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

①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②花纹,通“纹”;刺画花纹;文身。花纹,装饰。《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礼记·中庸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庄子·应帝王》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执嫠之狗来藉。《庄子·山木》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史记 孝武本纪》鼎大异於众鼎,文镂毋款识,怪之,言吏。《梁书·武帝纪上》:“生而有奇异,两骻駢骨,顶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参见“文过饰非”“文饰③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书本知识。《论语·述而篇》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④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文风。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⑤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文化。文物。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⑦旧时指礼节仪式: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周语 祭公谏征犬戎》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史记 高祖本纪》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⑧文华辞采,与“”、“”相对,修饰:文质彬彬。《论语·公冶长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宪问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史记 孝武本纪》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⑨温和:文火。文静。文雅。⑩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指非军事的: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白间杂。12.专指社会科学:文科。13.掩饰:文过饰非。文其奸诈。《论语·子张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文不名。15.周朝的谥法。锡民爵位曰“坟ß"。《论语·宪问篇》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16.姓。

文案

wénàn

①指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文案簿领,咸委小吏,浸以成俗,迄至于陈。②管理文案的人员。

文报

wénbào

公文函件。郑观应《盛世危言·铁路》文报便捷,驿站经费亦可量裁。胡蕴玉《序》甚至公牍文报,亦效东籍之冗芜;遂至小子后生,莫识先贤之文派。《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五十九》李埴怒守臣史师道文报稽迟,劾之,镌二级,罢归。

文豹

wénbào

豹子。因其皮有斑文,故称。《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於山林,伏於巖穴,静也。”南朝梁 江淹《石劫赋》:“比文豹而无恤,方珠蛤而自寧。”《新唐书·西域传下·康》:“开元十五年,君忽必多献舞女、文豹。” 宋 梅尧臣《题姑苏豹隐堂诗》:“青山崔巍藏古基,文豹不见空断碑。”明 陈汝元《金莲记·射策》:“千秋雾影飞文豹,三殿花香落锦袍。”

文笔

wénbǐ

①写作的技巧;文章的风格。文笔流畅。②指文章。《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文不对题

wénbùduìtí

文章的内容跟题目对不上。亦指言谈离开了主旨或答非所问。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名人和名言》:“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冰心《我的学生》她睡梦中常说英语—有时文不对题的使人发笑。

文不加点

wénbùjiādiǎn

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同“文无加点”。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辞采甚丽。”《南史·傅縡传》:“时陈文帝使颜晃赐阳杂物,阳托縡启谢,词理周洽,文不加点。”宋 黄庭坚《念奴娇 断虹霁雨 序》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七十一回》:度尚令邯郸淳作文镌碑以记其事。时邯郸淳年方十三岁,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立石墓侧,时人奇之。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援笔一挥,文不加点。

文簿

wénbù

文册簿籍。《后汉书·循吏传·秦彭》每於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塉,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水浒传 第一一九回》众多将佐功劳,俱各造册,上了文簿,进呈御前。《明史 卷二十 神宗一》冬十一月庚辰,命诸司立程限文簿,以防稽缓。

文采

文彩

wéncǎi

①错杂艳丽的色彩。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②文章。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毛泽东《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③借指绣着文彩的衣服。《晋书 元帝纪》所幸郑夫人衣无文彩。《老子·第五十三章》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

文采风流

wéncǎifēngliú

①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宋 陈师道《寄邓州杜侍郎紘诗》:“使君虽老心尚壮,文采风流诸谢上。”清 恽敬《同游海幢寺记》:“夫士大夫登朝之后,大都为世事牵挽,一二有性情者,方能以文采风流、友朋意气相尚。” 柳亚子《哭苏曼殊诗之三》:“文采风流我不如,英雄延揽志非疏。”②指才华横溢与风度潇洒的人物。清 余怀《板桥杂记 序》:“金陵古称佳丽地,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风流,甲於海内。”

文昌

wénchāng

名词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之前,形成半月形状指星神。《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着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特指文昌宫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旧时传说主文运,故俗又称文曲星或文星。名词即文昌帝君。参见“文昌帝君”。名词指文昌省。参见“文昌省”。名词宫殿名。

文螭

wénchī

有文彩的螭龙。晋 王鉴《七夕观织女诗》:“六龙奋瑶轡,文螭负琼车。”唐 李颀《二妃庙送裴侍御史桂阳诗》:“回云迎赤豹,飈雨骤文螭。”明 何景明《九咏》:“灵之车兮倚桂旗,驾玉駟兮驂文螭。”明 王守仁《瘗旅文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

文弛武玩

wénchíwǔwán

文武官员玩忽职守。清·夏燮《中西纪事·剿抚异同》:“成庙暮年,深见承平日久,文弛武玩,禁烟之令稍以操切治之,辄启边衅。”

文辞

wéncí

①言词动听的辞令。《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战国策·秦策一》:“繁称文辞,天下不治。”《韩诗外传卷十》:“故使者必矜文辞,喻诚信,明气志,解结申屈,然后可使也。” ②亦作“文词”。文章。《史记·伯夷列传》:“余以所闻由(许由) 光(务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可概见,何哉?”《史记·儒林列传》:“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 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辞超卓,四座嘆之。”宋 司马光《贤良策问》:“国家比下詔书,以延天下豪俊之士,待之以不次之位,岂特以学问之富贵为贤良,文辞之丽为方正邪?”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文词稍胜者即号才人,音律极精者终为艺士。”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节性(王符)、公理(仲长统)虽文辞斐然,然止于政论。”

文从字顺

wéncóngzìshùn

文句通顺、用词妥贴。从、顺:妥贴、通顺。唐 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五回:这贾家呢,第二个儿子今年廿四岁,在家读书,人也长得清清秀秀的,笔下也还文从字顺。

文倒三峡

wéndǎosānxiá

形容诗文气势浩大,如同三峡的滔滔江水一样源源不断。清曾朴《孽海花第九回》原来小燕是个广东人,佐杂出身,却学富五车,文倒三峡,而且深通西学,屡次出洋

文德

wéndé

①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汉书 王莽传》朝群后,昭文德,宗室诸侯,咸益土地。《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言武功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资治通鉴 唐纪八》封德彝曰:“陛下(李世民)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元 傅若金《书南宁驿 诗》:“也知文德能柔远,传道新恩欲罢征。”鲁迅《伪自由书·王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自然只有修文德以服‘远人’的日本了。”②写文章的道德。鲁迅《伪自由书·从幽默到正经》:“又不幸而榆关失守,热河吃紧了,有名的文人学士,也就更加吃紧起来……讲文德的也有,骂人固然可恶,俏皮也不文明,要大家做正经文章,装正经脸孔,以补‘不抵抗主义’之不足。”

文德武功

wēndéwǔgōng

德:功德。指施行政教的功德和从事征战的功劳。《太平广记》卷二四一引《闻见录》:“陛下千年膺运,一国称尊,文德武功,经天纬地。”

文觌武匿

wéndíwǔnì

艺文兴而武道隐。谓尚文之风大盛。语本《国语·周语中》:“武不可觌,文不可匿。”语出《国语·周语中》:“武不可觌,文不可匿。”

文法

wénfǎ

①法制;法规。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委任责成,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②文章的作法。③语法。语言的结构方式

文房四宝

wénfángsìbǎo

俗指笔、墨、纸、砚。宋 梅尧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尔来赏爱君与予。”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一回:天子被逼不过,只得命取绝笔。奶子随即取捧过文房四宝。

文房四侯

wénfángsìhòu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文房四侯很少人能数全。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文房四士

wénfángsìshì

解释见“文房四宝”。宋·陆游《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文房四物

wénfángsìwù

解释见“文房四宝”。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张、李氏之墨,吴、唐、蜀、闽、两越之纸,端溪、歙穴之砚,鼠须栗尾狸毫兔颖之笔,所谓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极天下之选。”

文房四艺

wénfángsìyì

指琴、棋、书、画。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自古书、画、琴、棋,谓之文房四艺。”

文风不动

wénfēngbùdòng

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损坏或改变。尽管外面闹翻了天,他在屋里仍然文风不动,照旧读他的书。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

文诰

wén’gào

诰令。《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以为中书令,出纳号令,兼总文诰。《旧唐书·文苑传上·徐齐聃》:“齐聃善於文誥,甚为当时所称。”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撤去灯烛》:“苏頲与李乂对掌文誥,玄宗顾念之深也。”清 龚自珍《对策》:“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兴化善俗,制治之本,而因虑及多设科条之徒滋扰累也,与广颁文誥之徒饰欢听也。”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绪言》:“下面所述,主要是依据西周诗篇和尚书中周初文诰说明西周时期基本的生产关系。”

文蛤

wén’

(李)时珍曰∶皆以形名也。《别录》曰∶文蛤生东海。表有文。取无时。弘景曰∶小大皆有紫斑。保升曰∶今出莱州海中。三月中旬采。背上有斑纹。恭曰∶大者圆三寸,小者圆五六分。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文蛤即今吴人所食花蛤也。其形一头小,一头大,壳有花斑的便是。参见“蛤蜊”。

文轨

wén’guǐ

①文字和车轨。古代以同文轨为国家统一的标志。语本《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晋书·谢安传》:“安方欲混一文轨,上疏求自北征。”《资治通鉴 齐纪十》又命扬、徐二州声言俱举,建业穷蹙,鱼游釜中,可以齐文轨而大同,混天地而为一。《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将欲包举六合,混同文轨。唐 李德裕《谢恩不许让官表状》:“况今四表无事,六气斯和,簫勺可致於治平,文轨尽同於元化。”宋 王禹偁《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一戎而倒载干戈,万国而混同文轨。”郑观应《盛世危言·铁路》:“至今日而地球九万里风气大通,以日行百里计之,环球一周,累年不能达,文轨何由一,声问何由通乎?”②引申指疆域。《周书·乐运传》:“文轨之内,奔赴未尽;隣境远闻,使犹未至。”③作文的规范。王充《论衡·超奇》:“长生死后,州郡遭忧,无举奏之吏,以故事结不解,徵诣相属,文轨不尊,笔疏不续也。”《隋书·杜正藏传》:“又著文章体式,大为后进所寳,时人号为文轨。”

文过其实

wénguòqíshí

文辞浮夸,不切实际。《后汉书·冯衍传下》:“显宗即位,又多短衍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

文过饰非

wén’guòshìfēi

文、饰:掩饰;过、非:错误。杨恽《报孙会宗书》:“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宋 朱熹《答张敬夫书》:“为机变之巧,则文过饰非,何所不至,无所用耻也。”明史·卢洪春传》:“较夫挟数用术,文过饰非,几以聋瞽天下之耳目者,相去何如哉!”邹韬奋《硬吞香蕉皮》:“其实错了就自己老实承认,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文过饰非是最苦的勾当。”亦护过饰非,怙过饰非。

文翰

wénhàn

①文章;文辞。公文信札。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人事不获已,须言阀阅,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②鸟名。即锦鸡。

文衡

wénhéng

品评文章,有如以称量物。用来借指评定文章高下以取士的权力。唐 裴皞《示门生马侍郎胤孙诗》宦途最重是文衡,天与愚夫着盛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近来掌文衡者,主王安石之说,则专尚穿凿;主程颢之说,则务为虚诞。明 王玉峯《焚香记 第十七出》下官谬司抡选,叨添文衡,不得稍闲。

文华

wénhuá

①文章的华采。《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五》于是天下靡然争以文华相尚,儒学忠谠之士莫得进矣。 ②才华,文才(之人)。

文籍先生

wénjíxiānshēng

称熟悉文献典籍的人。

文几

wénjǐ

供读书作文的几案。亦为文人间的书信用语,犹足下。《三国演义 第三十八回》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文奸济恶

wénjiānjìè

掩饰奸诈,助长恶行。金·王若虚《论语辨惑》:“盖其心术不谨,趋向一差,则要利盗名,文奸济恶,皆学之力也。”

文江学海

wénjiāngxuéhǎi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唐·郑愔《柏梁体联句》:“文江学海恩济航。”宋·姚铉《〈唐文粹〉序》崇文院之列三馆,国子监之印群书,虽唐汉之盛,无以加此,故天下之人,始知文有江而学有海。

文教

wénjiào

①文化和教育。文教工作。文教事业。《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②指礼乐法度。③文章教化。文教之宏敷。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文教失宣,武臣用奇。

文阶

wénjiē

文职官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遂易(许)国文阶,授今官,命下,闻者惊愕。明 无名氏《云间杂志 卷上》紫亭积功至世袭百户,愿改文阶

文经武略

wénjīngwǔlüè

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隋书·高帝纪》:“文经武略,久播朝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1卷:“二子都有文经武略之才,博古通今之学。”

文经武纬

wénjīngwǔwěi

原指北京人所种的一种菊花。比喻文武兼备,纵横驰骋。唐 颜真卿《郭公庙碑铭》:“文经武纬,训徒陟空。”宋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我国家文经武纬,天下大定。”《苏小妹三难新郎》:二子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学士之职。

文酒

wénjiǔ

谓饮酒赋诗。花月痕第十二回》这书所讲的,俱是词人墨客,文酒风流。

文具

wénjù

①谓空有条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惻隐之实。” 司马贞索隐:“谓空具其文而无其实也。”《宋史·哲宗纪一》:“有司奉行失当,几於烦扰,或苟且文具,不能布宣实惠。”《元章·台纲二·察司合察事理》:“按察司官所至之处……体究一切非违,务要实行,无为文具。” 章炳麟《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明时黄册盖多有不实者,及一条鞭法盛行,而编审亦为文具。”②指条文。宋 陈亮《廷对》:“草茅亦以故事视之,以文具应之。” 严复《救亡决论》:“致文具空存,邦基陧阢。”③梳妆匣子。又称奁具。小巧精致,用以放置梳妆用具、金银珠宝、首饰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月朗)説罢,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红楼梦 第五七回》:“我看见你文具儿里头有两三面镜子,你把那面小菱花的给我留下罢。”④指笔墨纸砚等用于作书画诗文和学习的物品。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登其亭,见案上设有文具。”《花月痕第十一回》:“采秋因向荷生道:‘你带有文具要写对子,这里写罢。’於是跟班们就中间方桌,摆上文具。”

文君司马

wénjūnsīmǎ

后指相爱的情人或夫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动临邛富商卓王孙寡居的女儿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与之结为夫妇。卓王孙不认这门亲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了个酒馆,文君当炉卖酒,相如穿着犊鼻裤与奴仆一道洗器皿,卓王孙感到耻。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石竹花》:“常言道爱他反着他,怎学得文君司马,俏冤家。”

文君新寡

wénjūnxīnguǎ

指妇女死去丈夫不久。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清·张岱《陶庵梦忆·烟雨楼》:“间有倩女离魂,文君新寡,亦效颦为之。”

文君新醮

wénjūnxīnjiào

醮:旧指女子出嫁,这里指再嫁。原指汉代卓文君嫁司马相如事。后指寡妇再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文婪武嬉

wénlánwǔxī

谓文武官员习于安逸,贪婪成性。清·魏源《圣武记》第八卷:“黄殿、李勇、吴外等,因民弗忍,又窥台吏文婪武嬉,遂谋变也。”

文理不通

wénlǐbùtōng

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很难想象,有的人连写信都文理不通,怎么能准确、简炼、明白地写出科学论文呢?《旧五代史·选举志》:“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既不甚通,名第岂可妄与?”

文理俱惬

wénlǐjùqiè

文、理:指文辞表达和思想内容;惬:满足、满意。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令人满意。《旧唐书 陆扆传》:“扆文思敏速,初无思虑,挥翰如飞,文理俱惬。”

文令

wénlìnɡ

指关于文教的政令;文教感化。南朝宋 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文鸾

wénluán

凤凰之类的神鸟。因有文彩﹐故云。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一卷》堪恨妇人多水性,招来野鸟胜文鸾。

文墨

wénmò

①指写文章、著述等。粗知文墨。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唐 骆宾王《在狱咏蝉》:“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唐 柳宗元《愚溪诗序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清 袁枚《祭妹文》家中文墨。参见“舞文弄墨”②温文有礼的样子。

文木

wénmù

①树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文欀楨橿” 晋 刘逵注:“文,文木也,材密緻无理,色黑如水牛角,日南有之。”②指纹理细密的即材质较好的树。可用之木,与“散木”相对。《庄子·人间世》:“若将比予於文木邪?”郭象注:“凡可用之木为文木。”《西京杂记 卷六》:“鲁恭王得文木一枚,伐以为器,意甚玩之。”明 陶宗仪《辍耕录·发宋陵寝》:“乃斲文木为匱,复黄绢为囊,各署其表。”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学》:“若有文木,不以青赤彫鏤,惟散木为施鏤。”③刻镂以文彩之木。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大城中天祠二十所,层臺祠宇,彫石文木,茂林相荫,清流交带。”

文旆

wénpèi

有文采的旌旗。天子前列的仪仗。《隋书·礼仪志》:“齐河清中定令,旌旗皆囊首,五色节,文旆悉赭黄。”后用为对人出行的敬称。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四》倘蒙不弃,少屈文旆,至舍下与家尊略叙旧谊,可乎?

文期酒会

wénqījiǔhuì

定期举行的文酒之会。宋·柳永《玉蝴蝶》:“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文情

wénqíng

文辞与情思。文采与感情。文情俱佳。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文情难鉴,谁曰易分。”“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文人口孽

wénrénkǒuniè

口孽与“口业”同义,主要指文人因言语不当或轻浮言论而造成的过失或罪孽。原为佛教术语,指由言语引发的恶业,后引申为文人因不谨慎的言论(如诽谤、虚妄之词)招致的道德或社会谴责。《红楼梦第一二〇回》“宋玉相如,大是文人口孽”,暗示文人通过文字或言辞可能造下罪孽。

文人墨客

文人墨士

wénrénmòkè

wénrénmòshì

泛指文人、文士。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百回:“那知百花仙子忽然命他把那泣红亭的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去做稗官野史;他捧了这碑记日日寻访,何能凑巧?”清·李渔《比目鱼》第七回:一来使情人见了,也好当面招魂,二来使文人墨士闻之,也好做几首诗文,留个不朽!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而那些封建旧文化培养出来的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置国事于不问,整天吃花酒,作艳诗。”《鲁迅全集·坟》文人墨客大概是感性太锐敏了之故罢,向来就很娇气,什么也给他说不得,见不得,听不得,想不得。

文人无行

wénrénwúxíng

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决不能让文人无行的现象继续存在。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文人无行,信乎?”

文人相轻

wénrénxiāngqīng

文人往往彼此看不起。轻:轻视。旧知识分子有一个很大毛病,那就是文人相轻。三国魏 曹丕《典论 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子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文人学士

wénrénxuéshì

泛指文人、文士。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中》:“昔之文人学士,平生精力,咸萃兹途。”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然而有些文人学士,却又不免头痛。”

文如其人

wénrúqírén

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宋 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郭沫若《革命春秋 创造十年续篇》古人每爱说“文如其人”,然如像光慈的为人与其文章之相似,在我的经验上,却是很少见的。

文瑞

wénruì

文象与符瑞。《汉书·王莽传中》:“右司徒致文瑞,考圜合规。”

文弱

wénruò

文雅柔弱。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士龙为人,文弱可爱。” 《聊斋志异 武技》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文弱书生

wénruòshūshēng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下》:“士龙为人,文弱可爱。”

文山会海

wénshānhuìhǎi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张平《抉择》:“文山会海淹没了思维,酒池肉林埋葬了自我。”

文深

wénshēn

①谓深文周纳,以入人罪。《史记·酷吏列传》:“极知禹无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 裴駰集解引书音义:“禹持文法深刻。”《汉书·汲黯传》:“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北齐书·崔昂传》:“以是治狱文深,世论不以平恕相许。”章炳麟《訄书·哀清史》:“雍正兴诗狱,乾隆毁故籍,姗谤之禁,外宽其名,而内实文深。”《资治通鉴 汉纪十》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②谓思虑周密。《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庆文深审谨,然无他大略。”

文深网密

wénshēnwǎngmì

用法严刻,法网严密。唐·陈子昂《谏用刑书》:“刀笔之吏,寡识大方,断狱能者,名在急刻,文深网密,则共称至公。”清·戴名世《李太常案牍序》:“文深网密,使人无所措手足。”

文身

wénshēn

在人的皮肤上刺绘出有颜色的花纹或图形。断发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可用作动词。唐以前,文身之俗主要流行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正如《礼记 王制》所说: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即代表图腾祖先的存在,赖此发生巫术 的保护力,从而人水后不为蛟龙所害, 越人习水,必镂身以避蛟。《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晋书 武帝纪》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县,翻成被发之乡。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文身断发

文身剪发

文身翦发

wénshēnduànfā

wénshēnjiǎnfā

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韩诗外传》第八卷:“夫越亦周室之列封也……文身剪发而后处焉。”西汉·刘向《说苑·善说》:“越文身剪发,范蠡、大夫种出焉。”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长子太伯、虞仲知古人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文石

wénshí

有纹理的石头。《山海经·北山经》:“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后汉书·宦者传·张让》:“让忠等説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资治通鉴 汉纪十》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纵六十五步,广七十五步,以文石綷之明 陶宗仪《辍耕录·宫阙制度》:“正殿四面,朱悬琐窗,文石甃地。” 郭沫若《南京印象四》:“正中一个小圆桌,陈着一盆雨花台的文石。”

文史

wénshǐ

①文书记事。《汉书·司马迁传》:“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②指文学、史学的著作或知识。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干之辈。”《北史·山伟传》:“伟涉猎文史,孝明初,元匡为御史中尉,以伟兼侍御史。”唐 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十五富文史,十八足宾客。”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清 孙枝蔚《送王金铉归里诗》:“晋世擅风流,贤足文史。” ③指诗话、文评之类的书。《新唐书·艺文志四》“丁部集录总集类”有“文史类”一目。凡所以讥评文人之得失者,如文心雕龙、诗品等,均列入该类。

文饰

wénshì

亦作“文饬”。彩饰。《礼记·玉藻》:“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饰也不裼。”《吕氏春秋·先己》“子女不饬” 汉 高诱 注:“不文饬也。”《太平御览》卷二七九引作“饰”。 引申谓打扮。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女性总是爱文饰,图表面的堂皇。”③文辞修饰。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 第一编第五章第八节》:“散文分质言、文言两体。质言如《周书》《大诰》、《康诰》、《酒诰》等篇,直录周公口语,辞句质朴,大加文饰。”④掩饰,遮盖。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明有才,为父所宠,失於教义……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中》:“伪迹昭然,理难文饰。”⑤心理学术语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不是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文饰。

文书

wénshū

①文字图籍。②书籍;文章。③公文;案牍。唐 白居易《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④字据;契约。⑤书札。⑥从事书信、公文工作的人。⑦文章和书法的合称。⑧弹词的别称。

文殊

wénshū

佛教菩萨名。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的省称。意译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顶结五髻,象征大日如来的五智;持剑、骑青狮,象征智慧锐利威猛。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司“理”的普贤菩萨相对。中国传其说法道场为山西省五台山。《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文似其人

wénsìqírén

文章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相似。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谈相》:“文似其人,数公道德文章之蕴,亦自有充积流露者。”

文搜丁甲

wénsōudīngjiǎ

文章精妙感动神灵。丁甲,神名,即六丁六甲神。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诗泣鬼神,宝气腾吴练;文搜丁甲,精芒全烁秦金。”

文网

wénwǎng

①亦作“文罔”。法网;法禁。《史记·游侠列传序》:“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司马贞索隐:“违扞当代之法网,谓犯法禁也。”《明史·罗侨传》:“文网日密,诛求峻急。”清 钱谦益《瞿少潜哀词》:“世之盛也,天下物力盛,文网疎,风俗美。” 梁启超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自秦迄明 ,垂二千年,法禁则日密……上自庶官,下自亿姓,游於文网之中。” ②特指文化禁令。鲁迅《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又,鲁迅《书信集·致夏传经》:“但近来文网日益,虽有所感,也不能和读者相见了。”茅盾《渝桂道中口占》诗:“存亡关头逆流多,森严文网欲如何!”

文韬武略

wéntāowǔlüè

文有计谋;武有策略。指智勇双全。韬、略:《六韬》、《三略》是古代的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计谋策略叫韬略。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7回:“你便有文韬武略,怎逃出地网天罗?”

文恬武嬉

wéntiánwǔxī

恬:安闲;嬉:玩乐。文官安闲自得,武官游荡玩乐。指官吏只知贪图安逸享受,吃喝玩乐,不关心国事。

文通残锦

wéntōngcánjǐn

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

文翁

wénwēng

庐江舒人。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在成都市中起学官,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飭行者与俱,使传教令”。蜀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见《汉书·文翁传》。后世用为称颂循吏的故。《隶释·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僉曰大平兮,文翁復存。”唐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诗》“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唐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不封侯。”宋 范仲淹《和并州郑宣徽见寄》:“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清 姜埰《杂咏》:“思吴失张翰,化蜀愧文翁。”

文无加点

wénwújiādiǎn

解释见“文不加点”。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祢衡》:“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南史·傅縡传》:“时陈文帝使颜晃赐阳杂物,阳托縡启谢,词理周治,文无加点。”

文武

wénwǔ

①文德与武功;文治与武事。《诗·周颂·雝》:“宣哲维人,文武维后。”郑玄笺:“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为之君故。”《吕氏春秋·不广》:“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史记·循吏列传论》:“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②特指武事、军事。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孙吴 之书,使知文武之方。”③文才和武略。《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朱熹集传:“非文无以附众,非武无以威敌,能文能武,则万邦以之为法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汉书·朱云传》:“平陵朱云,兼资文武。”《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唐 韩愈《举马摠自代状》:“前件官文武兼资,宽猛得所。” 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④文臣和武将,文武官员。《宋书 本纪武帝上》加以士庶疲于转输,文武困于造筑,父子乖离,室家分散。《南史·宋纪上·武帝》:“謁长陵,大会文武於未央殿 。”五代 牛希济《奉诏赋蜀主降唐诗》:“满城文武欲朝天,不觉邻师犯塞烟。”《水浒传 第九三回》:“众文武见杀了四个大臣,都要来捉李逵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吓着了一朝文武。”⑤犹言温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穀《清异录·药》:“火须文武、紧慢得中。”参见“文武火 ”。⑥周文王与周武王 。《诗·大雅·江》:“文武受命,召公维翰。”郑玄笺:“昔文王、武王受命,召康公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晋纪总论》昔周之兴也,后稷生于姜嫄,而天命昭显,文武之功起于后稷。宋 苏轼《石鼓诗》:“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清 方苞《周官析疑 序》:“即按其文辞,舍易春秋,文、武、周、召以前之诗书,无与之并者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

文武差事

wénwǔchàshì

喻明劫暗偷。《冷眼观》第12回:“倘若瞒着他,走一趟私盐,或是打一趟文武差事,轻则剜眼睛,重则废命。”

文武火

wénwǔhuǒ

用于烧煮的文火与武火。文火,火力小而弱;武火,火力大而猛。《西游记第七回》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

文武兼备

wénwǔjiānbèi

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双全。亦作“文武兼济”、“文武兼全”。汉·荀悦《汉纪·宣帝纪》:“文武兼备,惟所施设。”明·郭勋《英烈传》第九回:“有个朱明公,才德英明,文武兼备。”

文武全才

wénwǔquáncái

文才与武功同时具备;能文能武。文:文才;武:武艺。《旧五代史 和凝传》:“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气,后必享重位,尔宜谨事之。”郭沫若《孔雀胆》第一幕:“那是难得的一位文武全才啦。”

文武双全

wénwǔshuāngquán

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旧唐书·李光弼传》:“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

文武之道

wénwǔzhīdào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国修身之道和西周的礼乐文章。《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朱熹集注:“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謨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晋 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文武之道,厥猷未坠。”《法书要录卷四》引 唐 张怀瓘《二王等书录》:“承圣末,魏师袭荆州,城陷,元帝将降,其夜乃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大小二王遗迹,遣后阁舍人 高善寳焚之,吴越寳剑并将斫柱,乃嘆曰:‘萧世诚遂至於此,文武之道今夜穷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张,指的是拉紧,弛,指的是松弛。《礼记·杂记下》孔子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指善于治国的周文王周武王

文物

wénwù

①指礼乐制度。古代用文物明贵贱,制等级,故云。《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唐 杜甫《行次昭陵诗》:“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 宋 杨万里《题望韶亭诗》:“尧 时文物也麄踈,礼乐犹带鸿荒餘。” ②文彩物色。 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宫室居处则有堵雉之限,冠盖旌旗则有文物之饰。” ③指车服旌旗仪仗之类。 南朝宋 谢庄《宋孝武帝哀策文》:“文物空严,鑾和虚卫。”《南史·齐豫章王嶷传》:“嶷身长七尺八寸,善持容范,文物卫从,礼冠百僚。” ④文人,文士。 唐 骆宾王《夕次旧吴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 宋 叶适《刘子怡墓志铭》:“今两乡文物,争自磨洗,齐衡一州,自君始也。” ⑤历代相传的文献古物。 唐 颜师古等《慈寺碑》:“即倾许之人徒,收亡隋之文物。”徐迟《凤翔》:“精美贵重的文物,几座珍宝馆也陈列不了。” ⑥借谓文化悠久。 清 冯桂芬《重建吴江松陵书院记》:“故数文物之邦,必曰东南。” 太平天囯《洪仁玕 诛妖檄文》:“将见普天率土,仍是文物华人。”      

文犀

wénxī

有纹理的犀角。《国语·吴语》:“建肥胡,奉文犀之渠。” 韦昭注:“文犀,犀之有文理者。”《后汉书·马援传》:“及卒后,有上书譖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明 刘基《次韵和石末公之一》:“文犀亦有通灵角,天上龙彲尽可攖。”

文献之家

wénxiànzhījiā

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文象

wénxiàng

①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后汉书·襄楷传》:“臣闻皇天不言,以文象设教。”《宋书·律历志中》:“璇璣不正,文象不稽。” 宋 苏舜钦《代人上申公祝寿诗》:“天为移文象,人思奉型。”②文物章制度。 晋 傅玄《朝会赋》:“仰二皇之文象,咏帝德乎上系。”③文字。以象形字最原始,故云。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鸟跡明而书契作。”

文星高照

wénxīnggāozhào

比喻文运亨通。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邹韬奋《抗战以来》:“这总算是欧阳山先生的文星高照。”

文行

wénxíng

①文章与德行。《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篤於文行。”明 刘基《深居精舍记》:“上人名允若,字季衡,以文行闻於时贤。”清 刘大櫆《郑氏节母传》:“督学使者及郡守多重其文行。”②谓仅有虚文下达。《宋书·武帝纪下》:“杖罚虽有旧科……若皆有其实,则体所不堪,文行而已,又非设罚之意。”

文行出处

wénxíngchūchǔ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的轻了。

文修武备

wénxiūwǔbèi

文:指教化。修:指走上正规,已符合标准。备:准备完毕。谓文治和军备都已达到了理想的要求。明·无名氏《十样锦》第一折:“见如今大开学校,文修武备显英豪。”

文修武偃

wénxiūwǔyǎn

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谓天下太平。唐·王起《鼋鼍为梁赋》:“我皇仁治道丰,文修武偃,要荒毕服。”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真个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文绣

wénxiù

刺绣华美的丝织品或衣服。荀子《荣辱篇》: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庄子·列御寇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史记·孝文本纪》:“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西汉·贾谊《治安策且帝之身自衣皁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汉 扬雄《逐贫赋》人皆文绣,余褐不完

犹刺绣。宋 叶适 《高夫人墓志铭》:“夫人智能通南北之俗,自文绣工巧,下至炊爨烦辱,皆身亲之。”③辞藻华丽。 王国维 《文学小言》:“故文绣的文学之不足为真文学也,与餔餟的文学同。” 

文业

wényè

指文事。《宋史·太宗纪一》:“帝由是工文业,多艺能。”明 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赵女姿容, 蔡邕文业,两月夫妻。” 《聊斋志异 白秋练》年十六,翁以文业迂[使去而学贾,从父至楚。清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 卷二》:“韩退之自其远祖麒麟以文名於北朝 ,文业不绝数世。”

文移

wényí

文书,公文。《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於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李贤注:“东观记曰:‘文书移与属县’也。”宋 王安石《东流顿令罢官阻风示文答以四句》:“令尹犀舟失去期,憮然凭几占文移。”《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凡掾史文移,稽缓一日、二日者杖,三日者死。元 杨显之《酷寒亭第二折》:“我急急忙忙取得文移,趲程途不敢耽迟。”太平天囯 洪仁玕《军次实录》:“嗣后本章禀奏以及文移书启,总须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

文衣

wényī

华美的服装。《史记·孔子世家》:“於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晋书·惠帝纪》:“(司马)颖府有九锡之仪,陈留王送貂蝉文衣鶡尾。”宋.曾巩《兜率院记》:“宫庐累百十,大抵穷墉奥屋,文衣精食,舆马之华,封君不如也。”

文以载道

wényǐzàidào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宋 周敦颐《通书 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文义

wényì

①文章的义理;诗文或文章的内容。《汉书·扬雄传下》:“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於圣人。”《晋书·后妃传上·左贵嫔》:“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南齐书·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儒,读易三年,不解文义。”②亦作“文谊”。文字的意义。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竟有只顾串合,不询文义之通塞,事理之有无,生扭数字作曲名者,殊失顾名思义之体。”清 俞樾《诸子平议·吕氏春秋一“救守不可取”》:“毕氏沅校本,不解前后文谊。”章炳麟《文学说例》:“是‘乐相乐’为当时常语也。斯二者必求其文义,则窒阂难通,诚以韵语异於他文耳。”③文辞。《晋书·李玄盛传》:“通涉经史,尤善文义。”《晋书 王羲之传》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宋书·颜延之传》:“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之类,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寄儿睡去,梦见身为儒生,粗知文义。”《明史·刘显传》:“刘显,南昌人,生而膂力絶伦,稍通文义。”

文咏

wényǒng

诗文。张友慈《五十年追忆之长联》生机勃发处,荡漾诗吟赋唱、文咏篇诵。

文圆质方

wényuánzhìfāng

谓外表随和而内心方正。

文约

wényuē

文书契约。《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若乃文约之所沾渐,风声之所周流,几将日所出入处也。”《红楼梦 第二四回》:“既蒙高情,怎敢不领?回家就照例写了文约送过来。”文字简少。司马迁《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汉书·河间献王传》:“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 颜师古 注:“约,少也。”文章约选。

文藻

wénzǎo

①词彩;文彩。《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唐 刘知几《史通·覈才》:“但自世重文藻,词宗丽淫,於是沮涌失路,灵均当轴。”唐 杜甫《咏怀古跡之二》:“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明 徐复祚《投梭记·哭友》:“想着你綰银黄飘飘气燁,想着你抒文藻翩翩锦纈。”刘师培《文说》:“自此以降,文藻空存,非復屈宋之旨矣。”②指文章;文字。《北齐书·儒林传·马元熙》:“少传父业,兼事文藻。” 唐 陆法言《切韵 序》:“今返初服,私训诸弟子,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

文章

wénzhāng

①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②泛指著作为文章。柳宗元《柳河东集》每为文章。③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话里有文章。④事情;程序。照例文章总得做好。⑤法律。《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花纹彩理。指绚丽的文采;错综而又华美的花纹和色彩。古代以青与赤相配合为文,赤与白相配合为章。《庄子·骈拇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唐 杜甫《古柏行》:“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指古柏无花叶之美)礼仪制度。《论语·泰伯篇》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参见“焕”。

文章盖世

wénzhānggàishì

盖世:超过世人。指文章好得无与伦比,谁都赶不上。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苏琼善词》:“韩愈文章盖世,谢安性情风流。”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臣知此人文章盖世,学问惊人,诸子百家,无书不览。”

文章经济

wénzhāngjīngjì

文章和经世济民之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5回:“世兄是锦衣玉衾,无不遂心的,必是文章经济,高出人上。”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九回:“他弱冠登科,文章经济,卓绝一时。”

文章魁首

wénzhāngkuíshǒu

魁首:为首的,这里指名列第一。形容文章写得最好,文才极高。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通晓描鸾刺绣。”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1回:“‘连元’二字,打‘又是一个文章魁首’。”

文章巨公

文章钜公

wénzhāngjùgōng

文章大家。唐·李贺《高轩过》:“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宋·许顗《彦周诗话》其他诗亦甚佳,如云:“含风广开闻棋响,度日长廊转柳阴。”颇似文章巨公所作,殊不类衲子。

文章山斗

wénzhāngshāndǒu

“山斗”即“泰山北斗”的缩略,比喻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而受人敬仰的人物。谓文章为人所宗仰。《新唐书·韩愈传》:“自愈之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宋·辛弃疾《水龙吟》词:“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公孙道:“先生来操选政,乃文章山斗,小弟仰慕,晋谒已迟。”

文章星斗

wénzhāngxīngdǒu

是文章之冠首,形容人文章写得漂亮,超群出众。元·魏初《满江红·为双溪丞相寿》词:“元自有,谈天口,初不负,经纶手,更诗书万卷,文章星斗。”

文章宿老

wénzhāngxiǔlǎo

工于文章的老前辈。《新唐书·李峤传》:“李峤富才思,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文章憎命

wénzhāngzēngmìng

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五十四回》举例见是如此,不禁气愤填膺,不怪自己错了韵,反骂主司去取不公,叹自己文章憎命。《聊斋志异 叶生》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文章宗工

wénzhāngzōnggōng

为人所宗的文章高手。《颜氏家藏尺牍·曾处士灿》:“以先生为文章宗工,景仰已非一日。”

文章宗匠

wénzhāngzōngjiàng

为人宗仰的文章巨匠。明·胡应麟《诗薮·五代》:“而独称王仁裕、和凝为文章宗匠,以饶著作故。”

文昭武穆

wénzhāowǔmù

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周文王于周为穆,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文昭武穆”原指文王的子孙众多,后则泛称子孙繁衍。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其文昭武穆,跗萼也如彼;天平地成,功业也如此。

文质

wénzhì

①文华与质朴。《论语·颜渊篇》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序》:“史有文质,辞有详略。”孔颖达疏:“史文则辞华,史质则辞直,华则多详,直则多略。”《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奢俭取文质之间,功役依子来之义。《旧唐书·文苑传序》:“殊不知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醨。”明 冯梦龙《智囊补·上智·使马圉》:“马圉之説诚善,假使出子贡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 姚华《论文后编》:“夫均文质者,莫三百篇若。诗亡而文质分,赵得其质,楚得其文。”②文字与质地。《汉书·食货志下》:“(王莽)铸作钱布皆用铜,殽以连锡,文质周郭仿五銖钱云。”③外部表现和内在品质。杨恽《报孙会宗书》:“惲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

文质彬彬

wénzhìbīnbīn

原指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论语·雍也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治武功

wénzhìwǔgōng

政绩和战功。指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都功绩显著。旧时多用为对帝王或重臣的赞誉之词。唐太宗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辉煌的成就。西汉 戴圣《礼记 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0篇》他(乾隆)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文治武力

wénzhìwǔlì

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

文资

wénzī

文职。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 卷十》二月癸酉,诏择柴氏族人最长一人除京官,已在班行,则换文资。宋 曾巩《代翰林侍读学士钱藻遗表》伏望圣慈,并於文资内安排。《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本朝后族、戚里,祖宗以来例不得任文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曾觌用事,欲以文资录其孙,龚茂良以文武官各随本色荫补格缴进。

文梓

wénzǐ

有文理的梓树,为良木美材。南北朝庾信《枯树赋》至如枯树赋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

文子同升

wénzǐtóngshēng

谓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语出《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清·李渔《奈何天·助边》:“不但家主身荣,连你也有好处,少不得仿前徽,文子同升,与伊行,并事公家。”

文子文孙

wénzǐwénsūn

指周文王的子孙。后泛用为称美帝王的子孙。指周文王的子孙。《尚书·立政》:"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孔传:"文子文孙,文王之子孙。"一说为守文之子孙。见孙星衍疏。后泛用为称美帝王的子孙。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五》:"刘应起可,淳佑初为太学博士,言定大计曰:'谋之而臧,则文子文孙,宜君宜王,谋之不臧,则生天王家,以为大戚。'此人所难言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九》仁宗皇帝感悟其说,诏英宗入继大统,文子文孙,宜君宜王,遭罹变故,不断如带,今有天下者,独陛下一人而已。

文字狱

wénzìyù

统治者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而造成的冤狱。清 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文宗

wénzōng

文章宗匠。原指众人所宗仰的文章大家。《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王安石为一代文宗。” 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城隍》公言:“文宗未临,何遽jù得考?” 

文宗学府

wénzōngxuéfǔ

文章的宗伯,学问的渊府。比喻学问渊博的人。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文宗学府。腾斑马而孤上;英规胜范,凌、许、郭而独高。”唐·刘知畿《史通·人物》:“鲍照文宗学府,驰名海内。”

文奏

wénzòu

官府文书。《文选·谢朓 京路夜发 诗》:“文奏方盈前,怀人去心赏。”张铣注:“文奏,谓官簿书。”亦指奏疏。三国魏·曹植《圣皇篇》:“侍臣省文奏,陛下体仁慈。”《隋书·高祖纪下》:“天灾地孽,物怪人妖,衣冠钳口,道路以目,倾心翘足,誓告於我,日月以冀,文奏相寻。”

文祖

wénzǔ

①帝尧始祖之庙。②泛指太祖庙。《晋书 元帝纪》遂登坛南狱,受终文祖,焚柴颁瑞,告类上帝。③继业守文之祖。

wén

文采,“乃访之有彣者。”

wén

昆虫,种类很多。雄的吸植物的汁液,雌的吸人畜的血液,有的传染疾病。幼虫称“孑孓”:蚊子。蚊香。蚊帐。聚成雷。

蚊负

wénfù

亦作蚉负,意思为比喻力小任重,张景岳《类经》续:“因敢望陋效颦,免图蚊负”蚊负:蚊子背山,喻力所不及。自谦之词。

蚊虻

wénméng

亦作“蟁虻”。蚊和虻两种危害牲畜的虫类。以口尖利器刺入牛马等皮肤,使之流血,并产卵其中。亦指蚊子。《庄子·人间世》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庄子·天运》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庄子·天下》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战国策·庄辛论幸臣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后汉书·孔融传》:“性既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 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於己,犹蚊虻之一过也。”李贤注:“言蚊虻之暂过,未以为害。” 宋 沉括《梦溪笔谈·讥谑》:“信安、沧、景之间多蚊虻。夏月,牛马皆以泥涂之,不尔多为蚊虻所毙。”王闿运《墨子校注 序》:“遭时彊横,诸凶窃位,怙其势力富厚,儌一朝之幸,逞志纵欲,曾无采听,视匹夫所陈,先王之言,若蟁虻雚雀之过乎前。”参见“疥癣蚊虻”。

wén I.

丝织物的文理,物件的文理:纹理。纹饰。条纹。水纹。指纹。斜纹。II.wèn器物上的裂痕:这个碗上有一道纹。打破砂锅纹到底(“纹”谐音“”,喻对问题穷根究底)。

纹丝不动

wénsībùdòng

一点也不动。尽管风狂雨暴,排列在人民大会堂前的三军仪仗队员仍是持枪挺立,纹丝不动。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8回:“金莲坐在床上,纹丝儿不动,把脸儿沉着。”

wén

①没有火焰的微火。②方言,用微火炖食物或熬菜。

wén

形成花纹的云彩。《广韵》雯,云文。《集韵》云成章曰雯。又如:雯华(云彩)又解:美丽的云,色彩斑斓的云。

wén

古同“”,玉的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