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 | wú | ①不,不要,不可以:毋妄言。宁缺毋滥。毋庸。毋宁(nìng)。宁缓毋躁。宁缺毋滥。慎之毋忽。《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论语·雍也篇》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墨子《兼爱》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资治通鉴 周纪三》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汉景帝刘启《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②姓。 |
毋必 | wúbì | ①不持绝对的态度。谓能因时变通。《论语·子罕》:“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何晏集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无专必。”②不必。《汉书·杜钦传》:“详择有行义之家,求淑女之质,毋必有色声音技能,为万世大法。” |
毋度 | wúdù | 无度,没有节制。《管子·八观》:“侈之所生,生於毋度。”《史记 孝文本纪》不听天子诏,居处毋度,出入拟於天子,擅为法令。 |
毋固 | wúgù | ①谓不可鄙野而不知礼。《礼记·曲礼上》:“将适舍,求毋固。”孙希旦 集解:“固,谓鄙野而不达於礼……此言将适人之所居,凡事当求合礼,而不可失之鄙野。”②谓不固执拘泥。《论语·子罕》:“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朱熹 集注:“固,执滞也。” |
毋或 | wúhuò | 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毋或如东门遂不听公命,杀适立庶。"《韩非子有度》:"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三》(宋仁宗)诏:“谏官、御史上章论事,毋或朋比以中伤善良。” |
毋乃 | wúnǎi | ①莫非;岂非。怎么不。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八十二回》:丕笑曰:“卿褒奖毋乃太甚?”咨曰:“臣非过誉也。” 《聊斋志异 嘉平公子》以貌取人,毋乃为天下笑乎!清 袁枚《新齐谐·百四十村》:“周叟颇喜饮,今不来卖薪,又不来称祝,毋乃病乎?” ②犹无奈。宋 赵时庚《金漳兰谱·品兰高下》:“虽有不韪之谓,毋乃地迩而气殊,叶萎而花蠹,或不能得培植之三昧者耶?”清 姜埰《秋怀》诗:“君子守故辙,毋乃见者嗤。” |
毋宁 | wúnìng | 不如。与其固守,毋宁出击。《左传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 |
毋望之福 | wúwàngzhīfú | 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同“无妄之福”。《史记 春申君传》:“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 |
毋望之祸 | wúwàngzhīhuò | 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同“无妄之祸”。《史记 春申君传》:“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 |
毋我 | wúwǒ | 谓无私见,不自以为是。《论语·子罕》:“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何晏集解:“(孔子)述古而不自作,处群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 |
毋翼而飞 | wúyìérfēi | 比喻传播之迅速。《战国策·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 |
毋意 | wúyì | 不主观臆断。《论语·子罕》:“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何晏集解:“以道为度,故不任意也。” |
毋庸 | wúyōng | 无须:毋庸讳言 |
毋庸置疑 | wúyōngzhìyí | 毋庸:不必。不必怀疑。柯岗《逐鹿中原》第七章:“胜利仍操我手,这是毋庸置疑的。”张贤亮《习惯死亡》第三部:“他的话也就毋庸置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