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 | tiē I. | ①妥适:妥帖。安帖。②顺从,驯服:服帖。俯首帖耳。《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王)猛之未至也,邺旁剽劫公行,及猛至,远近帖然。③姓。II.tiè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帖。字帖。画帖。III.参见tiě。 |
帖敕 | tiēchì | 由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签署意见,作为敕命批发,称“帖敕”。《南齐书·江祏传》:“祏兄弟与暄及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领军萧坦之六人,更日帖敕,时呼为‘六贵’。”《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更直内省,分日帖敕。”胡三省注:“帖敕者,於敕后联纸书行,所谓画敕也。” |
帖然 | tiērán | 顺从服气,俯首收敛。《晋书》:前秦"(王)猛之未至邺(城)也,劫盗公行,及猛之至,远近帖然,燕人安之。"《魏书》:"东南清晏,远近帖然。"《贞观政要》:"往者贞观之初,率土霜俭,一匹绢才得粟一斗,而天下帖然。"《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徙知沧州刘涣知保州。涣至逾月,云翼军又谋反,涣以单骑至,械其首恶,诛之,一军帖然。《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果其言有补国是,则至公之议,帖然自厌。 |
贴貼 | tiē | ①粘,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贴金。粘贴。剪贴。②靠近,紧挨:贴近。贴切(密合、恰当、确切)。贴心。③添补,补助:补贴。津贴。倒(dào)贴。贴息(用期票调换现款时付出利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④同“帖”。⑤传统戏剧角色名:贴旦(次要的旦角。简称“贴”)。 |
贴地 | tiēdì | 谓贴近地面。宋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词》:“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
贴经 | tiējīng | 犹帖经。科举时代的一种考试方式。宋 高承《事物纪原学校贡举三场》:“天宝十三载,举人问策外,更诗赋并杂文贴经为三场试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明经科考试贴经、墨义,死背词句。” |
贴邻 | tiēlín | 近邻;隔壁邻居。《水浒传第十八回》:“知县逐一问了时,务要问他们一个下落。数内一个贴邻告道:‘若要知他端的,除非问他庄客。’”《禅真逸史第二回》:“子远即央贴邻当里长的孔爱泉,写一张将子情愿捨身出家文契。”茅盾《子夜十六》:“昏暗中她认出是儿子小三子和贴邻金和尚 。” |
贴射 | tiēshè | 宋代所实行的一种有关茶叶买卖的税收制度。商人直接向园户买茶,茶官居中估价,以估定价与园户的实际售出价之间的差额入官。茶亦须先经官验定,园户不得私售。宋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二》:“淳化二年,令商贾就园户买茶,公於官场贴射,始行贴射法。”《宋史·食货志下五》:“其法以十三场茶买卖本息并计其数,罢官给本钱,使商人与园户自相交易,一切定为中估,而官收其息。如鬻舒州、罗源场茶,斤售钱五十有六,其本钱二十有五,官不复给,但使商人输息钱三十有一而已。然必辇茶入官,随商人所指予之,给券为验,以防私售,故有贴射之名。” |
贴职 | Tiēzhí | ①宋凡以他官兼领诸阁学士等职名及三馆职名者称贴职。②兼职。唐刘禹锡《复荆门县记》:"初,公以县之之便闻於上也,禹锡方以郎位贴职於计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九》初,光禄寺丞盛申甫、马直方在馆阁读书,自陈岁久,请一贴职,帝止令大官给食,候三年与试,因诏后毋得复置。 |
萜 | tiē | 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基本结构骨架由异戊二烯分子作单位叠加而成。两分子、三分子、四分子叠加形成的依次称为单萜、倍半萜、二萜类等等。大多是植物芳香油的香精成分。樟脑、薄荷酮是单萜类。维生素A、龙涎香精和胡萝卜素相应属于二、三和四萜类。 |
跕 | tiē I. | 拖着鞋走路。II.diǎn①跛足人走路用脚尖点地:跕脚。也作“点”。②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跕着脚才能够到书架上的书。也作“点”。III. diē坠落。 |
聑 | tiē I. | ①安适。《说文》安也。《马融·长笛赋》瓠巴聑柱,磬襄弛悬。《注》聑,安也。②又《扬子·方言》扬越之郊,凡人相侮,以为无知,谓之聑。聑,耳目不相信也。③耳垂。《广韵》耳垂貌。II.zhé耳朵竖起来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