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 | tiáo I. | ①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调弄乐器。宋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②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③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④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⑤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⑥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⑦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II.diào①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②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③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④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⑤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⑥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⑦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⑧调动:岗位调整。⑨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⑩调查:调研。内查外调。11.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12.调换:调座位。III.zhōu朝,早晨:《广韵·平尤》:“调,朝也。” |
调拨 | tiáobō I. | ①唆使。《水浒传》只是调拨她丈夫行不仁之事。②指点,教导。《聊斋志异 晚霞》姥恐阿端不能即娴,独絮絮调拨之。II.diàobō调拨物资。人员都听从他的指挥和调拨。 |
调唇弄舌 | tiáochúnnòngshé | 耍嘴皮子,纵谈,搬弄是非。《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况在私衙中,料中外人来往,恣意调唇弄舌。”明·汪廷讷《狮吼记·争宠》调唇弄舌,莫非骂詈之言。 |
调调 | tiáodiào | ①摇动貌。《庄子·齐物论》:“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陈鼓应今注:“‘调调’、‘刀刀’(‘刁刁’赵諫议本、世德堂本作‘刀刀’),皆动摇貌(向秀注)。‘调调’是树枝大动。‘刁刁’是树叶微动。”②架势;样儿。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最足以表现这种酸气的型,似乎是戏台上的文小生,尤其是昆曲里的文小生,那哼哼唧唧,扭扭捏捏,摇摇摆摆的调调儿,真够‘酸’的!”③论调;腔调。 刘心武《立体交叉桥第六章二四》:“他哼着香港电影三笑里的调调,开始铺床展被。” |
调羹 | tiáogēng | ①《尚书·说命 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因以“调羹”喻治理国家政事。《孽海花第五回》所以翰林调墨,与宰相调羹,一样的关系重大哩。②指宰相。③调和羹汤。泛指烹调。④喻指夫妇和谐的日常生活。⑤汤匙,舀汤的小勺。 |
调和 | tiáohé | ①烹调,调味。②搅拌均匀。③调味用的佐料。《西游记第六八回》我过鼓楼,买了调和,急回来寻你不见,我先来了,在那里揭甚皇榜?④协调、和谐;使和谐。⑤折中,中和。⑥调解,消弭争端。⑦调理使和顺。和顺。 |
调和鼎鼐 | tiáohédǐngnài | 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元 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司徒,你怎生立一人之下,坐万人之上,调和鼎鼐,燮理阴阳。 |
调和阴阳 | tiáohéyīnyáng | 谓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楚辞·离骚》“汤禹 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王逸注:“言汤禹至圣,犹承天道,求其匹合,得伊尹咎繇,乃能调和阴阳而安天下也。”《汉书·贡禹传》:“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於决流抑队。”《后汉书·杨震传》:“臣蒙恩备臺辅,不能奉宣政化,调和阴阳。”亦省作“调阴阳”。刘向《说苑·臣术》:“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举以为三公。”《晋书 元帝纪》朕以寡德,纂承洪绪,上不能调和阴阳,下不能济育群生,灾异屡兴,咎徵仍见。唐 白居易《官牛诗》:“右丞相,但能济人治国调阴阳,官牛领穿亦无妨。” |
调护 | tiáohù | ①调教辅佐。《史记·留侯世家》:“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裴駰集解引如淳曰:“调护犹营护也。”《新唐书·裴炎传》:“高宗幸东都 ,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②调养护理。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苏曼殊《非梦记》:“第二日,人略清爽,復见女郎软步温香,捧药而进。自是殷勤调护,彼此默不一言。”③协调关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参谋官薛弼每劝(岳)飞调护,而幕中之轻者复教飞勿苦降意,于是飞与(张)俊隙始深矣。 |
调三窝四 | tiáosānwōsì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少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嚼舌根,就是调三窝四的。”曾朴《孽海花》第16回:“从前在我爹那里调三窝四、甜言蜜语,难道是真看得起咱们吗?” |
调瑟 | tiáosè | 弹奏琴瑟。《庄子·徐无鬼》于是乎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晋 傅咸《陈选举上书》:“且胶柱不可以调瑟,况乎官人而可以限乎!”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籥;翻迴取均,颇似调瑟。”唐 刘禹锡《调瑟词》:“调瑟在张弦,弦平音自足。” |
调舌弄唇 | tiáoshénòngchún | 犹言调唇弄舌。明·徐元《八义记·孤儿出宫》:“须不会调舌弄唇。对天修合方真药圣,揭榜入宫庭。” |
调摄 | tiáoshè | ①指调养身体。汉 焦赣《易林·屯之泰》:“坐位失处,不能自居,调摄违和,阴阳颠倒。” 宋 朱熹《答吕子约书》:“今幸平复,而又自能过意调摄,尤副所望。” 《聊斋志异 莲香》莲以新瘥,尚须调摄,就食非计;因将外户反关,伪示生归,以绝交往,日夜守护之。②调弄整顿。郭沫若《高渐离 第四幕》:“调摄停妥之后,开始击筑,继续以歌。” |
调唆 | tiáosuō | 挑拨,怂恿人闹纠纷。《红楼梦第十五回》又兼秦钟恋着智能儿,调唆宝玉求凤姐再住一天。 |
调弦品竹 | tiáoxiánpǐnzhú | 吹奏乐器。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只听的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亦作“调丝品竹”、“调丝弄竹”、“调弦弄管”。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只听的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 |
调谑 | tiáoxùe | 调笑戏谑。宋 洪迈《夷坚乙志·蒋教授》:“女间至外舍与蒋戏,或相调谑。” 《聊斋志异 胡四姐》酾酒调谑,欢洽异常。 |
调嘴调舌 | tiáozuǐdiàoshé | 解释见“调嘴弄舌”。《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打的经济鲫鱼般跳。骂道:‘怪短命!谁和你那等调嘴调舌的!”王镇《枪》第四幕:你们调嘴调舌的搞什么鬼呀? |
调嘴学舌 | tiáozuǐxuéshé |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
蜩 | tiáo | 古书上指蝉:蜩甲(蝉蜕)。世事蜩螗。明天,就在明天,我们也许就会判若霄壤,因为你们是“翱翔蓬蒿之间”的蜩与学鸠,而我则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庄子·内篇 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先秦·庄周《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庄子·庚桑楚》“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晋人 葛洪《抱朴子·刺骄》何肎与俗人竞干佐之便僻,修佞幸之媚容,效上林喋喋之啬夫,为春蜩夏蝇之聒耳? |
蜩蝉 | tiáochán | ①蝉。《水浒传第一○五回》除此山外,依旧是销金铄铁般烈日,蜩蝉乱鸣,乌雀藏匿。②宦官。 |
蜩甲 | tiáojiǎ | 蝉脱落的外壳。《庄子·寓言》:“予蜩甲也,蛇蜕也。”成玄英疏:“蜩甲,蝉壳也。”唐 黄滔《谢试官启》:“滔蜩甲薄姿,蚁封微状;学虽勤於刻汁,艺则愧於鏤氷。”明 郑若庸《玉玦记·博弈》:“落子声迟瑶砌,看身如蜩甲,兀化难移。” |
蜩螗 | tiáotáng | 蝉的别名;比喻喧闹、纷扰不宁。庐隐《海滨故人 四》:“以年来国事蜩螗,固为有心人所同悲,但吾辈则志不在斯。”溥仪《我的前半生》宗昌自来别府,荏苒经年,对于祖国民生之,国事之蜩螗,夙夜焦灼,寝馈难安。参见“蜩螗沸羹”。 |
蜩螗沸羹 | tiáotángfèigēng | 蜩:蝉;螗: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沸:开水翻腾。象蝉的叫,象沸汤的翻滚。形容社会动乱。《诗经 大雅 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民国现状,蜩螗沸羹,事实章章,不可掩蔽。” |
蜩翼 | tiáoyì | ①蝉的翅膀。比喻微小的事物。《庄子·达生》:“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荣华犹赘疣也,万物犹蜩翼也。”②蝉蜕壳。《庄子·齐物论》:“罔两问景(影)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成玄英疏:“蜩翼者,蜩甲也。言蛇蜕旧皮,蜩新出甲,不知所以,莫辩其然,独化而生,盖无待也。而蛇蜩二虫,犹蜕皮甲,称异诸物,所以引之。”闻一多校释:“蚹即苻字,以其为蛇皮,故变从虫。蛇之蚹,蜩之翼,皆薄极而近透明体,照之无景,故景曰:‘吾待蛇跗蜩翼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