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ō

①用手掌承着东西:两手托着下巴。②陪衬,铺垫:衬托。烘托。③承着器物的东西:托盘。④寄,暂放:托身,托售。托儿所。⑤请求、帮助;寄托:请托。恳托。《孟子·万章下》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⑥借故推诿躲避:推托。假托。⑦依赖:托福。托庇。⑧委任:托付。委托。⑨压强单位。

托庇tuōbì

同义词:托福。①靠别人的庇护。《西游记第七十七回》行者道:弟子屡蒙教训之恩,托庇在佛爷爷之门下,自归正果…②旧时客套语。己方的幸福靠对方的庇护。

托钵


tuōbō

手托钵盂。指僧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梵语的省音译,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聊斋志异 武技》偶一僧来托钵,李(超)饱啖之。②泛谓贫困求人。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盍投笔从戎,聊以博升斗,不犹愈於托鉢同人,受守钱虏之轻薄乎?”《黑籍冤魂 第二十回:“终日在街头沿门托钵,到了夜间,就在人家屋檐下歇宿。”

托词tuōcí

①借口。找借口。《花月痕第三回》不到二更,痴珠便托词头痛散席,偕漱玉先回去。②寄托于词章。③假托之词。

托大tuōdà大意。《水浒传第四回》贤弟,你从今日难比往常,凡事自宜省戒,切不可托大。倨傲自尊。《说岳全传第十一回》宗爷道:你(梁王)既来考试,为何参见不跪,如此托大么?

托凤攀龙

tuōfèngpānlóng

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扬戏传》:宗计于朝,或异或同,敌以乘衅,家破人亡。乖道反德,托凤攀龙。

托付

托附


tuōfù

投托;依附。付;委托。被委托之人。把我的宝贵花儿托付给一个人。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晋纪总论》树立失权,托付非才,四维不张,而苟且之政多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齐之季世,多以财货托附外家,諠动女谒。《旧唐书·李大亮传》广接宾朋,当时称为风流之士;然颇托附权幸。

托公报私

tuōgōngbàosī

借公事报私怨。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

托公行私

tuōgōngxíngsī

犹言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而乃冯附城社,蔽亏日月,托公行私,交游群小。

托骥之蝇

tuōjìzhīyíng

喻指追随贤能之后而得以显名的人。《后汉书 隗器传》:帝报以手书曰:慕乐德义,思相结纳……数蒙伯乐一顾之价,而苍蝇之飞,不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绝群。’”李贤注:张敞书曰:苍蝇之飞,不过十步,自托骐骥之尾,乃腾千里之路。然无损于骐骥,得使苍蝇绝群也,见敞传。 许衡《上宪使刘约斋启》譬为山,方覆一篑而进,俄哲人梦奠两楹之间,欲为托骥之蝇,遂作丧家之犬。

托宿

tuōsù

寄宿;借住。《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明《杀狗记·家门大意》:“酒人中,聊托宿;诗社内,聊容足。”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幽怪传疑》:“夜不能归,愿托宿,可乎?”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三相女》:“茅山有秦檜女绣大士像,甚灵异,居人不敢托宿。”

托物感怀

tuōwùgǎnhuái

假借事物抒发胸怀。清·汪琬《说铃》:“故能托物感怀,缠绵凄恻,若使饥寒切肤,亦未暇尔尔。”

托物连类

tuōwùliánlèi

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见“托物引类”。明·王炜《书胡立三先生诗稿后》:“诗之为用,共托物连类,足以寓人不能宣之意。”

托物引类

tuōwùyǐnlèi

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宋 苏轼《答黄鲁直书》:“《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

托物寓感

tuōwùyùgǎn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明·王炜《慈竹堂记》:“夫奉亲致养者,孝子之折分;托物寓感者,仁人之至情。”

托物寓兴

tuōwùyùxīng

假借外物寄托情致。《宣和画谱·文同》:“凡于翰墨之间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戏。”

托于空言

tuōyúkōngyán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元·黄溍《格庵先生赵公阡表》:“道之不行,托于空言,显显赵公,则既有闻。”

托之空言

tuōzhīkōngyán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汉 赵岐《〈孟子〉题辞》:“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 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司马贞索隐:“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托诸空言

tuōzhūkōngyán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清·朱珪《<赘说>序》:“若方将试吏事,则由是以求之民物之情,利病之实,不徒托诸空言也。”

托重

tuōzhòng

谓托付以辅弼重任﹔倚重。唐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承受重担。

托足

tuōzú

容身;立脚。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清 钱泳《履园丛话·园林·乐圃》:“家产入官,无托足之地。”徐迟《黄山记》:“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

tuō

同“托”。《史记 孝文本纪》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

讬孤

tuōgū

谓以遗孤相托。多指君主把遗孤托付给大臣。《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唐 贾岛《哭卢仝诗》:“长安有交友,託孤遽弃移。”金 赵秉文《蜀正名论》:“曹氏欺孤问鼎,何尝一事而出於诚?使有孔明,不为用也。至於託孤,曰:‘尔无负我。’庸愚皆知笑之。”参见“託孤寄命”。

託孤寄命

讬孤寄命

tuōgūjìmìng

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常之重任。《论语·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邢昺疏:“可以讬六尺之孤者,谓可委讬以幼少之君也。若周公、霍光也;可以寄百里之命者,谓君在亮阴,可当国摄君之政令也。”

讬事

tuōshì

假托他事。《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初,(孙)权外讬事魏,而诚心不款。《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与权谈说谏喻……如有未合,则舍而及他,徐复托事造端,以物类相求,於是权意往往而释。”唐 朱敬则 《魏武帝论》:“杨德祖才虽清秀,志非远图,托事行诛,死非其罪。”

tuō

馎饦:“面片汤”的别名。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水煮面食。

tuō

①寄托,依托。②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