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i

①背,反,不遵守:违背。违反。违犯。违法。违抗。违章。事与愿违。②不见面,离别:久违。躲避。《说文》违,离也。《尔雅》违,远也。《论语·公冶长篇》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孟子·离娄上》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唐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唐 孟浩然《留别王维诗》:“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聊斋志异 王六郎》相见遽违,良足悲侧。参见“久违”。③邪恶,过失。《孟子·告子上》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④《说文》违,离也。回避。相距;距离。如:违年(过期不赴任);违欠(拖欠)。《正韵》避也,去之也。《易·乾卦》忧则违之。《注》知难而避也。孟子·公孙丑上》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庄子·德充符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聊斋志异 申氏》日暮,抵邻村,违村里许伏焉。

违碍

weíài

违反法令或习俗而有所妨碍的。如:违碍书籍。违碍字句。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指触犯统治者的忌讳。违碍应毁书籍

违拗wéiào不依从;违背。《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一来王美不肯,二来王九妈把女儿做金子看成,见他心中不允,分明奉了一道圣旨,并不敢违拗。
违悖wéibèi

wéibèi违背。宋 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虽於古礼违悖,亦忠厚之至也。”元 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不违悖了父母的遗言。”沈从文《边城一》:“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

违错

wéicuò

①失误;错乱。三国志·魏志·牵招传:“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 《资治通鉴 魏纪四》(诸葛)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违错。《元章·台纲一·设立宪台格例》:“诸官司刑名违错,赋役不均,擅自科差及造作不如法者,委监察纠察。”②违反;不遵从。《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虽不忍别,奈皇家规矩,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

违道

wéidào

违背正义。《尚书·大禹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 孔传:“失道求名,古人贱之。”②离道。《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违夺

wéiduó

违背人的意愿而迫使改变。《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以为奔丧立科,轻则不足以禁孝子之情,重则本非应死之罪,虽严刑益设,违夺必少。《宋书·孔灵符传》:“百姓虽不亲农,不无资生之路,若驱以就田,则坐相违夺。”《魏书·彭城王勰传》:“雅操不移,朕亦未敢违夺。”

违惰

wéiduò

违逆轻慢。南朝梁 沉约《奏弹秘书郎萧遥昌》淑慎之迹未彰,违惰之容已及。《陈书·武陵王伯礼传》淑慎未彰,违惰斯在,绳愆检迹,以为惩诫。《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参议伯降以下,凡钩考违惰耗失等事,及参议王臣济尝言新钞不便忤旨,各款伏。

违贰

wéièr

①背离;有二心。《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违贰不协,慆慢天命。《宋书·袁淑传》:“弊邑敬事是遑,无或违贰。”宋 陈彭年《江南别录·李璟》:“诸将争功,自相违贰,崇文不能制。”②背叛者,有二心的人。《晋书·荀勖传》:“明公以至公宰天下,宜仗正义以伐违贰。”

违法乱纪

wéifǎluànjì

违犯法令,破坏纲纪。任斌武《无声的浩歌》:“毫无疑问,这是一起地地道道的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违法乱纪事件。”王朔《人莫予毒》:“违法乱纪的事我可不干,我已经错了,不能一错再错。”

违费

wéifèi

违拂。《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 唐 孔颖达疏:“言君子之人,遭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

违覆

wéifù

谓反复研究。违,通“回”。《三国志·蜀志·董和传》:“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闕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 清 曾国藩《邓湘皋先生墓表》:“每有篇什,輒就磵东与相违覆,引绳落斧,剖晰毫釐。”

违隔

wéigé

阻隔;隔绝。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生夜梦女来,曰:‘下顾者果君耶?年貌舛异,觌面遂致违隔。妾已忧愤死,烦向土地祠速招我魂,可得活,迟则无及也。’” 

违害

wéihài

避开祸害。《庄子·齐物论》:“圣人不从事於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 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宋 陈师道《上苏公书》:“盖势在则欺之以为功,势同则夺之以自利,势去则背之以违害,使之且难,况同之乎?”

违害就利

wéihàijiùlì

避开祸害,追求利益。《吴子·图国》:“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

违和

wéihé

不协调;失常。身体失于调理而不适。用于称他人患病的婉词。汉 焦赣《易林·屯之泰》调摄违和,阴阳颠倒。《聊斋志异 胭脂》芳体违和,莫非为此?清 昭梿《啸亭杂录·傅阁峰尚书》上违和,医药皆公掌之。《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比者皇太后圣躬违和,朕夙夜忧惧。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

违己

wéijǐ

违背自己的意愿。人不难于违众,而难于违己。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明·吕坤《呻吟语摘·修身》:“才能技艺,让他占个高名,莫与角胜。至于纲常大节,则定要自家努力,不可退居人后。人不难于违众,而难于违己。能违己矣,违众何难?”

违矫

wéijiǎo

违反。《后汉书·李固传》:“山陵未成,违矫旧政,善则称己,过则归君。”荀子·非十二子“忍情性” 唐 杨倞注:“忍,谓违矫其性也。”

违节

wéijié

①违背制度、法规。贾谊《旱云赋》:“何操行之不得兮,政治失中而违节。”②不听节制。《南史·羊希传》:“希以沛郡刘思道行晋康太守,领军伐俚。思道违节失利,希遣收之。”按,宋书·羊希传作“思道违节度,失利,羊遣收之”。③违规,不正常。清 方苞《狱中杂记》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

违礼

wéilǐ

违反礼仪。《后汉书 袁绍传》绍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违礼任情,废嫡立庶,恐众议未安。”《金史·术虎高琪传》:“詔封吴曦为蜀国王,高琪为封册使。詔戒諭曰:‘卿读书解事,蜀人亦识威名;勿以财贿动心,失大国体。如或随去奉职有违礼生事,卿与乔宇体察以闻。’”

违利赴名

wéilìfùmíng

舍去利欲而求取名声。汉·王充《论衡·答佞》:“上世列传,弃宗养身,违利赴名,竹帛所载。”

违戾

wéilì

①违背。《后汉书·范升传》:“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晋书 文帝纪》隗嚣违戾,光武西伐。《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帝(宋真宗赵恒)亲遗御史视其状,(杨)覃、(硃)台符并坐议事违戾,罢使。宋 叶适《淮西论铁钱五事状》:“况经收换,朝廷为民之意已足;如有违戾,惩治大吏一人,自然震耸用命。”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四节》:“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②抵触;不一致。晋 袁宏《后纪·光武帝纪二》:“谢尚书不量力,内与萧王 违戾,外失河北之心,公所知也。”明 陈继儒《读书镜 卷四》:“李师中平日讲论,多与荆公违戾,及公权盛,李欲合之。”瞿秋白《赤都心史一》:“粗野而有楞角的色彩,调和中有违戾的印象。”③乖谬;不合情理。宋 陈师道《策问之五》:“太史公之论六家,班固之序九流,知其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也。至荀卿之非十二子,则咸无取焉。庄休之语道术,又皆出於圣人,其故何也?乌有同出於道而无一可取?其违戾莫甚於此。”

违律

wéilǜ

违反律令。《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兵不极武,而二寇俱灭;师不违律,而遐方以宁。《陈书·周敷传》:“受任遐征,淹时违律,虚衿姦诡,遂貽丧仆。”《新唐书·苏颋传》:“若夫择良将,募重而约严,违律必诛,杀敌必赏,多出金以购酋长,虏亡无日矣。”

违慢

wéimàn

违抗怠慢。晋 傅咸《御史中丞箴》:"执宪之纲,秉国之宪,鹰扬虎视,肃清违慢。"宋欧阳修《乞条制催纲司》:"仍令本路转运司逐时点检,如有违慢,并乞严行断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二》发运、转运、提举铸钱、盐事等司及州、县,于三司所统者,违慢不职,许行勘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诸路州军拖欠内藏库诸色窠名钱物,自淳熙九年以前并除放,以后常切催纳,不得违慢。《西游记 第二七回》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

违盟

wéiméng

违背盟约。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元 虞集《即位诏》:“晋邸违盟构逆,据有神器。”

违弃

wéiqì

离弃;丢弃。《楚辞·离骚》:“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旧题 李陵答苏武书》:“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顷世乱离,衣冠之士,虽无身手,或聚徒众,违弃素业,徼倖战功。”《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身终之日,岂容违弃此好。宋 司马光《抚纳西人诏意》:“不幸先帝违弃万国,朕嗣守令绪,祗承前志,夙夜寅畏,迨今期年。”

违强陵弱

wéiqiánglíngruò

避开强暴的,欺凌弱小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唯仁者能之,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

违亲

wéiqīn

不侍奉父母。晋 陆机《高祖功臣颂》:“安国违亲,悠悠我思。”清 陈梦雷《己未入都江干留别诸同学诗》:“病拟王维终负国,檄慙毛义竟违亲。”《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

违时

wéishí

①谓违背当时的形势或时代的趋势。《国语·鲁语上》:“动不违时,财不过用。”《管子·霸言》:“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蔡邕《陈太丘碑》:“俭约违时,悬车致仕,徵辟交至,遂不屑就。”宋 胡錡《代良耜谢表》:“臣敢不戒其趋末,毋或违时。”②不合时令。宋 曾巩《亳州谢到任表》:“使天地人神,莫不顺序;雨暘寒燠,罔或违时。”明 刘基《御柳诗之一》:“御柳青青阴緑池,迎春擢秀不违时。”③贻误时机。《晋书 宣帝纪》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儿子二人未归。行雨符到,固辞不可,违时见责。纵使报之,亦已晚矣。”

违时绝俗

wéishíjuésú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这篇文章违时绝俗,让人耳目一新。

违世

wéishì

①去世。《左传·文公六年》:“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先王违世,犹詒之法,而况夺之善人乎?” 南朝梁 沉约《齐明帝哀策文》:“哲王违世,克播遗尘。”《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先王违世,兄为人子,初不临丧,可乎?”《资治通鉴 魏纪一》(司马)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自丞相违世,须发中白,每一念之,不觉酸恸。②避开尘世。《子华子·神气》:“吾闻之:太上违世,其次违地,其次违人。”亦指逃避世事而隐居。 宋 曾巩《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侍郎家梁自祖琮,违世恬幽树儒术。” 元 范梈《送吴真人持招宁亲 诗》:“千骑万骑中,孰是违世儔。”

违世乖俗

wéishìguāisú

同“违时绝俗”。清·管同《饿乡记》:“故非违世乖俗,廉耻礼义之士,不得至是乡。”

违世绝俗

wéishìjuésú

解释同“违时绝俗”。宋·陈师道《上苏公书》:“谢公江海之士,违世绝俗乃其常耳。”

违世异俗

wéishìyìsú

解释同“违时绝俗”。《宣和书谱·宣召纪》:“米芾性好洁,世号‘水淫’,违世异俗,每与物迕,人又名米颠。”

违爽

wéishuǎng

违背,差失。《魏书·世祖纪下》:“命将出师,指授节度,从命者无不制胜,违爽者率多败失。”《隋书·天文志上》:“焯(刘焯)以愚管,留情推测,见其数制,莫不违爽。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大象一乖,餘何可验?”

违天

wéitiān

谓违背天意。《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国语·周语下》:“夫天道导可而省否,萇叔反是,以誑刘子,必有三殃,违天一也。”《晋书 王羲之传》违天不祥。《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凭你怎的巴结他,他怎肯忍心害理的违天行事?”

违天悖理

违天逆理

wéitiānbèilǐ

wéitiānnìlǐ

做事残忍,违背天道伦理。《周书·文帝纪上》:“侯莫陈悦违天逆理,酷害良臣,自以专戮罪重,不恭诏命,阻兵水洛,强梁秦陇。”《明史·王直传》:“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

违天悖人

wéitiānbèirén

违背天理人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八卷:“若浚此举违天悖人,可取浚头归苗傅,不然,一有退缩,悉以军法从事。”

违天害理

wéitiānhàilǐ

解释见“违天逆理”。《南齐书·魏虏传》:“武帝之胤悉被诛戮,初无报效,而反为今主尽节,违天害理。”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当初这厮在日,专一违天害理,贪财好色,奸骗人家妻子。”

违条犯法

wéitiáofànfǎ

违犯法律条文。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他做了违条犯法的事,昨已斩了。”清·大汕《海外纪事》卷二:另设牌二十四面,分类标明,如有违条犯法者,许被害抱牌进告。

违条舞法

wéitiáowǔfǎ

解释见“违条犯法”。宋·苏轼《论纲梢欠折利害状》:“一般点检,即二十九只船皆须住岸伺候,显是违条舞法,析文破敕。”

违忤

wéiwǔ

作“违啎”。①违背;不顺从。《汉书·张敞传》:“宣帝徵敞为太中大夫,与于定国并平尚书事。以正违忤大将军霍光。”《后汉书·霍谞传》:“是时大将军梁冀贵戚秉权,自公卿以下莫敢违啎。”《资治通鉴 魏纪六》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 唐 刘知几《史通·直书》:“寧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陆贽又曰:“以一言称惬为能而不核虚实,以一事违忤为咎而不考忠邪,其称惬则付任逾涯,不思其所不及,其违忤则罪责过当,不恕其所不能,是以职司之内无成功,君臣之际无定分。”上(德宗李适)不听。《红楼梦 第二十回》:“因是圣人遗训,不敢违忤。”许地山《危巢坠简·在费总理底客厅里》:“老头子是个明理知礼的人,他虽然不大愿意,却也不敢违忤魏先生 底意思。”②指抵触;不一致。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续资治通鉴》:“毕氏此书,兼集众力,自谓尽善,然体例书法,多有未当,前后违啎,亦间有之。”

违乡负俗

wéixiāngfùsú

离别家乡,违背世俗。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昔苏季、张仪违乡负俗,尚复招三方以事赵,请六国以尊秦。”

违心之论

wéixīnzhīlùn

与内心相违背的话。鲁迅《书信集 致王志之》:“也姑且不要求太求全,因为求全责备,则有些人便远避了,坏一点的就来迎合,作违心之论。”叶圣陶《英文教授》我不能够站到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尽说些违心之论。

违信背约

违约背信

wéixìnbèiyuē

wéiyuēbèixìn

失信于人,背弃约定,毫无信义可言。我们不能干违约背信的事。《周书·武帝纪下》:“伪齐违信背约,恶稔祸盈。”

违言

wéiyán

①不满的、伤和气的话。不合情理的话。违背承诺的话。《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重以背德违言,摇荡疆埸。

违异

wéiyì

①离别;分离。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违异之恨,中间尚浅也。”清 恽敬《答赵青州书》:“敬尝观之古人,其畜道德,能文章者,饥寒之外,复多变故,或家室违异,或朝廷歧阻。”②不一致;违背。《后汉书 袁绍传》臣不敢畏惮强御,避祸求福,与进合图,事无违异。《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谓羣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二》若一一行其职守,事皆违异,必以戆愚妄发,干犯典刑,徒玷清时,无补国事。

违意

wéiyì

违背意志。《汉书·叙传下》:“窦后违意,考盘于代。”颜师古注:“此敍言窦姬初欲适赵,而向代,违其本意,卒以成乐也。”《后汉书·郑玄传》:“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唐 李商隐《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违豫

wéiyù

帝王有病的讳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壬子,辅臣以帝(宋真宗)违豫浸久,表引汉宣帝、唐高宗故事,请五日一御便殿;从之。《宋史·理宗纪一》:“(嘉定)十七年八月丙戌,宁宗违豫,自是不视朝。”《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六》及帝(宋仁宗)疾愈,(刘)沆谮(文)彦博曰:“陛下违豫时,彦博斩告反者。”彦博以沆判呈帝,帝意乃解。明 沉德符《野获编宫闱母后先祔庙》:“时景帝违豫,未大渐也。”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 卷十三》康熙二十六年,值太皇太后违豫,上躬侍寝榻。《清史稿卷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先是,太皇太后并亦违豫。是日,崩。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69篇》《清史稿》记载:甲戌(癸酉后一天),太皇太后并亦违豫,是日,崩,即19081115日。

违越

wéiyuè

违反;背离: 违越法度  不敢稍有违越。《后汉书·方术传下·公沙穆》:“幸承先人之支体,传茅土之重,不战战兢兢,而违越法度,故朝廷使臣为辅。” 唐 韩愈《元和圣德诗序》:“海内怖骇,不敢违越。” 清 林则徐《批驳广州府禀赍义律禀》:“查该领事义律节次具禀,均尚諳知体制,不敢稍有违越,何至这一件如此荒唐!”

wéi

①后妃居处:宫闱。闺英闱秀。《续资治通鉴 元纪九》伊实特穆尔请授皇孙以诸闱旧玺,从之。《红楼梦 第29回》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②科举考场,又称贡院。秋闱(即乡试):各省乡试在仲秋八月举行,因称秋闱。《聊斋志异 叶生》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妇女居室。《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归见闱中人,泫然流涕,女亦相对怆楚,悲已而喜。

闱墨

wéimò

新中举人、进士的在考试时写的文章。闱,科举时代的试院。墨,试卷。明清将乡、会试中式文章,选刻成书,明称小录,清称闱墨。考场中应试者用墨笔,送试官前再经朱笔誊写,故试卷有朱、墨二本。《聊斋志异 陆判》未几,科试冠军,秋闱果中经元。同社生素揶揄之;及见闱墨,相视而惊,细询始知其异。

闱艺wéiyì

科举考试时考场上写的诗文。清 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五:“闈藝又復過人,甯有不售之理耶?”

wéi

①水流的回旋。②渊。③古河名,源出中国陕西省凤翔县西北雍山下,东南流经岐山、扶风入渭水。

wéi

涠洲wéizhōu,岛名,在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