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áo I.

①植物的细长枝:枝条。柳条儿。荆条。②泛称条形的东西:条子。面条儿。便(biàn)条儿。金条。铁条。③细长的形状:条形。条纹。条案。条几()。条凳。条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条。身条。④项目,分项目的:条例。条令。条文。条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作动词表示制定,修订。《汉书 王莽传》今愿独条(孔)光等功赏,寝置臣莽,勿随辈列。唐 柳宗元《梓人传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明史 卷十三 宪宗一》彗星见,下诏自责,敕群臣修省,条时政得失。⑤层次,秩序:条理。条贯。有条不紊。⑥量词。II.tiāo挑取:蚕月条叠。

条别

tiáobié

①区分,辨别。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自受敌以来,已九十餘日矣,此城中本有四千餘人,战死者已过半,城虽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当还为相语,条别善恶,明日早送名,且以我印綬去为信。”②分类的细目。 清 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智者文句,大纲举矣,条别未尽也,吾大意符智者。”

条畅


tiáochàng


文章思路通畅而又条理分明:这篇文章文笔不够条畅。王褒《洞箫赋》洞条畅而罕节兮。达观;豁达。《晋书·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条达

tiáodá

条理通达。庄子·至乐》:“名止於实,义设於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成玄英疏:“如是之道,可谓条理通达,而福德扶持者矣。”②畅达;通达。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魏氏之文,明畅条达,然刻意求新,故杂奇语,以骇俗流。”

条分节解

tiáofēnjiéjiě

谓逐条逐节进行分析。《新唐书·崔义玄传》:“义玄有章句学,先儒疑缪,或音故不通者,辄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

条分缕析

tiáofēnlǚxī

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明史 五行志一》:“而传说则条分缕析,以某异为某事之应,更旁引曲证,以伸其说。”清 梁启超《变法通议》凡译此类书,宜悉仿内典分析之例,条分缕析,庶易晓畅,省读者心力。

条格

tiáo

①意指法律条文。《炀帝本纪》有司名为条格,称朕意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今观所奏事,皆依条格,殊无一利国之事。指拟定出条规。南朝梁 沉约《南郊恩诏》京师三县尤穷之民,详加賑恤,主者速条格施行。

条贯

tiáoguàn

一个事情的内部结构,条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做事的顺序或手续。

条贯部分

tiáoguànbùfēn

谓条理贯穿,部位分明。《弘明集·正诬论》:“佛经说天地境界,高下阶级,悉条贯部分,叙而有章。”

条画

tiáohuà

①条规;法令。唐 李翱《兵部武侍郎墓志》:“我将死,凡家事细大,皆有条画在文字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五》事所可为者,谨当以次条画奏禀。②筹划;谋划。宋 叶适《代人上书》:“惟是垣墙障蔽之地,未有条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七》蒋之奇辞谢,因条画利病三十馀事,多见纳用。《明史·崔亮传》:“初,亮居礼曹时,即位、大祀诸礼皆其所条画。”《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诏范百禄、赵君锡条画以闻。《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四十四》请诏户部条画申严措置,俾天下财赋有所稽考,不致失陷。

条教

tiáojiào

法规,教令。《汉书·董仲舒传》:"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晋书·殷仲堪传》:"领晋陵太守,居郡禁产子不举,久丧不葬,录父母以质亡叛者,所下条教甚有义理。"唐无可《书事寄万年厉员外》诗:"条教关天道,歌谣入圣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九》江东转运使蒋堂言:“窃见诸路武臣知州军者,多是素昧条教。欲乞自今除扼束边陲之处合选任近上武臣外,其馀州改差文资。”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六》:"处则为占毕弦诵,而出则为条教号令。"严复 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凡其群之部勒条教愈分明者,则其族愈强,而其种之传愈远。"

条解支劈

tiáojiězhīpī

谓细致部析。清·恽敬《舅氏清如先生墓志铭》:“读书条解支劈,凿虚蹑空,旁扶曲导,必窥意理之所至。”

条禁

tiáojìn

律条,禁令。《宋书·文帝纪论》及正位南面,歷年长久,纲维备举,条禁明密,罚有恒科,爵无滥品。《新唐书·韦挺传》官司习俗,弗为条禁。宋 欧阳修《南省试策第三道》承平日深,冗费宜革,思欲减边关之条禁,遂氓庶之贸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闻愚民祈福,多建佛寺,虽已条禁,尚多犯者。宜申约束,无令徒费财用。

条具

tiáojù

①分条开列,分条陈述。旧题宋 梅尧臣《碧云騢》於是遵等归,条具日月、姓名及物多少。宋 苏轼《试馆职策题三首》愿深明所以然之故,而条具所当行之事,悉箸于篇,以备采择。《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宋孝宗)诏:今日早朝,集侍从、台谏赴都堂,条具方今时务,仍听诏旨。②犹条陈。指公文。宋 李纲《乞修边备添置参谋编修官札子》仍添置编修官二员,共措画条具,以时推行。

条品

tiáopǐn

鉴别评定。后汉书·独行传序》:“亦有结朋协好,幽明共心……而情迹殊杂,难为条品;片辞特趣,不足区别。”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进军江陵……释韩嵩之囚,待以交友之礼,使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清 黄宗羲 《光禄大夫徐公神道碑铭》:“公以国家之败由官邪也,方欲条品人物,简落狐狸,易危亡之辙,而马阮传通姦赂,毁裂恩仇。”

条入叶贯

tiáorùyèguàn

比喻深入精微,融会贯通。汉·王充《论衡·薄葬》:“有知无知之情不可定,为鬼之实不可是。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叶贯,不能审知。”

条三窝四

tiáosānwōsì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条桑

tiāosāng

①犹言采桑。《诗·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马瑞辰《通释》:“条乃‘挑’之叚借……笺云‘枝落之采其叶’者,采亦取也,正训条桑为取桑。”晋 干宝《搜神记卷九》:“后十五载,诣主人,问所生儿何在,曰:‘因条桑为斧伤而死。’”唐 皇甫冉《送郑二之茅山诗》:“犬吠鸡鸣几处,条桑种杏何人?”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春而条桑,秋尔涤场。②借指桑树。清 魏源《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诗之七》:“明农赋豳风,斧斨不得归……植杖不我语,月上条桑西。”

条上

tiáoshàng

备文向上陈述。《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后汉书·袁安传》:“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两浙转运使高冕,条上旧政不便者百馀事,诏两浙逋赋及钱氏无名掊敛悉除之。宋 苏轼《与孙知损运使书》:“策无良於此者矣,所条上数事亦甚稳帖。”《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在淮壖,先以二百骑驰至盱眙观形势,还奏事,留宿内殿三日,条上御寇之策。

条条框框

tiáotiáokuàngkuàng

被认为是过了时的或被认为是与所谋求的发展相抵触并起妨碍作用的理论、概念或实践。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秦牧《艺海拾贝·毒物和药》:“参考是可以的,而要是把它们绝对化起来,却必定成了所谓条条框框。”

条析

tiáoxī

细致剖析。唐 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予尝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尔。"《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宋真宗赵恒)诏三司“经度茶、盐、酒税以充岁用,勿得增加赋敛,重困黎元,诸色费用并宜节约,并条析未尽事件以闻。”

条脩叶贯

条修叶贯

tiáoxiūyèguàn

枝长叶连。比喻有条理、有系统。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下至介鳞,上及毛羽,条修叶贯,万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淮南子·兵略训》:“下至介鳞,上及毛羽,条脩叶贯,万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

条子tiáozi

①狭窄细长的东西。②记有事情的纸条。③方言,金条。④请妓女作陪为“叫局”或“叫条子”,故“条子”作妓女解。清·曾朴《孽海花 第三十二回》这里诸客叫的条子,大概不外林、陆、金、张四金刚,翁梅倩、胡宝玉等一群时髦官人。

条奏

tiáozòu

逐条上奏。《汉书·元帝纪》:“有可蠲除减省以便万姓者,条奏,毋有所讳。”《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后汉书·侯霸传》:“霸明习故事,收録遗文,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时者,皆施行之。”《宋书 卷九 后废帝》令有咈民,法不便俗者,悉各条奏。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载垣端华肃顺各款》:“御史董元醇条奏事件,特召见载垣等面諭照行。”《清史稿·高宗纪一》:“准本年新进士条奏地方利弊。”《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显既失倚,离权,于是丞相、御史条奏显旧恶

tiáo身材匀称美好。娇艳。古代中国四川一带的一种歌舞。