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 | wǔ | ①欺负,轻慢: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侮蔑(轻视,轻蔑)。欺侮。不可侮。《庄子·庚桑楚》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庄子·天下》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墨子《兼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聊斋志异 甄后》益惶恐,曰:“何处天仙,未曾拜识。前此几时有侮?” ②古代奴婢的贱称。 |
侮夺 | wǔduó | 侮慢他人,侵夺他人所有之物。《孟子·离娄上》:“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赵岐注:“为恭敬者,不侮慢人;为廉俭者,不夺取人。有好侮夺人之君,有贪陵之性,恐人不顺从其所欲,安得为恭俭之行也!”参见“侮人”、“夺人”。 |
侮法 | wǔfǎ | 藐视和歪曲法令。《隋书·刑法志》:“留尚书比部,悉使备文,若班下州郡,止撮机要。可无二门侮法之弊。”唐 白居易《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絳之郡有主壻者,怙宠侮法,豪夺人利。”《杨家将 第二十回》今如此侮法,不正其罪,何以激励边将? |
侮慢 侮嫚 侮谩 | wǔmàn | 对人轻忽,态度傲慢,乃至冒犯无礼。《资治通鉴 随纪六》(隋炀)帝谓侍臣曰:“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 《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杨钊以告,心喜,因侮慢(杨)慎矜;慎矜怒。(李)林甫知与慎矜有隙,密诱使图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峒寇李元砺伪请降,以书辞侮嫚,不许。元砺遂犯南雄州,官军大败。叶圣陶《倪焕之十五》:“虽然来信中多少含有侮慢的成分,可是还不到该受责备的程度。” 郭沫若《蔡文姬第二幕》你想,我们的祖先冒顿单于,他是打败过高祖,侮谩过吕太后的人。 |
侮人 | wǔrén | ①指欺侮自己的人。《国语·周语中》:“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鬩,侮人百里。’” 韦昭注:“兄弟虽以谗言相违佷,犹以禁御他人侵侮己者。百里,諭远也。”②欺侮轻慢别人。《孟子·离娄上》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汉 扬雄《法言·五百》:“何如动而见侮?曰:侮人。”李轨注:“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
侮辱 | wǔrǔ | 欺侮羞辱;使蒙受耻辱。他的话是蓄意的侮辱。 |
侮亡 | wǔwáng | 指打击、施压力于已有灭亡征象的国家。《汉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 孔传:“弱则兼之,闇则攻之,乱则取之,有亡形则侮之。”《旧唐书·武宗纪》:“夫天之所废,难施继絶之恩;人之所弃,当用侮亡之道。” 宋 王安石《敕牓交趾》:“天示助顺,已兆布新之祥;人知侮亡,咸怀敌愾之气。” |
侮文 | wǔwén | 歪曲法律条文以行私作恶。《梁书·武帝纪下》:“侮文弄法,因事生姦。”《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老农惧于祗应,俗吏因以侮文。宋 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二》:“其始则教以侮文,侮文不可得,则欺诬以取之。” |
武 | wǔ | ①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②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③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xíng)不数武。《聊斋志异 婴宁》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聊斋志异 凤阳士人》顾数武之外,即有村落,遂同行。④指使用武力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国语·晋语三》:“且战不胜,而报之以贼,不武。”《左传·僖公三十年 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⑤姓。 |
武贲 | wǔbēn | 即虎贲。勇士之称。唐人避太祖李虎讳改。《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又令武贲持鈒马上,称警跸,以至同州。《陈书·高祖纪上》:“以公嶷然廊庙,为世鎔范,折衝四表,临御八荒,是用锡公武賁之士三百人。”宋 梅尧臣《依韵和李君读余注 孙子》:“将为文者备,岂必握武賁。” |
武弁 | wǔbiàn | 武冠和武官。《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刘蕡曰:(宦官)首一戴武弁,疾文吏如仇雠;足一蹈军门,视农夫如草芥。《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宋徽宗)尝开献书之路,而以书献者,有自布衣取甲科以令百里,或加秩一等,或解武弁而寄寺监丞、之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王稽中言:近日将臣子弟,皆以武弁为耻。”帝(宋孝宗)曰:“此言甚合朕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二》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馀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明史卷二十二 熹/喜宗》国家文武并用,顷承平日久,视武弁不啻奴隶,致令豪杰解体。 |
武不善作 | wǔbùshànzuò | 意思是既动武就不能讲斯文。《西游记》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处不得留情,一时间伤了你的性命。”《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从来‘武不善作’,邓九公合褚一官便都有摘了帽子,甩了大衣,盘上辫子,又在短衣上缩紧了腰,叫了四个人进来捆那绳扛。 |
武昌剩竹 | wǔchāngshèngzhú | 比喻尚可备用的材料。《晋书 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作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钉)装船。其综微密,皆此类也。”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小引》顾逸事新语可佐谈资者,乃先是所罗而未及付之于墨,其为柏梁余材,武昌剩竹,颇亦不少。意不能恝,聊复缀为四十则。 |
武昌鱼 | wǔchāngyú | 三国吴嗣主孙晧从建业迁都武昌,丞相陆凯进谏,疏中引童谣:“寧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见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武昌鱼指武昌附近所产的团头鲂。唐 岑参《送费子归武昌诗》:“秋来倍忆武昌鱼,梦著只在巴陵道。”明 李贽《与刘肖川书》:“但恐檀越远去,外护无依,不肖当为 武昌鱼,任人膾炙矣。”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
武成 | wǔchéng | 谓军事上的胜利。亦是书名。《尚书·武成》:“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蔡沉集传:“燔柴祭天,望祀山川,以告武功之成。”《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晋 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伏惟大晋,应天顺民,武成止戈。” 明 宋濂《送钱允一还天台诗序》:“上将亲御袞冕郊祀天地,大告武成。” |
武丁 | wǔdīng | ①商代国王名。后世称为高宗。盘庚弟小乙之子。相传少时生活在民间,即位后,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力求巩固统治。在位五十九年。《史记 太史公自序》武丁得说,乃称高宗。②古代传说中仙人名。姓成,名武丁。 |
武断 | wǔduàn | ①主观轻率地判断。以威势妄断是非。主观,盲目自信。唐 刘禹锡《祭虢州杨庶子文》:“比阳布和,战地尽辟;寿春武断,奸吏夺魄。” 《史记·平准书》:“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於乡曲。”司马贞索隐:“谓乡曲豪富无官位,而以威势主断曲直,故曰武断也。”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吾以古文称《尔雅》,鲜不疑吾为武断,为狂诞;吾岂无以自信哉?” ②谓妄以权势独断独行。唐 元稹《授刘悟昭义军节度使制》:“州里行信让之风,乡曲除武断之患。”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野有羣行之盗,里多武断之豪。”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邑人赵阎罗,原漏网之巨盗,武断一乡。” |
武断乡曲 | wǔduànxiāngqū | 指凭借势力在民间横行霸道。《史记 平准书》:“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清 蒲松龄《上孙给谏书》力之大者,则反持官府;力之小者,则武断乡曲。 |
武断专横 | wǔduànzhuānhéng | 武断:只凭主观想象作判断。专横:专制强横。形容凭借权势独断专行,蛮横跋扈。 |
武夫 | wǔfū | 武士;勇士。可指军人。一介武夫。《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介士武夫,饥寒力役,筋髓罄于土木,性命俟于沟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镇防军遽征逋课,窘迫凌辱,有甚于官,百姓不胜其酷,皆怀报复之心。武夫不识缓急,乃至于此。明·清溪道人《禅真逸史 第三十一回》某乃败军之将,一介武夫,诸将军智勇足备,何下问于小将也。 |
武侯 | wǔhòu | 三国蜀诸葛亮死后谥为忠武侯,后世称之为武侯。晋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四》:“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唐 杜甫《古柏行之二》:“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唐 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诗》:“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宋 王安石《诸葛武侯诗》:“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陈衍《元诗纪事·范五老》:“(范)每战必胜,尝有诗:‘……男儿未了功名债,羞听人间説武侯。’” |
武健 | wǔjiàn | ①勇武刚健。《史记·酷吏列传序》:“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明史·佞幸传·陆炳》:“炳武健沉鷙,长身火色,行步类鹤。” ②指勇武刚健的人。宋 苏轼《策别·厚货财二》:“天下武健,岂有常所哉?山川之所习,风气之所咻,四方之民一也。昔者战尝用之矣。” |
武进 | wǔjìn | 谓恃武冒进。《孙子·行军篇》:“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
武竞 | wǔjìng | 诉诸武力。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
武爵武任 | wǔjuéwǔrèn | 依据战功的大小给以爵位和官职。《商君书 去强》:“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 |
武陵 | wǔlíng | 武陵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楚国灭方国庸(今湖北竹山一代)而置汉中郡(汉水之中之意),另设武陵县;武陵之名源于竹山境内的武陵河(今堵河,汉江最大支流)。后秦灭楚,楚人南迁,武陵,大庸等地名也随之南迁至湖南常德武陵山一带,这也是西汉武陵县与武陵郡异地同存的原因。宋 黄庭坚《水调歌头 游览》:“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参见“武陵源”。 |
武陵源 | wǔlíngyuán | ①晋 陶潜《桃花源记载》:晋太元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见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村人自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遂与外界隔绝。后渔人复寻其处,“迷不復得”。后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唐 宋之问《宿清远峡山寺诗》:“寥寥隔尘事,何异武陵源。”唐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唐 王维《桃源行》:“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宋 王安石《即事诗之七》:“归来向人説,疑是武陵源。”亦作“武陵滩”、“武陵川”。唐 汪遵《东海诗》:“同作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唐 皇甫冉《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诗》:“寒侵赤城顶,日照武陵川;若览名山誌,仍闻招隐篇。”明 唐顺之《广德道中诗》:“倘遇秦人应不识,只疑误入武陵川。”②亦作“武陵溪”。东刘晨、阮肇入天台山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故。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南朝宋 刘义庆幽明录。唐 王之涣《惆怅词之十》:“晨肇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武陵溪。”元 无名氏《货郎旦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刘晨迷入武陵源。”元 曾瑞《留鞋记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刘晨曾入武陵溪。” 明 汤显祖《牡丹亭·寻梦》:“为甚呵,玉真重遡武陵源?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 |
武略 | wǔlüè | 指在行军打仗,指挥作战方面的才能。《东观汉记·丁綝传》:“(丁綝)伉健有武略。”《旧唐书·王忠嗣传》:“(忠嗣)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三国演义 第二二回》:“操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宋 吕蒙正《命运赋》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 |
武怒 | wǔnù | 威怒。《左传·昭公五年》:“奋其武怒,以报其大耻。”《汉书·王莽传上》:“盱衡厉色,振扬武怒。”《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宋 李觏《寄祖秘丞诗》:“健儿直我前,武怒足防备。”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中落之胄,故家荒矣,则喋喋语人,谓厥祖在,其为智慧武怒者何似,尝有閎宇崇楼,珠玉犬马,尊显胜于凡人。” |
武威 | wǔwēi | 军事威力。古代将军名号。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颜忠以党楚王受诛,颜俊以据武威见杀,得姓已来,无清操者,唯此二人,皆罹祸败。 |
武偃文修 | wǔyǎnwénxiū | 文治已实行,武备已停止,形容天下太平。亦“文修武偃”。明 汤显祖《还魂记·榜下》:“正此引奏,前日先生看定状元试卷,蒙圣旨武偃文修,今其时矣!”参见“偃武修文”。 |
武艺超群 | wǔyìchāoqún | 武艺:武术上的本领。也指军事、战斗的本领。形容武艺高强,超出一般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据这柴大官人,名闻寰海,声播天下的人,教头若非武艺超群,他如何肯荐上山?” |
武用 | wǔyòng | ①军用物资。晋 干宝《搜神记 卷六》:“马,国之武用。”②(发挥)军事才能。《晋书 武帝纪》于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聿修武用,思启封疆。《北史·厍狄盛传》:“(厙狄盛)性和柔,少有武用。”《北齐书·韩贤传》:“(韩贤)壮健有武用。” |
武帐 | wǔzhàng | 置有兵器的帷帐。帝王或大臣所用。《汉书·汲黯传》:“上尝坐武帐,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今御武帐,置兵阑五兵於帐中也。”王先谦补注引沉钦韩曰:“帐置五兵,盖以兰錡围四垂,天子御殿之制如此。有灾变,避正殿寝兵,则不坐武帐也。”一说,织有武士像的帷帐。《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一》:“(曹彬)性仁恕,清慎无挠,强记善谈论,清白如寒儒,宅帑无十日之畜;至坐武帐,止衣弋綈紵袍,素胡床而已。”王闿运《哀江南赋》:“天子宵衣罢食,将军武帐开筵。” |
武昭 | wǔzhāo | 谓武功。《资治通鉴·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功高而人乐其成,业广而敌怀其德。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是道也,天下其孰能当之哉!” |
碔 | wǔ | (碔砆)同“珷玞” |
碔砆混玉 | 比喻以假乱真,似是实非。 | |
鹉 | wǔ | 鹦鹉:见“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