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塗 塗改,生靈塗炭 | tú | ①使颜色、油漆、药物等附着在上面:涂饰。涂漆。涂抹。②乱写或乱画;随意的写字或画画:涂鸦。③用笔抹上或抹去:涂改。涂窜。涂乙。还有粉饰,使糊涂的意思。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参见“涂明耳目”。④泥泞,污泥:涂炭。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始命芟其芜,行其涂。⑤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海涂。滩涂。围涂造田。⑥同“途”。道路。《周文 单子知陈必亡》侯不在疆,司空不视涂。《论语·阳货篇》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孟子·梁惠王上》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庄子·齐物论》:“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史记·管晏列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后汉书 吕布传》布亦素怨(袁)术,而女已在涂,乃追还绝婚,执(韩)胤送许,曹操杀之。晋 干宝《晋纪 总论》:“由是毁誉乱於善恶之实,情慝奔於货慾之涂。”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总此四涂,贾诚以求位,鬻言以干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是岁,遣其臣金良鉴来言,乞改涂由明州诣阙。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西人聚观,于巷于涂。⑦由污泥引申道堵塞。《庄子·秋水》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坦和涂互为反义)《法言·问道》:“或问太古塗民耳目,惟其见也闻也,见则难蔽,闻则难塞。”《史记·货殖列传序》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⑧姓。 |
涂地 | túdì | ①谓涂抹、漫布于地。刘向《说苑·善说》:“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於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寧得无肝胆涂地於中原之野与?”《晋书·虞谭传》:“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饉,死亡涂地,谭乃出仓米振救之。”②惨死;遭受残害。《后汉书·申屠刚传》:“如未蒙祐助,令小人受涂地之祸……众贤破胆,可不慎哉!”《宋书·天文志二》:“王浚起燕代,引鲜卑攻掠鄴中,百姓涂地。” ③谓彻底败坏而不可收拾。《资治通鉴 唐纪七》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谓比部郎中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宋 苏辙《新论上》:“故三季之极,乘之以暴君,加之以虐政,则天下涂地而莫之救。” |
涂改 | túgǎi | 涂去原有的,重新写或画。涂改无效。唐 李商隐《韩碑》:“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
涂歌里抃 | túgēlǐbiàn | 路途的人歌诵,里巷的人抃舞;形容百姓欢欣快乐的升平景象。南朝梁·沈约《贺齐明帝登祚启》:“涂歌里抃,载怀凫藻。” |
涂歌里咏 | túgēlǐyǒng | 解释同“涂歌邑诵”。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老安少怀,涂歌里咏。莫不欢若亲戚,芬若椒兰。” |
涂歌巷舞 | túgēxiàngwǔ | 解释同“涂歌里抃”。明·袁宗道《顾使君考绩序》:“一温然长者,兀坐而泣之,可立使民涂歌巷舞。” |
涂歌邑诵 | túgēyìsòng | 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增类帝之宫,饬礼神之馆,涂歌邑诵,以望属车之尘者久矣。” |
涂毒 | túdú | ①地下城与勇士(简称DNF)中的技能,格斗家转职为街霸后,15级可学习·格斗系的职业也可以通过偷学技能来学习此技。②诋毁、污蔑、中伤之意。《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宝玉纳闷道:“从来没有人如此涂毒我,他们如何竟这样? |
涂潦 | túliáo | 犹行潦。谓道路泥泞积水。道路涂潦。《礼记·曲礼上》:“送丧不由径,送葬不避涂潦。” 三国魏 曹丕《黎阳诗之二》:“班之中路,涂潦是御。”《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霁方二日,虽有鬼兵百万,亦未能去道路之涂潦,而况人乎!《资治通鉴 唐纪八十一》(朱全忠)自申州抵光州,道险狭涂潦,人马疲乏。宋 梅尧臣《苦雨诗》:“涂潦将埋轮,牛马困负軛è。” |
涂明耳目 | túmíngěrmù | 涂:粉饰,引申为欺瞒。耳目:眼睛耳朵,即视听。即欺瞒人民的耳目,混淆百姓的视听。《史记·货殖列传序》:“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天行矣” |
涂山 | túshān | 传说禹会诸侯及娶妻之地方。具体位置说法不一,一说在今浙江西北,一说在安徽蚌埠西。《左传 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越绝书 记地传》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史记·外戚世家序》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
涂炭 | tútàn | 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也比喻污浊的地方,民生涂炭。可作及物动词:涂炭苍生。《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孟子·万章下》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汉遭王莽,宗庙废绝,豪杰愤怒,兆人涂炭。《资治通鉴 晋纪三》讨累世之捕寇,释吴人于涂炭,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往以吴越之野,群黎涂炭,干戈方用,积习未宁。《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七》崔彦数(庞)勋之罪以令士众,且曰:“非惟涂炭平人,实亦污染将士。傥国家发兵诛讨,则玉石俱焚矣!”黎元涂炭——《广东军务记》 生灵免遭涂炭。孔传:“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晋 潘岳《西征赋》:“竭股肱於昬主,赴涂炭而不移。”太平天囯 汪潭《建天京于金陵论》:“於是龙车光降金陵,日驭威临建业。后舞前歌,出军民於涂炭。”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治世安民,是为了拯生民于涂炭。” |
涂炭生灵 | tútànshēnglíng | 涂:泥沼;炭:炭火;生灵:百姓。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 《尚书 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 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元史 世祖纪五》若能顺时达变,可保宝贵,毋为涂炭生灵,自贻后悔。 |
涂塈 | túxì | 涂抹,涂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七 》古者谷不登则亏膳,灾屡至则降服,凶年不涂塈。章炳麟《检论·订文》附录《正名杂义》:“近世奏牍关移,语本直覈,纯出史胥,其病犹少,而庸妄宾僚,谬施涂塈。” |
涂巷 | túxiàng | 道路,街坊。《荀子·劝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按,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资治通鉴 齐纪七》上遣腹心陈世范等出涂巷,采听异言。 |
涂鸦 | túyā | 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多用做谦辞)。《镜花缘》尚欲勉强涂鸦,以求指教。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先生不弃顽儿,遂肯赐教。小子初学涂鸦,勿以友故,行辈视之也。”《孽海花 第十四回》:“这是小女涂鸦之作,贤弟休要见笑。” |
涂泽 | túzé | 化妆,修饰容貌。《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太后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聊斋志异 阿英》我又无子。欲购一妾,姑未遑暇。不知婢辈可涂泽否? |
涂辙 | túzhé | ①车轮的痕迹。比喻行事的途径。《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三》(狄)青武臣,虽为枢密使,不妨己涂辙,故于帝前争之。②车轮的已故痕迹。犹踪迹。明 高攀龙《答袁节寰(袁可立)中丞》:“太平之涂辙,非艰危之行径,须是廓而大之。”清 吴汝纶《答严几道》:“但此诸书,必高材秀杰之士,乃能治之,若资性平钝,虽无西学,亦未能追其涂辙。” |
涂脂抹粉 | túzhīmǒfěn | 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梳妆打扮。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企图掩人耳目。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4卷:“其妻涂脂抹粉,惯卖风情,挑逗那富家郎君。”鲁迅《野草 一觉》我照作品的年月看下去,这些不肯涂脂抹粉的青年们的魂灵便依次屹立在我眼前。 |
凃 | tú | ①古同“涂”。②姓。 |
途 | tú | 道路:路途。途径。旅途。长途。坦途。日暮途穷。前途。 |
途次 | túcì | 半路上,旅途中的住宿处;停留;住宿。明·汪廷讷《狮吼记·赏春》:“小弟有一弟,千里远归,途次幸保无事。” |
途穷 | túqióng | 喻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南朝宋 颜延之《五君咏·阮步兵》:“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慟。”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唐 刘肃《大唐新语·持法》:“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清 唐孙华《文信国祠诗》:“战苦身攒鏃,途穷血裹斑。”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于是相轻的文人们的处境,就也更加艰难起来,连街头也不再是扰攘的地方了,真是途穷道尽。” |
途穷日暮 | túqióngrìmù | 犹日暮途穷。清 黄遵宪《群公》诗:“途穷日暮更何求,白首同拼一死休。” |
途人 | túrén | ①路上行人。明 陶宗仪《辍耕录·丧师衰绖》:“吁,圣远言湮,世道不古久矣!朝为师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笑林广记 胡须像》画士写真既就,谓主人曰:“请执途人而问之,试看肖否?”②谓成为不相识的人。《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矧令守制三年,仳离千里,不谐伉儷,从此途人。” 清 冯桂芬《宗法论》:“国之人大半有四宗,无五宗,渐且涣散,渐且途人。” |
途途是道 | tútúshìdào | 指头头是道。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聂绀弩《<女权论辩>题记一》:“女人的幸福是看他的丈夫怎样,应该先努力安排一个家等等,这样或者那样,说得途途是道。” |
途遥日暮 | túyáorìmù | 犹日暮途穷。比喻到了走投无路的或衰亡的境地。《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唐 孙逖《陈情表》途遥日暮,父乃后时。 |
荼 |
tú/shū I. | ①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荼毒(“荼”是苦菜,“毒”指毒虫毒蛇之类,喻毒害,如“荼毒生灵”)。明 刘基《苦斋记》其槚荼亦苦于常荼。②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③古同“涂”,涂炭。参见“荆舒”。II.chá “茶”的古字。苦荼即苦茶。 |
荼毒 |
túdú |
荼,一种苦菜;毒,螫人之虫。吃苦菜,受伤害。比喻毒害,残害。罹其凶害,弗忍荼毒。《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民厌荼毒,咸思有道。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荼毒生民,万里朱殷。《资治通鉴 梁纪五》蠕蠕久为边患,今兹天降丧乱,荼毒其心,盖欲使之知有道之可乐,革面稽首以奉大魏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而淮北义兵,尤为忠劲,困于敌人,荼毒已甚,仇敌欲报之心,未尝一日忘也。《红楼梦 第44回》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鲁迅《论雷峰塔倒掉》: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 |
荼毒生灵 | túdúshēnglíng | 荼毒:毒害、残害;生灵:指百姓。指残害人民。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 德祐表诏》:“庶免大军前去,荼毒生灵。”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 |
荼毒生民 |
túdúshēngmín | 残害人民。荼毒:毒害,残害。唐·李华《吊古战场文》:“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民,万里朱殷。” |
荼苦 | túkǔ | 艰苦;苦楚。《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予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宋 陈亮《祭妻弟何少嘉文》此其祸变,岂复吾之始虑耶!以子之生平,亦何以致此荼苦耶!清 姚鼐《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遭离荼苦,执德秉节数十年,其亦可谓君子之女,无愧古之尹吉。《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朕念畿内水旱相仍,人民荼苦,复供旧税,其何以堪。 |
荼蓼 | túliǎo | ①荼和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诗·周颂·良耜》:“以薅荼蓼。” 毛传:“蓼,水草也。” 宋 杨万里《庸言》:“圣人仁及草木,而后稷必薅荼蓼。”②荼味苦,蓼味辛,因比喻艰难困苦。喻指丧父。《后汉书·陈蕃传》:“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牀,於义不足,焉得仁乎!”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宋 王禹偁《谢转刑部郎中表》:“伏遇皇帝陛下,祗奉顾命,钦承庆基,荼蓼之情,既遵於易月,蓼萧之泽,遂洽於溥天。”明 刘基《苦斋记》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 |
荼靡 | túmí | 又称酴醿,现常写作荼縻,属蔷薇科,落叶或半常绿蔓生小灌木,攀缘茎,茎绿色,茎上有钩状的刺。荼蘼是花季最后盛放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麝月抽到一张花签,是“荼蘼——韶华胜极”,背面的诗句是:“开到荼蘼花事了”出自宋代诗人王琪的《春暮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
酴 | tú | 酿酒用的酒母。基本意思是酒滓。 |
酴醾 | túmí | ①古书上指重酿的酒。春风拂面,花香四溢,酴醾酒香更是沁人心脾,让人陶醉不已。②荼䕷。夏日炎炎,酴醾园内花香四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酴醾花的美丽。 |
稌 | tú I. | 稻子:“丰年多黍多稌。”特指糯稻。又特指粳稻:“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山经·南山经》糈用稌米。II.shǔ山芋;山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