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②疆域:国土。领土。③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④民间生产的(区别于“”):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⑤不合潮流:土气。⑥未熬制的鸦片:烟土。⑦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⑧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土族。⑨地势。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⑩姓。

土崩

tǔbēng

比喻崩溃破败,无法收拾。《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闻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心苞万篇之诵,口播涛波之辩,犹无补於土崩,不救乎瓦解也。”《宋书 本纪武帝上》(桓)谦等诸军,一时土崩。唐 胡曾《武昌诗》:“王濬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宋 苏辙《论兰州等地状》:“然而边人愤怨,天下咨嗟,土崩之忧,企足可待。”清 魏源《圣武记卷七》:“众土崩,苗乘势四面蹂躪,福寧仅身免。”

土崩瓦解

tǔbēngwǎjiě

好像土崩塌,像瓦碎裂一样。比喻完全失败,不可收拾。春秋·鬼谷子《鬼谷子·抵山戏》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土崩鱼烂

tǔbēngyúlàn

土崩溃,鱼腐烂。比喻溃败不可收拾。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若乃距阳平,据石门,摅八陈之列,骋奔牛之权,焉有土崩鱼烂哉。”清·方苞《书潘允慎家传后》:“是以人主孤立于上,蒸黎糜沸于下,土崩鱼烂,一溃而不可收。”

土娼tǔchāng

私娼。《老残游记第十九回》:“却説许亮奉了老残的擘画,就到这土娼家,认识了小金子。”巴金《家二三》:“自己一个绅士,居然追赶土娼一类的女人,未免太不成体统了。”

土断

tǔduàn

东晋、南朝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迁居江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郡县。至东晋哀帝时,桓温推行土断法,裁併侨置郡县,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断”。后南朝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断,作为加强王朝统治,与豪门争夺劳动力,扩大赋役和兵源的一种手段。胡三省注:“令西北士民侨寓东南者,所在以土著为断也。”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所谓土断,就是主张把侨郡县士民作为土著,民众向朝廷纳租税,服徭役,不再让士族独占这些利益。”

土遁

tǔdùn

神话传说中指钻入地下逃走。封神演义中的土行孙会土遁之术。封神演义第十三回》李靖连箭带回,借土遁来至关前;收了遁法,进了帅府。

土封

tǔfēng

①封地。作为土地分界标志的土堆。唐·柳宗元《唐相国房公德铭之阴》:“有土封,其臣称之曰公。”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十六》:“少时所在所立土封,皆为人题作李椿年墓。”②建坟墓。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土风tǔfēng

同义词:乡俗。地方歌谣,亦指有这种特色的歌谣。②有地方特色的风俗。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

土扶成墙

tǔfúchéngqiáng

比喻人应该互相扶助。《北史·尉景传》:“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

土埂

tǔgěng

即田埂,田地为了隔开田亩或行走而筑的稍高于地面的埂子。土梗:泥塑偶像;土壤和木梗。比喻粗劣卑贱。《战国策·赵策一》:“夜半,土梗与木梗鬭。”《庄子·田子方》:“吾所学者,直土梗耳。”成玄英疏:“自觉所学,土人而已,逢雨则坏,并非其物。”《文选·刘孝标》:“视若游尘,遇同土梗。”李善注:“游尘土梗,喻轻贱也。”《晋书 惠帝纪》昔者,丹硃不肖,赧王逃责,相彼凶德,事关休咎,方乎土梗,以坠其情。宋·叶适《序》:“视荣利如土梗,以文达志,为后生法。”清·戴名世《与弟书》:“五经二十一史,今之视为土梗,而天下几无读书者矣。”

土功

tǔgōng

指治水、筑城、建造宫殿等工程。《尚书·益稷》:“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孔传:“闻啟泣声,不暇子名之,以大治度水土之功故。”《吕氏春秋·季夏》:“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高诱注:“土功,筑臺穿池。”《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三年》:“帝好土功,既作许昌宫,又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餘丈,力役不已,农桑失业。”《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今天下未平,方须民力,土功之事,朕所未为,萧何之对,非雅言也。

土圭

tǔguī

一种古老的测量日影长短的工具。土圭构造简单,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灋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郑玄注:“(景)西於土圭,谓之日西,是地於日为近西也。”

土簋

tǔguǐ

盛饭的瓦器。《韩非子·十过》:“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於土簋,饮於土鉶。”《史记·太史公自序》:“食土簋,啜土刑。”裴駰集解引服虔曰:“土簋,用土作此器。”清 唐甄《潜书·抑尊》:“是以尧舜之为君,茅茨不剪,饭以土簋,饮以土杯。”

土豪

tǔháo

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特指乡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南史·韦鼎传》:“州中有土豪,外修边幅,而内行不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三》今宜于江海要处分寨,以土豪为寨主,令随其便,使土豪绕于舟楫之间,官军振于塘岸之口,则官无虚费,民无惊扰,此策之上者也。清 顾炎武《田功论》:“募土豪之忠义者,官为给助,随便开垦。”

土豪劣绅

tǔháolièshēn

旧社会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恶霸和品行恶劣的退职官僚。土豪:地方上的豪强;劣绅:依势欺人的恶霸地主和退职官僚。《茅盾选集 封建的小市民文艺》:“小市民痛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

土花

tǔhuā

①苔藓。唐 李贺《金铜仙人辞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宋 周邦彦《风流子·春景词》:“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繚绕,前度莓墙。”宋 张镃《满庭芳》:“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元 傅按察《鸭头绿·钱塘怀古词》:“禁庭空、土花晕碧,輦路悄、呵喝声乾。”②金属器皿表面长期受泥土剥蚀而留下的痕迹。宋 梅尧臣《古鉴诗》:“古鑑得荒塚,土花全未磨。背蔆尖尚在,鼻兽角微讹。”元 杨载《卧钟诗》:“殿经焚后,呺然卧草中。雕几牙板废,锈涩土花蒙。”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土财主﹞买了一个鼎,据说是 周 鼎,真是土花斑驳,古香古色。”

土灰

tǔhuī

①灰和土。王充《论衡·自纪》:“惟人性命,长短有期。人亦虫物,生死一时……犹入黄泉,消为土灰。”三国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宋 梅尧臣《西施诗》:“层宫有麋鹿,朱颜为土灰。”②参见“土炭”。

土鸡瓦狗

土鸡瓦犬

tǔjīwǎgǒu

tǔjīwǎquǎn

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5回:“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延波真《五四前后山东人民的爱国斗争》:“凶恶军警呆住了,一个个手足无措,像土鸡瓦狗一样蜷伏在路旁。”

土阶

tǔjiē

亦作“土堦”。土台阶。指居室简陋。《子华子·晏子问党》:“婴闻之,尧不以土阶为陋,而有虞氏怵戒於涂髹,其尚俭之谓歟?”边让《章华赋》:“思夏禹之卑宫,慕有虞之土堦。”《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太上皇帝徙御崇光宫,采椽不斫,土阶而已。《周书·武帝纪下》:“(帝)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寳之饰,诸宫殿华綺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不施栌栱。汉 扬雄《逐贫赋》土阶茅茨,匪雕匪饰。唐 皇甫曾《春和杜相公移入长兴宅奉呈诸宰执诗》:“秦官鼎食贵,尧世土阶卑。”宋 陆游《题斋壁诗》:“门前枯叶满荒街,堂下残芜拥土阶。”

土阶茅茨

土阶茅屋

tǔjiēmáocí

tǔjiēmáowū

泥土的台阶,茅草的房屋。比喻住房简陋。《周书 武帝纪下》:“上栋下宇,土阶茅屋。”《新唐书·薛收传》:“土阶茅茨,唐尧以昌。”宋·洪迈《容斋续笔·逐贫赋》:“土阶茅茨,匪雕匪饰。”

土芥

tǔjiè

泥土草芥。比喻微贱的东西,无足轻重。《左传·哀公元年》:“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讎。”焦循正义:“土芥,谓视之如土如草,不甚爱惜也。”《儒林外史 第四一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视学子如土芥,以大罚为儿戏,天良丧失,至矣尽矣!”

土苴

tǔjū

①渣滓,糟粕。比喻微贱的东西。犹土芥。《庄子·让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餘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陆德明释文:“司马云:土苴,如粪草也。李云:土苴,糟魄也,皆不真物也。”宋 戴复古《谢萧和伯见访诗》:“江湖尊白髮,土苴视黄金。”《金史·海陵纪》:“殫民力如马牛,费财用如土苴。”清 鄂尔泰《赠方望溪诗》:“六经治世非土苴,相期津逮闚垠涯。”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又光宣之季,黄冈俗謳,风靡天下,内廷法曲,弃若土苴。”②以之为土苴,比喻贱视。宋 吕大钧《天下为一家赋》:“皆土苴其子孙。”王国维《观堂集林·国学丛刊 序》:“或乃舍我熊掌,食彼马肝,土苴百王,粃糠三古。”

土里土气

tǔlǐtǔqì

指没有见过世面,具有或表现出各种乡下人特性的样子。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18回:“穿着肥肥大大的花褂子,下面是宽腿儿蓝裤子,土里土气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只有坐在门口烧饼摊子后面那张桌子上,土里土气,贼头贼脑的两个茶客,不但不跟人招呼,而且……。”

土龙刍狗

tǔlóngchúgǒu

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杜微传》:“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土龙沐猴

tǔlóngmùhóu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李公神道碑》:“时俗方标榜门户,征逐声利,以为土龙沐猴,非所以自树立,视之蔑如也。”

土埋半截

tǔmáibànjié

比喻活不了多久。萧乾《皈依》:“别瞧我土埋半截儿,我还稀罕我这条老命呢。”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土埋半截了,要不趁早准备好,指望你呀。”

土脉

tǔmài

《国语·周语上》:“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韦昭注:“脉,理也。”此谓土壤开冻松化,生气勃发,如人身脉动。后以“土脉”泛指土壤。宋·汪洙《神童诗》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花月痕第三十七回》春融冰释,土脉上浮,途间往往水溢。

土蛮

tǔmán

旧指仡佬族。《明史 卷二十 神宗一》万历九年)冬十月己亥,土蛮犯广宁、义州,李成梁御却之。清 魏源《圣武记 卷七》苗叛时,惟沿边土蛮不从乱。土蛮者,号犵狫,故土司遗民也。

土木形骸

tǔmùxínghái

形骸:指人的形体。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晋书 嵇康传》:“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新唐书 郝处俊传》处俊姿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

土牛木马

tǔniúmùmǎ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关尹子 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北史 苏绰传》若门资之中而得愚瞽,是则土牛木马,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

土偶蒙金

tǔǒuméngjīn

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比喻因袭模仿,徒有其表。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宋诗如三家村叟,布袍草履,是一个人。明诗土偶蒙金。”

土穰细流

土壤细流

tǔrángxìliú

土壤:泥土;细流:小河。比喻细小的事物。也指事物虽甚细微,但不断积累,即能发挥巨大作用。《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穰,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辛亥革命 民国各团体之组织》:“窃比附土壤细流之说,为略呈之。”

土壤

tǔrǎng

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有养分,能生长植物。秦 李斯《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土生土长

tǔshēngtǔzhǎng

当地生长的。他是当地土生土长干部,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我们这些干部,大多数是好的,是土生土长,联系群众,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

土思

tǔsī

谓对故乡的怀念。《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鵠兮归故乡。”颜师古注:“土思,谓忧思而怀本土。”《后汉书·杨终传》:“又远屯伊吾、 楼兰、车师、戊己,民怀土思,怨结边域。”宋 陆游《闭阁诗》:“世味老来无奈薄,土思病后不胜浓。”《资治通鉴 汉纪十九》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

土头土脑

tǔtóutǔnǎo

指行为、举止、服饰等不合时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谁知他土头土脑的,信是一句话。”冯志《敌后武工队》第四章:“他觉得来的这个土头土脑的人,说话气挺粗。”

土涂

tǔtú

泥土。《左传·襄公九年》:“火所未至量轻重,蓄水潦,积土涂。”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有石焉,翳於奥草;有泉焉,伏於土涂。”

土刑

土形

土硎

土型

tǔxíng

古代一种盛汤羹的瓦器。《墨子·节用中》:“饮于土塯,啜于土形。”《韩诗外 卷三》:“昔者舜甑盆无膻,而下不以馀获罪。饭乎土簋,啜乎土型,而工不以巧获罪。”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古者采椽不斫,茅茨不剪,衣布褐,饭土硎。”土质型身,指人体:陈志岁《笃病趋瘳》诗:“父母恩遗一土型,点光隐现譬流萤。多番病险峰回转,天或令吾做寿星。”

土洋并举

tǔyángbìngjǔ

本国的土法和外国的洋法都采用。我们采取土洋并举的办法来解决。古华《芙蓉镇》第二章:“这座建筑物,真可谓土洋并举、中西合璧了。”

土洋结合

tǔyángjiéhé

把简单的设备或技术同现代化的设备或技术结合起来。他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凌叔华《古韵》:“天津是中国北方的商业中心,漫步街头,西式或土洋结合的简陋店铺比比皆是。”

土仪tǔyí

用来送人的土产品。区区土仪,不成敬意。《红楼梦》第十二回:“於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费,不消絮说,自然要妥帖的。”

土宇

tǔyǔ

①乡土和屋宅。《诗·大雅·桑柔》:“忧心慇慇,念我土宇。”孔颖达 疏:“既是士卒自伤,则念土宇者,自念己之乡土居宅也。”②疆土;国土。《后汉书·荀彧传》:“公前屠鄴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并启土宇,并受备物,所以表章元功,殊异贤哲也。唐 刘知几《史通·杂述》:“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秋,七月,丙午,帝(赵光义)将大举伐辽,遣使赐渤海王诏书,令发兵以应,约灭辽之日,幽蓟土宇复归中朝,朔漠之外悉以相与。然渤海竟无至者。宋 岳飞《奏辞宣抚副札》:“臣一介寒贱,误膺器使。顾土宇恢復之迹未见尺寸,而厚恩醲赏涯分已踰。”明 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五本朝岳镇海渎碑》:“自有失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声教不同。”

土蛰

tǔzhé

地下冬眠的动物。《国语·鲁语 上》:“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韦昭注:“土蛰发,谓孟春建寅之月,蛰始震也。”

土中

tǔzhōng

①四方的中心地区。《尚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孔传:“言王今来居洛邑,继天为治,躬自服行教化於地势正中。”孙星衍疏:“土中谓王城于天下为中也。”《汉书·礼乐志》:“世祖受命中兴,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颜师古注:“谓都洛阳 。”《汉书 王莽传中》毕北巡狩之礼,即于土中居雒阳之都焉。晋 潘岳《西征赋》:“考土中于斯邑,成建都而营筑。”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夫九州之地,洛阳为土中,风雨之所交也。”清 钱谦益《河南河南府知府郭中宁授中宪大夫制》:“河南故称土中,乃作雒 。”②地下。《晋书·庾亮传》:“亮将葬,何充会之,叹曰:‘埋玉树於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土著

tǔzhù

①亦作“土箸”。世代定居一地。《史记·西南夷列传》:“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汉书·西域传上》:“西域诸国,大率土著。” 颜师古注:“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随畜牧移徙也。”《宋书·孔季恭传》:“夫训农修本,有国所同,土著之民,习翫日久,如京师无田,不闻徙居他县。” 清 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司马法非周制说》:“桓公问伍鄙之法, 管子曰:‘相地而差徵,则民不移;徵不旅旧,则民不偷。’谓随地之美恶而差其徵税,则民安土箸不移徙。” 清 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 瞿秋白《饿乡纪程十》:“所以那地方土著的资产阶级很少,大多数只是‘农业的’小资阶级,外来的如中国人等,也是私人商业经济,小买卖小手艺等等。”②指世代居住的地方。 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东平(沉东平)先生临平记以唐诗人邱丹为临平 人。考全唐诗云:‘邱丹,苏州嘉兴人,诸暨令,歷尚书郎,隐临平山 。’则临平乃其流寓,而非土著也。”③世代居住本地的人。宋 赵汝砺《北苑别录·采茶》:“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著及諳晓之人。”元 周伯琦《兴和郡诗》:“滦阳界东履,汾晋 直西略。提封广以遐,编氓半土著。”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田子成》:“少君姓江 ,此间土著。” 茅盾《故乡杂记》:“据镇志,则宋朝时‘奸’ 秦桧的妻王氏 是这镇的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