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ò I.

①开辟,扩充:拓荒。开拓。拓展。拓落(a.宽广;b.潦倒失意。亦作“落拓”)。②以手推物:“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③姓。II.参见。III. zhí古同“”,拾取。

拓定

tuòdìng

平定。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济师洪河,拓定四州。”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公欲迁都以张拓定之业。”《资治通鉴 梁纪二十》初,(侯)景既克建康,常言吴儿怯弱,易以掩取,当须拓定中原,然后为帝。宋 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太宗拓定南北,户犹三百五十七万四千二百五十七,此后递增,至徽庙,有一千八百七十八万之多。”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七》:“成祖既靖内难,即徙都於燕,又将拓定三边。”

拓落

tuòluò

①落拓;失意,不得意。文选·扬雄《解嘲》:“意者玄得无尚白乎?何为官之拓落也。”李善注:“拓落,犹辽落,不谐偶也。”唐 王勃《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下官诗书拓落,羽翮摧頽,朝廷无立锥之处,邱山有括囊之所。”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李涉》:“拓落生计,伶俜酒乡,罕交人事。”清 蒋士铨《冬青树·遇婢》:“自先丞相尽节以来,家室飘摇,行藏拓落。今来燕京,寻访母亲下落。”②放荡旷达。《晋书·刘曜载记》:“性拓落高亮,与众不羣。”《北史·薛安都房法寿等传论》:“法寿拓落不羈。”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③宽广貌。

tuò

①口腔里的消化液:液。涎。沫。见“唾手可得”②啐cuì,从嘴里吐出来:弃(吐唾沫表示轻视、鄙弃)。骂。面自干。《战国策·说赵太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资治通鉴 齐纪七》(王)敬则唾其(王公林)面曰:“我作事,何关汝小子!”

唾地成文

tuòdìchéngwén

形容文思敏捷。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唾壶击缺

tuòhújīquē

唾壶,旧时一种小口大肚的吐痰器具。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晋朝时期,大将军王敦酒后吟咏曹操的诗句,并击唾壶为拍,以致使唾壶尽缺。后遂用“唾壶击缺”等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唾壶击碎

tuòhújīsuì

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先祖 旦釜公《巩县幕中五十自寿沁园春》云)忧来处,把唾壶敲缺,羯鼓频挝。”周斌 《和剑华醉歌行》:“毕竟英雄心不死,唾壶击缺剑光紫。”

唾壶敲缺

tuòhúqiāoquē

解释见“唾壶击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清·吴愧庵《营中送春》:“一半春光缧绁过,唾壶敲缺待如何。”

唾津tuòjīn唾液。元 薛昂夫《一枝花·赠小园春套曲》:“唾津儿浸满盆池,手心儿擎得起屏石。”《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就在袖里模出纸包来,取一丸,用唾津咽了下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痔疮》:“每一钱加轻粉三分,冰片五釐,共研极细末,唾津调涂患处。”郭沫若《芍药及其他·丁东草》:“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唾面自干

tuòmiànzìgān

人家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指受了侮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也指人不知羞耻。《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宋 陆游《闻里中有斗者作此示之少》诗:秋毫不能忍,平地寻干戈;唾面听自干,彼忿自消磨。清 李汝珍《镜花缘 第三十八回》: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娄师德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干

唾绒

tuòróng

古代妇女刺绣,每当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留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红楼梦 第五回:“因看房内瑶琴、宝鼎、古画、新诗,无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奩间时渍粉污。”

唾手

tuòshǒu

就是在自己手掌中吐口水的意思,一般用来比喻事情容易办成。《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岳)飞上表有云:“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尚令稽首以称藩。”亦作“唾掌”。《魏书·路思令传》:“得其人也,六合唾掌可清。”

唾手可得

唾手可取

tuòshǒukědé

tuòshǒukěqǔ

唾手:就是在自己手掌中吐口水的意思,一般用来比喻事情容易办成。唾手可取的东西我们不能拿。《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

唾掌

tuòzhǎng

唾手。极言其易。《后汉书·公孙瓒传》“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李贤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瓚曰:‘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而决。’”《魏书·路思令传》:“得其人也,六合唾掌可清;失其人也,三河方为战地。”《新唐书·儒学传下·陈京》:“陛下復用之,姦贼唾掌復兴。”明 徐霖《绣襦记·正学求君》:“看槐黄举子正忙,管此去功名唾掌。” 

唾珠咳玉

tuòzhūkéyù

珠、玉,比喻妙语或美好的诗文。言辞高妙优美,形容出言不凡。 孔子唾珠咳玉,给我们留下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名言警句。《晋书·夏侯湛传》引夏侯湛《抵疑》:“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参见“咳唾成珠/咳珠唾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