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霸

wǔbà

其说法不一,一般指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在诸侯中势力强大,称霸一时。《孟子·告子下》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史记 魏公子列传》此五霸之伐也。

五百罗汉

wǔbǎiluóhàn

佛教语。常随释迦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法苑珠林卷七三》:“如来将五百罗常以月十五日於中説戒。”今寺庙罗殿多供奉“五百罗”。《西游记第二十回》五百罗汉闹喧天,八大金刚齐嚷乱。

五辟

wǔbì

wǔpì

五刑。《辞海》辟,法;刑。《说文》:“法也。必益切。”《汉书·霍光传》:“五辟之属,莫大不孝。”颜师古注:“五辟即五刑也。”《陈书·后主纪》:“元元黔庶,终罹五辟。”五君。《文选·班固》:“巽羽化于宣宫兮,弥五辟而成灾。”李善注:“五辟,谓王后,元帝也,成帝也,哀帝也,平帝也。”③五次征召。汉蔡邕《陈仲弓碑文》:“(陈寔)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唐黄滔《祭崔补阙》:“五辟三顾,悬榻开樽,不辞小国之权,益切高堂之养。”

五兵

wǔbīng

五种兵器。所指不一。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见《司兵》 郑玄注。《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范宁注:“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汉书·吾丘寿王传》:“古者作五兵。”颜师古注:“五兵,谓矛、戟、弓、剑,戈。”荀子《荣辱篇》: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庄子·天道》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习五兵,便乘骑,正可称武夫尔。②指军队。《晋书 文帝纪》兼九伐之弘略,究五兵之正度,用能战不穷武,而大敌歼溃。

五伯

wǔbó

①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 。《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闔閭、越句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彊殆中国。”颜师古注:“伯读曰霸。此五霸谓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也。”《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晋 刘琨《劝进表》是以齐有无知之祸,而小白为五伯之长。②同“五百”。《新唐书·苏世长传》:“初在陕,邑里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挞于廛,五伯疾其诡,鞭之流血,世长不胜痛,呼而走,人笑其不情。” 宋 岳柯《桯史·蠲毒图》:“(王涇)减死黥流,杖脊朝天门,中使涖焉,方覬其速毙, 涇 货五伯下其手,卒得活。” ③指东邓彪等五人,因字号中皆带“伯”字,故称。《后汉书·邓彪传》“邓彪字智伯 ……后仕郡,辟公府”唐 李贤《注引东观记》:“彪与同郡宗武伯、翟敬伯、陈绥伯、张弟伯,同志好,齐名,南阳号曰‘五伯’。”

五步成诗

wǔbùchéngshī

唐史青能五步成诗。后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清 沈炳震《唐诗金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

五采/五彩

五綵

wǔcǎi

①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清 姚鼐《登泰山记》: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②泛指多种颜色。

五彩斑斓

wǔcǎibānlán

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黑色的枝杈,红色的枣子,黄绿相间的树叶,五彩斑斓,迷人极了。”碧野《天山景物记》:“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

五彩缤纷

wǔcǎibīnfēn

五彩: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多种颜色;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各种颜色错杂繁复。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铺设得五彩缤纷,当中摆了姊姊画的那一堂寿屏,两旁点着五六对青烛。”峻青《地下水晶宫》墙壁上有着许多霜花似的花纹,在灯光的照耀下,满墙都放射着五彩缤纷的光芒,就好象是彩虹织成似的。

五藏六府

wǔcángliùfǔ

亦作“五脏六腑wǔzàngliùfǔ”。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窃,五藏六府。”清·俞樾《茶香室丛钞·长沮桀溺语》:“五藏六府,尚有未洁。”

五常

wǔcháng

①指旧时的五种伦常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尚书·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孔颖达疏:“五常即五,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②谓金、木、水、火、土五行。《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庄子·天运》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云笈七籤 卷三五》:“夫禀五常之气,有静有燥。”《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人生天地之间,禀五常之气;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长在。③谓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贤良策一》:“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飭也。”《周书·武帝纪下》:“人肖形天地,禀质五常。”唐 柳宗元《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可以常行之也。”《水浒传 第一一○回》:“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④即五伦。明 陶宗仪《辍耕录·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絶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⑤指三国蜀马良兄弟五人。他们的字都有‘常’字,故称。《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五车腹笥

wǔchēfùsì

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7卷:“说起他聪明,就如颜子渊闻一知十;论起他饱学,就如虞世南五车腹笥。”

五车书

wǔchēshū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说的是惠施的方术很多,本事很大,他读的书要五辆车拉,后遂用“五车书”指书多或形容读书多,学问深。参见“学富五车”。

五尺竖子

五尺童子

五尺之童

五尺之僮

wǔchǐshùzǐ

wǔchǐtóngzǐ

wǔchǐzhītóng

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培根笛卡儿之学说》:“欧美五尺童子所莫不钦诵,而吾国人所当探求其故者也。”

五臭

wǔchòu

五种气味。《庄子·天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成玄英疏:“五臭,谓羶、薰、香、鯹、腐。”按,礼记·月令中代表四时之“臭”,亦共五种:春为羶,夏为焦,中央为香,秋为腥,冬为朽。指五种有气味的植物。《管子·地员》:“五粟之土……五臭生之:薜荔、白芷、蘪芜、椒、连。”

五大三粗

wǔdàsāncū

形容人高大粗壮,体格魁梧。梁斌《播火记》:“猛回头,身后站着一个五大三粗的人,仔细一看是大贵。”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1章:“田福高五大三粗,也是个蛮汉,二杆子金强不敢顶嘴。”

五大夫

wǔdàifū

周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马的合称。礼记·王制“下大夫五人” 唐 孔颖达疏:“ 周 礼五等国,悉三卿、五大夫、二十七士。”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燕礼小臣作下大夫二人媵爵》:“大夫五人者, 崔灵恩所谓司徒之下置小宰、小司徒,司空之下置小司空、小司寇,司马事省置小司马一人是也。分言之曰卿曰大夫,合言之则三卿为上大夫,五大夫为下大夫。”

五德

wǔdé

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史记 孝文本纪》鲁人公孙臣上书陈终始传五德事,言方今土德时,土德应黄龙见,当改正朔服色制度。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温、良、恭、俭、让。③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智、信、仁、勇、严。④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玉有仁、智、义、礼、信五德。⑤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⑥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⑦东、西、南、北、中五方种的五色谷物。

五等爵

wǔděngjué

爵位名,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周书·武帝纪上》:“初令世袭州、郡、县者改为五等爵,州封伯,郡封子、县封男。”《晋书 文帝纪》昔先王选建明德,光启诸侯,体国经野,方制五等。

五典

wǔdiǎn

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尚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孔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蔡沉集传:“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②指《诗》《书》《易》《礼》《春秋》五经。 汉 荀悦 申鉴·政体》:“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五典以经之,群经以纬之。”后汉书·朱浮传》:“五典纪国家之政,《鸿范》别灾异之文。” 李贤注引礼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纪泰山铭》:五典敷暢,岁云嘉熟

五典三坟

wǔdiǎnsānfén

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明·张景《飞丸记·赏春话别》:“贯串百家诸子,沉酣五典三坟。”

五鼎

wǔdǐng

①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孟子·梁惠王下》:“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明 陆采《怀香记·钦赐异香》:“莫把年华空断送,整五鼎三牲脩供。” 明 沉受先《三元记·辞亲》:“前呼后拥,显亲扬名,也胜是死后三牲五鼎之祭。”②见“五鼎食”。

五鼎食

wǔdǐngshí

列五鼎而食。形容高官贵族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晋书·束晳传》:“夕宿七娥之房,朝享五鼎之食。”亦省作“五鼎 ”。 南朝梁 沉约《君子有所思行》:“无以五鼎盛,顾嗤三经玄。” 唐 白居易《把酒》诗:“朝飡不过饱,五鼎徒为尔。”

五鼎万钟

wǔdǐngwànzhōng

指高官厚禄。明·宋濂《永思堂记》:“如羊之跪乳,鸟之反哺,其乐将矢谁,视五鼎万钟若不能过之。”

五冬六夏

wǔdōngliùxià

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魏巍《山雨》:“不论白天黑夜,五冬六夏,她穿着件小破花褂子,在那儿放哨。”曲波《林海雪原》:“孔里向外冒水,像一串串馒头大的水珠子,五冬六夏不断。”

五都

wǔdōu

①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战国策·燕策一》:“王(齐宣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史记·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司马贞索隐:“五都即齐也。按,临淄是五都之一也。”②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a.以洛阳、邯郸、临菑、宛、 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於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b.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 ”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譙、许昌、鄴、洛阳为五都。”③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李善注:“五都,五方之都。”唐 韩愈《赠张童子序》:“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餼赂。”宋 贺铸《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十》:“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五斗米

wǔdǒumǐ

指五斗米道。②《晋书·隐逸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后用以指微薄的官俸。

五斗米道

wǔdǒumǐdào

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晋书 王羲之传》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王)凝之弥笃。

五斗折腰

wǔdǒuzhéyāo

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弯腰行礼。为微薄的俸禄而对上级卑躬屈膝。《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明 王世贞《鸣凤记》第五出:性秉钢坚,心贞冰洁,岂因五斗折腰。

五毒

参见“五刑”。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是指(音易)、(音月)、大辟。封建制五刑指《后汉书·袁绍传》:“故太尉杨彪,歷二司,元纲极位。(曹)操因睚眦,被以非罪,篣楚并兼,五毒俱至,触情放慝,不顾宪章。”《聊斋志异 冤狱》令又疑邻妇与私,搒掠之,五毒参至。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

五毒俱全

wǔdújùquán

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指违法乱纪,各种坏事都做。王朔《过把瘾就死》:“本来是掏个钱包进了监狱,出来就五毒俱全了。”

五端

wǔduān

中国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因此传统民俗中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五端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山丹花)。端午节那天各家要悬插“五端”。

五短身材

wǔduǎnshēncái

指人的身材矮小。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2回:“这个好汉祖贯两淮人氏,姓王名英。为他五短身材,江湖上叫他矮脚虎。”李准《参观》:“只见他五短身材,赤红脸,高鼻梁,一双细长眼睛,炯炯有神。”

五方杂处

五方杂厝

wǔfāngzáchǔ

wǔfāngzácuò

五方:东南西北中,泛指各处;处:住。形容大城市的居民,从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东汉 班固《汉书 地理志下》:“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此国人为何生一张猪嘴?而且语音不同,倒象五方杂处一般,是何缘故?

五坊

wǔfāng

机构名。唐有五坊,即雕、鹘、鹞、鹰、狗,供君主狩猎时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甲申,辽主以生日,纵五坊膺鹘gǔ

五风十雨

wǔfēngshíyǔ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宋·王炎《双溪诗钞·丰年谣(一)》五风十雨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

五福

wǔfú

“五福临门”最早出自《尚书·洪范》。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后来由于避讳等原因,“五福”也有了变化,如东汉桓谭在《新论·辨惑第十三》中就把“考终命”更改为“子孙众多”,后来的“五福”也就变成了“长寿、富贵、安乐、好德、子孙众多”了。

五服

wǔfú

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尚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孔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尚书·康诰》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孔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吉凶之五服,车旗宫室之禁。”郑玄注:“五服,王及公、卿、大夫、士之服。” 宋 王禹偁《北狄来朝颂》:“荷旃披毳,安知五服之仪!”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礼记·学记》:“师无当於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孔传:“五服,斩衰至緦麻之亲。” 孔颖达疏:“五服,斩衰也,齐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官场现形记 第五九回》:“黄麻子道:‘同高祖还在五服之内,是亲的,不算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雪渔道:‘ 忠烈公是五服之内的先伯。’”

五根

wǔgēn

佛学用语,一般指五种感觉器官,有时也指五无漏根又称五色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根。亦即司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五官及其机能。以此五者加上意根(心),则称为六根。

五更

wǔgēng

①古代乡官名。用以安置年老致仕的官员。②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五夜。南唐 李煜《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③特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将明时。唐 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宋 曾几《苏秀道中》:“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宋 贺铸《思越人/鹧鸪天 紫府东风放夜时》:“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五鼓

wǔgǔ

①五种鼓。②五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亦指第五更。清 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五谷不分

wǔgǔbùfēn

形容缺乏生产知识。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五谷不升

wǔgǔbùshēng

庄稼不生长。指灾荒之年。《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谓之大侵。”

五谷丰登

五谷丰熟

wǔgǔfēngdēng

wǔgǔfēngshú

五谷:指稻、黍(小米)、稷(高梁)、麦、菽(豆)泛指粮食作物;丰登:丰收上场打晒。形容农业丰收年景。《六韬 龙韬 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自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物康阜,真是升平世界。清·陈忱《水浒后传》第30回:“石城坚固,五谷丰熟,人民富庶。”

五羖

wǔgǔ

亦作:五羖大夫,指秦国大夫百里奚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史记·秦本纪》:“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 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汉 刘向《说苑·尊贤》:“(秦缪公)亲举五羖大夫於系缧之中。”亦省作“五羖”。 李白《南都行》:“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聊斋志异 五羖大夫》河津畅体元,字汝玉。为诸生时,梦人呼为“五羖大夫”,喜为佳兆。

五羖大夫

wǔgǔdàfū

羖:公羊。特指春秋虞有贤才的大夫百里奚。《史记·秦本纪》:“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早曰‘五羖大夫’。”唐·赵蕤《反经·是非》:“子之观我理秦,孰与五羖大夫贤乎?”

五羖皮

wǔgǔpí

五羊皮。《史记·卷五》:“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缪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五管

wǔguǎn

①指五脏的腧穴。《庄子·人间世》:“会撮指天,五管在上。”郭象注引李颐云:“管,腧也。五藏之腧皆在上。”庄子·大宗师》:“曲僂发背,上有五管。”成玄英疏:“傴僂曲腰,背骨发露。”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曲僂发背,上有五管。”②指今岭南地区。唐称广、桂、容、邕、安南五府为岭南五管。唐 韩愈《刘生诗》:“昔鬚未生今白头,五管歷徧无贤侯。”《旧唐书·地理志四》:“永徽后,以广、桂、容、邕、安南府,皆隶广府都督统摄,谓之五府节度使,名岭南五管。” 宋 苏轼《次韵刘湜峡山寺见寄》:“应怜五管客,曾作八州督。”

五光十色

wǔguāngshísè

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南朝梁 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全部穿着细狐、洋灰鼠之类;那面子更是五光十色。”

五鬼闹判

wǔguǐnàopàn

许多小鬼戏弄判官。剧目名。旧时也比喻居上位者被对自己不满或轻蔑的人所戏弄。鲁迅《小说旧闻钞·三保太监西洋记》:“惟其中有五鬼闹判一语,不知所出;以问余,亦无以应也。”鲁迅《小说旧闻钞 三保太监西洋记》惟其中有五鬼闹判一语,不知所出;以问余,亦无以应也。

五行八作

wǔhángbāzuò

泛指各行各业。老舍《龙须沟》第一幕:“五行八作,就没你这一行。”王朔《一点正经没有》:“我们这是国家的买卖,要涨得一起涨,五行八作蔬菜副食小百货——单个涨不允许。”

五行并下

wǔhángbìngxià

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应奉传》:“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五合六聚

wǔhéliùjù

比喻屡次聚合到一起。《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五侯

wǔhóu

①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参见“五侯九伯”。②指同时封侯的五人。成帝封其舅王谭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立红阳侯、王根曲阳侯、王逢时高平侯。文选·鲍照《数诗》:“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李善注:“书曰:成帝悉封舅王谭、王立、王根、王逢时、王商为列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汉书 王莽传》(王)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③指同时封侯的五人。东大将军梁冀擅权,其子梁胤、叔父梁让及亲属梁淑、梁忠、梁戟皆封侯。《后汉书·陈蕃传》:“前梁氏五侯,毒徧海内。”李贤注:“五侯谓胤、让、淑、忠、戟五人。”④指同时封侯的五人。桓帝封宦者单超新丰侯、徐璜武原侯、左悺上蔡侯、具瑗东武阳侯、唐衡汝阳侯。《后汉书·宦者传·单超》:“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⑤泛指权贵豪门。唐 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明 刘绩《早春寄白虚室 诗》:“残雪未消双凤闕,春风先入五侯家。”清 龚自珍《摸鱼儿词》:“五侯门第非儂宅,賸可五湖同去。”

五侯九伯

wǔhóujiǔbó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海。

五侯蜡烛

wǔhóulàzhú

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后用以形容豪门权势的显赫景象。清·陈维菘《喜迁莺》词:“千载鱼灯,五侯蜡烛,赢得三春梦短。”

五侯七贵

wǔhóuqīguì

泛指达官显贵。唐·李白《流夜郎赠卒判官》诗:“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阿英《灯市》:“天子以至于五侯七贵,又为什么要提倡灯会呢?”

五湖

wǔhú

①古代吴越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吴县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 ……其泽藪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郑玄注:“具区、五湖在吴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具区,即太湖。(2)即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於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选·郭璞《江赋》:“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唐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明 归有光《沧浪亭记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3)太湖及附近四湖。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徐天祐注引韦昭曰:“胥湖、蠡湖、 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南江东注於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4)太湖附近的五个湖。《史记·夏本纪》“震泽致定”唐 张守节《正义》:“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②江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司马贞索隐:“五湖者,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明 杨慎《丹铅总录·地理》:“王勃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 青草二也,鄱阳三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洮滆,今江苏长荡湖、西滆湖。彭蠡,今鄱阳湖。青草,今洞庭湖东南部。③指洞庭湖。唐 杜甫《归雁诗》:“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朱鹤龄注:“雁至衡阳则回。此五湖当指洞庭湖言。”④近代称华中、华东五大著名湖泊。即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和太湖。⑤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於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可泛指江湖。晋 葛洪《抱朴子·正郭》:“法当仰隮商洛,俯泛五湖,追巢父於峻岭,寻渔父於沧浪。”唐 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诗》:“我纵五湖棹,烟涛恣崩奔。”唐 温庭筠《利州南渡》:“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宋 吴文英《八声甘州 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五湖倦客指范蠡)清 李渔《巧团圆·闻诏》:“从今后呵,纔知道隐三湘泛五湖,这仙缘没福难图。”

五湖四海

wǔhúsìhǎi

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五湖:一般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四海: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五湖。”《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唐·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五壶浮漏

wǔhúfúlòu

由五个壶组成的漏壶,古代的一种计时器。由五个壶组成的漏壶,古代的一种计时器。《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以太子中允沈括提举司天监,始制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参见"漏壶"。

五花八门

wǔhuābāmén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2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郭沫若《革命春秋 北伐途次》湖北的省政府在当时真正是一种鱼龙漫衍的“模范政府”,那个委员会五花八门地是什么人品都有。

五花大绑

wǔhuādàbǎng

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人方式。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二:“顺着捆来横着绑,五花大绑吊在二梁上。”柯岩《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一瞬之间,他已被五花大绑起来。粗大的杠子立即压折了他的双腿。

五花马

wǔhuā

①可简称五花。唐人喜将骏马鬃毛修剪成瓣以为饰,分成五瓣者,称“五花马”,亦称“五花”。唐 杜甫《高都护骢马行》:“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仇兆鳌注引郭若虚曰:“五花者,剪鬃为瓣,或三花,或五花。” 唐 无名氏《白雪歌》:“五花马踏白云衢,七香车碾瑶墀月。”一说,“五花马,谓马之毛色作五花文者。”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唐 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加皮的别名。宋 洪迈《容斋四笔·雷公炮炙论》:“五花者,五加皮也。叶有雄雌,三叶为雄,五叶为雌。”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五加》:“此药五叶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③即五行阵。清 洪栋园《后南柯·伐檀》:“只要五花应节,四正相维,八阵非常,物情相制本阴阳,垤鸣雨至占卦象。”

五花杀马

wǔhuāshāmǎ

毛色凋落的马。比喻年老体衰。

五黄六月

wǔhuángliùyuè

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7回:“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1章:“五黄六月烟反潮,抽着又灭了。”

五荤

wǔhūn

五种有辛辣味的蔬菜。佛教指大蒜、韭菜、薤xiè、葱、兴渠(根像萝卜,气味像蒜) 《西游记第八回》(八戒)遂此领命归真,持斋把素,断绝了五荤三厌,专候那取经人。

五积六受

wǔjīliùshòu

形容不便活动,只能呆板地坐着。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9回:“这五积六受的甚么模样?可是叫亲家笑话。”

五脊六兽

wǔjíliùshòu

形容因有非分之想而忐忑不安。老舍《四世同堂》:“这些矛盾在他心中乱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兽的不大好过。”

五季

wǔjì

①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五季生齿凋耗,太祖受命,太宗、真宗继圣承祧,休养百姓,今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宋·叶绍翁《南屏兴教磨崖》:“钱塘自五季以来,无干戈之祸。”宋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清·恽敬《西楚都彭城论》:“后世如六朝之割裂,如五季之紊乱,草泽英雄,崛起一时。”陈天华《猛回头》:“到五季,又是个,外强中弱,俺同胞,遭杀戮,好不心伤。”②中医以四时配五行而为五季,即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③自然原则中五季即:生、长、化、收、藏。

五纪

wǔjì

①《尚书·洪范》:“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厤数。”孔颖达疏:“凡此五者,皆所以纪天时,故谓之五纪也。”《旧唐书·代宗纪》:“叶五纪者,建号以体元;授四时者,布和而顺气。” 明 张居正《万寿无疆颂》:“布历推筴,仰测鸿蒙;三统五纪,四分九宫;机智可尽,太虚无穷。”②《庄子·盗跖》说:“五纪六位,将何以为别乎?”清人郭庆藩《疏》:五纪:仁、义、礼、智、信是也。六位:君、臣、父、子、夫、妇也,亦言父、母、兄、弟、夫、妻。③一纪为十二年,五纪为六十年。《南齐书·高帝纪论》:“ 宋氏正位八君,卜年五纪。” 唐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多是抚州写,今来五纪强。” 宋 苏轼《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诗之二:“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

五技鼠

wǔjìshǔ

即鼫鼠shíshǔ。在诗文中常用来比喻技能多而不精的人。在古籍《荀子·劝学》、《劝学篇》等都有提及。荀子《劝学篇》:“五技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渎,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鼫鼠五能,不成伎术。

五讲四美

wǔjiǎngsìměi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指新时期人们行为准则。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满面通红地后躲,左右张望:‘别别,五讲四美。’”吴茂盛《驻京办》第一章:“什么是‘五讲四美’,想想自己的名字就知道怎么做了。”

五角六张

wǔjiǎoliùzhāng

角、张:星宿名。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梦里几回富贵,觉来依旧凄惶。今日是千年一遇,叩头莫五角六张。”清·沈涛《铜熨斗斋随笔·五角六张》:“五角六张,盖乖角、乖张之意,犹今言七颠八倒。”

五教

wǔjiào

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左传 季梁谏追楚师》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汉书 王莽传》主司人道,五教是辅,帅民承上,宣美风俗,五品乃训。《晋书 武帝纪》敦喻五教,劝务农功,勉励学者,思勤正典,无为百家庸末,致远必泥。旧唐书·玄宗纪下:“敦风劝俗,五教攸光。” 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唐人对司徒的别称。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门生故吏而告之。”此指唐司徒裴璩 。宋 洪迈《容斋四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

五津

wǔjīn

长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五大渡口的合称。晋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曰万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涉头津 ……五曰江南津。”五津皆在蜀中,因用以泛指蜀地。南朝 梁元帝《荆州长沙寺阿育像碑》:“郤望五津,距青莲之洞,傍临三天,带明月之流。”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城闕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五经

wǔjīng

①五部儒家经,即诗、书、易、礼和春秋。其称始于武帝建元五年。其中礼,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新唐书·百官志三》:“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②古代的五种礼制。《礼记·祭统》:“礼有五经,莫重於祭。”郑玄注:“礼有五经,谓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③指德、义、礼、法、权辅弼国政的五项措施。《管子·五辅》:“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故曰五经既布,然后逐姦民。”尹知章注:“六兴、七体、八经、五务、三度,此五者可以辅弼国政也。”④五脏的经脉。《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张隐菴集注:“五经并行者,通灌于五藏之经脉也。”⑤中医以素问、灵枢经、难经、金匮要略、甲乙经为五经。

五经扫地

wǔjīngsǎodì

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五就

wǔjiù

五匝。《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郑玄注:“五就,五帀也。”②《孟子·告子下》:“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赵岐注:“伊尹为汤见贡於桀,不用,而归汤。汤复贡之,如是者五。思济民,冀得施行其道也。”五就,五次归于。后因以借指辛劳治国的贤臣。《陈书·后主纪》:“但空劳宵梦,屡勤史卜,五就莫来,八能不至。”

五魁

五经魁

wǔkuí

jīngkuí

①饮酒时搳拳,猜双方出指总数为五的用语。《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叫来的相公搳拳打通关、五魁、八马,早已闹的烟雾尘天。”②乡试的前五名,在发榜时是最后从第五名倒填至第一名。《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赵温急的跳脚,等到晚上,街上人说榜都填完了,只等着“填五魁”了。贺根知道没了指望,方才回寓。

五劳七伤

wǔláoqīshāng

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糊突虫云:'我会医五劳七伤。'”清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大同之世,生人最乐,内无五劳七伤之感,外极饮食、宫室、什器、服用、道路之精。”

五雷

wǔléi

①即五雷法。《水浒传 第八十九回》公孙胜在阵中仗剑作法,踏罡布斗,敕起五雷。明 张居正《得道长生颂》:“法太乙以命将,按五雷以治兵。”明 汤显祖《牡丹亭·诊祟》:“再痴时,请箇五雷打他。”②雷。《天地会诗歌选·把守乾坤圈歌》:“忠心义气为兄弟,奸心必定五雷焚。”高玉宝《高玉宝第十章》:“周长安,你这个忤逆不孝、遭天打五雷劈的东西!”

五雷轰顶

wǔléihōngdǐng

比喻不得好死。老舍《龙须沟》:“要是我从中赚一个钱,天上现在有云影,教我五雷轰顶。”古华《芙蓉镇》第二章:“真是五雷轰顶!她顿时就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

五礼

wǔlǐ

①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②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并撰吉凶宾军嘉五礼,一千馀卷,帝称制断疑焉。

五里雾中

wǔlǐwùzhōng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郭沫若《关于非正式五人小组》:“对于政协各项协议不大明了的朋友,或许到现在都还在五里雾中吧。”

五利

wǔlì

①五种利益、好处。②战时随机应变的五项原则。指“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孙子兵法 九变》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而用之矣。③汉方士栾大的称号。

五两

wǔliǎng

①谓两只配成一双。《诗·齐风·南山》:“葛屨五两,冠緌双止。”朱熹集传:“两,二履也。”王夫之稗疏:“按此‘五’字当与伍通,行列也。言陈履者,必以两为一列也。乃与冠緌必双,男女有匹之义合。”②犹言五匹。《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贾公彦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束五两。”郑玄注:“纳币谓昏礼纳徵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今谓之匹。”③五兵技巧。《吕氏春秋·简选》:“晋文公造五两之士五乘,鋭卒千人。”高诱注:“两,技也,五技之人。”陈奇猷校释引金其源曰:“五两即五技,亦即五兵。士谓勇士。五两之士,谓能用五兵技巧之勇士也。”④代称能用五兵技巧的勇士。章炳麟《封建考》:“夫晋之五两,吴之多力、利趾,越之习流,魏之武卒, 秦之鋭士,虽出征调,犹选练中程。”⑤亦作“五緉”。古代的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籍以观测风向、风力。文选·郭璞《江赋》:“覘五两之动静。”李善注:“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繫其巔,立军营中。’许慎《淮南子注曰》:‘綄,候风也,楚人谓之五两也。’”《文选·江赋》李善注引许慎语说:“綄,侯风也,楚人谓之五两也。”王周《船具诗序》说:“有樯,有五两,有帆,所以使风也。”南朝齐 释宝月《估客乐四首》:“初发扬州时,船出平津泊。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博。”(此指桅杆)唐 独孤及《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斐侍御诗》:“东风满帆来,五两如弓弦。”五代 佚名《敦煌曲子词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宋 贺铸《木兰花词》:“朝来著眼沙头认,五两竿摇风色顺。”明 张四维《双烈记·虏循》:“被他火箭飞来紧。我船五緉见火就着。”

五陵

wǔlíng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接受了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眷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徙者居住。以后,汉惠帝刘盈在此修建安陵汉景帝修建阳陵,汉武帝修建茂陵汉昭帝修建平陵之时,也都竞相效尤,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当时富家豪族和外戚都居住在五陵附近,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唐 杜甫《哀王孙》:“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唐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唐·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五陵年少

wǔlíngniánshào

指京都富豪子弟。唐·白居易《瑟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尹雪艳总也不老。十几年前那一班在上海百乐门舞厅前替她捧场的五陵年少,有些天平开了顶, 有些两鬓添了霜……

五零二落

wǔlíng‘èrluò

犹言七零八落。柳青《铜墙铁壁》第13章:“他和婆姨用复员费做本钱逢集摆小摊的货箱子,被捣得五零二落,东一块西一块扔在院里。”

五陵豪气

wǔlíngháoqì

谓高门贵族的豪迈气概。元·无名氏《王粲登楼》第三折:“我怎肯与鸟兽同群,豺狼作伴,儿曹同辈,兀的不屈沉杀五陵豪气。”明·罗贯中《风云风》第四折:“论英雄古今无对,笑谈间扫清吴越国,端的有三千丈五陵豪气。”

五陵年少

五陵英少

wǔlíngniánshào

wǔlíngyīngshǎo

指京都富豪子弟。唐·白居易《瑟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尹雪艳总也不老。十几年前那一班在上海百乐门舞厅前替她捧场的五陵年少,有些天平开了顶, 有些两鬓添了霜……

五零四散

wǔlíngsìsàn

形容零星涣散。郭沫若《恢复 怀亡友》诗:“你的生命不消说会长留在天地之间,但我们的革命势力呀已经是五零四散。”

五岭

wǔlǐng

指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处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毛泽东《七律 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柳

wǔliǔ

即五柳先生。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散文,文章开头作自我介绍:“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渡头餘落日,墟里上孤烟。復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唐 王维《老将行》:“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五伦

wǔlún

封建礼教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聊斋志异 乔女》若无兄弟父母,遂坐视其子死家灭而不一救,则五伦中可以无朋友矣。

五马

wǔmǎ

《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可指达官贵人。唐 李白《子夜吴歌·春歌》:“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②太守的代称。

五马分尸

wǔmǎfēnshī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王西彦《老太婆伯伯》:“汪精卫私通外国却饶放不得,抓到时应该千刀万剐,五马分尸。”

五迷三道

wǔmísāndào

形容神志不清的样子,或让人弄不明白。五迷三道的士兵缕缕行行地从里面跑出来,样子非常狼狈,有的搭着军装,有的穿着衬衣,有的光着脚,也有睡的五迷三道,正在蒙头转向……那几天喝得我五迷三道的,钱包丢了都不知道。

五庙

wǔmiào

古代诸侯立五庙,即曾祖高祖始祖。《礼记·祭法》:“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公羊传·庄公三年》:“请后五庙,以存姑姊妹。” 姚鼐《与许孝亷庆宗书》:“当七庙五庙无虚主。”

五木

wǔmù

①五种取火的木材。②古代博具。以斫木为子,一具五枚。古博戏樗蒲用五木掷采打马,其后则掷以决胜负。后世所用骰子相传即由五木演变而来。《聊斋志异 念秧》蛮公子颇充裕,年又雏,未必深解五木诀。③古代束身的刑具。

五男二女

wǔnánèrnǚ

《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五男二女。”谓有子五人,有女二人。后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

五内

wǔnèi

五脏,指内心。蔡琰悲愤诗:“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惊惋摧慟,五内交殞。”《资治通鉴 魏纪五》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红楼梦 第三三回》:“心中早已五内摧伤。” 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场》:“他的话太感动人了,使我深铭五内。”

五内俱崩

wǔnèijùbēng

伤心得连内脏都破碎了。形容极度哀痛。清·黄宗羲《书钱美恭寻亲事》:“美闻此言,五内崩裂。”

五内俱焚

wǔnèijùfén

五内:五脏。焚:烧。五脏像被火烧灼一样。形容极度哀痛、焦急或忧愁。也作“五内如焚”“五内摧裂”。《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哀怛痛恨,五内摧裂。”

五内如焚

wǔnèirúfén

焚:烧。五脏都像着了火一样。形容极度的忧愁和悲伤。她听到好朋友遭车祸时,五内如焚,悲痛欲绝。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7回:“而且年来多病,日见衰颓,每念主上,不觉五内如焚。”

五品

wǔpǐn

①五常。指旧时的五种伦常道德。《汉书 王莽传》五教是辅,帅民承上,宣美风俗,五品乃训。②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晋书 文帝纪》敦五品以崇仁,恢六典以敷训。③五等。古代功勋的五种名目。④五等。古代贝币的五个等级。⑤九品官阶的第五级。

五抢六夺

wǔqiǎngliùduó

竞相抢夺。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船一靠岸,他们便蜂拥上来,遇着街上有卖食的便五抢六夺地捞到口里。”

五亲六眷

wǔqīnliùjuàn

指各种关系的亲眷。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他的五亲六眷,家理师徒,磕头摆把的,布满全屯。”

五情

wǔqíng

①喜、怒、哀、乐、怨五种情感。晋 刘琨《劝进表》况臣等荷宠三世,位厕鼎司,闻问震惶,精爽飞越,且惊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②犹言五内。③指五种致病因素。④星相家称天干。⑤佛教谓眼、耳、口、鼻、身五根产生的情欲。

无情少面

wúqíngshǎomiàn

不讲情面。《西游补》第二回:“我又见他几遍,不是无情少面之人。”

无情无彩

wúqíngwúcǎi

犹无精打彩。《白雪遗音·马头调·一轮明月》:“又听的,寒风吹送鸿雁来。似俺这独自一个无情无彩。”

无情无绪

wúqíngwúxù

没有心思,苦闷无聊。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姐姐往常不曾如此无情无绪。”清·黄景仁《木兰花慢·京口清明》词:只无情无绪,闲吟闲咏,江草江花。

五权

wǔquán

①谓治军治国应权衡之五事。《逸周书·五权》:“五权:一曰地,地以权民;二曰物,物以权官;三曰鄙,鄙以权庶;四曰刑,刑以权常;五曰食,食以权爵。”②五种重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宋·沉括《梦溪笔谈·辩证 原文》钧石之石,五权之名,石重百二十斤。③指民国时中央政府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孙中山《五权宪法》:“五权宪法,分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权,各个独立。

五雀六燕

wǔquèliùyàn

比喻双方轻重相差不多。《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雀俱重,燕俱轻, 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梁启超《中国外交方针和议》:“当持五雀六燕之匀衡。”

五日京兆

wǔrìjīngzhào

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东汉 班固《汉书 张敞传》:“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清 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三回:暗想自己已是五日京兆了,乐得卖个人情与袁伯珍。

五色

wǔsè

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庄子·马蹄》五色不乱,孰为文采!南北朝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徐霞客游记 游黄山记》五色纷披。

五色缤纷

wǔsèbīnfēn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3回:“连日把书房改做了帐房……铺设得五色缤纷。”郁达夫《杭江小历纪程》:“太阳升高了,照出了五色缤纷的一大平原。”

五色气

wǔsèqì

五色云气,古人以为祥瑞。《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坚乃前入至雒”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曜《吴书》:“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春正月己丑朔,五色气冠日。”《宋史·神宗纪一》:“庆历八年四月戊寅,生于濮王宫,祥光照室,羣鼠吐五色气成云。”

五色无主

wǔsèwúzhǔ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知分》:“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西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五色相宣

wǔsèxiāngxuān

各种相互映衬。形容诗歌辞藻华丽。《宋书 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清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子建诗,五色相宣,八音朗畅,使才而不矜才,用博而不逞博。

五申三令

wǔshēnsānlìng

三令五申。谓再三告诫。前蜀·杜光庭《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渐乖训抚之宜。”

五声

wǔshēng

古代音乐中的五种音阶:宫、商、角、徵(zhǐ)、羽。亦称五音。《左传 季札观周乐/季札观乐》五声和,八风平。《庄子·马蹄》五声不乱,孰应六律!《汉书 王莽传》五声八音,条各云何?

五牲

wǔshēng

①古代用作祭品的五种动物。即牛、羊、豕、犬、鸡。《左传·昭公十一年》:“五牲不相为用。”杜预注:“五牲:牛、羊、豕、犬、鸡。”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洛水》:“帝游 洛水 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西游记第九十三回》此言一讲,满城中官员人等,尽皆知之,叫此大户人家,俱治办五牲花果,往生祠祭献酬恩不题。②指麋、鹿、麏、狼、兔。《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杜预注:“麋、鹿、麏、狼、兔。”

五十弦

wǔshíxián

传说中善弦歌的女神素女所鼓之瑟为五十弦。《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常用以称瑟。唐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元 陈普《鼓瑟诗》:“满楼明月调云和,五十弦中急雨过。”

五时副车

wǔshífùchē

古代随从帝王车驾的五色副车。亦称“五时车”、“五帝车”。蔡邕《独断卷下》:“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谓五时副车。”《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晋书 武帝纪》己巳,诏陈留王(曹奂)载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晋书·舆服志》:“坐乘者谓之安车,倚乘者谓之立车……有青立车、青安车、赤立车赤安车、黄立车、黄安车、白立车、白安车、黑立车、黑安车,合十乘,名为五时车,俗谓之五帝车。”《隋书·礼仪志五》:“俗人名曰五帝车者,盖副车也。”

五石六鹢

wǔshíliùyì

典故出自《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意思是说:有五颗陨石落到宋国,这个月,有六只水鸟被风吹得倒退着飞过宋国国都。为什么先说“陨”后说“石”,再说“五”?是因为先听到陨石落下的声音,看了一下发现是石头,再仔细看看,哇,有五颗啊。为什么先说“六”后说“鹢”,再说“退飞”?是因为先看到天上有六个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仔细看原来是水鸟,再慢慢观察一下,原来这些水鸟被风吹得倒退着飞。于是后来衍生出一个成语叫“五石六鹢”,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宋·彭乘《墨客挥犀》第七卷:“古人于小诗用意精深如此,况其大者乎,盖其学问渊源,有五石六鹢之旨。”

五世其昌

wǔshìqíchāng

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二年》:“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叫徐世昌。五世其昌的世昌。”

五丝之缕

wǔsīzhīlǚ

用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的缕带,通常被称为“长命缕”或“命缕”。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将五色丝线系在手臂上,传说这样可以祈福消灾,保佑平安。《红楼梦芙蓉女诔》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五体投诚

wǔtǐtóuchéng

解释同“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

wǔtǐtóudì

五体:头和四肢;投地:着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最恭敬的一种致敬仪式。后比喻心悦诚服或敬佩到了极点。《梁书 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

五土

wǔtǔ

①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地等五种土地。《孔子家语·相鲁》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王肃注:五土,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②指青、赤、白、黑、黄五色土。古代帝王铺填社坛分封诸侯仪式所用之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彼五土、五谷之神,百代尊奉,岂应祈报独不得与群祀同享精纯!

五推

wǔtuī

谓扶耒耜往还五度。古代的一种耕种籍田的礼仪。《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御之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宋 王禹偁《求致仕第一表》:"老臣位忝诸侯,合预五推之礼。"《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遂登观耕坛,命宰执、使相、侍从、两省、台谏行五推之礼,庶人终千亩焉。参见"三推"。

五威将

wǔwēijiāng

官名。西汉末王莽新朝所置。详“五威将帅”。《汉书·五莽传中》:“五威将奉符命,齎印绶,王侯以下及吏官名更者,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蛮夷,皆即授新室印绶,因收故汉印绶。”

五威将帅

wǔwēijiāngshuài

一个官名西汉王莽即帝位后,置五威将;每一将各置五帅,将持节,称太一之使;帅持幢,称五帝之使,统称五威将帅。

五纬

wěi

亦称五星,是古代汉族人民将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填星这五颗行星合起来的称呼,五星与日、月合称七曜。五星即金木水火土星。《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凡日月薄食,五纬陵犯,彗孛飞流,晕珥虹蜺,精祲云气,诸系占候者,俱在简册。

五味

wǔwèi

泛指各种味道(五味即甜、酸、苦、辣、咸)。《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俱全

wǔwèijùquán

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合称。形容调味齐全适宜。《礼记 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那羹本五味俱全。

五溪

地名。指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一说指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属武陵郡,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晋书 武帝纪》是岁,西北杂虏及鲜卑、匈奴、五溪蛮夷、东夷三国前后十余辈,各帅种人部落内附。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唐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闻道龙标过五溪”杨齐贤注:“武陵有五溪,曰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五溪蛮

xīmán

亦称“武陵蛮”。东汉至宋时对分布于今湘西及黔、、鄂三省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主要从事农业,以染织著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九》时五谿蛮寇湖南,择转运使,帝(宋仁宗)曰:“有馆职善饮酒者为谁?今安在?”辅臣未喻,帝曰:“是往岁城邠州者,其人才可用。”

五弦

wǔxián

古代乐器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者舜鼓五絃,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三国魏 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之四》:“目送归鸿,手挥五絃。”张衡《归田赋》:“弹五絃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唐 韦应物《五弦行》:“美人为我弹五弦,尘埃忽静心悄然。”《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五絃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清 吴伟业《南风诗》:“九疑望断黄陵庙,曾共湘灵拂五絃。”

五孝

wǔxiào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唐玄宗 《孝经序》:“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邢昺疏:“五孝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所行之孝也。” 参见“六顺”。

五心六意

wǔxīnliùyì

指三心二意。汉 焦赣《易林 睽之随》:“五心六意,歧道多怪,非君本志,生我恨悔。”

五星连珠

wǔxīngliánzhū

五星:金、木、水、火、土星。五颗行星出现在同一方向,被认为是祥瑞兆头。《竹书纪年》上卷:“凤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旧唐书·张廷珪传》:“和气上通于天,虽五星连珠,两曜合璧,未足多也。”

五行

wǔxíng

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构成世界万物,中医用五行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运。《周文 展禽论祀爰居》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孙子·虚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南陈陈叔宝)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诛翦骨肉,夷灭才良。参见“五常”“三正五行”。

五行俱下

wǔxíngjùxià

谓读书敏捷神速。晋·华峤《汉书》:“故世称‘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元·李治《敬斋古今注》第四卷:“应奉读书,五行俱下,宋孝武读书奏,能七行俱下,善言其敏也。”

五刑

wǔxíng

①孔传:“五刑: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秦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zū(剁成肉酱,切碎)其骨肉。《庄子·天道》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二》燕王(慕容)俊具朱秃五刑,以段龛为伏顺将军。《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李斯,相也,具于五刑。封建五刑分别为笞、杖、徒、流、死。宋 王禹偁《待漏院记》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十八》(宋高宗)手诏降建康府流罪已下囚及斗杀情轻者,释杖已下。

五虚六耗

wǔxūliùhào

比喻弄虚作假。《中国现在记》第九回:“你也晓得,皇上家的钱都是要功归实用的,那里能由你五虚六耗,赚了许多。”

五言长城

wǔyánchángchéng

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新唐书·秦系传》:“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五言绝句

wǔyánjuéjù

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果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要是看作是律诗的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孟浩然的《春晓》押仄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有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颜六色

wǔyánliùsè

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申为各色各样。清·李汝珍《镜花缘 第二十回》:“孔雀这条长尾变出五颜六色,体彩夺目,金碧辉煌。”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从孔子较小的一端向明一望,那可真是猗欤休哉,里面竟有许多五颜六色,希奇古怪的花朵。”巴金《春》七:“淑英刚跨进门槛,就看见好几个人站起来,五颜六色的衣服几乎使她的眼睛花了。”

五夜

wǔyè

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也可指戊夜,即第五更。文选·陆倕新刻漏铭》:“六日不辨,五夜不分。”李善注引卫宏汉旧仪》:“昼夜漏起,省中用火,中黄门持五夜。五夜者,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五音

wǔyīn

①中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更古的时候叫宫、商、角、徵(zhǐ)、羽。《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②音韵学上指五类声母的五类发音部位,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和唇音。

五音六律

wǔyīnliùlǜ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二回:“那些五音六律、南北九宫,箫管丝弦,无一不精。”

五原

wǔyuán

①关塞名。即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汉书 王莽传中》遣尚书大夫赵并使劳北边,还言五原北假膏壤殖谷,异时常置田官。②地名合称。在今陕西省。③地名合称。在今宁夏境内。④指唐韩愈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毁五文。

五岳

wǔyuè

①中国的五大名山,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史记 孝武本纪》今上封禅,其後十二岁而还,遍於五岳、四渎矣。《晋书 愍帝纪》于时五岳三涂,并皆沦寇,龙州、牛首,故以立君。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②谓人的五官,指脸上的器官。③道教谓五座仙山。即东岳广乘山,南岳长离山,西岳丽农山,北岳广野山,中岳崑崙山。④周昭王所铸五剑的合称。

五月飞霜

wǔyuèfēishuāng

借指冤狱。

五月披裘

wǔyuèpīqiú

比喻清高廉洁。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

五云

wǔyún

  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古人视云色占吉凶丰歉。《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关尹子·二柱》:“五云之变,可以卜当年之丰歉。”《云笈七籤卷四一》:“五云交荫,六炁扇尘。”②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南齐书·乐志》:“圣祖降,五云集。”唐 骆宾王《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瑞开三眷,祥洽五云。”唐 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瓏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明 汪廷讷《广陵月第三折》:“神霄絳闕,丽日五云浮,开綺讌,待宸游。”③指皇帝所在地。唐 王建《赠郭将军诗》:“承恩新拜上将军,当值巡更近五云。”明 梅鼎祚《玉合记·赐完》:“天书飞下五云傍,紫陌珂声夜未央。”清 陈梦雷《立秋后一日至都门即事赋感诗》:“遥向五云深处望,低徊今昔倍辛酸。”④指云英、云珠、云母、云液、云沙五种云母。据称按五季服用,能寿考乃至成仙。晋 葛洪《抱朴子·勤求》:“或闻有晓消五云,飞八石,转九丹,治黄白。” 晋 葛洪《抱朴子·仙药》:“服五云之法……服之一年,则百病除;三年久服,老公反成童子;五年不闕,可以役使鬼神。”⑤见“五云体”。

五阴炽盛

五蕴炽盛

wǔyīnchìshèng

wǔyùnchìshèng

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刹那变化的成分,由这五种成分的暂时结合而形成了个我。那如来微开善口,敷衍大法,宣扬正果,讲的是三乘妙典,五蕴楞严。这就是我们说的五蕴炽盛的痛苦。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五蕴皆空

wǔyùnjiēkōng

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船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金生尚》抑闻之,五蕴皆空,六尘不染,是谓和尚。

五匝

参见“五就”。

五藏

wǔzàng

①亦作“五臧”。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谓“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故名。《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管子·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汉书·王吉传》“吸新吐故以练臧”唐 颜师古注:“臧,五臧也。” 宋 苏轼《石菖蒲赞》:“开心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②可代表人的全部情欲。《庄子·在宥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③佛教的五类经。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復集素呾缆藏毘奈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按,佛教“五藏”尚有其他分类法,而前三类为经、律、论三藏则同。参阅分别功德论等。

五脏六腑

wǔzàngliùfǔ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指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姚雪垠李自成第八卷第二十八章》:牛先生乍到这里,实际情况还不清楚。住久了,五脏六腑里的毛病你就看清啦。亦“五藏六府 wǔcángliùfǔ

五柞宫

wǔzhàgōng

离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

五畤

wǔzhì

又称五畤原,在今陕西凤翔县南。秦时祭祀天帝的处所。《史记 孝武本纪》“明年,上初至雍,郊见五畤。”“其明年,有司言雍五畤无牢熟具,芬芳不备。”

五种

wǔzhǒng

五种谷物。《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谷宜五种。" 郑玄 注:"五种,黍、稷、菽、麦、稻。"《荀子·儒效》:"相高下,视硗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杨倞 注:"五种,黍、稷、豆、麦、麻。"唐 韩愈《李公墓志铭》:"连八岁,五种俱熟,公私有馀。"《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八》自冬讫春,旱未已,五种弗入,农作失业。

五洲四海

wǔzhōusìhǎi

泛指世界各地。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五铢钱

wǔzhūqián

汉武帝时的货币。王莽代汉时,曾废五铢钱,至光武帝时,又从马援奏重铸,天下称便。唐 刘禹锡《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五子登科

wǔzǐdēngkē

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宋史 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来就‘五子登科’,这种风气不好。”

五宗

wǔzōng

①司马迁的《史记》中著有《五宗世家》,根据记载:“孝景皇帝子凡十三人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为宗亲。栗姬子曰荣、德、阏于。程姬子曰馀、非、端。贾夫人子曰彭祖、胜。唐姬子曰发。王夫人儿姁子曰越、寄、乘、舜。”这也是最早关于五宗的描述。②根据宗法制度,继承始祖的后人为大宗;仅继承高祖、曾祖、祖、父的后人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称为“五宗”。 ③汉朝的五位皇帝,指的是: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汉显宗明皇帝刘庄、汉肃宗章皇帝刘炟。④犹言五世。谓高祖、曾祖、祖、父、己身五代。《后汉书 袁绍传》所爱光五宗,所怨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

①古代军队的编制:一伍(五人)。②军队:入伍。落伍(掉队)。③同伴的人:羞与为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先是起居舍人牟子才与(萧)泰来并除,子才四疏辞,极陈泰来奸险污秽,耻与泰来伍。④“”的大写。⑤姓。

伍人

wǔrén

古代军队或户籍编在同伍的人。邻居。《墨子·号令》:“伍人不得斩,得之除。”《汉书·酷吏传·尹赏》:“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 长安 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悉籍记之。”颜师古注:“五家为伍。伍人者,各其同伍之人也。”《汉书 王莽传下》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