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圖 | tú | ①表示规划一件事,需慎重考虑,相当不容易。本义:谋划,策划,反复考虑。《礼记·檀弓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战国策·秦策》而天下可图也。②考虑,图谋,谋取。释诂曰。图、谋也。小雅传曰。虑、图皆谋也。《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韩愈《原毁》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③筹划,设法对付。图治(想办法把国家治好)《左传·隐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四十九》毋忽细微,大难图也。④绘画;描绘。图形(画出人的相貌);图工(善于绘画的人);图画(描绘人或物的形像)《汉书·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角。宋 柳永《望海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⑤预料,料想到。多用于否定。《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雀东南飞 南朝》不图子自归。⑥图的繁体字也有简作啚的。同“图”。啚是鄙的古字。看不起:可鄙。鄙夷。《庄子·齐物论》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参见“啚”。 |
图财害命 | túcáihàimìng | 图:谋取。为了劫夺财物,害人性命。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二折:“你如今将俺主人摆布死了,故意将这绣鞋揣在怀里,正是你图财致命,便待干罢。”郭沫若《革命春秋 北伐途次》他的身上是带着有我们的盘费的,那两名轿夫不会图财害命吗? |
图谶 | túchèn | 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徵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始于秦,盛于东汉 。《汉书·王莽传上》:“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讖、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宛人李通等以图讖説光武云:‘ 刘氏復起,李氏为辅。’”李贤注:“图,河图也;讖,符命之徵验也。”晋 刘琨《劝进表》: “中兴之兆,图谶垂典。”《晋书 符坚载纪上》禁《老》、《庄》、图谶之学。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明公(慕容垂)当绍复燕祚,著于图谶;今天时已至,尚复何待!宋 洪迈《容斋三笔·光武苻坚》:“苻坚禁图讖之学,尚书郎王佩读讖,坚杀之,学讖者遂絶。”《资治通鉴 随纪二》丁酉,(隋文帝)制:“私家不得藏纬候、图谶。”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 卷一》:“古来帝王姓氏上应图讖,如汉号卯金,晋称典午,以及刘秀、李渊之先兆,大抵皆事后附会之説。”参见“讖纬”。 |
图画 | túhuà | ①绘画。②用线条、色彩描绘出来的形象(如油画、素描或版画)。宋 张抡《踏莎行 秋入云山》:“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③比喻壮丽的江山。④生动的描写或形象的描绘。⑤谋划。 |
图籍 | tújí | ①地图和户籍。常以指疆土人民。《荀子·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所,慎不敢损益也。”杨倞注:“图谓模写土地之形,籍谓书其户口之数也。”《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穀之籍。”②借指国家政权。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且今之握图籍,操政柄者,岂是白(白起)、项 (项羽)之胤胄乎?”③文籍图书。《韩非子·难三》:“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王符《潜夫论·慎微》:“当时尊显,后世见思,传为令名,载在图籍。”《新唐书·魏徵传》:“徵奏引诸儒校集祕书,国家图籍粲然完整。”郭沫若《告国际友人书》:“炸毁我学校,焚烧我图籍。” |
图计 | tújì | ①谋划;措置。《汉书·霍光传》:“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勃伽夷》:“洎乎寇至,无所求救,君臣震恐,莫知图计。”②计谋,主意。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亲友之迫危难也,家财己力,当无所吝。若横生图计,无理请謁,非吾教也。” |
图谋不轨 | túmóubùguǐ | 谋划超出常规或法度的事。图:谋;图谋:暗中谋划;轨:法度;准则。晋 陈寿《三国志 王彬传》:“因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图谋不轨,祸及门户。”杨沫《青春之歌》第七章:你们给我们来的公函,说我们图谋不轨……我们此行纯为爱国而来,绝无越轨行为。 |
图南 | túnán | 《庄子·逍遥游》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后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唐 杜甫《泊岳阳城下诗》:“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鵾鹏。”明 高启《望海诗》:“安得击水游,图南附鹏翼。”陈去病《恻恻诗》:“图南此去舒长翮,逐北何年奏凯歌。” |
图难于易 | túnányúyì | 想做好困难的事,先从容易的事做起。《老子·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
图穷 | túqióng | 比喻形迹败露,处境窘促。晋 陶渊明《咏荆轲》:“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陈毅《为苏南摩擦答某君诗》:“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参见“图穷匕见”。 |
图穷匕见 | túqióngbǐxiàn |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叶圣陶《一个青年》不意先生乃蓄别抱,图穷匕见,爰有所言。孙中山《敬告同乡书》自弟有革命演说之后,彼之诈伪已无地可藏,图穷而匕首见啊。 |
图惟 图维 | túwéi | ①谋划;考虑。日夕图维。《续资治通鉴 宋理宗淳佑四年》且(史)嵩之之为计亦奸矣。自入相以来,固知二亲耄矣,旦夕图惟,先为起复张本。②谋划维持;设法维护。中国近代史数据丛刊《太平天国 天情道理书》盖自起义以来,不惮劳瘁,尽心竭虑,百计图维,又不知若何辛勤矣。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七》偶有一言之申救,一事之图维,耿耿不忘,一若真受再生之德者。 |
图文并茂 | túwénbìngmào | 指书刊中的文字流畅,插图丰富精美。王朔《修改后发表》:“我始终认为贵刊是国内的一流刊物,图文并茂,趣味高雅,是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三性结合的比较突出的好刊物。”孙犁《照像续谈》:“一举两得,图文并茂。” |
图议 | túyì | ①计议;商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宋 苏舜钦《内园使连州刺史知代州刘公墓志》:“陪图议於中,所报亦大,庸非其人哉!” ②图谋,算计。《隋书·天文志下》:“又曰,沉阴,日月俱无光,昼不见日,夜不见星,皆有云鄣之,两敌相当,阴相图议也。” ③筹划。《东观记·冯勤传》:“魏郡太守范横,上疏荐勤为郎中,给事尚书,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 |
图作不轨 | túzuòbùguǐ | 图谋不轨。《东观汉记·郑众传》:“及宪兄弟图作不轨,众遂首谋诛之,以功迁大长秋。” |
徒 | tú | ①步行:徒步。徒涉。徒游。②空,光着:徒手。《战国策 魏策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③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乐府诗集·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磵户摧绝无与归,石径荒凉徒延伫。唐 李商隐《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宋 苏轼《上梅直讲书》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望陛下(宋孝宗)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持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汉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④只;仅仅:家徒四壁。《孟子·公孙丑下》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离娄上》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庄子·徐无鬼》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西汉·贾谊《治安策》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至於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唐 李白《月下独酌诗之一》:“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宋 苏洵《管仲论》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⑤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⑥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同一类人;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信徒。教徒。党徒。与天(人、古)为徒。《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老子·第七十六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庄子·人间世》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宋 苏轼《上梅直讲书》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⑦人(多指坏人):匪徒。暴徒。赌徒。叛徒。⑧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徒刑。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⑨步兵。《孙子·行军》(尘)卑而广者,徒来也。 |
徒兵 | túbīng | ①步兵。《左传·隐公四年》:“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左传 子产论政宽猛》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史记·晋世家》:“献楚俘於周,駟介百乘,徒兵千。”宋 苏轼《策别之十三》:“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②步卒所执的兵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杨伯峻注:“此两兵字皆指兵器,车上之战士与车下之徒卒所执兵器不同,故云车兵徒兵。” |
徒步 | túbù | ①用脚行走。徒步行军。宋 苏轼《方山子传》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徒步则汗出。明 顾炎武《复庵记》徒步入华山。②平民的代称。古时平民外出无车,故称。集中营内,多为徒步。《战国策·颜斶说齐王》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③步兵。 |
徒裎 | túchéng | 赤脚露体。《战国策·韩策一》:“山东之卒,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鲍彪注:“裎,裸也。”《史记·张仪列传》引作“徒裼”。司马贞索隐:“徒者,徒跣也。裼,袒也,谓袒而见肉也。”严复《救亡决论》:“火器致人,十里而外;为时一分,一机炮可发数百弹,此断非徒裎奋呼、迎头痛击者所能决死而幸胜也。” |
徒处 | túchǔ | 谓无所为。《晏子春秋·问下二十》:“及夫大贤,则徒处与有事无择也,随时宜者也。”《庄子·在宥》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战国策·秦策一》:“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鲍彪注:“徒,犹空也。言无所为。” |
徒读父书 | túdúfùshū |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八回:括徒读父书,不知变通,非将才,愿王勿遣。 |
徒尔 | túěr | 徒然,枉然。南朝梁 任昉《述异记》卷四:“石犬不可吠,铜駞/駝徒尔为。”唐 李颀《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徒尔当年声籍籍,滥作词林两京客。” 唐 薛逢《邻相反行》生前不得供甘滑,殁后扬名徒尔为。宋 王禹偁《感流亡》诗:“文翰皆徒尔,放逐固宜然。”明方孝孺《祭宋仲珩》:“乃知小人,徒尔纷纷。” 朱琦《感事》诗:“难虞正须才,孤愤亦徒尔。” |
徒费唇舌 | túfèichúnshé | 徒:白白地。指白讲了一大套话,结果仍然无济于事。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费唇舌,你这乡谈暂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学会再说罢。”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妙用岂是人人都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费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罢。 |
徒负虚名 | túfùxūmíng | 解释见“徒有虚名”。茅盾《子夜》:“我知道赵伯韬肯放款子,就可惜我这‘红头火柴’徒负虚名,和这位财神爷竟没有半面之交!” |
徒杠 | túgàng | 可供徒步行走的小桥。《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朱熹集注:“杠,方桥也。徒杠,可通徒行者。” |
徒官 | túguān | 犹役吏。汉 贾谊《新书·阶级》:“若夫束缚之,係絏之,输之司空,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 |
徒骥 | tújì | 徒御。《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於丽谯之间,无徒骥於锱坛之宫……无以战胜人。” 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徒骥,犹徒御也,谓行兵。” |
徒居 | tújū | 无业闲居。《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夜者闻西方有男子哭者,声甚哀,气甚悲,是奚为者也?寡人哀之。’晏子对曰:‘西郭徒居布衣之士盆成适也。’”《三国演义第三八回》我本吴人,幼亡父母,与弟吴景徒居越中。后嫁与孙氏,生四子。 |
徒劳而获 | túláoérhuò | 指没有通过劳动就有所获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不劳而获。《成语故事》惠子偷羊被邻居发现,邻居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了惠子:“惠之无为,无所事事,望徒劳而获,不可取也!”。 |
徒劳往返 | túláowǎngfǎn | 来来回回白跑。徒劳:白费力气。为了原料供应问题,他跑了许多地方,结果是徒劳往返,仍然没有解决。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若遣京军远涉边境,道路疲劳,未必可用,而沿途骚扰,害亦不细,倘至彼而虏已退,则徒劳往返耳。” |
徒劳无功 | túláowúgōng | 徒:徒然;白白地;功:成就。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功效。宋 朱熹《诗集传》:“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华而实《汉衣冠》七:洛兴师动众,旷费时日,徒劳无功。 |
徒劳无益 | túláowúyì | 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做事要讲效益,徒劳无益的事不要去做。宋 袁燮《伐武冈林守进治要札子》:“夫溺于卑者,固不足论;而过于高者,徒劳无益。” |
徒隶 | túlì | ①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管子·轻重乙》:“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后汉书·隗嚣传》:“民坐挟铜炭,没入钟官,徒隶殷积,数十万人。”西汉·贾谊《治安策》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三国演义 第六三回》:“(彭羕)因直言触忤刘璋,被璋髠钳为徒隶,因此短髮。”②专指狱卒。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正惕息。”唐 柳宗元《梓人传》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 |
徒流 | túliú | 徒刑或流刑。《水浒传第三五回》:“便是发露到官,也只该个徒流之罪,不到得害了性命。”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清丈·清丈馀论》:“是时军需浩繁,定例隐漏一亩以上,即拟徒流。” |
徒侣 | túlǚ | 朋辈;党与;门徒,学生。唐 谷神子《博异志·白幽求》:“夜遭风,与徒侣数十人,为风所飘,南驰两日两夜,不知几千万里。”《周书·李延孙传》:“永安之后,盗贼蜂起,长寿乃招集叛亡,徒侣日盛。”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褚生》:“尝从塾师读於僧寺,徒侣甚繁。” |
徒旅 | túlǚ | ①旅客。②指同行的伙伴。《宋书 本纪武帝上》孙恩自奔败之后,徒旅渐散,惧生见获,乃于临海投水死。③徒众。 |
徒乱人意 | túluànrényì | 意:心情。只会扰乱人的心情,起不到别的作用。宋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这是所谓徒乱人意,裘丰言和刘不才不敢再开口。” |
徒奴 | túnú | 服劳役的罪犯和奴隶。《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乃谋与家臣夜诈詔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 吕后 、太子。” |
徒然 | túrán | ①仅仅如此。《史记·春申君列传》:“今君相楚二十餘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於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②偶然。谓无因。宋 苏轼 《石氏画苑记》:“幼安 识虑甚远,独口不言耳。今年六十一,状貌如四十许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此岂徒然者哉。”清 宋荦《明遗民诗 序》:“呜呼!诗必发愤而作,非徒然也。”③犹枉然。白白地;不起作用。南朝梁 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瞻彼景山,徒然望慕。” 唐 杜荀鹤《乱后宿南陵废寺》诗:“男儿仗剑酬恩在,未肯徒然过一生。”元 赵雍《水调歌头 词》:“功名自来无意,富贵浮云何济,於我亦徒然。”《明史·王叔英传》:“生既已矣,未有补於当时;死亦徒然,庶无惭於后世。”秦牧《长河浪花集 序》:“徒然感叹往事,无补实际,只好用今后有生之年的辛勤努力,来补偿过去的不足。” |
徒首 | túshǒu | 空首。谓身无甲冑。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復徒首奋呼,争为先登。”李善注:“徒,空也。言空首奋击,无復甲胄。” |
徒属 | túshǔ | 门徒;部属:《墨子·非儒下》:“孔丘所行,必术所至也。其徒属弟子皆效孔丘。”范蠡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资治通鉴 秦纪三》于是越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令徒属,皆大惊,莫敢仰视。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徒属皆曰:“敬受命。” |
徒裼 | tútì | 犹徒裎。《韩非子·初见秦》:“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鑪炭,断死於前者,皆是也。”参见“徒裎”。 |
徒托空言 徒讬空言 | tútuōkōngyán | 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话。指只讲空话,而不实行。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六回:我在西报上,看见这种议论,也不止一次了,……光景是徒托空言罢? |
徒跣 | túxiǎn | 赤足。被发徒跣。《礼记·问丧》:“亲始死,鸡斯徒跣。”陈澔集说:“徒跣,无屨而空跣也。”《战国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资治通鉴 汉纪四》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敞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徒跣蹲踞,以此为常。《资治通鉴 宋纪二》(谢)晦女彭城王妃被发徒跣,与晦诀曰:“大丈夫当横尸战场,柰何狼藉都市!”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一》:“(郑仁凯)遣门夫上树取其子,门夫脱鞋而缘之,凯令奴着鞋而去,门夫竟至徒跣。”《明史·项忠传》:“马疲,弃之,徒跣行七昼夜,始达宣府。”《资治通鉴 周纪四》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六》御史中丞崔器令百官受贼官爵者皆脱巾徒跣立于含元殿前,搏膺顿首请罪,环之以兵,使百官临视之。《聊斋志异 马介甫》裤履俱脱,足缠萦绕于道上;徒跣而归,面色灰死。 |
徒行 | túxíng | ①步行。《论语·先进》:“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邢昺疏:“徒,犹空也,谓无车空行也,是步行谓之徒行。”汉 扬雄《逐贫赋》徒行负笈,出处易衣。晋 葛洪《抱朴子·自叙》:“洪禀性尪羸,兼之多疾,贫无车马,不堪徒行。”唐 白行简《李娃传》:“乃徒行出,至曲江西杏园东。”元 曹之谦《风雪障面图 诗》:“僕夫徒行亦良苦,吻噤不语心应语。”清 葆光子《物妖志·狐》:“美艷若此,而徒行何也?”②谓无事闲行。唐 无名氏《大唐传载》:“僕不远千里,裹粮求见,非徒行也,意必谓明公 有以见教,而含木石不尽勤勤之意何耶?” |
徒言 | túyán | 空话;说空话。《孔丛子·抗志》:“欲报君以善言,恐未合君志,而徒言不听也。”《隋书·恭帝纪》:“因循仍旧,非曰徒言,所存至公,无为让德。”唐 张九龄《感遇 江南有丹橘》:“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明 叶盛《水东日记·顾都御史声望》:“我知善则当举,我知不善则当去,我何可徒言哉!” |
徒役 | túyì | ①服劳役的人。《墨子·尚贤中》:“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周书·窦炽传》:“炽辞以天下未定,干戈未偃,不宜辄发徒役。”《史记·孔子世家》“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辍”。唐 张九龄《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②门徒;弟子。《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汉 王充《论衡·问孔》:“如徒役之中多无妻,公冶长尤贤,故独妻之,则其称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缧絏也。” |
徒友 | túyǒu | 门徒和朋友。《庄子·山木》:“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成玄英疏:“门徒朋友,益甚离散。” |
徒有其表 | túyǒuqíbiǎo | 徒:只,仅。只有光鲜的外表而已。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金漆饭桶’,大约说徒有其表,面子上好看,其实内骨子一无所有。”曹禺《谈<北京人>》:“而如今却是家道衰微,内里蛀空,徒有其表了。” |
徒有其名 | túyǒuqímíng | 光有它的名。指有名无实。徒:空;白白地;名:不符合实际的名声。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铨选之门,徒有其名,莫责其实。”鲁迅《书信集 致杨霁云》:“所谓名家,大抵徒有其名,实则空洞,其作品且不及无名小卒。” |
徒拥虚名 徒有虚名 | túyōngxūmíng túyǒuxūmíng | 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身为“财政部长”,徒拥虚名而已,只是过路财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高阳《慈禧全传》:“兵部徒拥虚名,拟正名为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入,而海军部暂隶焉。” |
徒御 | túyù | ①挽车、御马的人。《诗·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毛传:“徒,辇也。御,御马也。”汉 张衡《西京赋》:“徒御悦,士忘罢。”唐 刘禹锡《和董中庶古散调辞赠尹果毅》:“低徊顾徒御,惨色悬双眉。”《元史·文宗纪二》:“徒御弗慎,屦爽节宣。”明王铎《与石寓(袁可立子)》:“分徒御百日之粮义,徽精纆纲,望潭溪非以缘。”②行兵。参见“徒骥” |
徒众 | túzhòng | ①兵众。②指门徒。《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
徒子徒孙 | túzǐtúsūn | 徒弟和再传的徒弟。比喻一脉相传的人(含贬意)。《花月痕》第51回:“是夜心印沐浴更衣,召集徒子徒孙。”曲波《林海雪原》:“再也没法在座山雕面前尽他那徒子徒孙的反革命孝心了。” |
徒罪 | túzuì | ①徒刑之罪。《宋史·太宗纪二》壬寅,诏御史府所断徒罪以上狱具,令尚书丞郎、两省给舍一人虑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自今徒罪之人,止居作,更不决杖。《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知县将罪名都推在死者身上,只将胡美重责三十,问个徒罪以儆后来。②泛指罪罚。《红楼梦 第七五回》我昨日把王善保的老婆打了,我还顶着徒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