧折权豪忤旨,坐免。《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五》(田)丰强谏忤(袁)绍,绍以为沮众,械系之。《晋书 文帝纪》会(文)钦计事与(诸葛)诞忤,诞手刃杀钦。《资治通鉴 晋纪十》(刘)殷为相,不犯颜忤旨,然因事进规,补益甚多。《晋书 陶潜传》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三》(李)罕之勇而无谋,性复贪暴,意轻(张)全义,闻其勤俭力穑,笑曰:“此田舍一夫耳!”全义闻之,不以为忤。《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八》(陈)升之与(王)安石忤,安石数侵辱之,升之不能堪,称疾卧家逾十旬,会母丧而去。明 冯梦龙《智囊 卷一 上智部 总序》或先忤而后合,或似逆而实顺。《聊斋志异 叶生》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 |
忤恨 | wǔhèn | 违逆;反对。《汉书·刘向传》:“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王先谦补注引王念孙曰:“恨,读为‘很’。忤,逆也;很,违也。谓与王凤相违逆,非谓相怨恨也。”《汉书·王莽传上》:“於是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魏书·刘洁传》:“诸阿附者登长,忤恨者黜免。”《明史·宦官传一·王振》:“所忤恨,輒加罪謫。”《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 |
忤慢 | wǔmàn | 同“忤嫚” :违抗怠慢。 《红楼梦 第20回》:只是父亲叔伯兄弟中,因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忤慢,只得要听他这句话。 |
忤逆 | wǔnì | 不孝顺(父母):忤逆不孝。《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母即向女曰:“忤逆婢不遵父母命,今欲以儿代若姊,儿肯之否?” |
忤时 | wǔshí | 不合流俗。《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六》然以忤时相意,竟坐不称职,罢归。《二刻拍案惊奇 卷四》公祖大人直道不容,以致忤时。敝乡士民迄今廑想明德。 |
忤视 | wǔshì | 正面看;面对面看。《战国策·燕策三》:“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汉书·金日磾传》:“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 |
忤物 | wǔwù | 指触犯人,或与人不合。《魏书·文苑传·邢昕》:"昕好忤物,人谓之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初,(韩)通与帝(宋太祖赵匡胤)同掌宿卫,军政多决于通。通性刚而寡谋,言多忤物,人谓韩瞠眼。金 王若虚《复之纯 交说》:"狂生既以《交说》规慵夫,己寻以忤物获罪,杜门索居,将无意於世。"明 方孝孺《叶友直处士像赞》:"不峣峣yáoyáo(性格刚直)以忤物,不汩汩gǔgǔ(沉没,沦落)以阿世(迎合世俗)。" |
忤意 | wǔyì | 违逆心意。《后汉书·窦宪传》:“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尚书僕射郅寿、乐恢并以忤意,相继自杀。”《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或有忤意,辄加以虐刑。《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左右忤意,往往有刳斫者。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事叔至孝》:“叔以小故忤意,坚卧不起。” |
忤旨 | wǔzhǐ | 违抗旨意。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玄既篡位,将改置直馆,问左右:“虎贲中郎省,应在何处?”有人答曰:“无省。”当时殊忤旨。《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参议伯降以下,凡钩考违惰耗失等事,及参议王臣济尝言新钞不便忤旨,各款伏。 |
仵作 | wǔzuò | 旧时官府中检验死伤的差役。亦称以代人殓葬为业的人。《老残游记 第十五回》(王)子谨心里觉得仵作相验,实非中毒;自己又亲身细验,实无中毒情形。 |
迕 | wǔ | ①相遇:相迕。②违背,相抵触;得罪:迕目(反目,不和睦)。违迕。莫敢复迕。《后汉书·袁绍传》:“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迕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高宗李治)下诏曰:“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待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聊斋志异 巧娘》妇曰:“远烦寄书,当何以报?”又熟视(傅)生, 笑问:“何迕巧娘?”生言:“不自知罪。”《聊斋志异 姬生》南阳鄂氏,患狐,金钱什物,辄被窃去。迕之,祟益甚。 |
迕道 | wǔdào | 违背事物的自然规律。《庄子·天道》:“倒道而言,迕道而説者,人之所治也。”成玄英疏:“迕,逆也。不识治方,不知次序,颠倒道理,迕逆物情,适可为物所治。” |
迕意 | wǔyì | 谓不顺心,不得意。宋 秦观《答朱广微》诗:“人生迕意十八九,月得解颜能几度!”《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仍言今日天子与宰臣以迕意逐贤人,责臣不敢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