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 | wěi | ①人或动物的尾巴。虎尾;牛尾;尾大(比喻臣下势力强大);尾君子(指猴子)②末端,末尾。《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明·魏学洢《核舟记》舟尾横卧一楫。③水流的下游。如:我住在江尾。④后部。方勺《方腊起义》是我起兵已首尾期月矣。⑤尾随,跟踪盯梢。如:尾其后。追尾;相尾。⑥鸟兽虫鱼交配。如:相尾。⑦姓。 |
尾大不掉 尾大难掉 | wěidàbùdiào wěidànándiào | 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尾同于体,犹或不从,况乎非体之尾,其可掉哉!”参见“掉尾”。 |
尾闾 | wěilǘ | ①古代传说中泄海水之处。《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閭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成玄英疏:“尾閭者,泄海水之所也。”文选·嵇康《养生论》:“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復废,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 李善注引司马彪曰:“尾閭,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閭也。” ②泛指事物趋归或倾泄之所。清 魏源《军储篇一》:“此漏不塞,虽万物为金,阴阳为炭,不能供尾閭之壑。”梁启超《新民论第二节》:“民族帝国主义者何?其国民之实力,充於内而不得不溢於外,於是汲汲焉求扩张权力於他地,以为我尾閭。” 郭沫若《创造十年十二》:“季刊和周报的标准太高,外来的投稿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不能用,因而失掉不少的读者,应该要有一种日报来做尾闾,以销纳外来的投稿。” |
尾生 | wěishēng | 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男子。《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陆德明释文:“尾生 ,一本作微生 。”“直躬证父 ,尾生溺死,信之患也。”《汉书·东方朔传》:“勇若孟賁,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 。” 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 唐 温庭筠《答段柯古见嘲诗》:“尾生桥下未为痴,暮雨朝云世间少。”清 袁于令《西楼记·虚讣》:“要同尾生桥边待,抱恨红泉堪痛哉。”后借指坚守信约的人。陈去病《惜别词之四》:“狂笑重来弔尾生,哀君持信太分明。” |
尾生抱柱 | wěishēngbàozhù | 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典出《庄子·盗跖》。后用以比喻坚守信约。《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
尾生之信 | wěishēngzhīxìn | 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二程全书 粹言二》好恶失其宜,是非乱其真,虽有尾生之信,曾子之孝,吾弗贵也。 |
尾缀 | wěizhuì | 尾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 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 《聊斋志异 新郑讼》张不能御,力疾起,遥尾缀之,入一村中。 |
娓 | wěi | ①《玉篇》娓,美也。②《说文》娓,顺也。③不倦的。 |
娓娓 | wěiwěi | 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娓娓道来。明 高攀龙 《书医者顾仰蒲》:“君为人好善疾恶。得人善,娓娓言之;得人不善,亦娓娓言之。”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刁奸》:“若言一入耳,娓娓可听,亦将有不能自禁者矣。”《聊斋志异 侯静山》托神于河间 之叟,与人谈诗文,决休咎,娓娓不倦。 |
娓娓不倦 | wěiwěibùjuàn | 娓娓:谈话连续不倦的样子。连续谈论,不知疲倦。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或与谈论古今兴废之事,娓娓不倦。”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翁日就谈乡前辈事,娓娓不倦。” |
娓娓动听 | wěiwěidòngtīng |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娓娓: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清 黄云鸿《福惠全书 刑名部》:“若言入耳,娓娓可听。”邹韬奋《我的母亲》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细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 |
娓娓而谈 | wěiwěiértán | 连续不倦地谈论着。形容健谈。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
艉 | wěi | 船体的尾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